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您是如何给孩子讲述清明节的故事的?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您是如何给孩子讲述清明节的故事的?,第1张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您是如何给孩子讲述清明节的故事的?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节即将到来,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大家了解多少呢?你是怎样跟孩子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虽然可以随着参与到这个我国重大的节日中时候,就能够感受到清明节的节日氛围和形式,但我还是会为大家来梳理一下这些关于清明节的知识,让大家了解更多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在1935年的时候把清明节定在了每年的4月5日。起初是在清明节当天休息一天,后来慢慢地又延长到了现在的三天假日。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著名诗作,唐代诗人杜牧所作。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便是祭拜自己的先祖了,是在世的今人对于过去为家族、城市、甚至是民族、国家奉献一生及宝贵生命的先人。清明节本属“祭祖节”,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节日。而以祭祀场所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祭拜。

2、植树活动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对于植树,在国内是有植树节一个叫法。其实对于现代人较为熟悉的植树活动,是由着古代的清明插柳习俗演变而来的。不同于传统的关于插柳的由来,更多地是在春季的时候,天气温和、雨水颇多等自然的环境使然,使得树木更适宜在这时候成长,而且成长的速度还很快。这便把植树活动安排在了清明节时期。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6、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1.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2.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3.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小长假就快如约而至了,在这春天最美好的时节,带上对以往亲人的追念、带上自己的祝福去迎接这样重大的节日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1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