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简介资料

林则徐简介资料,第1张

林则徐简介资料

说到这个林则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小编首先想到的就是虎门销烟了,这个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拯救了百姓和清朝,但是其实林则徐的事迹不仅仅如此,林则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看看,看看他的生平事迹吧!

1、林则徐简单简介

中国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清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2、林则徐人物生平

2.1、贫苦童年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是嘉庆朝侯官的岁贡生,后成为当地的教书先生,在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次子即为林则徐。

林宾日虽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因家里人口众多,三餐都无以为继。陈帙瞒住林宾日,偷偷以女红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林则徐在母亲的支持下,虽不用代劳家计,但每天到书塾之前,都会先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

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

2.2、中举成家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颇为快乐的。林宾日也非常重视对林则徐的教育。四岁时,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七岁,林则徐已经熟练文体。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

林则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他在书塾常常以佳作得到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曾叫林则徐改业,但林宾日不许,他认为儿子日后必飞黄腾达,名成利就。

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一轮选拔之后,当选佾生,为祭祀乐舞的人员。鳌峰书院是福建当时的最高学府,院长是刚直不阿的教育家郑光策。在郑光策指导之下,林则徐专心向学,写有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将诸子百家一同采纳。

入读期间,林则徐通过父亲结识学者陈寿祺,受到陈寿祺经世匡时思想的影响。与郑光策的女婿梁章巨交往甚频,两人同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次遇到林则徐,对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必成大器。

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年底,林则徐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会试。2.2、初任仕途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厦门的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认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开扩视野。其任内他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被张师诚招为幕僚。张师诚是一位提倡净土法门、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他著有《径中径又径》一书,其中选录了不少净宗精辟论述,劝策人们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随张师诚工作4年,深受张的器重,在学佛方面也深受张的教导和影响。

张师诚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甚至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镇压海盗蔡牵叛乱时亦允许林则徐一同随往,参与其事。张师诚事后称赞林则徐:“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

同年年底,张师诚推荐林宾日为乐正书院主持,林家经济得以改观。后林则徐又在这年参加会试,可惜仍是落第,继续留在张师诚幕府。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二十六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二甲第四名。

嘉庆十八年五月初九(1813年),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从此踏上官宦之途。林则徐在翰林院度过七年岁月,被派往不同地方工作,但仍是微不足道的小京官。七年期间,他的子女相继出世。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初四,长子林汝舟出生;次子林秋柏出生三日而殇;后来长女林尘谭、次女林金鸾(后夭折)亦出生,单较二百两银年俸,根本不足以应付家庭开支。唯有间中在书塾教书,或寄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帮补家用。在翰林院期间,他著经济专书《北直水利书》。

林则徐虽不善社交,但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人,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闰六月,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林则徐此后多次任考官期间,公正严肃,在士人之间博得良好的名声,甚至落第的考生皆致信向林则徐讨论请教。林则徐后来记述自己对考官工作的态度:“则徐典试江西,府君自以踲于场屋,倍知科名之难,屡谕衡文当慎之又慎。已荐之卷,首场三艺当通阅到底,遂篇分评;未荐之卷,亦必逐卷有朱笔批点。”

林则徐如此重视科举,但他的好友龚自珍和魏源见识到科举之弊端严重,认为科举是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因此曾为此事争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博尔济吉特·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的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导致同僚的猜忌、冷嘲热讽,林则徐因此对官场厌倦。

道光元年(1821年),林宾日病危,林则徐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而去。乘船返回家乡期间,郑淑卿在船上诞下三女林普晴,返回福州时,林宾日已病愈。在父母及家乡父老反对下,林则徐再涉官场。他的主师曹振镛、房师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道光帝亦知林则徐任内的政绩卓越,特地召见夸赏,并破格将其复职。自此,深受道光帝宠重的林则徐青云直上。

2.3、历职地方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坏,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同年夏季,江苏大水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聚集,将成民变,官府照样追税。江苏巡抚韩文琦力主用兵镇压,林则徐极力反对,他乘船前往灾变地区,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

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4、受命禁烟

道光十八年(183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259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7
下一篇 2022-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