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怎么读

大宛怎么读,第1张

大宛怎么读

大宛(dà yuān),古代中亚国名,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居住大宛附近各个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种为主。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于锡尔河畔之俱战提(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兴建“极东亚历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时改建为安条克城,似均未东向深入大宛境内。

汉武帝时,张骞到达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高原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宛王听说张骞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导和译人将张骞护送到了康居。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马著称。

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

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携带千金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命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远征大宛路途遥远,沿途小国又闭门拒供,汉兵抵达郁成城时不过数千,皆饥饿疲惫。攻不能下,只好留屯敦煌郡。武帝命发兵运粮再西征,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

大宛首都贵山城,或以为位于锡尔河上游支流上的卡散,或以为是俱战提;贰师城可能是今乌勒塔白。学界对此两地的今地名问题,尚有分歧意见。大宛国直至魏、晋时仍在故地。

前130年左右,汉朝大使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来过此地,并于中国《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中国史书中记载,大宛拥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文明,当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并居住在城墙环绕的都市中,风俗与南方大夏相同。

大宛名称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了帕米尔高原西部的费尔干那盆地后,因殖民于此地的古希腊人后裔关系所取的,名称上“宛”很可能是从古印度巴利语的耶婆那(Yavana)转译而来。耶婆那在当时泛称中亚的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Ionians)转译而来,故此,“大宛”在字义上很可能是“大爱奥尼亚”。大宛在希腊化的塞琉古帝国和巴克特里亚的统治下逐渐兴盛繁荣,直到公元前160年遭到大月氏迁徙的影响,与希腊世界隔离。

在历史上,大宛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欧民族文明首次大规模与中国文明接触。此后,从公元前1世纪直到公元15世纪,东方与西方世界靠着丝绸之路持续交流接触。

中亚古国,位于帕米尔高原的西麓,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要地,首都贵山城(一说即卡萨,一说即俱战堤),原始居民以东伊朗语族的塞种人为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最盛时曾占有该处,在各地修筑了古典希腊式堡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384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