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备!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高中数学必备!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第1张

高中数学必备!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 抽象与具体的差异——高中知识抽象程度完爆初中!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高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公式枯燥难记忆、数学符号抽象难想象、数学习题晦涩难理解,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初中的“变量说”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托通过文字的叙述给出的,抽象程度较低,而高中教材采用了抽象程度更高的“函数映射说”通过引进函数符号f(x),使得函数的众多性质可以通过形式化加以定义和证明。初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的对比:初中的定义:高中的定义: 你觉得这样的定义抽象么?而且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还有逐层递进的特点,如果不能理解抽象程度较低的知识,学习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就会有困难。有一个问题没听懂,后面不懂的就越来越多,致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 *** 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举几何的例子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就要求培养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更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一些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与能力:

3. 对思维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

①分类讨论思想;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高中数学在引入了参数和变量之后,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那么唯一了,通过对变量的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例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②转化思想的差异;高中数学问题,不再是初中那种简单的平铺直叙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调用记忆中的存储——这题做过、这题我记得怎么做。初次见面的“新”题目(哪怕是一些常规的“旧”题型),需要通过化归思想,转化为一些解决过的或者一些简单的容易入手的问题,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③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初中解题时,往往习惯于直接套公式得结论。而高中解题,套用的定理中的条件有所缺失,必须先假设一个未知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或者假设一个变量,将要求解的问题的构造成这个变量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必修1教材中的一题)

④运算能力; 初中数学中,对于计算的要求并没有特别高,而且公式较少。高中数学中,公式特别多,而且相当复杂,涉及到多个量。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就涉及到了五个量;两角和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倍角公式、求导公式…公式不仅多,而且复杂,对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式记忆和运算的问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暴露与解决,这是高中数学的一道坎。

4 .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高中数学知识广,难度大,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例如函数,将会陆续学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甚至抽象函数等;例如几何,将由初中的平面几何推广到立体几何。

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 学习方式的差异

1. 学习时间上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速度,争取同学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门课,这样分配到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而高中数学难度广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能多挤出时间学习数学,你就可以比他人获得更高的成绩。

2. 解题方式的区别

初中学生更多是模仿式的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或者甚至是机械的记忆,而到了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尤其是全国卷),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和机械的训练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高中的试题,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初中更多,要求对高中数学知识网络之间有着整体的把握,要求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才能产生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连节点。

3. 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①可以自学么? 初中的内容比较简单直观,看书一般就能够理解,基本上可以自学。但高中的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难度提升,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与指导。 ②是否需要自学? 大部分初中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老师会不断的进行整理归纳,学生也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学生基本上不需自学,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只要掌握好老师归纳总结的,基本成绩都不会太差。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要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课后还需要通过自学归纳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整理。高中生学习数学时差异程度大,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练习。学好数学,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本身的自觉学习。

三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第一,转变观念,高一的课程内容不得懈怠

我想大家都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吧。要知道,高考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成绩的高与低。尤其是高一数学,经验告诉我们,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规律是:“三年发展看高一,高一关键在‘一上’”。打好高一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开好“一上”,即高一上学期高中数学学习的“头”,对于顺利完成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打好自己终生发展的基础极为重要。

第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预习环节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容量加大了,进度很快,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预习十分重要。应该在老师讲课之前通过自学,对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完成课后的相关练习。在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这样听课效率就会高很多,不至于在课堂内一知半解。

2.听课环节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要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听课效率:①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准备,要把课本、笔记本、草稿纸等放在桌子上,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丢三落四的现象;②听课重点听分析、思维方法,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地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内容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③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④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记笔记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习效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听课的同时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典型的例题与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及习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后复习时用。

3.作业环节先看笔记后做作业,作业要独立完成。发下去的作业,不是只注意勾勾叉叉,考试不是关注考多少分,而是对错题要做研究,找出错误的根源,并认真订正。另外,在准确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题,因为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离不开做题。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性通法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

4.复习环节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课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是及时复习不留疑点。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让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该记的内容一定把它背熟,包括概念、图形、性质及规律和数学小结论等。

5.总结环节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的时候,应充分利用教材每章后面的复习小结,可以从基本知识和例题、习题进行总结,要多方位地去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数学知识中提炼、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

6.反思环节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通过反思,形成自己的通性、通法,就可以事半功倍,也就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技巧。用专业的语言说,就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转化能力,使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7.改错环节一定要重视改错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具体措施可以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不再犯这种错误的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隐患,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2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