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起源是什么?

物联网起源是什么?,第1张

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那么网友们知道物联网起源是什么吗?

1、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2、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3、 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4、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5、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以上就是对于物联网起源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

人工智能之后是什么

(作者:邓言午)

(前言:整个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以及所有物体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类精神世界的活动过程,都是有记录的;这些记录现在有一个名字,叫做“数据”;这些数据被储存在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一个载体中,当前的载体是一些被称为“云”的计算机;这些数据可以按照任何一个形式、或规模、或级别的系统的要求构建出这个系统的虚拟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还原或重建、预测或新创任何一段时空中、或整体时空中所有物体的运动过程和内在关联;这些模型构成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包括我们人类本身,当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即可替代我们这个世界!)


古人打仗追求“先胜而后求战”,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国民经济等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些信息绝对称得上“大数据”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信息“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意思就是来源于谍报,这是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的基础。他们不可想象,两千多年后,人们是从一个名叫“云”的东西里获取信息的。

1990年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获取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所包含的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够修改具有缺陷的人体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复制一个人所必需的全部数据!而要完全获取这些信息,按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测算可能需要100年时间。

十几年前,有一个词经常被人提起,“信息爆炸!”而今却不常有人再提这个词了。因为信息变成了数据,变成了0和1;因为有了“云”,有了分布式系统,有了非关系型数据库;将来还会有基因芯片,还会有生物计算机,还会有能够将数据存储于大自然中任何一个载体的技术。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一个伟大的工具——“搜索引擎”,轻松的找到希望了解的信息。而今,衡量一个网站的价值,第一个指标就是这个网站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信息量越大,越有价值,访问的人自然就多,不仅索要它的信息,还不遗余力的往里添加信息。人们不再担忧信息的过载、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无穷和莫测。

2004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出品了一部科幻《后天》。影片前一部分描写了那么多的自然灾害都没能引起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足够重视,而当气候学家通过对大量的气候数据进行建模并对之进行趋势分析,得出地球将在几天内进入新冰河时期的结论,才使得政府最终下定决心下达向南疏散民众的命令。十年后的2014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出品了另一部科幻《超体》,片中一位脑力开发达到100%的超人最终化作一个U盘,而这个U盘里的数据包含了她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这就是数据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人的数据

我们正身处这个时代的开端!即使只是开端,也已经给人类运动、 社会 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人们在执行上述行为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下来。这些数据主要包括主体发布的信息、主体接收的信息、主体的行为过程信息等等。这些信息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例如各类机器语言格式的文字、数字、表格、、音频、视频等等。全球的网民每分每秒都在网上创建数据、留下运动痕迹,这些信息的量是巨大的,至少是海量级的数据,因此暂可称之为“大数据”了!但无论如何,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还是人的信息、数据还是人的数据!

从上述这些行为来看,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 社会 现实意义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被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信息的相互沟通以及进行一些相关的工作。随着这些信息的单向或互动的传递,自然就形成了一些基于网络的 社会 行为及其业务,例如报社、图书馆、影院、咖啡馆、档案室、商场、银行等等。于是,人类的生存模式、人类对地球的“改造”方式,以及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体能特征等等都会因之而发生重大改变。但无论人类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还是地球的主角,人类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宇宙间生存和发展下去。

物联网时代,物的数据

当互联网完成了其第一步的目标,将人与人连接起来之后,即开始着手将“物”再连接进互联网了。广义的讲,这里的“物”包括宇宙间的万物!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其他动物和植物;不仅仅是机器设备,还包括土地、湖泊、河流、海洋、天空、地核;不仅仅是人类肉眼看得见的东西,还包括分子、原子、电子;不仅仅是地球上的物,还包括地球以外的物这是从中观、到微观、到宏观、再到宇观的“物”!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一定是其伴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当年钱学森在研究“开放的复杂性巨系统方法论”的过程中,曾无数次停下来等待更快速度计算机的产生。假设,在全球每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那么一共是51亿个,如果每个传感器每分钟传送一个温度数据,那每年将产生268万亿个温度数据,这个数量还只是沧海之一粟,假设是每平方米放置一个呢?每秒钟传送一个数据呢?这种宇量级的数据量靠人工来输入、或生成、或分析是肯定不可能的,只能是由传感器和相关设备来产生,由网络来传输,由“云”来存储和计算。而到了那个时候,网络是什么样的、“云”是什么样的、计算机是什么样的,可能只能靠想象了,也许就是《阿凡达》里描述的那棵树和动物们身上的那条辫子。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对世间万物进行监视、控制、分析和研究,这些行为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初级阶段,只是对由这些“物”自身所产生的数据的简单利用。例如,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就能看见的智能公路、自动灌溉系统、电力远程监控等等。那么,在物联网时代,人类使用数据的高级形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基于数据对事物进行“数字建模”,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还原、优化、改造和“完善”。

假设,当我们拥有了在特定环境下的随着时间变换的一棵树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土壤、空气、阳光、水分、气候、相关动物影响行为等外在数据,也包括尺寸、重量、密度、温度以及化学成分等内在数据。那么,通过计算机可以使用这些数据为这棵树建立一个全生长过程的还原仿真模型,还可以通过对该还原模型进行模拟改进分析,并为这棵树建立一个经优化推理过的最优的全生长过程模型,最终,我们可以按照优化模型培植出更优秀的树种。这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例子,假如这个建模对象是一个人,会怎样呢!?是整个人类 社会 ,又会怎样呢!?

总之,物联网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由人类的行为而产生的数据,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周行不殆的运行数据,它们就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原始素材!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数据

如果说物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还是为人所用,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数据就已开始为物所用了,当然,最终还是服务于人类。顾名思义,人工智能是人类赋予机器的一种能力,希望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为,所以广义上的“机器人”就是人工智能机器的代名词或是客观存在的载体,而且有意思的是后面始终要加一个“人”字,而不是单纯的“机器”。

我们现在所能理解的机器人主要分三类,一类是遥控机器人,就是机器按人的实时指令进行动作,例如拆d机器人、铁甲外衣等;第二类是程序机器人,即机器按人类输入的既定程序进行动作,例如焊接机器人、数控车床等;第三类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例如灭火机器人、智能电梯等,它们能够自己获取数据、自己根据既定的目标分析数据、自己根据既定的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之所以第三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那就是因为它行为的既定目标还是由人类来设定的,这一点一旦突破,就不是人工智能了!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会按照人的意志去采集更多的数据,并且对数据自动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建立模型再进行演绎、推理和优化,最后得出行动方案并提供给人类执行或者自己去执行。在那个阶段,世间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机器人的采集和汇总,数据量将达到现代人类目前所无法想象的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存储能力都基于机器人的存储和运算能力,那时将没有计算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每一个机器人都包含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功能,世间所有的机器人将连接而成类似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云”一样的东西;而且,由于机器人的能力远远高于人类,所以绝大多数决策的执行也都只能依靠机器人去执行。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多了一个帮手,机器人,去按照人类的意志了解和改造世界。人类通过机器人对数据的使用达到了从物质层面了解宇宙万物的最高级阶段,人类“改造”宇宙万物的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机器智能时代,虚拟的数据

机器智能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机器人的行为目标不是由人来设定的,而是机器人自己来设定的。那时的机器人不应再称为“机器人”,现在还不能够知道称呼它什么,但最起码应该去掉一个“人”字。从当今人类所能预见的能力看,机器具备智能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机器具备了学习能力,从而具备了思考能力,再后有了决策能力,至于执行能力,那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机器智能时代还伴生着一个关键现象,就是:人的行为目标也不是人自己设定了,而是由机器代为设定了。自人工智能时代起,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或几个机器人伴侣,就像《超能陆战队》里的机器人大白,这些机器人在负责这个人的知识传输、 健康 管理、 娱乐 游戏 、文秘档案、信息交流、安全保卫、跑腿办事等等事务的同时,这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数据也都为这个机器人所掌握,并且同全部人类的数据库相共享,这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已被这个机器人顺理成章的“建模”了,这个机器人会根据全部人类从早期古猿类阶段的 历史 数据同未来发展趋势的模拟数据相结合为这个人的一生制定了上亿种方案(绝对的私人订制!),然后在这个人的生命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和干预,从而实现不断而持续的对人的行为目标进行修订。到了机器智能时代,人类最终将受到机器的引导或 *** 控!

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机器智能时代中,具有智能的机器是主体,人类同其他世间万物一样已经演变成了客体。当机器拥有了世间过去和将来的全部物体和事务的所有数据,那么,他们可以随时建立一个一定范围的数字模型,例如,一个虚拟的美国!可以设定从公元1776年7月4日那天为起点建立美国数字模型,因为拥有了这个国家从那个时点起所有的包含自然界以及人类 社会 的所有数据,就可以使 历史 在模型中重新演绎一遍。同理,人类或机器为了某些目的,可以随时回到 历史 上某个时点上的某个地点的数字模型中,即实现现在我们所称之为的“时空穿越”。

谁知道呢,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以地球为特定范围的时空是不是某个或某几个机器所设定的模型呢,我们都是具有自我感知的数据模型,而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或者,另外一种更可怕的结果是,对依照整个人类发展史而建立的模型进行趋势演绎、推理和优化之后,结论是:“没有人类,这个地球会更美好!”

帮你看穿世界本质的6本书

一、《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他用深度思考,模型化思维找出市场上被人们忽略的漏洞。当我们能用理性思考摒弃“庄家总是赢的”这个偏见时,你我都能成为市场上少数的赢家。

二、《棉花帝国》

小小的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这也是一部商人,代理人,官僚,佃农,奴隶们共同书写的历史,同时也塑造着这个存在巨大不平等的世界。

三、《合作的进化》

合作永远不会自然产生,人们都需要学习,试错,“进化”后才能达成合作。嫉妒无益,率先背叛反而伤害自己,真诚但不烂好人,“一报还一报”才是赢取社会竞争的制胜法则。

四、《偏见的本质》

看过后就会知道,偏见与歧视是人类认知的必然产物,任何人都不能免俗。在指责他人“双标”、戴“有色眼镜”前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的想法本身是否也是一种偏见呢?

五、《潜规则》

这是一本道破中国文化生态的书,博弈和策略的背后是权利与利益的平衡违反了明规则,则出师不正,容易留下把柄被日后算账。违反了显规则,则即使各种义正言辞,但事情就是办不好。

六、《财富的起源》

这是一本重新定义了经济,财富,商业及其逻辑的物联网时代《国富论》,经济思想在发生变化,获取财富的方式也在改变,所有人都需要全新的理论洞察未来智能时代的财富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2327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