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第1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408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