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第1张

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

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将传输线上的模拟信号转换成可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将其交给计算机进行处理。

它主要将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组件和通信组件集成在需要随机分布的信息采集和传输的区域,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即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相对较多,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在物联网与信息交换和传输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联网技术中,以物联网卡片为载体。通过在设备中插入物联网卡来实现身份识别和承载服务的功能,可以实现物联网的各种技术。

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

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将传输线上的模拟信号转换成可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将其交给计算机进行处理。

它主要将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组件和通信组件集成在需要随机分布的信息采集和传输的区域,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即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相对较多,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在物联网与信息交换和传输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联网技术中,以物联网卡片为载体。通过在设备中插入物联网卡来实现身份识别和承载服务的功能,可以实现物联网的各种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三项关键技术\x0d\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x0d\2、RFID标签: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x0d\3、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感知为核心。

在2011年召开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我国学者定义物联网是指以感知为核心,实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互动融合的综合信息系统。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历史溯源

物联网这个概念,中国在1999年提出来的时候叫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和开发。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9年8月24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台湾公开演讲中,也提到了物联网这个概念。

对于物联网而言,传感器,条形码等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子标签和传感器技术正是能够让物体开口说话的关键技术。电子标签的系统是最简单,最朴素,最原始的传感网,是身份感知,不带有其他功能,所以国际电信联盟将电子标签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部分。在物联网的构想中,电子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体和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体的“透明”管理。
小编能想象的到,当物联网时代真正全面来临的时候,将会给我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空前的便利和效率。它会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通俗一点讲,就是把“感应器”放置在电网、铁路、桥梁、建筑、供水、以及那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系统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因特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进行实时地管理和控制。在这个基础上,小编觉得,我们人类以后可以用更加精确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甚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新事物的出现的时候,想被人们接受是非常艰难的。物联网想要在人类生活的实际应用开展开来,需要各行业的参与,并且需要国家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辅助。物联网的开展具有规模性、广泛参与性、管理性技术性、物的属性等特征,其中技术上的问题是物联网最为关键的问题。互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据小编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展开,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
那么物联网是怎么运行和工作的呢?按照小编的理解:首先,必须先给一个物体一个可以标识的身份,包括静态或者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进行探测;其次,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身份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将物体的身份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对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计算机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就像电信运营商的因特网数据中心(IDC,Internet Data Center)。

不对,这句话反了,应该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范围是更广的。

解析:物联网是指通过 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

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1、电子纹身

电子纹身是一个可以像贴纸一样贴在皮肤上的电子设备,内置了电路板、芯片和传感器。纹(实际上是贴)在皮肤上可以监测运动时的健康状况。它很轻薄,不一定要贴在手臂上,可以贴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

2、智能家居

目前智能家居才刚刚兴起,物联网10时代的核心将会是“技术”,国内绝大部分传统厂商比较缺乏的是软硬结合的开发实力。因此在这一阶段,氦氪想做的是先用一整套高效快速的解决方案帮助厂商们打好地基。而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地基初步打好后,物联网20时代的核心会转移到“服务”上。

3、一体化的iDesk办公桌

未来的桌子或许就是iDesk这样的,整个桌面变成了一个触控屏,摆放着日历、待办事项清单、通知、记事本、计算器等常用的应用。你可以把桌面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锁定成一个触控板,并且支持多点触摸,可以打电话,处理文件,看天气、日历、照片。

4、增强现实隐形眼镜

未来的隐形眼镜可以实现增强现实功能,相当于一个过滤器,把真实世界从数字环境中分离出来,然后把它们重新交织到一个图像上。例如谷歌的生命科学分支机构就研究一种智能的隐形镜片,这种镜片通过嵌入的传感器连续不间断的测量糖尿病人眼泪中的含糖量,并将信息实时反馈。

5、用空气做雨伞

未来撑伞只撑一根杆子也是极有可能的,譬如Air Umbrella空气伞,空气从底部吸入,加速后从顶部呈环状喷出,在使用者的头顶形成一层气幕。尽管没有任何实际雨伞布,Air Umbrella仍然能有效隔绝雨滴,而且不会产生任何雨滴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490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