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战争,第1张

战争

[拼音]:Qi Nian Zhanzheng

[外文]:Seven Years' War

1756~1763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争夺殖民地及欧洲霸权的战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诸侯国参加英普同盟, 瑞典、 萨克森和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参加法奥俄同盟。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陆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引起战争的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起决定作用的是英法之间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和普奥之间争夺霸主地位(特别是奥地利企图夺回被普鲁士占领的西里西亚)的冲突。俄国企图遏制新兴的普鲁士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土,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英国主要发挥海军优势,全力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在欧洲大陆上,它主要依靠普鲁士(在英国财政援助下)与反普各国作战。普鲁士军队总兵力约2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强的军队,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善于运用机动战略和线式战术,尤其是斜形攻击法。但普鲁士树敌多,战线长,兵力不足。法奥俄同盟的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占优势,也是运用机动战略和线式战术,但是行动迟缓,缺乏战略协同。针对这种情况,弗里德里希二世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方针。

1756年8月,普军9.5万人突袭萨克森,迫其投降。1757年4月,普鲁士对奥开战,5月在布拉格之战中击败6 万奥军,但6月在科林地区遭L.J.von道恩元帅指挥的奥军的沉重打击,尔后转战西里西亚。同时,法军10万人进战汉诺威,瑞典军 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同年5月俄军开始行动,以占领东普鲁士为当前目标;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遭普军袭击,俄军虽反败为胜,但年底主动撤退。同年11月普军于罗斯巴赫打败法军,12月于吕岑打败奥军。1758年初,俄军重新发动对东普鲁士的进攻,占领柯尼斯堡,进而向普鲁士腹地进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前往堵截;8月下旬措恩多夫一战,俄军伤亡惨重,普军也付出巨大代价;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1759年,俄奥两军预计会师于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发展攻势。弗里德里希二世企图对俄奥两军各个击破。8月12日在库讷斯多夫地区发生激战。俄军统帅П.С.萨尔特科夫根据地形特点部署防御,弗里德里希二世仍用老一套打法,结果招致惨败。普鲁士从此转入战略防御。同年在西线,法军同普军进行了黑森-卡塞尔之战和汉诺威之战。1760年10月,俄军一部在奥军配合下乘虚偷袭柏林。翌年夏,俄军在瑞典舰队支援下围攻沿海要地科尔贝格,年底占领。在海上战场,英法进行了激烈的角逐。1756年5月,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法舰队获胜。在1758年以后,法国由于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争夺战中处境不利。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属印度的大部分。1762年初,交战双方都已疲惫,普鲁士尤甚。亲普的俄国沙皇彼得三世·费多罗维奇继位后,宣布俄国退出反普同盟,将俄军攻占的全部土地归还普鲁士,并进而同普鲁士结盟。此举使普鲁士转危为安,同时导致法奥俄同盟瓦解。各国相继停战议和。1763年2月,英法缔结《巴黎和约》,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巴黎和约》规定法属加拿大和印度等殖民地归英国;《胡贝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在这次战争中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七年战争在军事学术上的主要影响是,暴露了以切断交通线为主目标的“机动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许多弊端,发展了野战歼敌的新的作战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16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