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鲁班石

民间传说 鲁班石,第1张

民间传说 鲁班石

#鲁班的传说#

#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

在四川江津县境西北,离城大约一百里的地方,有一座桥,名叫“板桥”。这座桥的工程非常庞大:桥身足足有一百六十大步长,三丈二尺宽,六丈五尺高。若问这座桥是在哪朝哪代修建的,恐怕谁也弄不清楚了。可是,只要一谈到这座桥是怎样修建起来的?远远近近的人,却都会讲出一个这样的故事:

据说,在很多年以前,当这座桥才刚开始动工修建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来了一个又老又瘦的远方匠人,穿着一件非常破旧的衣服,腰间吊着一把钻子和一把铁锤。那个远方老匠人走到工地后,就坐在一块石头上,好象很疲倦的样子,一面吸着烟,一面仔细地打量着自己坐的那块石头。

工地上的匠人们,打石头的忙着打石头,挑泥巴的忙着挑泥巴,谁也没有注意到他。

太阳已快落山了,工地上响起了收工的梆子声。匠人们都停住工作,一面揩着汗,一面收拾着工具,准备回去吃晚饭了。可是,那个远方来的老匠人,还是一动也不动的坐在那儿,他一面吸着烟,一面冲着他坐的那块石头出神。他左端详、右端详,象是那石头里隐藏了无数秘密。

就在这时候,这儿修桥工程的掌墨师打从这里走过。他一眼看到那个远方来的老匠人,呆呆地坐在那儿,心里觉得有些奇怪,就顺便和他打了个招呼,问道:“老师傅,坐在这儿等谁呀?”

老匠人回答道:“我想会一会这儿的掌墨师。”

掌墨师听说是找他的,便走了过去,说道:“我就是这儿的掌墨师。你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吗?”

“啊!你就是这儿的掌墨师吗?”远方老匠人赶忙站了起来,接着又说道:“我是过路的,从很远的地方来,走到这儿,盘费用完了,想就在你们这儿找点短工做,只是不知道你们还差不差人?”

掌墨师向他周身上下打量了一下,心想:“你这样大的年纪了,难道还有气力打石头吗?”正在犹豫的时候,远方老匠人又说道:“把我留下吧!这对你们的工程也许会有用处的。年纪老点的人,气力虽然比不上年轻人,经验可总比他们多些。”掌墨师心想这话也有道理,何况大家都是手艺人,彼此总得有个照顾才是,反正这儿工程大,多一个人也算不了什么。

于是就答应把他留下了。

“我还没有请问老师傅的尊姓大名哩!”掌墨师问道。“我姓鱼,名日。”

接着,远方老匠人便很关心地问了许多关于工程进行的情况。

第二天上工的时候,掌墨师把他帮到工地去,向大家介绍说:“这位鱼老师傅是过路的远方人,要在我们这儿做几天短工,看哪一班人手少,就把他留在哪一班吧!”

有些人看到掌墨师留用了这样一个又老又瘦的老头,心里就有点不高兴。

打桥磴的说:“干我们这行活路要手力!”

打栏杆的说:“干我们这行活路要眼力!”

开石头的说:“干我们这行活路要腰力!”谁也不肯跟他合伙。

掌墨师看到这情景,心里也有些后悔不该把他留下来。于是便很冷淡的对他说道:“既然各班都不差人,你看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那个远方老匠人低着头,一声不响的走到他昨天坐的那个地方去,解下他身边的钻子和铁锤,动手慢慢地打着他坐过的那块石头。

他今天也打,明天也打,一连打了十几天,还是在打着那块石头,而且打得既不方,又不圆,角角叉叉,四棱吊肚的。

他今天修修这儿,明天又修修那儿,整天的就是看了又看,修了又修,修来修去,还是修着那块石头。

有一些匠人,本来就瞧不起他,看他这样一来,心里可更有气了。于是,只要走过他那儿的时候,总是要冷言冷语地嘲笑他一顿。

一天傍晚,下工的梆子已经响过很久,各班的匠人都回去吃饭去了。可是,他却好象没有听到梆子响音似的,还是一个人坐在那儿,聚精会神地修打着那块石头。恰好这时,有几个平时自以为手艺最好,又最瞧不起他的匠人打从这儿走过,看到他那副专心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讨厌,大家就来寻他开心。

有一个故意问道:“你们看鱼师傅打的是什么呀?”

另一个接着答道:“大概是给姜太公打的坐骑——“四不象’吧!”说完后,大家都哄堂大笑。

远方老匠人好象没有听到似的,还是聚精会神地修打着那块石头,一点也不理睬。

那几个匠人看到他这样,嘲讽得更起劲了!你一句,我一句,冷言冷语地继续嘲笑着。

远方老匠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才回答他们几句:“我做我的工,你们做你们的工,河水不犯井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瞧不起人,真正谈起手艺来,你们还懂得很少哩!”

那几个匠人听他这一说,心里更生气了,大家一齐跑过来,骂的骂,轰的轰,一定要把他赶走。

正在争吵的时候,掌墨师走来了。他把发生争吵的经过情形问明后,心里虽然很不高兴,暗自埋怨那远方老匠人太不知趣,但口里也没有说什么,各自就走开了。

远方老匠人把这些情景看在眼里,知道自己再不能留下去了,便说道:“好,我走!我也没有用过你们的工钱,我打的这块石头,我还要带着走。”

他说着就收拾好钻子、铁锤,把那块石头搁在肩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远方老匠人走到离工地约三里路远的一家店子门前,就把石头放下来,坐在那儿歇气。

这时,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下来了。

这个店子的主人,是一个好心肠的孤老婆婆。她看见店子门前坐着一个老匠人,好象走得很累的样子,便很殷勤地把他请进店子里去,问他:“老师傅,你从哪儿来的呀?”

“从修桥那边来的。”

“天都黑了,你打算到哪儿去呀?”

“我还没有想过到哪儿去哩!”

接着,老匠人便把自己在那儿做短工,受那儿一些匠人的欺负的经过,详详细细地告诉了老婆婆。

老婆婆非常同情他,就对他说:“这儿前不挨镇,后不靠村,天已黑了,你就在我这儿住一晚,明天再走吧。”

她说完后,就去把晚饭摆出来,还给他打了一壶酒。老匠人也不客气,饱吃一顿后,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天才刚刚发亮,老婆婆便听到门外叮叮当当地好象是打石头的声音。她赶忙起来一看,只见老匠人坐在房门口,聚精会神地在打着他昨天带来的那块石头。老婆婆问道:“老师傅,你打的什么呀?”

老匠人答道:“我付不出你的饭钱,这块石头我带着也没有用,我想,就把它打个猪槽来送你,也算我对你的一点报答吧!”

老婆婆说:“一顿饭算什么呀,你又何必这样呢!”

一会儿,老匠人就把猪槽打好了。他在动身时又对老婆婆说道:“这个猪槽,你好好地保留着,如果将来有人要买它的话,你就非要一千两银子不卖。只是千万记住,不要把石头下面那些角角碰坏了。”

老匠人说完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太婆虽然觉得他说的话有些奇怪,可也没有十分在意。再看一看那个猪槽,除了槽子还打得光滑外,石头四面都是角角叉叉的,样子很难看,心想:“这老头也许是老糊涂了,谁肯出一千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呀!”

一年又一年,不觉三年过去了。老太婆早已把那个远方老匠人的话忘记了。那个猪槽依然好好地摆在店子门前。

再说这边的修桥工程,桥拱砌起了,桥面也铺好了,栏杆也打好了,只有桥的正中一拱上面收头的地方,还差一块石头才镶得拢,卡得紧。那空隙,既不方,又不圆,长长短短,一共是五个角角。

起初,匠人们认为这并不困难,照着那块空隙的大小厚薄,打块石头一安不就成了嘛。可是,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不是厚了,就是薄了。大了按不下,小了又卡不紧;厚了按不平,薄了又填不满。打了一块又一块,那些自认为手艺很好的匠人们,都打来试过了,还是安不起。掌墨师亲手试过几次,还是一样。

这一来,可把掌墨师和匠人们难坏了,大家都想不出一个主意。

有一天,掌墨师和那几个匠人,一起到老婆婆的店子里去喝酒,偶然看见店子门前那个猪槽,角角叉叉的,样子与桥上差的那块石头有些相象。他蹲下去量了一量,每只角的长短,石头的厚薄,也都恰巧相合。他赶忙问老婆婆:“老婆婆,这个猪槽是哪个师傅给你打的?”

“啊!那是三年前一个过路的远方老匠人给我打的。”老婆婆毫不在意地回答。

“我们另外打个更好的来和你换一换,好不好?”掌墨师很客气地问着。

这时,老婆婆忽然想起那老匠人临走时所说的话来了,连忙说道:“我只愿卖,不愿换。”“你要卖多少钱呢?”“一千两银子!”

“一个猪槽为什么要那样多的银子呢?”

“这是那个过路的远方老匠人嘱咐过的。”

接着,她就把那老匠人打这个猪槽的经过,以及他的像貌、口音,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

这时,掌墨师和几个自以为了不起的匠人,才想起了三年前来做短工的那个老头。他们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决定先把这块石头拿去试试看。

“一千两银子不要紧,我们要先拿去试试看,只要用得着,我们马上如数付给你。”掌墨师这样说,老婆婆也就同意了。

他们把那块石头搬到桥上,翻过来往那空隙的地方一放,说也奇怪,那块石头便平平稳稳地落下去了,而且把周围的石板都卡得紧紧的。再一试,摇也摇不动,撬也撬不起,好象生了根似的。

千百个匠人都欢呼起来。掌墨师猛然记起那个远方老匠人的名字,兴高采烈地大声说:“啊!三年前来做短工的那个‘鱼日’老头,原来就是鲁班爷爷。对,是他,一定是他!”

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匠人,听到“鲁班”的名字,一下子都惊得呆了,涨红了脸,头也不敢抬起来。

于是,大家就把那块石头称做“鲁班石”。

多少年过去了,这个故事还在流传着。一直到现在,当人们从板桥上走过的时候,还能清楚地看到那块奇怪的五角“鲁班石”。

每天不断更新古今中外小故事,有喜欢此类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或者点赞收藏;您还可以长按点赞,这样就可以强力推荐此文。

谢谢您的观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2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