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带来哪些效应?中大教授曾燕问数湾区探讨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带来哪些效应?中大教授曾燕问数湾区探讨发展趋势,第1张

问数湾区

“不同省份财政科学支出的差异,导致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一省拥有的R&D人才越多,越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数字经济空间分布差异影响较小”……在6月28日“问数湾区”系列对话第二季第3期活动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燕在线上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数字经济的 社会 效应与发展趋势。

在他看来,数字经济发展将对就业、收入差距、创新、创业和消费等 社会 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曾燕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八点建议:减少全球不确定性冲击、弥补数字鸿沟、布局推进数字基建与核心技术研发、扩大数字人才队伍、保障信息与网络安全、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融合以及加强平台治理。

“问数湾区”是由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数文明 科技 、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的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讲座、圆桌讨论、论坛等形式推动湾区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进行交流,追踪湾区数字治理发展的新动态,探寻湾区数字治理创新与提升的路径和方向。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89%,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面临着全新挑战。在此次讲座中,曾燕教授主要从数字经济的概念与现状、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 社会 效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等层面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数字经济的影响因素、 社会 效应以及发展趋势。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广深两市为核心的“两核多梯次”分布体系,随着广东全力支持产业数字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更多政策支持以及更多发展机遇。

谈及数字经济发展的 社会 效应,曾燕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将对就业、收入差距、创新、创业和消费等领域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在就业机会方面,数字经济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岗位匹配效率,促进灵活就业,淘汰和取代部分劳动密集型岗位;在就业结构方面,数字经济有利于男女就业平等,改变劳动者的年龄结构与受教育程度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例如,在就业机会方面,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除创造新就业岗位、增加大量就业需求外,还提高岗位的匹配效率。曾燕提到,过去求职者需要前往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但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网络面试大大降低了求职成本。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面试克服了空间阻隔,在提高岗位匹配率、促进灵活就业上起到积极作用。但数字经济也会由于其智能化特性,不可避免地淘汰部分岗位。不过,其在完善就业结构方面仍然发挥着促进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求职者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作用。

在创新与消费等方面,曾燕表示数字经济可以激发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生产、营销模式创新,推动技术开发模式创新。同时,数字经济会改变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激发新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收入差距方面,曾燕坦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扩大省份间收入差距,但会减少城乡间收入差距。曾燕提到,“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使得数字技术红利更多倾向于发达地区,这可能会给省份间的收入差距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更好发挥数字经济辐射效应,而不是它的虹吸效应”。例如,通过物联网和平台下沉打通城乡资源与消费需求、通过数据共享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

曾燕在讲座中也表示,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剧、数字基建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艰巨、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数字人才紧缺、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不足、数字经济理论滞后等。

对此,曾燕有针对性地提出几项建议:首先,需要抵御全球不确定性的冲击,例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等;其次,要弥补数字鸿沟,例如加强数字基建,提高相关人员的数字素养、布局和推进数字基建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此外,要扩大数字人才队伍,发挥理论引导作用,保障信息与网络安全等。

在对话环节,曾燕还与系列对话主持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跃平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中的风险问题。曾燕说,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还面临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如何辨析、数据如何定价等问题,目前行业内也在 探索 解决方法,比如隐私计算,“它也会有一定局限性,但随着 探索 不断深入,至少在某些方面它是可以解决的”。

虽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困难重重,但曾燕认为数据要素市场是 健康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要途径。除了制度保障,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也要建立优良运行模式和机制,以保障数据要素市场稳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向好。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
40年前国门打开,加快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学术与技术交流,20世纪80年代初,地理信息系统被引进中国。张新长作为中山大学GIS专业的创办人之一,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喜欢做科研,更喜欢搞教育,也喜欢放思想。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一点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期,新浪广东邀请了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张新长教授做客直播间,分享了他个人在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上不断作出贡献的故事。
张新长做客新浪广东直播间
从零开始 坚守一生
张新长作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届高考生,对高校生活有着满腔热血。他一开始报考了武汉测绘学院的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幻想着能够在飞机上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还未开始正式录取前,由于练就一手好字的张新长获得了学校招生老师的青睐,凭借优异的成绩,直接被录取到了地图制图专业。
录取结果公布后,张新长觉得,虽然没有实现进入航空摄影专业学习的愿望,但是能用自己手中的绘图笔去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自此以后,张新长便开始了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习、钻研,至今40年间,他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交付了一张张完美的答卷。
创办GIS专业 填补学科空白
1994年,张新长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调职中山大学,主持创办了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填补了中山大学地理学科没有GIS专业的空白。张新长表示,如果中山大学不开设GIS本科专业,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山大学的地理学就不可能上到更高的平台。
张新长坦言道:“我在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真正的起步,其实是在第一次出国学习GIS应用开始,那是我在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上的一次巨大转折。”
1997年,张新长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东伦敦大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新长发现了“新大陆”,英国人已经通过Arc/Info软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了。在这个软件的支持下,当地人想要买房便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区域分析,买家提出自己的各类意见后便能在线进行空间分析。如果在中国的模式下,只能通过手工画图,把相关对应的区域都画出来,再让买房的人去看看选择哪里的房子,这是个十分耗费工作量的事情。Arc/Info软件这种叠置分析的功能让张新长十分震惊。然而,震惊之余,张新长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学到手。在英国一年的时间里张新长便不断钻研,把Arc/ Info软件研究得一清二楚,包括它各种分析工具、模型、算法,都一一摸透,为他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回国后,张新长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开设并且不被学校看好的专业,想要添置一台设备可以说难上加难。但是张新长没有因此放弃,他用自己工资卡里的8000多元买了一台计算机,每天不停歇地编程,把打印出来的地图带到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他心里一直坚持着一个很强烈的想法:“要让中国的学生掌握最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山大学GIS专业从无到有,24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壮大,这与张新长教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与时俱进 从传统课堂到慕课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MOOC(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公开课程,最早于2011年在美国开始,2012年教育部瞄准了这个教育发展方向,开始把MOOC引入中国的教学平台。张新长激动地说道:“当时一听到有这个课程,我整个人都为之沸腾,这正是一个可以把我在教学与研究成果奉献给全国高校的GIS学子的渠道!”张新长表示,在此之前,想要传播自己的教学思想,只能通过写书出版,而现在中国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能直接在线观看课程了。
作为中山大学最早开展MOOC教育的老师之一,谈及录制课程的心得时,张新长表示,课程是面向大众的,设计课程的第一要义便是大众化。讲师的语言要幽默,传达知识的时候深入浅出,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具有创新思想的人,传授的知识能引导他以后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这样才有用。当然仅仅大众化是无法保持受众观看兴趣的,还需要在课程当中加入一些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并且要让这些科学的理念通俗化,易于理解。张新长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在提到云计算、云平台这个概念时,如果以“计算机如何进行网络构建”来讲解的话,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很难听懂的。此时,应该需要用一种浅显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些相对晦涩深奥的概念,让更多的人听得懂。
为了上好MOOC课程,张新长丝毫不敢松懈。讲一堂在线课程,需要拿出平时讲十堂课的精力来做准备,导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处知识点都要非常清晰、正确。每一个专业概念,张新长都会与他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团队核实,再把整理后的知识点相互融合。尽管过程耗费极大精力,但张新长乐此不疲:“老师的天职就是传授知识,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一点点事便是我最大的心愿。”如今,张新长教授的《数字城市》精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全国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已稳居理科课程排名第一位。中国大学MOOC上主讲的《地理信息新系统概论》在线开放课程也获得了教育部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称号。
互通互融 助力社会发展
近几年GIS的发展已经走上快车道,在许多行业深入应用,定位、导航、自动驾驶、政府决策等诸多方面都在发挥其作用。张新长表示,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相继问世,很好地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互通,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已经跟很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融合到一起。如今,GIS技术仍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未来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哪里出现地灾,哪里需要应急,利用GIS就能马上进行定位分析,快速地对险情做出应急措施。
张新长说道:“哪一天大家不再大谈GIS技术了,那就说明我们这个学科成熟了,我们的技术才是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融入到科技的核心中了。我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的。”

南京邮电大学这个学校很不错,就业率也很高。

南京邮电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南邮”(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际电信联盟首个学术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8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8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606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570%。

曾经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等)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

百度百科——南邮

天津市中环中大科技有限公司是2010-04-1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红旗路216号南院212号楼二层办公区(科技园)。

天津市中环中大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20104553429915M,企业法人纪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天津市中环中大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工程管理服务;安全系统监控服务;软件开发;软件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电子元器件零售;信息安全设备销售;互联网设备销售;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网络设备销售;物联网设备销售;云计算设备销售;仪器仪表销售;五金产品批发;五金产品零售;通讯设备销售;办公设备销售;日用化学产品销售;办公用品销售;建筑装饰材料销售;建筑材料销售;家具销售;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各类工程建设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通过爱企查查看天津市中环中大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简介:湖南中大建设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始创于2002年,位于岳麓区学士街道学士路755号,拥有35000平方米工业园场地。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资产总额2亿元。现拥有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试验检测资质、水利部工程质量检测甲级资质等14项资质证书,是目前湖南省试验检测资质最齐全、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工程检测试验机构之一。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生物技术推广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环境与生态监测;地质勘查;工程技术;水污染治理;桩基检测服务等。以中大检测为母体,设有湖南中加土木工程加固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测智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科太咨询有限公司、湖南安测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四家全资子公司发展态势良好。
法定代表人:梁波
成立时间:2004-02-18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3000000003180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学士街道学士路755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396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