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龙抬头什么意思

二月份龙抬头什么意思,第1张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寓意)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每年到了这一天,民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社祭”,祭拜龙王,祈求雨水和丰收。

“龙抬头”节,古代又称“龙头节”、“龙舟节”、“春耕节”,是我国西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

一、“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

关于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历来众说纷纭。以下是三个相关的古代传说,供大家参考。

传说1:古代黄三之一的伏羲,曾经在每年的二月初二去农田耕作。目的是为官民树立榜样,激励大家努力工作。后世君主纷纷效仿,于是又成了节日。

古书《三坟》曾提到:“陇山变化,可引起雷雨,物化君主。”这就是说龙为君,君为龙。

一句古老的农耕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种地,大臣赶牛。宫中皇后来送饭,朝廷大臣失种。春耕夏耕领天下,五谷丰登,秋高气爽。

因为“龙”是中国君主的象征,当君主带头耕作时,就意味着“龙带头”(“龙抬头”的谐音),所以这一天就叫“龙抬头”。

汉朝时,汉文帝听从贾谊大夫“蓄养”的建议,将“春耕”大典的时间提前到每年的正月。从此,两千多年来,“春耕节”和“二月二”分为两个节日。

在古代皇室,每年一月都会举行非常盛大的“春耕”仪式。到了那一天,皇帝和皇后会亲自“耕田”,劝说农民和桑树。然而,二月二日的民间节日和祭祀活动仍然保留着。

传说二:武则天废除唐礼周后怒上天,玉帝下令三年内不给周朝下雨。掌管雨水的龙王不忍百姓受苦,于是偷偷下雨以减轻灾情。

玉帝知道后大怒,把龙王压在一座山下作为惩罚。周朝的人听说后,天天跑到山前为龙王祈福,感动了玉帝。

最后玉帝在二月初二放出龙王,于是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根据这个民间传说,“龙抬头”是周人为了感谢龙王降下的恩情而设立的。

传说三:《燕京时代年谱》记载,二月二在古代最初叫“中和节”,是唐德宗发明的节日。

施立认为:“中间是世界的开始和合,天地的创造。德大于和,墨涛居中。“所以,如果以‘中和之道’治理国家,国家一定会繁荣。

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春天,二月正好在春天的中间,符合“中和”的原则,所以唐德宗把二月的第二天定为“中和节”。

那么,“中和节”和“龙抬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至此,不得不说说中国传统中的“五行学说”。

古代五行学说中有“四圣兽”,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大神兽守护着四角的领地,配合五行属性。

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象征春天;是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象征夏天;西方的白虎,五行属金,象征秋天;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象征冬天。

二月恰好在春天,正好在“头”。同时,因为龙在古代是最重要的雨神,而西北民间在春天最缺的就是雨,所以民间期待“龙王抬头”看一看民间干旱。

然而,除了龙王,中国古代至少还有三种“雨神”,如“巫山神女”、“纪萌”、“雨师”。为什么二月二只提龙王,不提其他三个?

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巫山神女”只关心三峡地区的降雨量,而“纪萌”和“雨师”的名气没有龙王大。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龙抬头”这个节日的发源地在西北。古代西北人崇拜雨神只有“龙王”。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西北,在周朝遗民中。西周奴隶制盛行,东周各国分崩离析,天下大乱。

在科技不发达,人命贱如粪土的古代,老百姓总是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非人的神灵身上,从而形成了对龙的崇拜。

农民种田靠天,春耕关乎一年民生。同时,在西北干旱地区,农耕最需要的是“雨水”。周人为了祈雨,就想象出了雨神龙王。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祭龙王,希望风调雨顺。在三个被忽略的“雨神”中,“巫山神女”是南方传说中的雨神,“纪萌”是《山海经》中东方的雨神。

两个都不出名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春旱的情况没有北方严重。只有“雨师”和“龙王”源于西周神话。

据列仙传说,周朝的“雨师”原来是个疯子,变成红龙就能下雨。所以在周人眼里,“雨师”几乎等于龙神。

二、“二月二”相关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西北的民俗是舞龙,社祭,射瓦,吃桂圆,龙耳,龙头管理,挑姑娘。

有些很有趣,有些很矛盾。比如,某地的孩子会在“二月二”这天“吃桂圆”,以求好运。但在其他地方,最忌讳缝纫,怕扎到龙眼。

如果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是古代人为了祈雨或者感恩龙王而设立的,那么怕针线伤了“龙眼”应该是正常的。人为什么要「吃桂圆」?这就有些矛盾了!

“理发”的意思是人们选择这一天去理发。都说一月理发不合适,可以留到二月。至于为什么正月理发不合适,那是另一个充满“误会”的民俗。

结语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从各种民间传说和节日习俗来看,它的出现与古代西北民间祈雨活动和皇帝“躬耕”劝农活动有很大关系。

“龙抬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以前。由于春季西北地区少雨,阻碍了农业生产,黎族人民便想象出一种非人的神灵来助雨,并将这种神灵取名为“龙”。

“祈雨”在古代是国家大事,所以“保雨”之神龙直接与天下君王联系在一起。于是,在三座坟墓中,就有了“龙之善变,可引起雷雨,为君物化”的提法。

自伏羲时代以来,中国所有的统治者都在春天组织“春耕”仪式。这一仪式的第一次可能是在农历二月初二,但直到汉代以后,国家才正式将其改为正月。

这种君主带头耕田的“古礼”被赋予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龙带头”。后来因为年代久远,“龙抬头”的说法在流传中逐渐演变。

“龙抬头”这个节日最初的诞生显然与“神话”无关。涉及真龙神之雨的部分属于后人会穿的说法。所以民间才会有一边向龙王求雨一边“吃桂圆”的矛盾习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民自发贡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132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7
下一篇 2022-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