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第1张

地面分队赶往返回舱预定落区(返回舱几点到地面)

中国新闻、中国青年网记者邱通讯员报道

随着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接近尾声,神舟十三号将按计划踏上返程,三名航天员“回家”进入倒计时。

近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队联合其他搜救力量,为顺利迎接3名航天员归来,在东风着陆场进行了针对性演练。

“带航天员回家,东风着陆场准备好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边汉成说。

东风着陆场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广人稀,冬干夏热,少雨多风。这里有沙漠,有戈壁,有高山,基本涵盖了各种需要测试的着陆地形。

2021年10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向Tai 空。如今,半年过去了,航天员们即将回家,东风着陆场即将与英雄重逢。

边翰成说,在“转正”之前,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四子王旗着陆场的备用着陆场。2016年6月26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按比例缩小的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是东风着陆场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首次投入使用。

此后,在东风着陆场“亮相”的次数越来越多。2020年5月8日,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着陆场由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调整为东风着陆场,首次启动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现在,东风着陆场已经准备就绪,等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返回。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支专业的航天搜救力量,这是我们搜救队伍设定的最低目标,也是最高要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护送航天员回家。”支队长杜说。

搜救队训练人员设置了无人机 *** 作、直升机空投、抗眩晕训练等训练科目,从难到严开展实战模拟训练,使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条件设置与实战环境、训练标准和任务要求相一致,实战化训练和全员待战的热潮持续高涨。

“训练是任务的预演。我们必须坚持任务要求,努力练习。我们要把搜救队员放在最恶劣的环境中,让大家做好最坏的准备,在复杂条件下锤炼搜救队员。”搜救队训练负责人李说。

作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场,东风着陆场与四子王旗着陆场相比有哪些优势?

“只需要一支搜救力量就能满足各任务航段的搜救任务需求。”韩城表示,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东风着陆场,部署一支搜救力量,可在发射、运行、返回各任务段开展多样化搜救任务。不仅可以搜救飞船回收舱,还可以常规观看火箭残骸和航天员紧急搜救任务。

他还提到,东风着陆场维护成本低,搜救能力强。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人力资源和测控、通信、气象、医疗、运输、后勤保障等设施设备,随时组建一支功能体系完备、专业门类齐全的搜救队伍,可以更好地统筹利用资源,既降低着陆场建设和维护成本,又保持较强的搜救能力。

“下面报告着陆点坐标……”第四次预报着陆点后空中分队收起飞刀。经过12分钟的搜索,空中支队二号搜索引擎率先找到目标。

“所有小组注意,搜索直升机2号目测发现返回舱,机舱处于直立状态...返回舱着陆地形比较开阔,但西侧有一些梭梭林,并伴有松软的戈壁。请所有群体注意避开它……”

空的中队听到命令,其余搜索直升机迅速登上返回舱空,立即集结组织现场降落。地面中队也迅速向着陆场集结,地面中队依次从所属搜救区域到达现场,并空协同作战。

搜救队员先后进行了处置:设立警戒区、架设便携式台站、舱外无水肼浓度检测、检查舱况、打开舱门、建立通信联系、传输现场图像、搭建医监帐篷。

——这是神舟十三号搜救任务演练现场。

“此次任务是空站间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是东风着陆场再次向世界亮相的荣誉之战,也是2022 空站建设阶段收官之战的开幕之战。”搜救队书记侯万禄说,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安全返回。

气象条件是制约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的重要因素,及时捕捉天气变化是确定返回窗口的重要依据。随着返航任务的临近,气象保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

根据以往经验,气象保障团队从最近10年开始查阅着陆场4月份的历史天气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内在规律,反复研究环流形势,总结预报重点,将复杂的天气系统划分为气象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对返回任务过程的不利影响。

“我们从2月中旬开始开展中期天气预报评估训练,收集了气探空和卫星云图等4大类20多种天气要素数据,每周7天在任务区进行预报要素评估,积累了丰富的春季中期天气预报经验”。气象小组组长杨经纬说。

如果说预测精度是顶端的“直接答案”,那么监测精度就是永不停歇的“参考答案”。气象技术人员林康在工作笔记上记录了无数数字,包括数值预报的稳定性、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降水情况、起沙情况、风速和能见度演变等。

杨经纬说,准确的天气预报为航天任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准确预报的背后,是一群“大显身手”的气象保障人员。紧盯云图,反复查阅分析统计,气象保障队的科技人员始终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每一项任务保驾护航。

“观云测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气象保障队科技人员的每一项任务都带着压力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飞船要返回,航天员要回家,所以一切都要万无一失。

记者了解到,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返回前还有其他任务,如检查转运物资、清洁维护舱内环境、打包下降货物、设置无人飞行模式、检查飞船工作状态、物理监测等。接下来,三名宇航员即将启程返回祖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7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