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是一个意思吗

宦官和太监是一个意思吗,第1张

宦官是什么意思(宦官和太监有啥区别)

“宦官”和“官员”这两个词虽然很接近,但含义却大相径庭。

宦官又称太监,是指丧失性能力,专门侍奉天子的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有活动,以至于二十四史中很多正史都有专门的官员传记。

“官”指普通官员,常用来形容常年有官员的家庭。比如“官家”就是世代为官从政的家族,“官家小姐”就是官家的女儿。

然而,为什么两个如此接近的词的意思却如此不同呢?这是关于“官”和“官”的由来。

“官”和“官”的字很像。其实这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

甲骨文中“官”字形似“此处楼中有师”。起初是“学楼”的意思,但很快就引申为“学楼的人”。甲骨文之所以这样描绘,是因为在商周时期,治理人民和军队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从商代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大学、小学、学堂、学堂等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周朝建立了严谨完备的国学、乡学体系。在“大学”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被分配官职和头衔。这种待遇大概让现在的大学生都很羡慕吧。

所以“官”脱离了“府”的含义后,很快就引申出了“侍奉君主的官员”的含义,即作为地方官效忠君主的人。

甲骨文中“官”的形式是“内政大臣”。“臣”字的本义是“臣服于头的仆人”,所以“官”的本义是“侍奉于宫中的仆人”。

但实际上,这里的“奴隶”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全职奴隶”是不同的。如战国时期的《国语·于越》中记载:“越王(勾践)使大夫留在国内,入为官于吴。”在吴国,战败的越王勾践把吴王夫差当奴隶伺候,甚至想用粪治病。结果他得到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连伍子胥也无法动摇,终于得以重返越国,揭竿而起,推翻了吴国。

在奴隶主时代(包括西周),由于官职的任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奴隶主)本人的喜好,而下属奴隶主也需要与大奴隶主保持密切关系,以保证得到对方的青睐,所以贵族担任“奴隶”的职务并不可耻,反而极为普遍。在中世纪的欧洲,大贵族家族中的许多奴隶几乎都是从属贵族及其后裔,奴隶与主人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密切。

既然“官”也是贵族,只是地位较低的贵族,那么自然不能阉割。当时贵族宫廷中也有被阉割的奴隶,但大多来自战俘,地位很低。他们大多从事零工,没有权力干涉国家事务。王武丁在商朝的时候,就有“俘获羌人三千,全部阉割,充入内廷”的记载。通过战争获取战俘,并对其进行阉割,也是当时宦官的主要来源。

西周初年,周公行大礼时,明确规定了“官”在朝廷中的职位和人数。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后宫嫔妃的扩大,导致宦官数量逐渐增多。其中,被阉割的“宫人”专门掌管后宫朝廷,而作为“受过惩罚的人”的宦官,仍然没有政治地位。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势力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独立政治诉求,自然能够接近君主的宦官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春秋时期的第一个统治者齐桓公曾经问管仲,谁可以在他死后成为他的继承人,而管仲明确指出,齐桓公的三个宠臣-怡雅,灵雕和芳芳-是绝对不能被委以重任的人,必须被驱逐。

被称为“三汉奸”的三人中,夷雅是齐桓公的厨师;(魏)是的儿子,他为了侍奉,放弃了对的继承权,父母死时没有参加葬礼。竖刁主动阉割自己,侍奉齐桓公。齐桓公甚至收养了一个不能生育的儿子竖雕,因为他欣赏竖雕的“忠诚”行为。

刁,又名竖刀,据说最初叫貂,而所谓“竖”是当时的蔑称,如“竖”。刁因为阉割了自己,所以叫“刁(刀)”。这三个人,在齐桓公后期,支持不同的公子起义,甚至饿死齐桓公。在的帮助下,原来的太子赵回到中国,继承了王位。夷雅被袁盾和凌刁杀死,而魏仍占据高位。甚至在太子赵(齐)死后,他的儿子潘(齐)也接替了他的位置。

原本出身普通的夷雅和灵雕,仅仅凭借齐桓公的宠爱,他们就能获得霍乱的力量。正是君主集权的加强,使得君主们对身为宦官的宦官(被阉割的宦官称为殿民)有了更大的需求,他们逐渐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但直到战国晚期,“官”与“庙民”仍有区分。比如赵的名相苗贤,在官令时就推荐了名臣蔺相如。官员立此官职,职责是管理所有朝廷宦官,不仅包括掌管后宫的殿民,还包括朝廷的出入,皇位的传递。可以说既是亲信大臣,又是臣子。但苗贤不是太监。值得一提的是,秦代名臣赵高也担任过官阶官职。

汉初部分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宫中设置“中常侍”等官职,但仍由士人充任。东汉初,或许是为了抑制士绅日益壮大的势力,规定“宦官要用宦官,调别人也不复杂”,而光武帝和汉明帝的儿子刘庄,开始扩大宦官的规模,保证了宦官的数量。

整个东汉时期,经常出现少爷即位,女主面对朝廷的情况。因为太后不方便和外交大臣交朋友,所以不得不严重依赖宦官处理朝政,来找外交大臣。于是,宦官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与士族集团产生了天然的冲突。即使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外交大臣和叛乱中,她也有幸裂土封岗。

到东汉末年,宦官与士族集团的利益冲突已经到了几乎无法解决的地步。宦官石世澄杀了大将军何进后,士族领兵入宫,大肆屠杀宦官,只留下几个地位极低的小宦官,仍负责宫中后宫的内政。到了王,宫里所有的太监都被扫地出门,朝廷完全由士人管理。

在短暂的曹魏、西晋时期,宦官未能有多大作为。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漫长时期,家族的实力日益壮大,皇权不断削弱。长期的动荡和短期的割据,都决定了一个政权不可能支撑起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宦官集团。

这一时期虽然“墙上王旗易帜”,但当地长期做官的家族依然稳定,所以也出现了“官家”这个名称,指的就是贵族家庭。

唐朝初年,家族势力达到顶峰,但很快就走下坡路了。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到来,家族的势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家族了。教育的相对普及和科举的兴盛,使得“官官”的标准大大降低。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李世石被称为“这美人不当官,也是富家子。”宋代诗人冯士行也在诗中感慨“为官多误”。可见,此时的“官”已经脱离了“官家”的限制,转向了小家庭、小个人的“官”的含义。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宦官”一词逐渐从高级宦官的称谓变为所有宦官的统称。宦官势力一如既往地依附于皇权,成为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从“官”与“官”的区别,到“宦官”与“官”的斗争,都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展,随着皇权的强弱而变化。两个字相差只有几毫米,但意思却相差千里,证明“官”和“官”从来没有纠缠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http://www.diemang.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202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 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