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预报系统的发展概况与展望

洪水预报系统的发展概况与展望,第1张

洪水预报系统在国外研究开发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也有20多年的历史。最早将水情信息处理与洪水预报计算机制作直接联为一体的系统是从研制水文自动遥测洪水警报、预报系统开始的,称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这类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使用遥测水文信息(雨量、水位),直接实现联机洪水预报作业,属于第一代洪水预报系统,如1958年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研制的水文自动化遥测系统,1988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微机DOS系统上开发的一套适用于中小流域的洪水预报调度自动化系统等。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控制理论的实时预报技术大量引入到洪水预报中来,实现自动的实时校正。这种系统称为“联机实时预报系统”,从预报技术的角度看,比较第一代系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故可以划分为属于第二代的洪水预报系统,这类系统比较著名的有1983年中国水利部水文水利调度中心与意大利诺蒂公司合作开发的适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河系的“VAX机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 1985年美国天气局开发的全美通用的河流预报系统(NWSRFS)第五版,1988年英国水文所研制的通用性的河流径流预报系统(RFFS), 1992年意大利ET&P公司研制的欧洲洪水预报系统(EFFORTS),1997年中国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研制的“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测预报业务系统”。1989年,美国天气局在河流预报系统第五版上安装了交互式预报程序(IFP),揭开了第三代洪水预报系统研制的序幕。IFP在图形工作站实现,用图形交互处理技术对洪水预报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人工干预,从而得到可以发布和实行河系连续预报的成果,保证了河系预报作业的连续性。这一成果问世后得到洪水预报界,特别是担负大江大河预报任务的水情部门的广泛赞同,从而确立了第三代洪水预报系统向交互式系统发展的方向。1995年长江委开发的“长江专家交互式洪水预报系统”,以及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组织研发的《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就属于这一类系统。
目前,全国流域机构和省(区、市)的水文部门已有26个单位建立了洪水预报系统,能在两小时内,完成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工作,并在天气形势分析和实时雨水情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七大江河干支流主要控制站、防洪重点地区、重点水库和蓄滞洪区具有不同预见期和精度的洪水预报,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为了加强全国洪水预报系统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利部水文局正组织全国力量,联合攻关,集中开发基于宽带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的、通用性的洪水预报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将使我国的洪水预报技术和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深澳村落是浙江省首批三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江南古村落群4A级,包括徐畈、环畈、荻浦、青源等。杭州的沈岙古村落以其水系而闻名。南宋初期,神土家族的祖先在建村时,先建了水系,然后在此居住。整个水系统由五个层次组成,分别处理饮用水、生活用水和污水。这条800米长的隧道贯穿全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澳门入口,从每户人家的前后穿过。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充分调节地面和地下水资源,将饮用水、生活用水和污水分开,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这反映了一种环保的使用水资源,和在实践中地址流洪水造成的灾害和地下水淹没村庄。

渠底铺以卵石,渠内筑拱顶,进出可疏通,渠水清甜纯净。与这条暗渠平行的是一条从房屋旁经过的沟渠。每个院落院子里都有排水沟,按照明清风水学,称为“四水合一”。储存在院子里的雨水流入房前的排水沟,带走污水。村里有17个坎儿井和12个池塘。这样完整的水系使神岙村尽可能远离了水旱灾害的侵袭,这在一千多年前的村落规划中是非常有远见的。深澳至今仍有100多座古建筑,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建筑特色和生活习俗。

城市排水和洪涝灾害预防的信息解决方案是一个全面的监控平台,城市洪涝灾害预防和日常污水排放和治疗。借助平生城市排水监测系统,排水公司可以充分掌握城市排水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洪涝灾害,实现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全方位监测和全球调度管理。

在调查的基础上,调查和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流程,与“水网络”的概念,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水动力分析技术来支持,坚持“仪表下水道水设施、互连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模型,协作的专业管理服务”,给出了水渠信息化总体架构的特点。城市防洪视频监控系统、防洪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市长热线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实施与实施是排水、城市排水设施、城市河道、泵站运行、在线监控监管、监控监控、应急指挥调度管理的有机结合。排水管网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实现。

福州水系联排联调工作机制是通过一个中心管所有的方式运行的,按照目前当地的做法,变“治水”为“智水”最重要就是集结人力物力进行科学管控。

一、福州水系联排联调工作机制

由于福州当地的降水量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当地的下水系统本身就需要有着强大的功效。按照目前当地的工作机制,其实首先就是对水利工程进行系统建设,这也就是所谓的治理水系。其次则是按照一个中心进行联排管理的工作机制,这也就意味着将所有涉水机构全部整合起来,最后整合成一个中心,这也就让各种信息能够互通有无,而且还能够有效治理当地的洪水灾患。

二、变治水为智水的办法

按照当地的转变机构来看,除了相应的指挥大厅作为大脑发挥治理作用,还有就是相关的科学调度平台建设也是重要原因。在该中心的工作大厅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电子监控是每天24小时进行实时监控的,而且巨大的显示屏也能够直接显示到各街道的河湖水库。除了全天候监视以外,还有就是通过相应技术来感应水文变化,同时还让更多的数据分析,让水文变化得到治理。

三、总结:城市治水也需要人力物力

按照福州的治理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治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福州当地就出动了大量的人力,把不同的机构整合为一个中心,同时让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这首先就是涉及到人力调度问题。其次则是当地的财力也有相应的支持,不管是24小时全天候的监测还是通过数据分析来打造相应的水文处理,这都需要相应的财政支出支援的,否则相应的技术肯定不可能引入其中。

你好!
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比较丰富。降水丰富是因为空气中水汽丰富。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湿润,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水蒸发形成水蒸气,这一部分水蒸气在空气整个水蒸气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
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带来了很多水汽,这些湿润空气登上陆地以后,空气抬升形成丰富的降雨。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汇入河流,成为河流水。如果短时间汇入河流的水量过大,河流水排泄不畅,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就可能溢出河道,形成洪水灾害。河流蒸发损耗的水量要远远小于汇入河流的水量。

洪水就是因为连日大雨或者地震导致水岸崩塌等都会让河道官网系统与城市地下管道水网系统产生崩溃,导致大量河水或者是从地下管道冒出来的水同时冲进城乡道路,造成大面积水涝灾害与财产损失,大面积庄稼被淹没,多处房屋受损。

内涝来前1小时即可预警
广州市为解决洪涝灾害采取了系列措施,其中一项是建设东莞市城区内涝监测预警系统。东莞市三防办副主任罗进生说,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城区内涝的监测预警。该系统采用了雷达测雨技术,提高了测雨的准确性,对可能产生洪水灾害的暴雨进行预警;采用独立开发的内涝仿真模型,对城区洪水演进及内涝现况和趋势进行展示和渲染,当出现超标准洪水时,进行预警。
罗进生说,该系统由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建设,目前完成了数据收集、模型开发等工作,预计在明年汛期前能试运营。系统投入使用后,会对未来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等的洪涝情况进行预警,提醒市民提前做好应对洪涝的准备。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陈洋波副主任表示,根据国外经验,该系统对防洪涝的贡献率达15%。
正考虑在峡口建大型电排站
刘伟全表示,在新一轮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广州市正考虑在峡口建一个大型电排站,提高我市排涝能力。峡口为东莞运河与东江的连接处,每当暴雨袭莞引起洪涝时,为减轻内涝造成的损失,东莞运河的峡口水闸需要开闸,往东江泄水。但在东莞运河、东江水位同时高涨时,开闸泄水的效果不明显,寮步等镇街受浸较严重。如果峡口的大型电排站建好后,可以强力将运河水抽往东江,缓解寮步等镇街的内涝压力,减轻受灾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462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