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和影印版区别

正版和影印版区别,第1张

影印版是什么(影印版和正版一样吗)

近年来,随着印刷古籍在收藏市场的流行,图文并茂的古籍成为藏家追捧的焦点。现在古玩书市最常见的景象是,买家欣赏古籍的程序是把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看看有没有插图。对于卖家来说,只要一本古书里有几张图,要价就敢翻起几个跟头。甚至一些高品位的拍卖公司也来赶这个热闹。在拍卖目录中,为了增加拍品的价值,往往需要指定几张图片。有人开玩笑说,古籍收藏已经进入“地图时代”。但由于古籍插图的复杂性,不仅有印本,还有形式相似的版画石印本画的影印本。这些古籍的插图,形状相似但质量不同,艺术价值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市场价格相差很大。一些新进入市场的藏家,根本对古籍插图的种类缺乏透彻的了解,不知道如何鉴别,误把价值低的石版画、影印插图当版画买,吃了大亏。因此,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性质的古籍插图,成为许多古籍收藏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古籍中的插图,按制作工艺可分为雕版、印刷影印、画石印本三大类。其中版画是雕版印刷产品的一种。是古代画家、木刻家将画家的线描刻在木刻上,再印刷成版画而创作的工艺品。一幅绘刻俱佳的古代版画,线条细腻流畅,典雅典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中国的木刻版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敦煌藏经洞唐宪通九年(868)印本《金刚般若经》的题图。(见图1)版画在宋、元、明三代,尤其是明朝万历年间,一直很兴盛。徽州版画自问世以来,绘画和雕版技术超越宋易,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发展,被称为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以后,版画艺术逐渐衰落,没有了前朝的辉煌,但也有一些精美的作品。因此,古代版画一直是收藏家们喜爱的艺术珍品。

(图1)唐宪通九年所刻《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一卷书名 # 8212;——释迦牟尼在《独树一帜》中对寂寞花园的陈述

(图2)清顺治金圣叹《西厢记》插图。

影印只是近百年来西方照相印刷术传入后出现的照相复制品,属于机械化制造的工业品范畴。但由于原件是印刷品本身,复印载体和装订形式都是纸质和线装,非常相似,尤其是原件1: 1印刷品的复印件,外观会有点混乱。

(图3)清末上海启新出版社印制的《孔子家语新全图》影印插图。

画石版画也是上世纪初传入的西方印刷技术。它可以直接将画家的画稿移入石版画版面,没有版画的雕版印刷之美,与版画不属于同一艺术层次。但由于石版画和版画的绘画特点来自同一个源头——中国的工笔与线描,在艺术上有相似之处,两者很容易混淆。

(图4)清宣彤二年《中国画报》儿童玩石版画。

受制作时间、艺术价值和产量、生活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版画影印品、绘画石印本和版画收藏的价值相差甚远。上世纪中叶以前,版画影印和绘画石印本都不在“艺术品”之列,基本上没人感兴趣。只是现在,一是印数越来越少;二、岁月的演绎,它们也变得“古老”,才逐渐被藏家接受,但收藏价值仍比不上真迹版画。目前,客观地说,真迹版画与版画、绘画石印本的影印价值比应该在10: 1至100: L之间,因此,区分不同性质的古籍插图,成为参与古籍收藏的爱好者必备的基本眼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多年鉴赏古籍的经验,简单列举,供对此感兴趣的藏家参考。

一是根据出版年份和出版单位对古籍进行鉴定。

由于照相影印和石版画技术是清末传入中国的,大约在光绪二年(1876年),当一部古籍可以考证、鉴定为光绪以前的印刷本时,其插图肯定是印刷品。如果是光绪以后,藏家就需要脑子里多串,仔细考证是石印还是影印。当然光绪以后也不是绝对没有版画。事实上,清代版画的收藏是宣彤天津文美斋刻的诗和笔记,光绪年间盖齐的《红楼梦》仍是版画史上的名作,但这一时期版画的数量和质量已不如从前。另外,由于影印件是照原样复制原书的书卡和序跋,所以在鉴定古籍印刷年代时,要多注意纸张、墨色和开本,以免被影印技术误导。

古籍出版年代的鉴定也可以与出版单位的鉴定相结合。因为石版画技术是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的,所以出版社并没有否定石版画,有的甚至在书籍的版权页上将其标记为时尚“卖点”。但也有不少出版机构的性质是纯石印书社,如晚清占据印刷业半壁江山的三大书局,即瑞业山馆、文同书局和点石斋书局。除了扫叶院早期出版的一些版画外,文同和点石斋其实都是石版画出版社,产品都是石印本和铅活字书。另外还有一些小书店,只有一个房间,几幅石版画挂牌营业。据记载,仅上海一地,清末民初像这样的著名石印出版社就有50多家。他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当时能看到的版画古籍几乎都被翻印了。现在市面上的图文并茂的古籍,大部分都是这些书店制作的。所以,只要能确定是这种书店的产物,就可以断定无疑是《时音本》。

二是根据相关书目记载进行区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如鲁迅、郑振铎等。)都注意到了古代版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中国版画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宋、元、明、清以来的著名版画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记录,出版了许多画册和全集。如郑振铎的《中国版画》系列,解放后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中的印刷画卷等。由于古代雕版印刷的数量远低于古籍,现存于世的只有千余种,印数不足万册,所以学者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漏网之鱼。清末民初有很多绣像和全图形式的小说抄本,时事民图和插画,多为绘画和石版画,与雕版完全无关。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收藏者可以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和画册,对中国版画的历史略知一二,才不会混淆不清,把画石印本误认为版画。

第三,根据印刷版本的大小。

要求版画家用手工在木版上雕刻图案,但木板易碎易裂,且因其硬度、吃水胀缩等原因不适合微雕。因此,印刷品必须以一定的尺寸格式保存。早期的版画粗糙写意,往往背景简单,只有图像的轮廓,没有后期的精细和工艺。这个时期的版画比较少,都是以下图或者上下图的形式展示。明代中期以后,版画演变为精致婉约,小图不能适应,版画开始变成单整版,以满足雕版的需要。从现有产品来看,大部分印刷品常见的画幅尺寸为20cm x 15cm(上下5cm之间浮动)。太大的很少见,太小的话雕刻师很难玩刀。而在《石印本》中,由于采用了照相缩版印刷技术,开本普遍较小。为了降低成本,清代一直没有很多这样的石版画。正如藏人所见,印刷本是一个小对开本和一个袖珍版。图案和线条虽然看得见,但一定是石印本。

第四,根据打印效果。

看古籍插图的印刷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看图案的墨线是否有油渍。传统木刻版画是用水性油墨印刷,而石版画是根据油水分离的原理印刷。他们用一种特殊的墨水代替传统的墨水。这样的印刷油墨干燥后,图案线条边缘往往会出现油浸痕迹,而且会持续很久。可以说,油渍是石印本的标志性符号。第二,要看有没有浮雕印刷痕迹。版画必须刻在木板上,线条硬朗,边缘锐利。印刷时,需要手动将纸张铺在凸版上进行印刷。手工 *** 作难免会在图案空的白色部分刷上墨渍,打印出来的纸张上会留下轻微的压痕。而且雕版用久了会断裂,重印的雕版上会出现空白色断裂线。影印版画,无论是胶印还是石印,都是在平面上印刷的,制版时往往选择最新最干净的底版,而且是经过技术修饰的。印出的图案绝对干净无瑕,既没有雕刻的断版线,也没有印纸上的手印痕迹。

第五,根据对画面的感知。

鉴别一幅插画是不是版画,还要考虑素描和篆刻。版画和线描虽然一样,但本质上是不同的。版画是绘画和版画的双重创作,而线描只是用笔墨的素描,是画家的独立劳动。两者在线条的勾勒上都是“刚柔并济”,有着不同的艺术观感。版画为了便于创作,更注重人物和景物的轮廓线条,很少对水墨画进行揉搓和晕染。现在清末民初的线描石版画,大多体现的是轮廓的柔和流畅和景物的阴阳效果。如果做一个比较,版画讲究的是“脱铅,把素面朝天”,而线描石版画更多体现的是“施薄粉,微有韵味。”当然也有少数明代万历年间的精美徽州版画,刀刻出来的线条没有钝的刀痕,和画家的笔法几乎一样。很难区分绘画和雕刻。但只要我们看实物(或彩色目录),对比,细细品味,还是能从韵味中看出两者的区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区分版画、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的方法,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总结出来的,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孤立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其精神实质灵活运用这些标准。区分的时候最好互相验证,综合运用。不能只抓住一点,忽略其余,得出错误的结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38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