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全书书籍

王阳明心学全书书籍,第1张

王阳明心学书籍(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书籍)

一个

有一天,王阳明的弟子薛侃花了很多汗水在花园里除草,于是感叹:“为什么天地之间很难修善除恶?!"

王阳明当时正在花园里赏花。听到薛侃的感叹,他马上意识到传播世界观心性的机会来了,于是说:“你没有修善,也没有灭恶。”

薛侃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工作,连根拔起许多杂草,他还经常浇花。怎么能说他没有修善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深究这个话题,而是转向了另一个问题:“你,这样看待善恶,因为生理上,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次,薛侃稀里糊涂,他不知道王先生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万物皆生于园中花草。善与恶的区别在哪里?要赏花,花是好的,草是恶的。但是有一天,你要在你家门前修一片草坪,草好了,草坪里的花一定会被你视为恶。

这种‘善恶’是你自己的私利产生的,所以是不对的。"

薛侃惊讶地问:“这不是无善无恶吗?”

王阳明肯定地说:“世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之所以有善有恶,都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到底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个大好东西,当然好。”

王阳明问:“那得看金子在哪里。在你手里肯定是好的,但是在你肚子里呢?”

薛侃摇摇头说:“那么这是邪恶的。”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还是恶?”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东西一定是邪恶的。”

王阳明笑道:“粪肥可以使庄稼生长。在老农心里,是好的。

那么,世间万物哪里可以分善恶呢?都是强加在上面的。也是一座大山。旅行的人觉得它好,有急事爬它的人觉得它恶。同一个人在他的朋友心中是好的,但在他的敌人心中是邪恶的。"

没有善良,没有恶心——世界观

王阳明是这样说的:“脑子里不能留一个念头,就像眼睛里不能吹一点灰尘一样。一点能有多少?会让人眼睛变暗。这个想法不仅仅是私念,再好的想法也不能有一点点。比如把一些金玉放在眼睛里,眼睛就睁不开了。”

我们在这里可以知道,无善无恶是心灵最自然的状态,是心灵的本体。

因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都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宇宙无善恶,我们对待宇宙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恶。

2

他曾在一次讲课时对弟子说:“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他不自信,不愿意努力,所以埋葬了这个圣人。”

弟子被动。

王阳明看着一个弟子说:“你胸中有圣人。”

这个弟子马上站起来,很慌张:“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人人都有。为什么你没有?

一切都可以谦虚,但这个东西不能谦虚。"

弟子笑着接受了。

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背了一首自己的诗:“人皆心中有仲尼,故必闻其痛,盖其迷。现在是真的,但良心更存疑。”

然后他认真地解释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向这个良知。自然是圣人;勉强,是圣人;而不甘心,就是傻子。虽然他是个傻子,但只要他愿意良心发现,他和圣人没什么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圣人愚人皆有良知,皆可为尧舜。”

有善意和恶意的行为——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良知。为什么有的人不朽,有的人臭名昭著?为什么有的人出类拔萃,有的人无所事事?为什么有的人是好的,有的人却变得邪恶?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有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说,他们的心已经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心被遮蔽,无法正常工作。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良知一旦被遮蔽,发出来的意义(思想)就会有善恶,有了善恶之后,就不会以恶为善,所以人生观就会有善恶。

良心是如何被遮蔽的?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惯是传染的。

习惯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王阳明遗憾地说,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自发地去良知,所以这个由所有人组成的社会不是真诚的,而是充满了礼貌和虚伪。

1509年,也就是王阳明在隆昌悟道的第二年,他的名气在贵州已经大为震动。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苏夕来看望王阳明。听了几句,就问他:“朱和陆九渊有什么不同?”

朱是创立理学和陆九渊奠定心学基础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王阳明戳着胸口说:“都是一个心。”

显然,苏夕没有问这个问题,王阳明也没有给他机会问别的。他话锋一转,大谈自己的“事理”。该书逐渐进入香港,并热情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

王阳明欣然同意。临走前,书问:“你讲课的主题是什么?”

“知行合一!”

冷:“知与行是两回事,怎么可能合而为一?”

王阳明摆出一副惊愕的样子:“知行是一回事,我说‘和’不妥当。”

书中更是大惑不解,王阳明当即告诉他“知行合一”的真谛,记载在《传记卷》中。

徐哀和苏夕一样,无法理解“知行合一”,于是向王阳明求教。王阳明说,“空说到理论,你要理解是很麻烦的。请举例说明。”

徐艾说,“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尊重兄弟,但往往做不到孝顺和尊重。可见知与行是两回事。”

王阳明说,“这种人是被私欲所掩盖的,所以知行分两部分。《大学》里有两句话叫“好如情欲”“坏如恶臭”,讲的是知行合一。”

许艾皱了皱眉,表示不明白。

王阳明解释说:“见色即是知,喜色即是行。看到好色就立马喜欢,而不是看到好色之后就有想法喜欢。闻到恶臭就是知识,讨厌也是可以的。当你闻到恶臭的时候,你开始讨厌它。不是在你闻到恶臭之后,你才有讨厌它的想法。”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用现代心理学来形容“良心”,它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快速的评价思维。这种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快如闪电。你也知道,这种评价思维就是良心。

比如,当我们得到一笔确定的不义之财时,首先看到的是对这笔不义之财的对错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心。它是与生俱来的,自发的,不受你的控制。

一般来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和智慧的直觉力量,或者说是直觉的道德和智力力量。看到父亲自然知道孝顺是道德,但这难道不是智慧吗?看到强者欺负弱者让我们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误的。这是智慧,但不是道德吗?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怎么说都不为过。他说:“干坤归我管,我愿意请他帮忙。”圣人皆有过阴影,良心是我的老师。”他补充道,“良心是自然的精神。这些精灵,天生的,变成鬼的,变成皇帝的,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他还说,“良心是古往今来圣贤传下来的一点真骨真血。就像乘舟得舵。平澜浅滩都是最好的。即使逆风破浪,舵柄在手,也能避免溺水。"

这些赞美良知的话,意思是“良知在手,我拥有世间万物”。良心真的万能吗?

有个地方官,经常去听王阳明的心理学讲座。每次他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豁然开朗,很开心。几个月后,他深表遗憾:“你说的确实很精彩,但我不能天天听。作为一个官员,政治事务太多,我抽不出太多时间去实践。”

王阳明说:“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去修行?”

这位官员吃了一惊:“上班可以练吗?”

“工作就是实践!”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是愚蠢的,”官员感到困惑和惊讶。“要不要我边工作边复习你的理论?”

王阳明说:“心学不悬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总是说这就是我磨练经验的原因。想破案,就从破案中学习心理学。比如你在判案的时候,要有一颗善恶之心,不要因为对方的无礼而生气。

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委婉而开心;你不能因为讨厌对方的要求而惩罚他;不能因为他同情对方的哭泣而低头包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繁琐,就草草结案;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诽谤和诬陷,就去处理别人的意愿。

这里的一切都是隐私,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是良心。良心是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你一定要仔细审视和裁决,千万不要偏离你的心意去浪费人们的是非。这是为了良心。如果抛开东西去修行,反而会处处堕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这位官员突然意识到,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以德报怨是一个标准的东西——方法论

王阳明弟子陆澄有个谜题,当然也是我们的谜题。他问,“坐着不动,努力学习,我觉得自己无比强大,甚至认为如果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就一定能轻松解决。一有事就瞎了眼,真的很烦。”

针对这种病,王阳明对吕澄说:“人在事上磨练技巧是有益的。

总的来说就是参与社会实践,在复杂具体的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稳扎稳打的运动。泰山崩于其前而色不变,麋鹿急欲左而不眨,以此从容应对,最终进入“无动于衷”状态。

磨砺自己的人生,是为了保存自然的正义,是为了让自己的欲望放任自流,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恰到好处而不过度。这就是“和”,即良知的本体。我们在人间练心,就是要在人间练心。喜怒哀乐都是人情,富贵贫贱生死都是大事,大事只在人情。只要能在人间的事上唤起良知,那就是最好的修行,自然也是最好的修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4483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1
下一篇 2022-1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