名师工作坊|让高中思政课教学彰显育人情怀——浅谈议题引领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

名师工作坊|让高中思政课教学彰显育人情怀——浅谈议题引领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第1张

名师工作坊|让高中思政课教学彰显育人情怀——浅谈议题引领下活动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

本文约5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摘要

议题引领下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够充分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素养立意是克服应试倾向和知识本位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素养教学的根本。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活动设计,拟定具有包容性、贯通性和引领性的议题,是实现素养教学的关键。

张莉

任教于北京中学,北京市政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2010—2017年被聘为第一届、第二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14年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参与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修订,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探索。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学科课程,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凸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之一。
而“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因此议题可在素养教学中发挥贯通和引领作用。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和教师创设共同发展的舞台,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将社会热点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通过统整好素养目标、议题、情境、问题、任务、活动和评价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推进中激发出师生的内在潜能;在情境分析和活动交流中实现问题探讨、观点交锋和思维碰撞;在明理中培育科学精神,感悟真理的力量,在辨别中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担当精神。

1.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标颁布以来,很多教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做了非常有益的积极探索,突出表现在精选情境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和重视学生课上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方面进展喜人。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应试倾向和知识本位的教学非常顽固,为了提高成绩、夯实基础,满堂灌、一言堂、做题、讲题、测评、单元过关等与思政学科育人本质相悖的做法依然存在。在素养教学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关于教学立意、目标指向、情境功能、议题拟定和评价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素养教学实践研究的需要

课标明确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活动,设计可 *** 作的测评”。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的基本功,可是让活动设计序列化,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教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就上了难度了,再加上对测评 *** 作性的要求,教学设计就如一匹难以驾驭的战马,虽好,但需要我们熟悉和懂得它的秉性。这不仅需要教师领会新课程理念,更需要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大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研究探索,掌握其基本要领,更好地将素养教学落地实施。
为此,笔者于2019年申请了特级教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以北京中学为实践基地,带领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教师围绕“议题引领下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展开探索研究,收获和感悟颇多,这里做成果梳理并与大家分享交流,与同人们商榷。

北京中学一贯倡导“创设让学生舒展的课堂”,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为确保大方向是基于素养的教学,我们首先确定了教学设计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素养教学的根本要求。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起始设计阶段,教师就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无论是单元教学目标还是课时教学目标,在制订时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结合学习内容,将学业质量要求转换成可 *** 作、可达成的具体教学目标。

2.学生在哪里?

学生要“在课堂的中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他们的学习困惑。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可以彼此借鉴,可以共同分享与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明晰理论观点,在观点交锋中明确正确价值观念。学生在探究论证、评价反思的过程中,要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涵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神。

3.教师做什么?

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导师,是通过学科专业指导学生获得学科专业发展的领航者,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教师要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为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提供专业支撑。思政课教师更是要发挥专业理论优势,在课堂德育主渠道上,通过别开生面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大胆设计,通过序列化活动设计和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发挥本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4.活动怎样搞?

活动要以议题的引领、整合实现序列化。课标指出,“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想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可见,活动不是我们理解的简单的动一动、说一说,而是有整体设计的活动,是为核心素养目标服务的活动,是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活动设计。我们要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将活动与目标和内容割裂开的教学现象,也反对脱离学生生活体验的虚假活动。

5.评价如何做?

评价要做到教学评有机统一。课标指出,“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专注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既评价教学过程,也不忽视结论,既评价思想内涵,也兼顾形式。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表现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评价导向,可采取学生活动等级评价表,做好教与学的素养目标引领。

1.统整设计

课标提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我们通过建构一个议题引领式的总体设计框架(见图1),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活动环节进程,统整目标、情境、内容、问题、任务、评价等教学各要素,确保素养目标的达成。

图1 议题式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框架示意图
图1显示,议题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并且发挥着引领和贯通教学过程的功能;问题和环节序列化,可形成阶梯式递进关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适切的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再结合内容,依托典型真实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问题等,展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
比如,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教学设计框架灵活安排,聚焦公共参与、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的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设计“从垃圾分类行动调研透视新发展理念的导向作用”的议题。这一议题,明确了要以垃圾分类行动话题为依托,以新发展理念为内容;通过学习活动,实现理解和感悟新发展理念的导向功能。可以考虑设计如下具有序列化的问题:

垃圾分类行动的状况如何?

为什么各地垃圾分类行动进展存在差异?

如何有效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根据环节推进,还可以考虑安排调查报告的汇报环节、话题讨论以及为学校垃圾分类行动提出倡议等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调查成果、参与活动的表现、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以及是否展现正确的价值观等,应给予恰当的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激励评价。

2.灵活执行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要始终锚定素养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会有教学方向,立德树人的学科教育的本质意义才能得以体现。把握教学目标并力争实现,特别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基础,坚持问题导向,掌握学生困惑点、关注点、盲点、误区等成长中的问题,还要结合社会时政热点,特别是要结合时代之问。

教师要组织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体验和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来,注意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动作用,为每一位学生创设平等的学习平台,舍得为学生腾出时间,完成交互讨论、分享展示和探究体验的学习过程。
教师不仅在设计的时候发挥专业的教学与活动设计的主导作用,还要能够把控课堂的节奏,甚至做好课前和课后的指导。根据需要,选择辩论式、综合性或者研学类等教学方式,做好相关教学准备。并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条件,灵活调整、优化教学环节和节奏。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契机,这虽然对教师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但是只要对学理做通透的准备,能站在学生的视角尽可能多地做出预设,还有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锻炼解决课堂教学中所生成的问题的能力,那么不仅学生能体会到学得“解渴”的收获感,教师也能体会到教得“倍儿爽”的幸福感。
说到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责任感,是实施素养教学的重中之重。

3.把握要领

(1)素养立意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教师都要确保教学目标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是思政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要求教师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
素养立意是实施素养教学的根本,是从教学立意构想阶段就做好站位选择。这需要教师站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站在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立场上,展现专业精神,为学生创设展现才学、培育家国情怀的课堂生态。这要求教师克服知识本位,勇敢抵制为了应试而教的教学倾向。
素养教学不是不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没有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就不能运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标指出,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明晰基本观点,掌握科学的理论,更要支持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分析时政热点,直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秉持建设性批判的态度,表达公共参与的强烈意愿,提出率先垂范的行动方案。

素养教学不排斥学业质量评价。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都是对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反对单纯为了考试成绩而进行的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测评,也是基于课标的学业质量要求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来落实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评统一,考试测评也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也明确指出要实现由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先行推进新课改的省(市)近几年等级考试的试题的变化也能发现,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试题比重不断增加,如果学生没有情境体验、没有社会生活体验与关切,特别是没有家国情怀,即便知识背诵得滚瓜烂熟、综合思维能力不错的学生,也会被书本知识束缚,走不出做题、解题的牵绊,缺少家国情怀,缺少发自内心的对国家发展道路和人民伟大奋斗的强烈认同,很难在等级考试中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可见,素养立意,是实现素养教学的根本,是教师克服知识本位教学的根本对策。
(2)凝练议题
拟好议题,是实现素养教学的关键。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尝试采用议题式教学,但是在教学中依然存在议题拟定不够合适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教师时常把议题与主题、话题、问题相混淆。议题既不是主题、不是话题,也不是教学环节中设计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学科内容,话题是指情境案例,问题是议题的呈现形式。所谓议题是依托话题,围绕主题,具有贯通性、引领性、可以“议起来”的问题。如“新发展理念”还只是主题,不是议题。如果把议题设计成这样,其就是带有知识本位痕迹的议题,其目标指向单纯地理解和掌握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又如,以“垃圾分类行动汇报”作为议题,看不出是什么学科、什么内容的议题。这或许是物理,也或许是地理或政治,还可能是班会。高中思想政治课倡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主张“课程内容活动化”和“学科活动内容化”相统一,反对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问题是议题的呈现形式,但是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在教师们的教学设计中,有不少在课时议题中采用总议题、分议题的方式。我们研究团队认为,一课时的时间长度决定了它的包容度不足以承载那么多议题。如果是单元设计,多议题是可以的。议题是厚重的、包容的、能够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而分议题应该是在教学环节中那些可以引发讨论的问题。议题是可以“议”起来的问题,但并非只要是适于讨论交流的问题就是议题。议题是那种具有引领性和贯通性的问题,也更加具有包容性。
议题拟定,要注意价值引领。就上面的事例,我们不妨给一个副标题或学科内容的限定,如“践行新发展理念:关于垃圾分类行动的调研汇报”或“垃圾分类行动的调研汇报—践行新发展理念”。修改后的议题既体现情境话题(垃圾分类),又体现学科内容主题(新发展理念),更体现价值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凝练好议题,也绝非易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通透理解,需要对情境素材进行深入挖掘,需要从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的专业精神方面去设计和凝练。
综上所述,一线思政课教师要秉承思政课专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投身实现素养教学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让思政课彰显育人的教育情怀。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2年第3期,系北京市朝阳区张莉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引领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MST19021)。
微信编辑|leaxyi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件主题: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稿件题目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01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