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儿子结局

康熙儿子结局,第1张

康熙的儿子们都是什么下场(康熙24个儿子的结局)

清朝康熙年间,九子上台,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权位之争的一个黑暗的极端体现。与玄武门之变不同,最后兄弟反目成仇,流血残酷。然而,虽然没有流血,没有兄弟间的战争,但结局之惨烈,不亚于玄武门之变。

而且九子夺位还是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并没有随着康熙王朝的结束而结束。雍正年间,当了皇帝的四儿子疯狂地镇压着曾经夺权的对手。老九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第八个儿子被皮革男爵封禁后死在禁地。三儿子也被封号了,最后抑郁了,最后被封号了。其他几个人也不好过。大哥和二哥是废太子。

九子篡位的余波,直到乾隆四年以“洪贵逆案”才彻底平息。至此,九子篡位完全成为过去。一场篡夺官职的斗争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内斗,导致许多王子得不到自由,甚至英年早逝。它还引发了雍正帝不当职位的风波,而且它跨越了三个朝代,这在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康熙帝有35个儿子,先后有24个儿子。子女众多也是九子篡位的重要原因。在雍正帝,只有六个儿子,其中只有四个活到成年。乾隆皇帝到的时候,虽然孩子没有他爷爷康熙多,但是有17个儿子。那么为什么乾隆年间没有发生篡权事件,反而还风平浪静呢?今天,安松说得很具体。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太子权力来回萎缩,乾隆年间甚至没有实权。

康熙年间九子为什么要上台?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帝给了诸子很多实权,而且随着个人权力的不断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激烈的夺嫡斗争。否则就没有实权。这些王子怎么打仗?最多是争着表现自己,或者互相吵架,最多是当面打一架。但是有了权力和自己的权力,就不一样了。

康熙帝之所以这么做,在于清朝是家族式的开国。比如清太宗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助手,相应的,这些王公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权力。康熙帝继位时,清朝入关才18年,所以康熙帝延续这种传统方式也无可厚非。

到了雍正帝,鉴于九子夺位的危害,雍正帝不仅创立了秘密仓储制度,还大大限制了太子的权力。此外,在雍正帝时期,随着军事部门的建立和其他集权行为,这意味着皇权的高度集中和加强。这种情况也不允许重现康熙时期皇子三权分立的情况,所以在雍正时期,虽然皇子也参与国家行政,但次数和强度都比康熙时期大大减少。

到了乾隆年间,对太子的限制更进一步。王子没有实权,最多是事务性的被派遣。管理内务府的刘孜勇聪,充《四库全书》玉蝶馆馆长,监管秦事务;黄自永宣先后管理永和宫、武英殿、御书局、中正殿乐部等事务;皇帝的十二个儿子永吉负责编写《帝国满族文学评论总纲》。

这些职位没有实权,和康熙时期的皇帝有很大不同。当时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不仅能参与国家行政,而且权力很大,比如老十四的儿子们就能率领大军西征。但是乾隆时期,皇帝们带兵,想都没想。

并且在康熙时期,康熙皇帝选择他的王子留在北京管理政务,而不是大臣,因为他经常离开北京到热河,木兰秋仙避暑,并出去打仗。某种程度上,留在北京的太子可以行使一小部分皇权,这在乾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太子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康熙年间,朝廷官员给太子送礼,发生女同关系,增加感情,还是很普遍的。而且康熙皇帝也没有禁止,但是在乾隆年间,这种情况是严格禁止的。当然,准确地说,王子被禁止和他的大臣交朋友。其实从雍正年间就开始了,只是到了乾隆年间才开始形成一个具体的规则。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冬,山西巡抚卡宁阿“呈上祝寿折子,送了几条鱼”给皇帝的六子雍聪和次子孙绵恩,两人互无往来。不是偷偷摸摸的问候,是来自存折和小礼物的问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应该是什么都不是。

但知道乾隆皇帝忌讳地方大臣与雍聪太子交朋友,对此不敢接受,上报乾隆皇帝。虽然得到了批准,但乾隆皇帝认为这点小礼物不算什么,但怕以后逐渐成风,形成送礼巴结人的不正之风,还是把卡宁训了一顿。

可以说,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太子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太子没有实权,更谈不上参与国家行政,进入决策层,甚至领兵。而且他严格限制太子与大臣交朋友,使得太子内无权势,外无强撑,自然掀不起风浪。

第二,康熙帝是先情后政,乾隆是先政后情。

狄龙皇帝是一个性情好、感情细腻的人,也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他有点吹毛求疵和报复心。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防微杜渐的方式,所以他喜欢在每一个细节上敲打敲打。

因为乾隆帝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像邀请自己的号,甚至逃课这样的事情都不会轻易放过。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被批评,还习惯把太子的谕旨贴在书房里,让在这里读书的太子和他的主人反复观看。作为警示,这种做法可谓从小就给年轻的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让太子从小就对父亲做乾隆皇帝。

雍正帝的哥哥是出了名的残忍。老十三黄宏去世后,老三维志军缺少了悼念的感觉。对他不满已久的雍正帝知道立体志君是封号得主后,被禁闭在景山永安阁。两年后,立体志君因悲痛而死。

有其父必有其子,乾隆皇帝也因为类似的事情狠狠收拾了两个人。当然,他收拾的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自己的儿子。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第一任妻子孝贤春皇后病逝。孝贤春皇后死后,大哥黄雍和三哥张永因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哀痛,被乾隆严厉斥责,他们的继位资格被取消:“你再不规矩点,就会有不同意见,将来还得杀了你的兄弟。与其像易一样杀了我的兄弟,不如像父亲一样杀了他们。如果伊敢在我面前露出苗头,我就遵从今天的指示,揭露不孝之罪,做正确的事。”

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痛,就训斥了他们21岁的哥哥和14岁的三哥,剥夺了他们的继位资格,甚至还说如果发现有不忠行为,就要惩罚他们。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儿子有多苛刻。两年后,哥哥死于恐惧,可以说是乾隆皇帝之死。

十二年后,三哥因病去世。虽然和这次申斥没有直接关系,但多少有点间接关系。毕竟小的时候因为第一个母亲的去世,被人训斥不够伤心。我被剥夺了继位资格,还说我要是有了异心就杀了你。那是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啊,很长一段时间自然影响了我的身心。

可以说乾隆皇帝是先政治后感情的典型,感情不是第二位的。更好的描述应该是,政治是最重要的,但感情是细节中不重要的部分。

当然,乾隆皇帝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在加强雍正帝皇权的基础上,乾隆继位后,清朝皇权高度集中,达到了加强的极致。在这种情况下,王子没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权力,然后捍卫皇权。反而不需要太子分权,所以乾隆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防范和打压。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的政策是妥当的,就是先亲情后政治。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亲情优先于政治,以至于九子篡位愈演愈烈。

如果康熙帝像乾隆皇帝一样,从小就对太子严格要求,非常严格,等到太子长大后,严格限制他的权力,不赋予他实权,也就不会有九子上台了。

可惜康熙皇帝不是一个严格的人。他仍然非常关心家庭关系。他从小就对王子很包容,很照顾。王子成年后,甚至赋予了很多权力。即使进入实质性的夺嫡斗争,也不会像乾隆皇帝那样严厉斥责,说“我不如杀我父,不如杀我兄弟如伊。”要知道,那时候大哥和三哥都没这么干。

取而代之的是苦口婆心的规劝,即使生气也不会说这种狠话,更不会有具体的严厉惩罚行动。

康熙皇帝给了儿子们很多权力,这是九子夺嫡的原因,而过度宠溺是九子夺嫡日益增多的关键原因。

当然,康熙皇帝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目的。也就是前面说的,乾隆年间是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和加强的时代。虽然康熙皇帝的皇权也是集中的,但还是明显不如乾隆皇帝时代的巅峰。所以康熙皇帝把权力交给太子,也有和太子一起保卫和捍卫皇权的目的,相当于用这种变相分权的方式把皇权集中起来。毕竟,

综上所述,康熙帝时期九子夺位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政治环境来说,在皇权没有高度集中的时候,皇帝带着子女掌权确实是一种正常的 *** 作。当时的康熙帝过于重视亲情,不忍重拳对付儿子,导致罢官。

孙子乾隆时代,就政治环境而言,皇权高度集中加强,不需要太子以分权的方式重新集权。此外,缺点也很明显。太子有了权力,很容易引起篡位之争,所以乾隆皇帝没有给太子实权,不过是过犹不及。对王子的过分防备也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私生子的长子黄雍被活活吓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176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 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