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朱元璋的大外甥,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有他在,朱棣敢反?

作为朱元璋的大外甥,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有他在,朱棣敢反?,第1张

作为朱元璋的大外甥,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有他在,朱棣敢反? 元末乱世,天降帅才

李文忠小名保儿,其家里世代务农,其母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其父亲是朱元璋同村的农户李贞。

李文忠出生时,正值元末乱世,天灾频发,经常颗粒无收。

朱元璋一家常常吃不上饭饿肚子,李贞一家情况好不少,不仅能吃饱饭,还经常借接济朱元璋一家;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一辈子都记得二姐和二姐夫的恩情。

后来灾情越来越严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得背井离乡,自谋生路。

等他再次见到姐夫李贞的时候,他已经是郭子兴手下的义军将领了。

此时,他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来投靠朱元璋,不为别的,就是寻条活路。

朱元璋见到李贞父子二人,想到疼爱自己的二姐,心里不是个滋味,于是对李文忠视如己出,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尽可能的去培养他,对其寄予厚望。

虽然朱元璋没文化,但是他明白,有文化总归是好事,于是他专门给李文忠聘请了一群名师,教他读书写字。

李文忠是块读书的料,很多书读一遍就懂,一些地方老师一点就通。

这段经历,使得李文忠知仁义,懂谋略,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李文忠19岁的时候,朱元璋安排他率领自己的亲兵出战。

本来只是想让他体验下战场的气氛,毕竟亲兵都是伴随朱元璋左右的,

朱元璋作为将领,他的身边算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了。

然而李文忠的表现大大超出朱元璋的预料,他是天生的将帅之才,到了战场上简直如鱼得水。

他不仅率军击败了赵普胜的军队,还攻占了四县之地。

要知道,赵普胜那也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将领,经历大小战事无数,可不是泛泛之辈,能打赢他手下的军队,对于一个新兵蛋子来说可不容,而夺取四县之地就更厉害了,这在那时候是一块不小的地方了。

李文忠可谓是一战成名,从此之后,朱元璋便逐渐让他率军,参与一些相对重要但又不危险的作战,以此来磨练他。李文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此期间,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应该是严州保卫战了。

当时,李文忠独自镇守严州,此时张士诚率军来袭,张士诚的军队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按理说严州城破是迟早的事。

然而李文忠竟然不仅守住了严州城,还大破敌军,连斩张士诚手下数将,甚至还反攻敌军夺下了一些地方。

张士诚好歹是元末有资格逐鹿天下的枭雄,结果经此一役,却再也不敢打严州的主意了,可见张士诚是被李文忠打怕了,也正是经此一役,李文忠才开始有些名将的样子了。

四处征战,灭张士诚

公元1362年,张士诚派遣10万大军攻打诸全,当时诸全兵力不足,李文忠沉着应对。

配合明军的兵力调动,散布假情报,使得张士诚信以为真,急忙撤退,保全了诸全的安危。

这说明,李文忠那么多年的书没白读。

公元1363年,张士诚再次派出16万大军,攻打诸全,然而李文忠事先采纳了部将胡深的计策,在诸全城50里外新修建了一座城池,和诸全行程掎角之势,可以互相驰援,使得敌军顾此失彼,最终不得不撤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文忠此人从善如流,是个做大事的人。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元1365年的新城之战。

这次的对手还是张士诚,张士诚出动20万大军攻打新城,新城岌岌可危。

这次,李文忠作为主帅,率领数万大军前往驰援,这是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战争,特别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兵力优势是很难逆转的。

有人建议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再和敌军决战,但是李文忠明白,时不待我,一旦等待下去,新城很可能落入敌人手中。

于是他竭力说服诸将:一方面,敌军兵多则骄,自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明军的胜利已经注定。

另一方面,敌军带了很多辎重物资,只要打败敌军,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了,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发一笔财。

除此之外,他还没有找人占卜,宣称占卜的结果是必胜,于是经过这一番 *** 作,明军的士气达到了定点,军心可用。

第二日,李文忠率领大军,兵分三路突袭敌军,他身先士卒,神勇难敌,在他的率领下,敌军硬是被撕开几条口子,最后阵型大乱。

明军愈战愈勇,敌军则开始出现败退之相。

经此一役,明军斩敌数万,俘获敌军大小将领600、士兵3000,粮草辎重无数,而敌军仅有主帅等少数人马成功逃离。

这是一场大捷,这一站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张士诚的实力,为后来消灭张士诚打下了基础。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举讨伐张士诚,李文忠率领偏师攻打杭州,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后来,敌军直接望风而降,李文忠为张士诚的灭亡做出了贡献。

在这一阶段,李文忠用自己的表现彻底让其他人信服了,尤其是新城之战,可谓是李文忠的成名之战,自此以后,再也没人因为他年轻,小瞧他了。

而杭州之战,则展现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他尽可能避免杀戮,同时能很好地约束部下,此外还收留大量战争孤儿,使得杭州的局势能够快速稳定,没出现新的变数。

征伐北元,保卫边境

当朱元璋平定中原后,开始把矛头指向北元政权。

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命出兵攻打北元。

先是赶走元顺帝,接着顺路解太原之围。然后接连大败北元军队,俘获北元平章刘帖木、敌将脱列伯,斩敌数以万计。

公元1370年,李文忠再次出击,连战连胜,捷报频传。

途中,他获悉元顺帝去世,元昭宗刚刚继位,于是当机立断率兵突袭应昌。

但凡新帝继位,朝局都会出现一个调整期,这一期间朝局不稳,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

此时李文忠大军压境,元昭宗无法有效组织兵力,只得落荒而逃。

元昭宗虽然逃了,但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其长子、后宫嫔妃、朝中文武百官,统统成了明军的阶下囚。

得到包括宋朝、元朝的玉玺在内的珍宝无数,可谓是把北元朝廷给一锅端了。

自此以后,北元政权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不足为虑。

李文忠也凭借此战,晋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世袭罔替,成为了明朝最顶尖的权贵之一。

公元1372年,李文忠再度出击,攻打北元势力。

这次他担任副将,为了掌握战机,他去下辎重部队,率军携带20天口粮奇袭元军,由于不是主力,兵力有限,战况陷入焦灼状态。

李文忠部曾一度被元军包围,连其战马都被射杀,然后他带领部下抢夺了元军战马,凭着悍不畏死的精神与元军死战到底;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元军先退却了,事后清点战场,消灭元军数万人。

可惜李文忠手中兵力不足,无法消灭这支元军,打到最后双方也只是个平手,李文忠据城而守,元军见无法奈何他,只得退兵。

此战应该是李文忠此生打得最惨烈,且战果最不尽人意的一战、虽然敌军退走、但是并不是败退。

而且明军这边也损失严重,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已战死。

此后,李文忠多次出击攻打北元残余势力,不过北元已经虚弱不堪,只能被动挨打,不足为虑。

英年早逝,太祖震怒

公元1383年,李文忠重病不起。这可把朱元璋给急坏了,不仅亲自探望,还派淮安侯华中给李文忠治病。

然而李文忠还是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大怒,他认为是华中暗中下毒,暗害李文忠,于是降其爵位,将其家人搬至偏远地区,而其他医生及其家人直接被诛。

随后朱元璋又下旨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上谥号武靖,配享太庙,使其入驻开国功臣庙,位列第三,这可以说是一个臣子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了,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疼爱有加。

其实,华中真的很冤,李文忠征战二十多年,长期风餐露宿、经历刀山火海的,身体肯定早就落下毛病了,华中最多就是救治不力,下毒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朱元璋无法接受李文忠就这么离世,他需要发泄自己的怒火,于是华中和一干医生才成了背锅侠。

不畏生死,三谏太祖

李文忠不仅打仗勇冠三军,由于读过不少书,他对于治国之道也有深刻的理解,堪称忠君爱国的典范。

他还在世的时候,发生了震惊朝堂的胡惟庸案,大批朝臣牵连其中,一时间人人自危,都想方设法置之事外。

然而李文忠却逆势而为,直言进谏,矛头都指向了朱元璋本人。

第一次谏言,他劝说朱元璋不要攻打日本。

第二次谏言,他劝谏朱元璋不要太依赖宦官,以及对大臣不应下手太狠。

这两次谏言都被朱元璋无视了,没有做出任何表态。

李文忠见此,决定舍生取义,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第三次谏言。

出门前,他交代妻子好好教育孩子,以后要为国尽忠,分明是交代后事的味道,接着就义无反顾地上朝去了。

李文忠这次的谏言简直是胆大包天,他直接指责朱元璋滥杀无辜,弄得朝局不稳,百姓不安,是自毁根基,动摇国家。

朱元璋看完奏疏,整个人都气炸了,直接在朝堂之上破口大骂,接着威胁要杀了李文忠。

奈何李文忠心意已决,绝不改口,他已经做好以死明志的准备了。

幸亏马皇后得到消息,连哭带劝地说服了朱元璋,放过了李文忠姨妈,只是罚其革职在家闭门思过。

什么叫忠臣?这才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忠臣,只要于国有利、于百姓有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是值得的。

总结

李文忠此人,有勇有谋,武能立国安邦、保天下太平,文能治理地方、为江山社稷不畏生死,实乃明初第一的全才。

要不是他英年早逝,46岁便因病去世,这明朝的历史必将改写。

燕王朱棣必不敢反,而明朝将会迎来一个仁治的时代,虽然后面不知道会如何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会少了许多杀戮与不必要的牺牲。

所以,李文忠到底有多厉害?

他是一个厉害到,可以改变明朝历史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0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