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读书笔记:老舍《离婚》

最美人间四月天,读书笔记:老舍《离婚》,第1张

最美人间四月天,读书笔记:老舍《离婚

本书是老舍所有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一本,文字精致而幽默,却也有足够的内涵,很值得反思。

小说讲述了民国时期几个北平财政所科员的家庭生活。老李一家、马同志一家,吴太极的太太“方墩”都因不同的缘由想要离婚,但又因几百个理由而最终妥协。

老舍以市民生活的题材、幽默风趣的语言、独特的北京口味借机讽刺了社会保守落后的思想冲突。对社会百态以及人性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人性始终不变,因此读起来总能有许多共鸣。

离婚这个词现如今已经很普遍,普遍到可以一天说上好几遍,可以没有缘由的就脱口而出。是一种不得已,是一种妥协,是一种预谋已久…

书中讲述了几位底层科员家庭面对生活、婚姻、人际关系和爱情等一些真实的映照。一本没有人离婚的书,既批判了一些在职场生活的小人嘴脸,又表达人对人生意义的过度思考,以及对生活环境适应的一种妥协。这其中代表人物是小赵,是老李,是张大哥

故事的开头源于张大叔规劝老李把在乡下的老婆孩子接来一块生活,断了老李心里带有“诗意”的纳妾幻想。

文中的张大哥,是北平人的生存典范,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什么事都热心张罗,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他是个博学的人,自幼便出经入史,他必须多读书,以此证明自己的意见妥当。

张大哥,一生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里,什么人配什么人一眼就能看出。而且日子都是好过,没有一对是离婚了的。大哥也会去替身边婚姻不顺的人奔走,消灭离婚,包括老李。半辈子帮了那么多人,结果自己儿子出事后,愿意帮他的只有老李,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老李,一位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性格比较内向,怯懦但心思比较细腻,他是北平某机关财政所的二等科员。按理说老李的生活条件应该不差,他不仅有学识和资格,而且妻子、儿女应有皆有,应该有什么不满意的吧。

老李是一个农村读过书的理想主义者,他理想中的妻子是‘琴棋书画兼温文尔雅’的,这种在自己脑海里刻画的浪漫主义婚姻,促使他对于李太太的一举一动都不满意……可是在生活的油盐酱醋中他又尝到了生活的美好,所以他很矛盾!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分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所以说‘生活’和‘梦想的生活’是两码事,把心沉下来定下了才能活得踏实。

他知道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空洞的作梦,二是切实的活着,选择其中的一条将会满足了他对生命的和解。最终,老李的理想和浪漫被杀死,诗意世界变成了个破瓦盆从半空落下被摔了个粉碎。

李太太是淳朴的乡下人,没有读过书,思想简单,既要省钱又想打扮好自己,小心翼翼的讨丈夫欢心,以为抓住丈夫的钱袋子就是抓住了丈夫的心,一个有独立思想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可怜家庭主妇,越可怜越显着不可爱,人心的狠毒是没办法的。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明显的人物特征,善良美丽的马少奶奶,慈祥和蔼的马老奶奶,大方热情的张大嫂,为人老实的丁二爷,不识好歹的方墩太太,洞察世事的邱太太……

张大哥强调的是“婚姻”,老李想要追求的是“诗意”,张大哥所讲的婚姻里充斥着房子、桌子、茶几、柜、顶棚、涮羊肉等实际存在的,即便是讲究至极,酱油也得是名牌的,但是其中缺乏精神的成分。老李的“诗意”则是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音乐,贞纯像个天使,全部指向了抽象的情绪与情感,虽然面目模糊,但却因为其中所包含着的激情越令人神往。

最后想闹离婚的都在混,混着一口饭吃,混着一天得过且过的日子。故事以离婚开始,以不离婚结束。看似圆满,只不过都是人人经历之后内心有的幡然领悟,与痛苦挣扎之后的不屑一顾。时代下的每个人物,内心都一段类似离婚的痛苦抉择。心安就是归途。

《离婚》里没有一个最后离婚了的,婚姻是现实的、是活生生的日子,过日子有时候跟理想、梦想、幻想、念想、妄想离得越远越好。

“生命似在薄雾里,不十分黑,也不十分亮,叫人哭不得笑不得。应当来些日光;假如不能,来阵暴风也好吹走这层雾。”

当生命被雾笼罩,一片灰暗;当我们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而且没有拯救者,希望我们可以勇敢地冲破迷雾、挣脱世俗自救。

惟愿你我活成的既不是老李的样子,亦不是张大哥的模样。心中有愿景,手里有力气,既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也有实现理想的勇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1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