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中道理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中道理,第1张

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中道理

一说到神机妙算,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诸葛亮。他不仅运筹帷幄于草庐之中,谋划出三分天下的时代大势,而且助力刘备从一个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状态中走了出来,在西蜀之地成就一方霸业,成为中国古代智谋代表。

其实除了诸葛亮,另一位军师也非常有代表性,那就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民间说法上,经常把诸葛亮和刘伯温放在一起比较,就是因为二者已经成为智的化身。

不过从人生际遇来说,刘伯温的命运要比诸葛亮差多了。置身波谲云诡的大明朝堂上,刘伯温真正感受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即使想像年轻时候归隐田园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身死灯灭的那一刻。

都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刘伯温临终的时候,却没有对朱元璋说什么,只是送给其一筐鱼。朱元璋并不明白其中深意,直到17年承年日久之后,才明白个中道理,而这道理事关大明江山的未来。

刘伯温的发迹之路

刘伯温可不是那种大器晚成型的人物,相反他少时就非常有名,人们常说的“过目不忘,一念十行”,用在刘伯温身上最为合适不过。

其诗文经典无所不长,在12岁的小小年纪就考上秀才,乡里的人都用神童的称号,来形容少年刘伯温,妥妥的学霸一枚。

只不过在元朝社会,纵使学霸也没什么前途。因为武力打下天下的蒙古人并不重视文化,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九儒十丐”不是虚言。刘伯温即使再有才名,也难以扭转整个时代赋予人的偏见。

仕途多舛是刘伯温前半生的命运写照。这么优秀的人,如果换做是宋朝,一定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位列台阁不在话下,但是元末政治黑洞下,刘伯温难有匡世济民,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刘伯温高举进士,想要有所作为。不过战乱连年,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刘伯温只得赋闲在家,等待大显身手的机会。

这一等就是三年,三年以后,刘伯温被任命为高安县丞。虽然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八品小官,但是刘伯温做得有声有色。严而有惠爱,对于贪官污吏绝不姑息,对于老百姓仁慈有加,赢得一致称好。

不过刘伯温太过刚直的性格,在官场上并不讨好,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在高安县丞的位子上,没坐多久就遭到权贵的忌恨,要不是属下和乡邻帮助,就要被迫害致死了。

之后的刘伯温辞官归乡,效法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选择于乱世归隐,大有诸葛亮和陶渊明的作风,之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以红巾军为首的农民起义力量席卷全国。属于刘伯温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来了。

神机妙算下的危机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对于每个人,无论平凡,还是富贵,都是个大舞台,刘伯温同样如此。他在被朱元璋请出山之后,就开始将自己的潜能才智全部发挥出来,意在辅佐这个政治强人。

可以说,朱元璋正是因为有了刘伯温,才可以高瞻远瞩,参与到群雄争霸的格局中去。当时朱元璋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两线夹击的危险,很多人建议朱元璋分兵两路出击,才可以化解危机。

但是刘伯温却提出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就是放其一路,攻其一路的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才不至于被两股势力合围。最终证明刘伯温的策略非常正确,陈、张两股势力相继被消灭。

之后刘伯温又参与到灭元的计划中来,军机八年,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制定分化瓦解,逐步歼灭的总方针,最终取得成功,成就朱元璋的君王美梦。

明朝建国之后,刘伯温担任的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个职位。御史中丞行使的是监察职权,太史令主要就是个文学侍从的角色。

这两个职位其实并不是帝国行政的中枢角色,而是相对边缘化的,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提防。

因为刘伯温本就不是淮右势力,而是属于浙东圈的。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不是个知根知底的人物,但是能力太出众了,不可以不提防,所以赋予其不甚重要的官职。

其实朱元璋最为忌讳的是,刘伯温出谋划策里面的一项内容,就是收买人心,将获罪囚犯全部释放,以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这种政治上的才能,是朱元璋最在意的,因为他心里想的也是同样谋略,那么刘伯温到底想不想当皇帝,朱元璋心里其实是打问号的。

一筐鱼的启发

刘伯温既然入了乱世棋局,就明白,自己已是一枚棋子,必须走到底,乱世他可以肆意发挥才能,但是和平时代,可是有规则的,不能随意走局。

君王的忌惮是一个规则,百官的交情又是另一个规则。在明朝开国朝堂上,真正掌权的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右势力,这股势力避免不了用人唯私的政治惯性,这对于刚直不阿的刘伯温,是不容许的。

所以两方必然会起冲突,刘伯温并没有结党,所以他面对的是整个淮右势力,而他的脾气性格又不会隐忍苟且,所以最后的结局是意料之中的。

刘伯温得罪的看似是胡惟庸,李善长,倒不如说是朱元璋,朱元璋也是淮右出身,即使选对站,也不可能站刘伯温。心寒之下,临死之际,刘伯温派人送给朱元璋一盆鱼,暗藏玄机。

这筐鱼可不是活鱼,而是死鱼,朱元璋并不了解刘伯温其中寓意是什么,他想要从刘的另一项遗物《时务十八策》中探得究竟,也不得要领,索性就把这事儿放下来,暂且不去细想。

后来17年后,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不得已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者,这引得诸位藩王不满,朱元璋瞬间想到刘伯温那筐死鱼指的是什么。筐那么小,鱼的生存空间狭小,就会互相挤压,最终全部死亡。

而大明王朝现实也是这样的,皇位只有一个,诸皇子都在京师附近,难免有觊觎之心,不能不未雨绸缪,避免西晋八王之乱的后辙,所以朱元璋选择将诸藩王调离京师,同时不得不感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1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