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导师情况?和通信考研方向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导师情况?和通信考研方向,第1张

由于物联网很大恐怕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够做的了得,着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合作才能够完成,如果涉及到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的话,那应该做的是RFID这一块,文光俊老师这方面是大牛,项目都是上千万级别的。他那里肯定有RFID项目,另外电工学院也有很多老师搞射频这块
文光俊老师资料
1986年、1992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6年7月--1995年2月,任重庆大学应用物理系讲师。 1995年2月--1998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7月--200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抗干扰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 2000年5月--2001年5月,在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网络技术研究室作博士后研究。 2001年5月--2002年9月,任新加玻南洋理工大学(NTU)研究员。 2002年9月--2004年5月,先后任日本住友电工公司(SEI)、新加坡VSE公司高级射频设计工程师(SeniorRFDesignEngineer)/项目经理。 2004年6月—现在,任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总装预研项目、国际/国内科技合作项目等课题10项。目前,正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总装新品项目1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RFID产业共性技术”1项和“无线通信核心芯片设计及其产业化”1项、科技合作项目4项。研究方向:射频/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RFIC/MMIC)与系统;无线通信、定位、识别、传感器网络技术与产业化;高功率微波毫米波器件;新型电磁材料与应用。科研成果:在PhysicsLetters、IEEE系列、科学通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物和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论文40篇次;出版译著(电子工业出版社,70万字)1本,主编出版ITST2006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IEEE出版社,200万字)1本;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术任职: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ITST2006/07/08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TPC)主席和成员;APMC、SCI等国际学术会议审稿人;IET等学报审稿人。

物联网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中科院的物联网研究是最早的,中国科技大学的物联网最近几年也是突飞猛进,我们学校(安徽理工大学)的物联网器材都是中科大开发的。
清华大学作为老牌名校,当然也不甘示弱,有很多物联网方向的重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都很强,上学期有这几个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作报告。
有人说,物联网、云计算都是嘘头,没什么神秘的,是用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的确,物联网理论已经初具规模,但还很难达到实用,很多赞助物联网研究的企业都撤资了,这也给物联网研究一个不小的打击,仔细想想,你见过物联网吗?因为没有现实的物联网可用,去年选修物联网,上课完全搞不懂,很枯燥,技术很不成熟,教程上的实验就五个可用。

(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
40年前国门打开,加快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学术与技术交流,20世纪80年代初,地理信息系统被引进中国。张新长作为中山大学GIS专业的创办人之一,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喜欢做科研,更喜欢搞教育,也喜欢放思想。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一点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期,新浪广东邀请了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张新长教授做客直播间,分享了他个人在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上不断作出贡献的故事。
张新长做客新浪广东直播间
从零开始 坚守一生
张新长作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届高考生,对高校生活有着满腔热血。他一开始报考了武汉测绘学院的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幻想着能够在飞机上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还未开始正式录取前,由于练就一手好字的张新长获得了学校招生老师的青睐,凭借优异的成绩,直接被录取到了地图制图专业。
录取结果公布后,张新长觉得,虽然没有实现进入航空摄影专业学习的愿望,但是能用自己手中的绘图笔去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自此以后,张新长便开始了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习、钻研,至今40年间,他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交付了一张张完美的答卷。
创办GIS专业 填补学科空白
1994年,张新长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调职中山大学,主持创办了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填补了中山大学地理学科没有GIS专业的空白。张新长表示,如果中山大学不开设GIS本科专业,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山大学的地理学就不可能上到更高的平台。
张新长坦言道:“我在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真正的起步,其实是在第一次出国学习GIS应用开始,那是我在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上的一次巨大转折。”
1997年,张新长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东伦敦大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新长发现了“新大陆”,英国人已经通过Arc/Info软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了。在这个软件的支持下,当地人想要买房便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区域分析,买家提出自己的各类意见后便能在线进行空间分析。如果在中国的模式下,只能通过手工画图,把相关对应的区域都画出来,再让买房的人去看看选择哪里的房子,这是个十分耗费工作量的事情。Arc/Info软件这种叠置分析的功能让张新长十分震惊。然而,震惊之余,张新长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学到手。在英国一年的时间里张新长便不断钻研,把Arc/ Info软件研究得一清二楚,包括它各种分析工具、模型、算法,都一一摸透,为他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回国后,张新长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开设并且不被学校看好的专业,想要添置一台设备可以说难上加难。但是张新长没有因此放弃,他用自己工资卡里的8000多元买了一台计算机,每天不停歇地编程,把打印出来的地图带到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他心里一直坚持着一个很强烈的想法:“要让中国的学生掌握最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山大学GIS专业从无到有,24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壮大,这与张新长教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与时俱进 从传统课堂到慕课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MOOC(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公开课程,最早于2011年在美国开始,2012年教育部瞄准了这个教育发展方向,开始把MOOC引入中国的教学平台。张新长激动地说道:“当时一听到有这个课程,我整个人都为之沸腾,这正是一个可以把我在教学与研究成果奉献给全国高校的GIS学子的渠道!”张新长表示,在此之前,想要传播自己的教学思想,只能通过写书出版,而现在中国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能直接在线观看课程了。
作为中山大学最早开展MOOC教育的老师之一,谈及录制课程的心得时,张新长表示,课程是面向大众的,设计课程的第一要义便是大众化。讲师的语言要幽默,传达知识的时候深入浅出,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具有创新思想的人,传授的知识能引导他以后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这样才有用。当然仅仅大众化是无法保持受众观看兴趣的,还需要在课程当中加入一些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并且要让这些科学的理念通俗化,易于理解。张新长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在提到云计算、云平台这个概念时,如果以“计算机如何进行网络构建”来讲解的话,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很难听懂的。此时,应该需要用一种浅显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些相对晦涩深奥的概念,让更多的人听得懂。
为了上好MOOC课程,张新长丝毫不敢松懈。讲一堂在线课程,需要拿出平时讲十堂课的精力来做准备,导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处知识点都要非常清晰、正确。每一个专业概念,张新长都会与他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团队核实,再把整理后的知识点相互融合。尽管过程耗费极大精力,但张新长乐此不疲:“老师的天职就是传授知识,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一点点事便是我最大的心愿。”如今,张新长教授的《数字城市》精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全国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已稳居理科课程排名第一位。中国大学MOOC上主讲的《地理信息新系统概论》在线开放课程也获得了教育部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称号。
互通互融 助力社会发展
近几年GIS的发展已经走上快车道,在许多行业深入应用,定位、导航、自动驾驶、政府决策等诸多方面都在发挥其作用。张新长表示,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相继问世,很好地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互通,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已经跟很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融合到一起。如今,GIS技术仍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未来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哪里出现地灾,哪里需要应急,利用GIS就能马上进行定位分析,快速地对险情做出应急措施。
张新长说道:“哪一天大家不再大谈GIS技术了,那就说明我们这个学科成熟了,我们的技术才是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融入到科技的核心中了。我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230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