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了佛经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不是自己肉眼看到的那样简单。

自从读了佛经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不是自己肉眼看到的那样简单。,第1张

大家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所以,唯物主义否认有什么永恒不变的“自有永有的上帝或神”存在。
佛教怎么说呢?佛教有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第一个叫“诸行无常”,就是发展变化的观点,这个容易理解;第二个叫“诸法无我”,这个咱得好好说说了。
按照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任何现象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那么,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是它“自己产生自己”的,没有无因之果嘛,肯定是众多因素的组合而生出一种现象的。反之,如果说是它“自己产生自己”的,就有个永恒不变的“我”了。
实际上呢,是没有永恒不变的“我”的。再看佛教的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与刚才的分析完全一致。正因为世界遵循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不会有什么不变的“我”,---基督教叫“上帝”或神。当然,佛教也说神,不过此神非彼神。佛教的神,是一种高级生命形态,叫“天人”,即天界众生。此众生也有死亡,不过寿命要长一些,相比人类。更注重精神追求而已。
再回到佛教的最基本原理,叫“缘起法”。所谓缘起,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组合而成,没有自己生出自己的现象,没有绝对独立存在的现象。所以才延伸出“无常、无我”两个原理。
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做“无自性”。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所以佛教讲宇宙是无始无终。如果有开始,那么这个开始以前是什么样子?但这与不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却解释不了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物质不是被产生或决定的,那就是本来就有的,那岂不成了无因之果?如果一种(比如物质)现象无缘无故的出现,在违反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的同时,与基督教的上帝——所谓的第一因,有什么两样?有人解释说大爆炸,那大爆炸前的状态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又与另外一个问题:上帝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两样?
罗素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文中说:我们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有起因,你一步一步地追本溯源,最后就会发现一个最初起因,我们就给这个最初起因以上帝的名称。直到十人岁那年,有一天读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传时,忽然发现这么一句话:“父亲教导我说,‘谁创造了我?’,是无法解答的难题,因为接着人们必然要问,‘谁又创造了上帝?’”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句极端简单的话指出了最初起因这一论点的荒谬。如果说万物都要有起因,那么,上帝也必有起因,如果存在着没有起因的事物,那也很可能就是世界,正和可能是上帝一样,因此这一论点就毫无活力可言。没有任何理由说世界没有起因就不能产生。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说世界不应该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着的。我们更没有理由认为世界一定要有个开始。认为万物必定都有个开始的观念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而造成的。因此,我大概不必在最初起因的论点上浪费时间了。

这一点,量子力学已经解释清楚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在这里,所谓主观、客观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接近了佛教的说法。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
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 ,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 。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 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 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 、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 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 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 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 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 。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 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 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 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 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 ,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 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 《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 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 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成 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 ,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是: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唯物主义:自然界里从来没有物质的这种东西,物质这个概念是人类发明的,拿它应用到一种事物的状态里去。这种应用,就是赋予名称或概念谓之。这点,恩格斯都在《自然辩证法》里说过了。他说: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的事物联合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把各种事物的质的差异都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特定的存在著的物质不同,并不是感觉上存在著的东西。
同时,他也说过︰然而确实对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什麼是物质和运动!当然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任何人以其他的某种感性方式看到或体验到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人们所碰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现实地存在的实物和运动形式。实物、物质无非是物质的东西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态的总和;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因此,只有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恩格斯这些话说的都是什麼意思呢?很简单,我们所说的所谓物质,不过是一些运动的形态。根本就不存在著这种东西。你穷究它存在不存在,或者本来有没有,有什麼意义呢?再讲得明确一点,这就是说︰只有这些形态所产生出来的一些作用和影响,才是我们所需要注意的。而不是所谓的物质本身。因为只有这些形态所产生出来的一些作用和影响,即所谓的形势,才影响及我们的生活,而不是什麼物质。
这才是我们主观上不能任意去左右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形势,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挥我们人的作用。恩格斯在另一段话里,同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他说︰「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运动形态,我们也就认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现在把问题讲回原来的重点。唯物主义之所以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不过就是强调我们不能任意,我们只有知道事物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认识这些事物的运动形态,那麼我们也才可以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因而施加判断或事前去预防。而只有事前先知道了事物的关系,我们才有可能在脑袋里有著那些事物的关系。这就不能凭空想像了。否则即会误事。唯物主义讲的就是这麼简单的一个道理。此即所谓按照事物的原相来瞭解问题是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整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谈的都是这个问题呢!
缘起法也如此。缘起性空,缘起的是所谓“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而不是说有真实的物质存在(小乘、外道认为“极微”是实在的)。这种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是永恒不变、独立自主、自我产生。
唯物主义说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家说: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
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三家说的是一个意思啊! 就是说,用凡夫的意识心(分别心)向外看待这个世界,是看不到绝对真理的(即真理的整体),所看到的都是真理的一个侧面或阶段性真理。
唯物主义说只有相对真理,也没错,用的也是凡夫的意识心而得出的结论。说没有绝对真理,也对。
佛家也说没有,即便你不以意识心看问题,也不能说明“有一个绝对真理”在某个地方。
没有的。所以圆觉经说:离幻即真。不是说另外还有个真理啊,你离开意识心、阿赖耶识的幻化心了,当下真心(实相---即世界的本质、真相)就出现了。

你的问题,我觉得跟信仰没有关系,学生时代要说信仰的话,只有一个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现在一些党的政策,不过这些似乎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所以就不要去想什么信仰了,你现在缺少的就是一种激情,大学的生活会成就很多人,也会把很多人的梦想泯灭,而你要做的就是在这种平凡的生活中保留一丝激情,生活可以平淡,但不能没有思想,想想以后要做什么就向哪方面努力,不过现在好多大学生都没有目标,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那么就要努力掌握好现在所能够学习的一切,我是08年毕业的大四学生,在学校一样很无知,走向社会才发现要学的太多了,而且很多是以前在学校可以学会的,缺没有努力去学,现在在去学,就没有时间了,其实在学校的时间挺宽余也挺紧张的,看你怎么利用罢了,利用好了,你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对将来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一定哪天做哪行就会用到.但不管怎么样都要有激情,告诉自己不能平凡的过一生!!! 其他的都是垃圾

个人觉得金刚经比较好。
终极真理
佛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揭示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终极真理,佛告诉尊者须菩提,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以及他们取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自这部经所讲的内容获得。
编辑本段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呵呵,推荐大圣教^0^
关于本教
--------------------------------------------------------------------------------
1。大圣教基本教义
大圣教,顾名思义,乃是敬拜齐天大圣(或称美猴王、斗战胜佛)孙悟空的宗教。所谓敬拜,并非指崇拜偶像,而是学习大圣的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之精神,智慧勇 敢、豁达乐观之个性,以及舍身取义、舍己为人之品德。大圣教是零神教,并不要求信徒的称颂跪拜、香火贡品。本教崇尚理性、感性、与灵性的自由探索,鼓励每 个成年人对自己的言行负全责,所以又称为“自由人的宗教”。大圣教虽有经文与先知,但并不拘泥于此,亦无特定形式,而是注重各教徒的精神体验与独立思考。
大圣教并不设专门的神职人员,也不设教会,永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物质赠予(教友如有奉献助人之心,可以通过其它慈善组织随喜捐助)。任何人只要信大圣、爱 大圣,无需通过任何刻板的入教仪式或者繁文缛节,即可成为本教教友。大圣教遵循大圣之大爱,认为众生平等,对信徒与非信徒一视同仁,绝无任何歧视。本教不 具有扩张性,教友可以自由入教或离教,并发挥个人的才能自发传教。本教没有固定聚会形式,但是教友可以根据兴趣组织活动。
2。大圣教简史
大圣乃日月精华孕育而生。自出世之日起,关于大圣的传说即广泛流传于民间。唐代贞观年间,大圣辅佐僧人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经。途中无数人民为大圣的神力所倾倒,纷纷设坛敬拜。这些应当是大圣教的雏形。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考。
唐代以降,大圣事迹逐渐传遍东土。明代江南儒生吴承恩得到大圣启示,挥毫写下一百卷经文《西游记》,成为大圣教第一位大先知。坊间争相翻印此书,一时洛阳 纸贵,而民间自发敬拜大圣者日众。明代最流行的官腔(昆曲)之中,处处可见赞颂大圣神威之曲目。而话本、绘画、雕塑、民谣……亦纷纷印证大圣教之兴盛。大 圣教向东瀛(今日本)等国扩散,逐渐遍布世界。各国人民以不同的语言与形式,敬拜大圣为尊,悉心钻研圣教宝典中所蕴藏之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各 种学问与启示。
MQ入关之后,又兼西方列强侵入,烽火连年,异教迭起,大圣教遭到各种打压。然,虔诚的大圣教徒仍旧分散各地、于家中默默敬拜大圣。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零六年(西元2008年),大圣教于MITBBS复兴。凡有阳光处,即有大圣教教徒。
3。复教记事
2008年6月4日,教主WW登高一呼,大圣教复兴宣言横空出世,众多慕道友踊跃加入,令得MITBBS成为网络之花果山,而Belief版成为圣教之水 帘洞。版主eftoman与goooo111亦成为教中兄弟姐妹。此时,大圣教的“仙凡五位一体”教义也逐渐为世人所知,使徒arsablue更从考古学 家手中得到五位一体位阶图,见者无不诚服,而称颂大圣之美名。使徒Sparty通过向大圣祷告、以及与教众交流,将此图的真义用文字录下,以飨世人。大圣 教徒中人才辈出,有专攻理工之hotgold,撰文证明大圣教之科学要义;擅长美工的V3,绘图设计大圣教之教徽;精通音律的Dreamcity,d琴抚 弦而作大圣教之圣曲;满腹诗书的fMRI,挥毫写就《大圣赞》之七律。更有虔诚之使徒,如hehehehe等,纷纷撰写见证实录(hyperlink), 心口合一,以身传道。
大圣教日兴(圣哉圣哉!),而使徒与教友人数也在不断更新中。欢迎各位慕道友与我们联系,咨询与大圣教相关的各项事宜。
大圣教使徒 Sparty
沐浴焚香后 谨记于2008/6/6
大圣教创教宣言
作为一个虔诚的但是刚入教的信徒,
我想做一些简单的解释,让大家更加了解悟空神教,了解大圣的爱。
和其他XIE 教注重繁文缛节不同,悟空神教注重的是精神体验,即每个信徒和悟空大帝的
精神沟通。西游记只是吴先知的体验,而七龙珠则是鸟先知的记录。我们悟空教徒不认
为有一部经典是一定正确的,因为先知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而已,而真正的大圣
的精华,则需要自己和大圣进行精神沟通才可以得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但是基
本的道理很简单,你要真信,你要谦卑,你要用心听,大圣才会降临,并给你通往西天
极乐世界的道路。
我们这些信徒,其实道行不深,只是得了些悟空神教粗浅的好处而已,但我们心底里都
相信,如果有神,那么悟空大帝才是真神,远比野荷花,啊腊之类的可靠,仅此而已。
我们也谦虚的承认,大圣教徒,都是人,都会做错事,都会说错话,都会走错路。但是
这不代表悟空大帝就不爱我们了。悟空大帝为了我们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每一天每
一夜都牢记拯救世人的重任,我们也时刻牢记悟空大帝的真爱,大爱。
所以,异教徒们,不要拘泥于经文,我们教的不会指着一本书,就说这是神的话语,不
会的。经文只是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而以,都会有历史局限性。你要反驳大圣教,请你先
好好的理解和感受大圣,只有你真信,真谦虚,才能理解大圣,感受大圣。如果你没有
感受到大圣,那么说明你不够虔诚,不够谦卑。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大圣,那么请不要
无知地去批评大圣,因为只是你自己修行不够,我们这些人都做了见证,我们感受到了
大圣,我们记录下了我们的感受。
总结:
1相信大圣
2感受大圣的爱
3如果你没有感受到大圣的爱,说明你不够相信大圣,参见第一条
4如果你要质疑大圣,请先感受大圣的爱,参见第二条;如果感受不到,请参见第三条
谢谢!
科学理论,是大圣教的真理 by pkpkpk123456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大圣的启示的引导下走向真理。但是由于我们人类是有限的,我们得到的大圣的启示,必定是有局限的,不完全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圣弟子们都不会拘泥于一本经典,称某本人写的书是绝对真理,也不会以为在某个时候,大圣已经将所有真理都启示完毕了。大圣的启示,就如同大圣的爱,广阔无限;而作为大圣弟子,接受大圣的启示,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得到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圣哉!圣哉!
任何人都有可能,并且很可能得到大圣的启示,但是由于他的局限,他得到的启示总是不完全的,有待进一步启示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人得到的大圣启示,都是相同重要,或者相同不重要的。
在大圣的所有启示中,科学启示,是最为重要,其正确性也是最高的。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接受大圣启示的途径。大圣教接受所有的科学理论的结论,大圣教绝不会因为某个科学理论的结论与教义不符,而去反对那个科学理论。事实上,大圣教在某个时候的教义,只不过是我们在那个时候接受到的不完全的大圣启示,当大圣通过人类的科学研究,给予人类新的启示时,教义自然会因为新的启示而改变。大圣教的确有教义,却没有僵死的教条。圣哉!由科学研究得到的大圣启示,同样不是一成不变,这些人类得到的科学启示并非绝对真理。这就是人类应该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的道理。
大圣教是最为科学的宗教,因为大圣教的教义包含所有至今为止人类得到的最新的科学启示;大圣教是最有生机的宗教,因为大圣教吸取的是大圣给人类源源不断的启示;大圣教是最为广泛的宗教,因为有着最广大的人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在进行着大圣教的实践,那就是如饥似渴地追求大圣的启示。不断接受大圣的启示,让人类得到的大圣的启示更加准确,更加丰富,更加完全,是所有大圣弟子以及整个人类的义务,也同时是他们的乐趣。圣哉!圣哉!圣哉!

参考资料:

百度

《活法》稻盛和夫著读书分享精品PPT课件-百度文库 >叔本华<论宗教>
著者: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著作有《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一 [信仰与智识]
就作为一门学问而论,哲学与应该相信的或可能相信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哲学只与可知的东西有关。如果这种情形与我们相信的事实完全不同,那么,即对信仰也没有好处,因为,信仰的本质就是宣示不可知的东西。如果这种东西被认知,那么,信仰便是可笑而无用的,这就像在数学范围内提出一种以信仰加以证明的理论一样可笑而无用。
可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信仰教给我们的,可比哲学教给我们的为多,可以多得多;然而,信仰教给我们的,不能与哲学的结连在一起,因为,智识比信仰较为坚实,因此,当两者碰在一起时后者会被碰得粉碎。
总而言之信仰与智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了两者相互的便利起见,两者必须严格地分开,因此,两者各行其是彼此不相注意。
二 [启示]
生命短促的人类,川流不息地,一代一代相继来到这世界,又相继离开这世界;每人都肩负著恐惧、匮乏和忧虑,跃进死亡的怀抱。当人类如此地生死相继时,他们从来不厌其烦地问什么东西使自己烦恼,这个悲喜剧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向天呼求,但天道无言。天没有给我们回答,却来了一批带著启示的教士。
但是,如果一个人还认为那些超人类的存在者曾经替人类带来信息告诉我们有关自己或世界存在的目的,那么,这个人便仍然停留在童稚时候。即使各种启示一定有错误,就像所有有关人类的事物一样;往往包含在奇怪的寓言和神话中并因而称为宗教,然而,除了智者的思想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启示。因此,在这个范围以内,不论你相信自己的思想或他人的思想都是一样的,因为,你相信的都是人类的思想和意见,而不是别的东西。然而,人类往往有一种缺点,总喜欢相信那些自称其智识来自超自然力量的人,却不愿相信那些自己头脑有思想的人;可是,如果你记得人与人之间智力上的巨大不平等,那么,便可以知道,某一个人的思想,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以作为启示。
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波罗门教也好,回教也好,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所有教士僧侣的基本秘密和狡猾的地方,都像下面所说的。他们认识并抓住了人类形而上需要的巨大力量和牢不可破性,于是,便先称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方法,他们说,用这种需要,可以把解决人生大疑问的答案直接带给人类。一旦他们使人们相信了这种说法,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引导和支配他们。比较慎重的统治者便与他们联合起来,其他统治者本身就为他们所统治。可是,如果能绝无仅有地让哲学家做国王,那么,整个笑剧便在最不适宜的方式下结束
三 [论基督教]
要对基督教作一公正判断,必须考虑到基督教之前是什么,基督教所取代又是什么,最初是希腊罗马的泛神论,这种泛神论被视为大众的形而上学没有任何真正明显的教条没有任何规范行为的法则,没有任务道德的倾向,也没有经典。因此,根本不应称为宗教---母宁说,是一种幻想,是诗人们从民间拼凑而成的产品,大部份是自然势力的明显人格化。我很难想像成人们会重视这种幼稚的宗教。然而,古代作家中却有许多记载表示他们确实重视这种宗教,尢其是马克斯穆斯的第一部作品中,特别有这种记载,但是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这种记载更多。后来,由于哲学的进步,这种严肃的信仰便不见了,这使基督教得以取代这种宗教,尽管这种宗教有著外来的助力。基督教必须取代的东西是犹太教,犹太教粗陋的教义在基督教中被升华了,也在无形中被寓言化了。一般说来,基督教的确是属于寓言性质的,因为世俗所谓的寓言,在宗教中称为神秘。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道德方面或教义方面,基督教都远优于先前的两种宗教,从道德方面说只有基督教(就东方人而言)宣扬和好,爱你的敌人,忍受和否定意志,不过,由于一般大众不能直接把握真理,所以,最好用寓言方式把这个传播给他们,这种寓言足以作为他们实际生活的指针及使他们获得安慰和希望。可是,在这种寓言中,加上一点点不合法的东西,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这更可以表示它的寓言性质。如果你从实质上去了解基督教教义,那么,伏尔泰便是对的。可是,如果你从寓言上去了解基督教,那么,基督教便是一种神圣的神话,便是一种使人们获得真理的工具;如果没有这个工具,人们就根本无法接近这些真理。即使教会所谓的“在宗教教义方面,理性根本没有用,也是盲目的,因而应该加以排除”,从根据上看,也是表示这些教条属于寓言性质,因此不应以理性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因为理性是从实质意义了解一切事物的。教义中荒诞不合理的地方,正是寓言和神话的表征,即使这里讨论的例子中,也是源于像《旧约》和《新约》两个相同教义连在一起的需要。这个伟大的寓言最初是在没有明白自觉的深藏真理暗中影响之下对外在和偶然环境的解释渐渐出现的,一直到最后,才为奥古斯丁所完成,奥古斯丁深深了解这个寓言的意义,因此,把它作为系统的整体,并能补充其中缺少的东西。因此,奥古斯丁的学说是完美的基督教教义,后来马丁路德也采取这个看法,今天的新教徒是从实质意义上了解“启示”,因此,他们把它限于某一个人而认为最完美的基督教教义是原始基督教,可是马丁路德却不这样看---(正如它不是种子而是可食的果实)。---所有宗教的弱点仍是:它们决不敢承认本身是寓言性的,因此,它们必需郑重地表现自己的教义在实质上是真实的;由于荒诞不合理的东西是寓言的本质,所以,这个弱点导致永久的欺骗以及对宗教大大的不利。其实,更坏的是,到时候我们会知道,因为它们在根本上并非真实上的真实,所以,便消灭了。这样说来,最好是直接承认本身的寓言性质。只是,这里的困难是如何让人们了解一件东西同意是真实的又是不真实的。但是,由于我们发现所有宗教多少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某种程度以内,荒诞不合理是合于人性的,其实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份,并要承认,欺骗是宗教中无可避免的---其他许多方面也证明了这个事实。

参考资料:

百度

中国佛教 (Chinese Buddhism)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事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 地 佛 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丁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初传 汉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张骞出使西域期间,曾在大夏见到从鳊贩运去的蜀布、邛竹杖,说明当时中印之间已有民间往来,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汉武帝还开辟了海上航道与印度东海岸的黄支等地建立联系。近年考古发现,东汉时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证实也属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于永平八年(65)赐楚王英诏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当时已有佛教传入。经典的传入,据传始于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以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历来均以永平年间(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此说是否为历史事实,近代颇有争议。因当时西域发生战乱,交通断绝,至永平十六年才开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当时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故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
三国时期 承汉之后,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支谦谦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深得孙权礼遇,拜为博士;并为康僧会建立寺塔。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此外康僧铠还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和《无量寿经》等4部。吴国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大小科经律,共88部,1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并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守意”);大乘偏重般若。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辽,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
隋唐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大兴城(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仁寿(601~604)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罗致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令各州设大云寺。终唐之世,佛教僧人备受礼遇,赏赐有加。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宫门,封肃国公;入寂后,代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不辞艰辛支印度游学。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歪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关系。但是,到了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拆毁的寺院有4600余所,招提、兰若等佛教建筑4万余所,没收寺产,并强迫僧尼还俗达260500人。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两宋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建隆元年(960)普度僧人8000人,继之派行勤等157人赴印度求法,并使中纪委从信于益州(今四川成都)镂雕大藏经版。太平兴国元年(976)又普度僧人17万人,五年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景佑(1034~1037)初已达80余人。译经规模超过唐代,但成就稍逊。宗派以禅宗特别是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天台、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稍次。由于各宗互相融合,提供“教(天台、华严)禅一致”、“净禅一致”,因而广为流行华严禅、念佛禅等等。另外,在天台宗中分为山家、山外两派,而在民间念佛结社特别兴盛,影响极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1101~1125),由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宋儒理学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从而丰富了经们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欧阳修,但欧阳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张商英、李纲和刘谧等人的反对。张商英作《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参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无违。刘谧的《三教平心论》也发挥了同样的旨趣。
元明清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213万人,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太清规》,雕印了著名的普宁寺版的大藏经。
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吴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供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乾隆时刊行《龙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 传 佛 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历史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前弘期 开始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并为她们带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传说当时曾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译出少量经典,但未建立僧伽。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其时唐僧往还印度,多取道吐蕃,有的人还曾受到文尬以主的礼遇。至赤德祖赞时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修建了不少寺庙,汉地佛教随之传入。同时,因西域动乱及大食东侵,于阗及中亚等地的僧徒也大批流入吐蕃,赤德祖赞都予以收容。他还曾派人至冈底斯山迎请印度密教学者佛密和佛寂,二人辞谢未来。晚年,他又派大臣桑希等四人去汉地取回大量经典并带回汉僧一人。赤德祖赞死后,崇奉本教的贵族大臣掌权,发动第一次禁佛运动,驱逐汉、尼泊尔等地僧徒,拆毁寺庙。至赞普赤松德赞年长亲政,才又兴复佛教。赤松德赞时从印度请来寂护和莲花生,营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请译师翻译经典。还曾召集佛教徒与本教徒乾地辩论以灭本兴佛;又举行汉僧与印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赤松德赞后又历牟尼赞普、赛那累赤德松赞两代,至热巴巾赤祖德赞在位时,请印、藏高僧审定译名,编辑梵藏辞汇,校订已译经典,编定三大译经目录。据迦登目录所载,在此以前译出的小乘、大乘、显、密的经、律、论、注共有700多种。他又规定“七户养僧”,任命僧人钵阐布为大相,委以军政大权。最后,反佛大臣谋杀了赤祖德赞,拥立其兄朗达玛嗣位,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838~978)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后弘期 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密教中尊师如佛,以上师居首而倡“四皈依”,有别于前期佛教之“三皈依”。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传译工作至13世纪初基本结束。200多年中,不仅印度许多显密兼通的高僧到西藏传法译经,西藏也有大量僧人前往印度、尼泊尔学法,以后成为著名的译师。双方有名可考的译师达300余人。这些译籍以后都收入甘珠尔和丹珠尔中。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部,丹珠尔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有3559部,共4673部。日本以北京版为主影印的《西藏大藏经》收入甘珠尔1055部,丹珠尔4907部,共5962部。汉藏两种文字的大藏经相较互有短长。汉文大藏经中经藏有四“阿含”、《大涅盘经》、《大集经》等,律藏有《十诵律》、《四分律》、《弥沙塞律》等,论藏有《大智度信纸》、《大毗婆沙论》、《成实论》、《顺正理论》等重要典籍为藏译所无。而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译有大量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论、疏释以及中观、因明、声明、医药、历算、工巧等论著为汉译所缺。另外,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数量也很庞大,但都未入藏藏文大藏经的蒙古文译本,始于元成宗时(1295~1307),至明神宗时(1573~1619)完成甘珠尔的翻译,至清初章嘉呼图克图又完成了丹珠尔的翻译。藏文大藏经的满文译本完成于清乾隆(1736~1795)末年。
藏传佛教的各派,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只有佛本之争,佛教内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后弘期中因传承的不同产生若干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较小的有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派。本教虽为西藏原有宗教,但在后弘期中渐与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为佛教的一个派别。
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还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392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