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哪国造的

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哪国造的,第1张

、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史1879年5月31日在柏林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由西门子和哈尔斯克公司展出了世界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这条电气化铁路长约300米,线路呈椭圆形,轨距为l米,在上面运行的机车只有954公斤重,车上装有22千瓦的直流电动机,由150伏的外部直流电源经中间的第三轨供电,以两条走行轨作为回路。

1881年,在柏林郊区修建了一条245公里长的电车线路,采用180伏直流电源,分别由两条彼此绝缘的轨道供电和作回路。

这种电车形式的电气化铁路的出现,极大地 了当时西欧、美国和日本。

于是,很多国家纷纷开始兴建电气化铁路。

1893年,瑞典在斯德哥尔摩以北11公里长的区段实现了直流电力牵引。

1895年,美国在巴尔的摩——俄亥俄间56公里长的隧道区段修建了675伏的直流电气化铁路。

同年,日本在京都的下京区修建了6.7公里长的55 0伏的直流电气化铁路。

1899年,瑞士在泽巴哈——维提金区段实现了电力牵引。

1902年,意大利在瓦尔切里纳线上修建了一条三相交流电气化铁路。

不过这些电气化铁路大都是采用低压直流和三相交流的,而且又都是修建在工矿线路和一些大城市的近郊线路上。

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渐发展到城市之间和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上来了。

2、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现状与前景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为了完成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以及与其他运输业竞争的需要,开始大规模地进行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的建设,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修建的国家逐渐增多。

独联体(原苏联)、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家的主要铁路干线都已实现了电气化,而且已经初步成网。

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朝鲜电气化铁路发展很快。

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开始发展电气化铁路。

特别是我国电气化铁路更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建设速度,已跃居世界前列。

现在,世界已进入建设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时期,修建的国家越来越多。

已建成的国家有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波兰等,正在修建的国家有美国、瑞士、奥地利、瑞典、比利时、韩国、独联体等,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印度和我国台湾省等也在积极筹建高速电气化铁路。

到目前为止,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电气化铁路长度已达5500多公里。

预计到下个世纪初,世界高速电气化铁路长度将达到30000多公里。

水下隧道是穿越水域阻隔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克服自然障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大技术发明。

盾构法以往主要适用于单一的软弱地层,且断面较小;随着“复杂地质、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隧道建设的需要,上世纪末出现了现代盾构技术。

至今,世界上已修建了大直径盾构隧道(直径大于10m)数百座,国内已在黄浦江、长江、珠江、钱塘江、湘江等河流采用大直径盾构修建了数十条水下隧道。

美国在波士顿采用沉管法建成了下水管线,但真正意义上的沉管隧道是美国建成的底特律水下铁路隧道(钢壳)。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大约150座交通隧道和45座市政隧道采用沉管法修建,以北美、欧洲和亚洲应用较多。我国大陆采用沉管法修建的隧道有上十座。

钻爆法最早用于山岭隧道,日本在修建了关门海底铁路隧道建成了著名的青函海底隧道。世界上采用钻爆法已建成的水下隧道有数百公里。

我国采用钻爆法修建的水下隧道约10座,包括武广高铁浏阳河隧道、长沙市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

围堰明挖法是修建水下隧道最古老的方法,但在合适的条件下至今仍是最经济的施工方法。

我国大陆采用该工法已建和在建的水下隧道有10余座,其中水深最大的是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海底隧道,水深最大约9m;长度最长的是武汉东湖隧道,长度超过7km。

(1)长距离化

英法海峡隧道长495km,青函海底隧道长539km,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长108km。长度已难以成为水下隧道修建的制约因素。

(2)大直径化

美国西雅图SR99项目,盾构隧道开挖直径1748m;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长江隧道开挖直径1565m。荷兰多德雷赫特沉管隧道宽度为486m。武广高铁浏阳河隧道最大开挖面积达170m2。隧道直径的加大,为隧道工程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大埋深与高水压化

盾构法水面下最大深度已突破100m(我国苏通GIL特高压网长江隧道为80m),沉管法最大水深为58m(土耳其的Bosphorus隧道),钻爆法水面下最大深度为250m(日本青函海底隧道)。水下隧道克服大埋深高水压能力的提高,为向更大水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地质条件复杂化

盾构法已有很多大直径隧道穿越各种复杂地质,包括土岩复合地层、断层、岩溶等。沉管法采用桩基础处理软土已是成熟技术。钻爆法穿越水下断层、全强风化层也较为常见。各种工法对地质适应性的增强,可以突破越来越多的“地质禁区”,大幅拓展了水下隧道的应用范围。

(5)隧道多功能化

隧道由以往单一交通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如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为城市道路与地铁合建的盾构隧道,丹麦-瑞典的Oresund隧道、广州珠江隧道等均为公铁合建的沉管隧道。

(6)断面布置多样化

盾构隧道由以往单一的单层结构向双层结构发展,可以减少土地占用,也便于两岸通道资源的利用,如武汉三阳路公铁合建长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美国西雅图SR99隧道均为双层布置。

(7)施工装备现代化

盾构设备由以往单一功能的土压盾构、泥水盾构等向双模式盾构发展,如德国斯图加特菲尔德斯塔特隧道采用直径1082m 的双模式盾构机;巴塞罗那地铁9号线采用直径119m双模式TBM。

沉管法和钻爆法均已形成了机械化作业线,装备也越来越现代化。

(8)工程技术交叉化

如盾构隧道采用超前注浆技术,沉管隧道采用预应力技术,钻爆法隧道采用抗水压衬砌技术,盾构法与沉管法隧道采用复合地基技术等,均体现了大土木、大岩土的特点,也推进了水下隧道的技术进步。

查了一下北京到鹿特丹的机票价格为2500元,而坐火车是10900公里,而北京到上海 1500公里左右,如果都是高铁,那么从北京到鹿特丹的费用应该是北京到上海的7倍为3900元左右(北京到上海高铁二等座555元)。且不论舒适程度,明显火车票比机票贵,所以世界性高铁不合算。
新亚欧大陆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桥”是从中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铁路联运线。它东起中国江苏连云港和山东日照市,途经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甘肃、山西、四川、宁夏、青海、新疆11个省、区,89个地、市、州的570多个县、市,到中苏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出国境后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中线与苏联铁路友谊站接轨,进入苏联铁路网,途经阿克斗亚、切利诺格勒、古比雪夫、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华沙、柏林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比北线大陆桥减少行程3000公里,比走海路费用节约20%,时间减少一半。北线经阿克斗亚、切利诺格勒,到彼罗巴甫洛夫斯克纳,再经莫斯科、布列斯特、华沙、柏林到达鹿特丹港。南线经过阿雷西、伊列次克、布良斯克,再经过布列斯特、华沙、柏林到达鹿特丹港。也可从阿雷西分路,通过伊朗的马什哈德到德黑兰,还可从布良斯克分岔至乔普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全长4213公里,由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组成。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海康威视(002415)、易华录(300212)、大华股份(002236)、千方科技(002373)、五洋停车(300420)、新智认知(603869)、众合科技(000925)、四维图新(002405)、皖通科技(002331)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慧交通行业链、行业规模、应用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行业概况

1、定义:智慧交通概念源于智能交通 更区别于智能交通

智慧交通的概念来源于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最早在1960年由美国智能交通协会提出,其认为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于交通系统,从而提高交通系统效率的综合性应用系统。

2009年,IBM首次正式提出智慧交通的概念。2012年中国《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当中,首次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中国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认为,智慧交通指的是在城市已有的道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集成运用于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整合交通数据资源的同时协同各个交通管理部门,由此形成的结合虚拟与现实的,提供一体化的综合运输服务的智慧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2、产业链剖析:智慧交通产业链覆盖范围广

智慧交通行业链上游主要是提供信息采集与处理的设备制造商,中游包括软件和硬件产品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以运营/集成/内容等第三方服务商为主。

行业链各环节玩家众多,传统安防企业、互联网厂商、云计算服务商、算法提供商等均开始进入智慧交通各细分领域。

智慧交通行业上游制造商具体包括数据提供商、算法提供商与电子器件制造商,相关代表企业有商汤科技、腾讯、同有科技、拓尔思、金溢科技等。

中游产品与服务领域可以细分为智慧交通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硬件制造代表企业有海康威视、千方科技、天迈科技等;智慧交通软件开发企业包括四维图新、易华录、四创电子与三大互联网巨头等;一体化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代表企业主要有大华股份、佳都科技、万集科技与银江技术等。

在下游智慧交通服务市场,代表企业如多伦科技、车联网络与大众交通等,为交通领域提供智慧化的咨询与运营服务。

行业发展历程:当前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2010年至今,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出行等将会成为智慧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

相对比发达国家,中国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起步时间较晚,智能交通向智慧交通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概况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智慧交通进一步发挥“新基建”的支撑作用

从2015开始,政府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智慧交通行业快速发展,以匹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基础支撑。2020年以来,我国智慧交通相关政策更是频出,智慧交通基础建设成为行业发展重点,2021年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智能交通管理将得到深度应用。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市场规模:行业投资规模超3600亿元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我国对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智慧城市投资规模数据,2020年智慧城市相关项目总投资约为24万亿元,初步统计2021年约为26万亿元。以IDC统计的智慧交通占智慧城市的投资比重为14%进行测算,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智慧交通投资规模约为3640亿元。

2、行业招投标情况:行业招投标规模高速增长

——智慧交通千万项目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ITS114统计数据,2015年以来我国智慧交通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状态。根据ITS114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城市智慧交通(除停车)千万项目市场规模27641亿,同比增长2163%,项目数量1664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66114万元;如果将135亿的停车项目加进来,那么千万项目总市场盘子超过了411亿,同比增长389%,项目数量1958项。

——运营商、互联网与传统交通建设企业为智慧交通领域主要中标人

据ITS114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21年12月底,智能交通千万项目中标金额总和最高的是移动系,中标总金额为1509亿元,中标项目有117项;排名第二的是电信系,中标金额为1271亿元,中标项目有40项;排名第三的是德州静态交通,其单一中标项目金额达到739亿元;排名第四的是海信网络,中标总金额为722亿元,中标项目数30项。

3、智慧交通细分领域分布:智慧停车占据主要市场

根据ITS114统计,大型项目方面,2021年城市智慧停车中标过亿项目22个,总计为8973亿,数量较多,规模大。

2021年城市智慧交通市场(除停车项目)中标过亿项目21个,中标过亿项目市场规模总计约为5656亿。其中交通管控市场中标过亿项目7个,总计为1784亿;智慧运输市场中标过亿项目13个,总计为2913亿;其他项目1个,大理州城市感知能力提升项目(96亿)。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中国智慧交通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与东部沿海等交通发达地区

在国家政策牵引下,目前全国涌现出包括北京、上海、无锡、常州、重庆、长沙、武汉、海南等大量的示范区,进行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的业务应用示范。

截至2021年,全国已经有工信部和交通部批复共计40家智慧交通车联网业务应用示范区在全国落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与东部沿海等交通发达地区。中国智慧交通行业示范区地域分布情况如下:

从前瞻统计的智慧交通行业30家代表性上市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智慧交通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与浙江等京津冀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与广东的代表性上市企业数量之和达14家,占比接近50%。

注:图中数据仅包含前瞻统计的30家上市企业。

从招投标市场来看,据ITS114统计数据,截至12月31日,2021年城市智慧交通市场(除停车项目)中标过亿项目20个,中标过亿项目市场规模总计约为55亿。从中标项目的区域分布来看,西南、华南、华北与华东地区为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四者合计占比超过90%。因此,从整体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智慧交通企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

、企业竞争:传统交通信息化企业为行业主要玩家 企业业务布局各有侧重

2021年11月,IDC发布的《智慧交通管理应用级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20》数据显示,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依旧以传统交通信息化领域的玩家为主。其中,国内车路人云自主协同一体化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千方科技以17%的市占率占据行业主导地位;专业从事交通智能化技术应用服务的企业银江技术以14%的市占率位居第二;海信网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交管云脑解决方案为核心,占据近1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三。

注:截止2022年9月30日,暂未有权威机构统计2021年数据,故上述市场份额仅以2020年数据作以分析,仅供参考。

从智慧交通业务布局情况来看,代表性企业的重点布局区域侧重于京津冀及东部沿海等交通发达地区,比如千方科技主要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佳都科技主要布局华东、华南的大型一线城市。

从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代表性企业的业务情况来看,行业龙头企业如千方科技的经营规模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2021年智慧交通业务营业收入超过46亿元,而天迈科技与多伦科技的营业收入不足3亿元;从盈利情况来看,行业毛利率水平也因业务侧重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分层差异,例四维图新、万集科技与捷顺科技的毛利率水平均超过45%,而佳都科技与中远海科的毛利率平均水平不足20%。

整体来看,千方科技、四维图新与佳都科技等企业在中国智慧交通行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智慧交通市场潜力巨大,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行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各种出行方式之间信息交互仍然滞后,未来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各种出行方式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服务技术将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科学技术飞速前进的大背景下,巨大的市场空白及发展空间使各行业企业争相入驻,在各分支领域为出行者提供了更加精细、准确、完善和智能的服务;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为各行业参与智慧交通建设部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辅助。基于以上因素,我国智慧交通建设必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预计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到2027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的投资规模有望超过6400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通行荷兰的主要铁路票有以下两种: 荷比卢三国联营火车票(Benelux):持有这种通用的票券,可以一票游遍荷比卢三国,在1个月内可任选5天不限搭乘次数也不限里程搭火车畅游。在票价方面,4岁以下儿童免费,4-11岁适用儿童票,12-25岁适用青年票,26岁以上需购成人票。欧洲五国联营火车票(Europass):旅行天数较长或是旅游国家较多的游客适合购买此种票券,持有这种联营火车票可通行法国、西班牙、瑞士、意大利、德国五国,另可额外付费进入荷比卢、奥地利+匈牙利、葡萄牙、希腊等国。在车票效期内可无限搭乘上述国家的火车,包括法国TGV、德国ICE高速列车,还可免费或享受折扣搭乘许多地区的渡轮、巴士及特殊观景交通工具。票价是4岁以下儿童免费,4-11岁享半价优惠,12岁以上需购全票,二等车厢仅限26岁以下的青年购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470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