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第1张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目三角,形如病虎”,元朝末年著名相士袁珙在嵩山偶遇“异僧”,所做出的相貌描述;“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是在相貌基础上做出的论断。“异僧”便是时下热播的《大明风华》中老和尚,姚广孝。

至于刘秉忠何许人也?其祖上曾供职于辽国;到了其父亲,蒙古人消灭金国后,归顺了元朝,在邢州元帅府担任军职。因父亲的关系,刘秉忠当了名小官,只不过其不愿做刀笔吏,很快弃官,归于邢台天宁寺虚照禅师门下参研佛法,后受到征召,作为军政大事方面的参谋,留在忽必烈身边。元朝建立,官至参领中书省。为元朝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 辅佐忽必烈成就帝业;

2. 主持建造元大都,即后世的北京城;

3. 制定了元朝的典章制度。

以此作为参照,姚广孝的一生也诚如袁珙的“玄学”所料。受地方上“三吴之内,刹竿相望,其名蓝巨刹,涌殿飞楼”浓厚的佛教氛围影响,出身于苏州乡间郎中家庭的姚广孝,14岁便投入佛门,法号“道衍”。在建文帝即位之初,在黄子澄、齐泰等“腐儒”的建议下,对叔叔们进行削藩。 姚广孝不仅请出袁珙为燕王相面,得出朱棣有“帝王之相”的结论;而且多次出谋划策,坚定朱棣起兵的决定,发动历经四年“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改变明朝承袭的伦序,开创出一个新的王朝。

于1404年(永乐二年),以75岁高龄,受封为太子少师,资善大夫,朱棣还希望姚广孝还俗,恢复“姚”姓,百般礼遇这一,“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主要策划。姚广孝拒绝了许多赏赐,如大宅第与美女,只作为资善大夫,身穿朝服居于朝堂之上,下朝后便又换上僧袍,回到寺庙。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长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姚广孝的结局,并没有像洪武朝的功勋,得到清算。相反其在永乐一朝得到朱棣的重用:

1. 辅导朱高炽、朱瞻基两父子:朱棣数次北征大元,留下了姚广孝辅佐太子朱高炽;更是在太孙朱瞻基9岁时,朱棣令其“出阁就学”,指定姚广孝为其往侍讲读经典;

2. 赈灾江南,收揽人心:江南松、湖等四州,多为建文朝大臣的故乡。因“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为稳定局势,在永乐初年制造了多起冤案。同时,四州也是姚广孝参禅之地,朱棣利用其号召力,回乡广施善举,挽回人心;

3. 主持《永乐大典》修撰:作为《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是正统儒家的拥护者,对于释、道等不可能采取平等的眼光看待,朱棣命姚广孝“总之”,居中调和,使得后世的《永乐大典》在“色彩”上,不那么单一,更为丰富;

4. 举荐人才:姚广孝以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为借口推荐,只不过其忠于建文帝,激怒了朱棣,被杀。还举荐赵友同任太医,其在《永乐大典》担任副主编,修五经大全诸书。

辅佐朱棣,开创出“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文化建设上效果显著”的永乐朝新气象,并在仁、宣两朝得到延续,完全可以媲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不仅如此,姚广孝在临终前,上奏朱棣释放曾为建文帝剃度的高僧溥洽,使其这一支的佛法得以延续,其座下弟子后成为了明朝前朝佛法传承的中坚力量。1418年,姚广孝在北京庆寿寺圆寂,享年89岁。朱棣遵从其遗愿,以僧人的方式葬于房山,撰写神道碑,寄托哀思,以文臣身份入明朝祖庙,可以说是作为臣子的最高礼遇了。

文章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1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