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爆发前夜 低轨卫星发射迈入活跃期

卫星互联网爆发前夜 低轨卫星发射迈入活跃期,第1张

2021年对中国通信产业而言是个标志性的年份。随着同年8月工信部宣布我国5G基站数与终端连接数占全球比重均超过70%,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面通信网络。而新的目标,正在向空间通信进发。

值得注意的是,将低轨卫星通信需使用的非地面波(NTN)技术纳入5G范畴,正是全球通信标准制定组织3GPP正在努力的目标。2021年9月,3GPP公布5G技术标准的R17版本将于2022年冻结发布,标准将首度引入非地面波技术,以作为5G标准的一部分。业内广泛认为,这对于移动与卫星通信产业而言,将是一座重要里程碑。

TrendForce研报预估,截至2022年全球卫星市场产值将有望达295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33%。尤其是在我国,受物联网需求与有限轨道资源驱动。预计2021 203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总产值或可达93377亿美元。

标准先行 与5G互补融合

卫星互联网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摩托罗拉便提出了“铱星”计划,但在地面网络尚未完善的彼时,该计划也因实现成本过高而终告流产。直至近年来伴随5G网络的演进,卫星通信的优势才重新显现,并获得重视。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博士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低轨卫星通信的定位应该是与5G实现差异化互补,到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和低轨卫星通信则将实现有机融合,包括架构融合、空口融合及终端融合等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目前的5G网络而言,支撑各垂直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连接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高达801亿个,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全球则预计将有309亿台物联联网设备接入。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低轨卫星互联网将成为2022年电子行业的关键趋势之一。预计在相关企业推动下,低轨卫星服务与相关零部件出货量将在2022年显著成长,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将优先受益。

企业探路 卫星发射迈入活跃期

与任何产业的崛起路径类似,企业的先行 探索 也成为我国低轨卫星市场寻求突破的重要特征与趋势。

供应链拆解信息显示,卫星产业生态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站、卫星服务四大领域,目前产业阶段以卫星制造与发射为主,在国内,领衔这一环节的为两大央企巨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

公开信息显示,在星链计划诞生的2015年同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便同时公布了各自的低轨卫星项目——“鸿雁”和“虹云”,两者计划各自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并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其中,两大系统的首颗实验星都已于2018年底试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鸿雁”和“虹云”两大工程完工前,我国还于2018年部署了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工程“天启 星座 ”。官方信息显示,这一系统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15颗,并计划于2022年部署完成,届时能够解决70%以上陆地、全部的海洋及空中物联网数据通信覆盖盲区问题。

同时,中国航天科工也牵头推出了天基物联网 星座 “行云工程”,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所属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微表示,目前项目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计划在2022年完成第二阶段共12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完成小规模组网。据其透露,届时该工程将会在集装箱运输监管、地质灾害监测、电网传输安全监管、油气勘探以及水利水务监管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

而在央企之外,民营卫星发射企业也开始站上舞台中央。以银河航天为例,继今年5月与中国信通院成功合作开展一系列低轨卫星 星座 体制技术试验后,该公司又于今年10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初步完成了5G卫星接入组网通信测试。

“随着国家队与民营航天企业同时在低轨卫星发射上发力,预计2022年国内卫星发射次数有至少2倍的倍数级增长。”张毅预计。

领航产业 政策加速落地

为了护佑引领低轨卫星产业的 健康 发展,我国中央与地方层面近年来也出台了多条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2020年4月,我国首次提出“新基建”计划,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其中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2021年3月,我国“十四五”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将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1年11月,工信部对外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在“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基础上细化,提出包括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纤网络、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5项重点任务。

《规划》指出,加快布局卫星通信,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积极参与卫星通信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卫星通信应用创新,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息通信领域规模化应用,在航空、航海、公共安全和应急、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广应用。

《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则指出,超前布局6G网络,支持发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星地一体融合组网、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通信融合技术,协同开展6G相关的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仿真验证平台等攻关研制。

对于各地的政策加持,张毅分析称,卫星的发射需要极高的技术积累与资源调配能力,短期内在政策利好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很难具备航天发射需要的能力,而从地方政策的内容指向看,也更多会是材料、遥感、无线、芯片等产业链配套企业,后者在2022年会有明显的数量增长。

此外,张毅认为,中央与地方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反映了卫星产业建设将在各地加速落地。随着商业卫星发射在2022年进入活跃阶段,2022年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增长。

当前,人类文明已经走近了一个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人类有巨大的潜力去实现最宏伟的目标。除了全方位深层次地 探索 整个世界,遥远的深空就是人类心向往之的存在。从登月,到火星,再到冥王星,太阳系的奥秘正在一点点被揭开,浩瀚的宇宙也不再神秘如初。

实际上,除了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这些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正给世界带来巨变,一部分开拓者也已经在打造另一番天地,拓展人类的维度——布兰森90分钟登天实现太空旅行也好,马斯克的SpaceX签约绕月飞行的太空乘客也好,太空开发的时代已经起步。人们终于从仰望星空,走进了星空。

人类从苏美尔文明开始,就开启了以陆地文明为主的时代。这期间以陆地为主,诞生了很多帝国——巴比伦帝国、古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汉唐帝国、蒙古帝国等等,人类文明也发源于此。虽然这一时期也有著名的海洋文明,比如爱琴文明,但陆地文明更为主流。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 。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自哥伦布开辟新大陆以后,海洋帝国开始陆续崛起,包括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荷兰帝国、法兰西帝国等,今天的美国的诞生就是欧洲人进行海洋活动的结果。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彻底改变了南美、北美、加勒比、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传统 社会 形态,从古代的部落 社会 演化成今天的 形态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进入美洲之后,建立起各自的殖民地,奠定了现在南美和加勒比各国的版图;北美的十三间股份公司,最终通过独立运动建立起今天的美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起英属印度,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印度。

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重塑了今天的世界 除了 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国家形态, 大航海也开启了全球化, 重塑了整个世界的财富 。环球航行的需求产生了环球通讯的需求,才推动了技术革命,对今天互联网繁荣、无限通讯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依旧如火如荼,但即便是海域,也仍是地球的一部分,而地球又只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宇宙的渔舟一介而已。在太阳系四个类地行星——水星、火星、金星、地球里,地球是最大的。但是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比起来,地球甚至只是木星大小的1284分之一。

在这样的认识下,走向太空 探索 更高更远的“新世界”几乎是一种必然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从苏联境内升空。苏联公民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实现了人类的首次太空飞行,开启了人类 探索 太空的新纪元。

美苏争霸背景下,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1965年3月18日,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实现首次人类太空行走;1966年3月16日,美国实现世界航天史上首次空间对接;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人类登上月球让单纯显示技术实力的载人航天活动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此后,人类开始谋求在太空建立长期的据点——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一直到1982年,苏联又连续发射了礼炮2 5号空间站和第二代礼炮6号、7号空间站。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5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并先后将3批9名航天员送至阿波罗飞船工作。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此后历时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才最终完全建成。在其寿命期间总计接待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航天员100多人次,创造了人类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438天,以及在太空飞行累计时间达748天的世界纪录。

从航海时代到太空时代,人类载人航天60年,已将通天之路修筑得足够宽广,普通人登上太空的梦想不再遥远。

如果说太空时代初期的太空活动还只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位,那么商业航天航空的勃兴则将太空时代推入另一个全新的阶段——太空经济时代。

太空经济, 可以理解为 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 。半个世纪以来,太空经济先后经历了前20年的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基础设施和进行初步应用,逐步地建立起人类 探索 和开发太空的各种能力,后20年的拓展应用阶段以及迄今为止的产业化阶段。

2007年,NASA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纪念NASA成立50周年发表演讲,太空经济概念由此而生。迈克尔·格里芬表示:“我们不只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我们也创建全新的市场和先前并不存在的经济增长可能性。这就是新兴的‘太空经济’,一个以我们尚未理解或赏识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的经济。”

当前 目前来说, 太空经济还不是一个在太空的经济,而是指太空活动所创建的在地球上获益的经济 。这一方面包括各种太空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等,如卫星通信和电视、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气象监测、卫星遥感等;另一方面也包括运载火箭的制造及发射,以及火箭、卫星与地面设备的制造等。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2019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已达3600亿美元(2017年为3480亿美元)。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 全球的航天收入中来自商业航天的部分的贡献已占到77%。 可以说, 商业航天 成为名副其实的 太空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新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涌现出一大批航天创业公司。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则是其中最有创新能力和最有成效的公司。以SpaceX公司的“猎鹰”火箭为代表,低成本运载技术和重复使用运载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成功促进了航天运输费用的大幅降低,从而为太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在太空 旅游 方面, 早在2018年,SpaceX就曾经宣布,日本亿万富豪、Zozotown创始人前泽友作将成为SpaceX签约的第一位绕月飞行的太空乘客 。当前,前泽友作已支付整个旅程的费用,其中包括他将免费赠送的8名船员的旅费。SpaceX的首批星际飞船乘客也将在2023年1月开始绕月飞行之旅,并持续一周的时间。

2021年2月,SpaceX还公布了首个私人太空旅行任务“Inspiration4”,将由猎鹰9号携带龙飞船执行。根据SpaceX官方消息,四名乘客将于2021年9月15日登上太空,开始为期三天的环球旅行。

虽然此前就有亿万富豪花费巨资进入太空(国际空间站),但终归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人数很少、费用也极为高昂,并不具备普及的条件。 而随着商业航天航空 开始进行太空旅行服务,人类 心向往之的 太空时代 已经呼之欲出

事实上,除了马斯克的SpaceX,亚马逊总裁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和布兰森的维珍航空也在商业航空的发展赛道上如火如荼。美国当地时间 7 月 11 日早上,71 岁的维珍银河创始人布兰森才乘坐自己研发的白骑士太空船,飞到了距离地球约 86 公里的太空,而后安全返回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之上。

布兰森不仅成功抢跑全球首富贝索斯,成为第一个太空旅行的人,还同时是 70 岁以上宇航员第二人。事实上,维珍银河去年亏损 273 亿美元,与蓝色起源和 SpaceX 相比,维珍银河的商业模式与太空 旅游 行业的兴起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布兰森这 太空之旅 ,不仅是给维珍银河打一剂强心针,也成了商业航空的里程碑时刻

而今年6月,亚马逊总裁贝佐斯也宣布,他将和弟弟马克·贝佐斯于7月20日乘坐自家公司蓝色起源公司研制的火箭飞向太空。同行的还包括参加过水星13号计划的82岁女飞行员沃莉·冯克和另一名旅客,该名未公布姓名的旅客花了2800万美元得标这张价格高昂的“船票”。

可以说,布兰森、贝索斯和马斯克这三个太空 探索 巨头身后,一个新的太空经济时代正在形成。

对于任何 探索 活动,一旦实现了商业化,就意味着支持这些活动的商业机构具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使得这些 探索 活动加速深入。

当前,太空经济的发展还在进一步激发航天前沿技术的创新。比如,在微小卫星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正在发展新一代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 星座 技术。 其中,发展最快的 无疑 是SpaceX公司的 星链 (Starlink) 系统

2015年,“星链计划”被首次提出,分为两期三阶段,计划发射总共 12万颗卫星到550-1325 公里之间的多条绕地轨道,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全球的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并在 2019年将卫星总规模扩大至42 万颗。

SpaceX从 2019年5月开始卫星发射至今,星链已经完成了28次发射,目前发射入轨的星链卫星总数超1000颗。 从拥有卫星数量上来看,SpaceX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卫星运营商之一

从专网市场来看,星链是对现有铱星等系统的一个升级,面对铱星、同步卫星通信速率较低、终端和资费昂贵的问题,星链在时延、终端价格、流量费用和覆盖方面全面领先铱星,同时可以对地面专网进行补充。 2020年10月27日,星链项目向之前预约的用户发送了测试邀请,在邀请中附上了收费标准,这标志着星链面向公众的卫星宽带服务正式开启商用

再比如,以SpaceX公司的“猎鹰”火箭为代表,低成本运载技术和重复使用运载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2020年11月16日,SpaceX的载人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运载火箭,携带3位 NASA宇航员和一名日本宇航员在美国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任务代号“Crew-1”。

“Crew-1”由 SpaceX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负责监督,飞船约 27 小时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4位宇航员将开展约半年的太空站任务,这也是首次经批准的正式商业载人航天任务。

过去,各类航天发射任务往往成本高昂。据NASA估算,阿波罗登月项目的成本逾 1,500亿美元。1972-2011年间,美国航天飞机累计完成 130余次任务,NASA估算其单次发射费用平均约 45 亿美元, 而商业航天却 通过市场化竞争降低航天活动成本 2013年,SpaceX 以056~062 亿美元/次的发射价格进入商业发射市场,全球主要火箭型号商业发射价格逐年下降

除了现在已经初具雏形的太空 探索 、太空 旅游 、太空通讯外,未来,太空定居、太空能源或许还将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毕竟马斯克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火星移民,大太空时代的到来,太空定居很可能逐渐成为现实。

就太空能源来看,太空的环境与地球的环境差距甚大,能源的获取和利用将成为太空活动的焦点。解决了太空能源问题之后,就可以解决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存问题,也将会帮助会解决在其他星球上的运输、通讯等问题。

可以预计的是,大太空时代的开启给人类 社会 带来的变化很可能不会小于大航海时代。这不仅会再次颠覆今天的 社会 形态,也会颠覆现在的财富形态。人们终于还是从仰望星空,到走进了星空。

文| 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入股戴姆勒、合并沃尔沃之后,李书福,又要发射卫星了?

3月3日,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开工,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年内将首发双颗低轨卫星,全面展开全球首个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

这意味着,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

▌向“科技新吉利”转型

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是何来历?

吉利控股相关负责人介绍,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是吉利布局卫星全产业链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于2018年战略投资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开始布局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

查询可知,时空道宇(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是吉利战略投资的公司,于2018年10月成立,董事长是李书福,而法人代表徐志豪则是吉利科技集团CEO。

吉利科技集团,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而就在今年1月,李书福曾在新年致辞中对谈到了该公司的成绩。

“2019年,吉利科技集团各项创新业务初显成效,科技化和线上化布局日益壮大,天地一体化立体智慧出行生态稳步推进。曹 *** 出行布局全国51城,市场占有率稳居B2C第一,并已在巴黎开启国际化步伐;与戴姆勒合资创办的耀出行上线,定位高端出行市场,杭州已开城启动;空中出行服务也日渐多元,与戴姆勒公司共同投资的Volocopter在新加坡载人试飞成功;时空道宇科技公司卫星研发顺利,初步奠定天地一体化格局方向。”

科技,成为吉利汽车的最核心标签,“十年千亿”的研发投入已见成效。

2019年,吉利汽车在“新四化”方面不断突破,新量产车型L2级自动驾驶配置率和市占率均已达到中国品牌第一;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进入“超级大脑”新时代;高端纯电品牌几何销量稳步提升,成为新能源市场的又一黑马。

那么,发射卫星,又是一步什么棋?

▌低轨卫星正当时

吉利这一次计划发射的,叫做“低轨卫星”。

简言之,低轨卫星处在地面通信网络与高轨道卫星之间,但具备特殊的优势:

首先,和“站得高看得远”的高轨卫星相比,低轨道卫星通讯由于高度较低,因此传输延时更短、路径损耗小,能够为用户终端提供高效、更具性价比的数据分发服务;

其次,与地面通信网络相比,低轨卫星通信可以实现广域覆盖,为偏远地区、飞机、舰艇等地面网络无法到达的地方提供网络服务;

同时,多个卫星组成的星座组网模式,可以增强5G大规模物联网的稳定性,在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移动环境中提供不间断服务。

一言以蔽之,低轨卫星,比高轨道卫星网络更便宜,比地面通讯网络更全面。

如此技术与成本双重优势的加持,低轨卫星也迎来了风口。

鼠年A股开市后,低轨道卫星概念股行情火爆。这背后主要有两大“推手”。一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开始建设一套由上万颗卫星组成的太空通信网络。

2015年,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启动“星链计划”。按照马斯克的计划,星链计划旨在在太空中重建互联网。2020年1月7日,Space X成功将第三批星链卫星送上轨道,完成发射任务。随后特斯拉市值一路飙升,甚至超过了汽车巨头大众、通用,成为仅次于丰田的汽车企业。

与此对应的是,1月16日,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国内卫星互联网迈出实质性一步。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低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数量的与日俱增,其产业链市场也将逐渐打开,商机无限。

▌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

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政策的逐步放开,让中国的民营航天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这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

低轨卫星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厘米级高精定位。我们知道,高精地图正是自动驾驶领域变革的基础。高精度地图+惯性导航+GPS,被称为自动驾驶的三大利器。

与高级别自动驾驶息息相关的,就是共享出行。诚如上文李书福新年致辞所述,吉利在出行领域的布局日趋全面,“天地一体化”出行是下一阶段的目标。

据预测,到2030年,美国、欧洲和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价值将达15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017-2030年)约24%。届时,中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中的60%将实现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模式。

虽然此前特斯拉、亚马逊、谷歌在低轨卫星领域早有布局,但在中国,一个重大利好在于5G的突破——当5G不断探寻着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带宽,对海上、沙漠、雪山等复杂环境的“联网征服”变得触手可及,低轨卫星迅速被统合进来,卫星轨道将会是未来各国继海陆空之后最宝贵的空间资源。

一个重要意义是,吉利此番对低轨卫星的布局,有利于我国抢占卫星频段轨道,带动我国商用航天领域的发展。

正如李书福表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吉利控股主动迎接变革,以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推动出行领域变革,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个人认为这计划是没什么前景的,因为马斯克的“星链”是有官方支持的,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就把最优的近地轨道占领了。

怒我直言,亚马逊的这个卫星互联网服务“柯伊伯”就是去给马斯克的“星链”送人头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地球的近地轨道早就被马斯克的“星链”占领了。这个轨道是通信最好的近地轨道。如果亚马逊也要和马斯克一样,搞个“柯伊伯”来和马斯克的“星链”来竞争的话。那么亚马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同等业务,亚马逊的收费肯定要比马斯克的“星链”更贵,因为亚马逊的占有的近地轨道不好。这就和为什么当初世界各国都争抢外太空轨道的原因,因为轨道好可以减少一大堆成本,亚马逊的“柯伊伯”还没开始就落后了,还怎么玩?

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入局晚,稍微多投入点钱可以解决,那后面这个就真的说明“柯伊伯”没有未来了。那就是核心技术,亚马逊虽然也曾经搞出了蓝色起源,和马斯克的Spacex是同样的公司,但因为技术的原因,被马斯克甩的不知道多远。这次亚马逊又想推出“柯伊伯”和马斯克的“星链”竞争,基本上也是在送死,因为马斯克有Spacex公司带来的技术储备,而且还有官方的支持,况且马斯克的Spacex也已经进行了多次发射,现在天上每天都有马斯克的“星链”飞过,而亚马逊的“柯伊伯”还没见到影子。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亚马逊推出卫星互联网服务“柯伊伯”未来的前景很惨,因为这片市场本身就不大,而市场份额早就被马斯克的“星链”占领了。

日前,6 G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国际电信标准化组织及电信设备制造商负责人参与。研讨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承办。会议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5 G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刘燕武表示,目前5 G通信标准的发展主要有3种:国际标准;3 G到4 G标准;6 G标准及6 G专利数量占比约为46%。刘燕武表示,与3 G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不同的是,6 G主要依赖中国力量,“因为中国在6 G领域对技术创新具有引领作用”。

3 G和4 G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都从早期就开始了。2 G、3 G时代主要是技术创新,推动技术突破。3 G是核心专利技术、核心专利数量、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3 G到4 G将是第三代通信技术标准演进。5 G也将持续发展。从目前的国际标准来看:3 G、4 G处于3-4年代初期;6 G还处于4-5年代早期;中国6 G正处于专利技术积累和探索阶段;5 G专利和6 G技术专利数量占比约为46%。

目前,各国对于6 G技术的研发已经开始重视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中国6 G技术专利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公司,分别以861和851件位居第二和第三位。韩国从2016年开始就成立了6 G研究委员会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日本为促进6 G技术发展同样也积极投入了相关研究工作;韩国三星公司与英特尔、高通、爱立信、英特尔以及华为等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研究。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与韩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共同参与制定、发布Rel-50Ghz、Rel-63G两项关键5 G关键技术标准。韩国作为5 G研发方面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未来也将继续投入相关研究工作。

由于3 G到4 G技术标准的差异,6 G的产业发展会呈现不同特点。日本在3 G时代已经是技术领先者了。与3 G不同的是,日本6 G对核心技术和设备提出了创新性要求。韩国也于2019年初发布了6 G研发计划,到2023年推出6 G通信设备与网络设备。预计6 G商用时间将加快。所以未来中日韩3国可能会形成不同发展方向。

5g商用已经四年了,并不像商家宣传的,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的变化。当时网络商说了一大堆好处,有主要三个方面。1大数据,2,万物联网,3,人工智能。这三个只是牵强的拉扯概率,这三个方面的事,5g网能干,3 g网也做的了,甚至电脑也行。

5g真正的功能是网速快。5g网速为什么快?。因为他靠路由器近。我们可以把5g信号塔当成一个家用路由器。我们平时的使用经验是,越靠近路由器,你的手机wifi信号就越强。5g网速快的原因就是如此。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1g是模拟信号,2g才改成数字信号,这是划时代的改变,以后的3g,4g,甚至5g,6g都和2g一样的。

2g信号塔十几公里一个就行了。3g4g一两公里。到了5g就得六七百米放一个信号塔。而且5g信号塔伪装成各种造型,有伪装成空调的。就是怕人们经常看到信号塔,引起心里不适。

至于有人还幻想6g时代,那就算了,说成玩的。网络发展到顶了。现在用4g手机的人,上网视频看**一样流畅,不存在什么卡顿的,够用了。

所谓的5g就是一噱头。在紧密的空间里多放几个路由器,让你体验一把高网速,至于什么大数据人工智能,跟你玩的手机联系不大。

5g和4g,甚至3g区别不大,一样好用。至于将来的6g7g,我估计这些概念玩不了,5g都这么久了,人们也没感觉多大能耐。我倒觉得马思克的星链计划挺历害,真正构筑地球村,5g永远追不大。人家在太空中直播辐射一大片,换成5g得密密麻麻构筑多少个信号码。这个对比,就相当于战斗机与坦克的战斗,5g模式远远落后于星链,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5091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