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车联网时代的“老大?

如何成为车联网时代的“老大?,第1张

在公众认知里,车联网的声量已经低落,2014年发端的一大波宣传攻势早就远去了。但在IT企业看来,好戏才刚刚开始。炒概念是表象,抢地盘是本能,走对路才是关键。

IT厂商和主机商还无暇教育潜在客户,以至于公众大多仍然无法区分车联网和车载互联网。但是这并不重要,客户需要的是智能系统做得尽量多,而自己只须享受生活。让客户越麻烦,产品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阶段“坐大”的BAT,已经占据最大的生态位。所有其他APP想另起炉灶做平台级产品,已经近乎不可能。不考虑BAT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他们只须通过“买买买”就能搞掂几乎所有创业公司,后者总要面临套现归顺以及与BAT掰手腕的两难抉择。

在车联网时代,情况有点不同。虽然庞大如BAT仍热衷于发布“战略”、“平台”,但创业公司看到了新机遇,无须必然仰前者鼻息。

车联网产业链的三层架构中,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TSP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因此成为主机商、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极力争取的角色。做平台之余,BAT都选择不惜亲自下场做产品,原因就在于此。

车联网尚未完善,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

博泰就是一家活跃的创业公司。两年来,它与百度、联合电子、华为、恩智浦等半个车联网链条上的公司都有合作。从这一路经可以看出,尽管博泰对待跨界合作最积极,但与车企的合作都是“点对点”,很难拿到战略合作机会。因为纯粹的软件公司,在车联网布局上必然不能兼顾。

语音识入口之战

语音交互一开始只是谷歌(Google Now)、微软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在做,意图打通不同语言数据的藩篱,对全球用户实现全网、全数据覆盖,谋求更大广告利益。但很快,车联网全链都意识到,语音交互在车机上的巨大应用价值。

开车不方便触控 *** 作,语音就成为输入控制方式。但语音交互被认为有成为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互联网共同“入口”的潜质,既然是兵家必争,资源迅速在头部公司集结。

汽车领域应用的语音交互平台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产品数量以达到两位数,它们都做了手机APP,希望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且,我们的年轻用户,先有手机,后有车机。从手机入手培育客户,是必然选择。

几年前语音识别的正确率还不如人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育,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自然语言理解(NLU)引擎都日趋成熟,各家宣称的识别率都高于95%。即便如此,客户总对不靠谱的5%耿耿于怀。在不同语境的语言表现太过复杂,需要用数据不断“填喂”训练系统,增强自学习能力。语音识别的竞争过渡到超强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竞争,创业公司的先发手势被削弱了。

2014年,亚马逊基于Alexa平台的智能音箱Echo上线,并开放第三方开发接口,衍生出数千个应用。作为一款智能家居产品,它很容易迁移到车载环境中来。这是第一款成熟智能语音产品。

苹果的HomePod则姗姗来迟,直到今年2月份才发布,被戏称为“压箱底货”。依托Siri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助手,苹果瞄准的则是物联网(IoT)时代下的智能交互端口,车联网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

在此期间,美国的Nuance、国内的科大讯飞、搜狗语音、云之声、思必驰等产品纷纷布局智能语音产品。在去年阿里和上汽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上,采用了Nuance语音交互系统;科大讯飞就在昨日跟启辰签约,早前还同奇瑞、长安、北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出门问问则同大众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创业公司的产品落地,BAT不再是必由之路。在互联网上到处卡位的BAT似乎不再全面主宰TSP的入口。不过,BAT仍然通过资本运作,企图圈出自己的地盘。

语音只是工具,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智能助理。助理不能只搜索、推送一堆消息,而是要替客户做决断,起码将选项缩减到很小的范围。从这一点上看,Siri不是“称职助理”。

携语音识别之利,科大讯飞发布智能车机“飞鱼助理”,声称可以支持实时更改需求、中途打断和睡眠唤醒,看上去智能化有所提高,可以hold住所有日常城市生活场景对话。

如果智能助理得到车企支持,可以透过语音控制一些非安全级事项:空调、音响、电话、车窗升降等。即便开放非关键控制权,车企们也很犹豫,迈的步子很小。以至于语音识别公司在这方面建树不多。

起步稍晚的腾讯,在语音交互领域与同行者合作,但后者尚未拥有挑战科大讯飞的实力。腾讯AI in car生态系统,在博越发布会上顺势推出,但腾讯声明不做 *** 作系统,仍然谋求迁移社交,做超级APP。

拿到车端数据,还得是BAT

这个时候,BAT就可以站出来。去年百度世界大会推出的“小度车载系统”,就是典型的AI交互系统。“小度”内置功能繁多,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疲劳监测、AR导航、HMI、车家互联、智能安全。小度更像是百度各事业群产品的共同入口。

而阿里则祭出旗下斑马智行公司和AliOS系统,强调后者是云化的系统。可以像手机系统那样OTA更新,也能像车机那样实现长周期寿命。其秘诀在于,借助云上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大大减轻车端的压力,延长车端硬件生命周期。

问题在于,替用户决策、控制车内非安全性设备等智能化场景,需要得到车企的协助。这样一来,谁能从车企获得数据,谁就可以顺利地接入TSP。由此曲线占据TSP端口。

斑马和上汽达成协议,斑马不谋求获取汽车底层数据,但用户在使用AliOS车机产生的大数据,则会上传到阿里服务器。而行车地图源数据则部署在车和云两端,高德在后台可以获取“交互信息”。

阿里具备更强大的谈判筹码,与上汽缔结了战略协议,这是创业企业体量无法做到的。而且,在车企视为禁脔的数据包内撕开一个口子。对腾讯的强社交优势实行“抵消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打算以此为样板,对车企一家接一家谈数据合作。对于新能源创业企业,BAT都打算“要价”高一点,以期获取全部数据。但尚未有整车创业企业入局。

车联网的本质,是摒弃手机映射车机方式的。智能化场景的实现,必须从车联网直接发出,手机不再作为流程节点。这样不但更无缝,而且可以培育用户向车联网时代、进而转向万物互联时代,那时的手机就将走向终结。

腾讯是首屈一指的社交服务商,更希望车联产品AI in Car,将腾讯的社交网络搬到车上,以便凸显自身优势。但是,腾讯的AI in Car除了指向自己擅长的内容,或许应该构建更纯粹的TSP架构,开发出车载环境中更需要的决策助理功能,而不是简单将微信搬上车,同时与车企达成更紧密的合作,力图让后者在系列产品上采用腾讯的前端平台。

投资AI,就是投资车联网

如何干掉手机?BAT都拿出了自己平台级产品。百度选择类似苹果Carplay的手机互联方案Carlife;阿里巴巴则以Yun OS为基础,选择Native App路线;借助庞大的用户群,腾讯则希望将应用分为频道,掌控用户体验,迈向超级App之路。

百度的布局更早更全面,大举投资AI,试图托举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后者向所有汽车开发者合作。百度声称拥有70多家合作伙伴,但一线车企虽然大多在名单上,但都不约而同地回避深入合作。尽管百度做车联网通用 *** 作系统+开发平台的决心很大,也投入了很大宣传声量,但截至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与百度的AI进度没有直接关联,车企犹豫多因主导权疑虑。

阿里开发的AliOS自带平台属性,与上汽、长安和神龙公司进行AI、应用、社交和信息安全合作。

无论语音识别的超级入口,还是平台,抑或云端与车端的数据交换,都赖于AI技术的发展。AI的算法训练,为车机智能化、场景化推荐服务更人性化提供路径。越懂用户的车联网,就越会被用户青睐和依赖。

云计算是AI算力的基础。阿里侧重于让车主获得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而百度Apollo侧重于在自动驾驶领域,让车在路上更加智能;百度DuerOS则是让车内语音交互更加智能。

在AI领域,阿里和百度将展开直接竞争。谷歌如果能够重返中国,也将成为重要竞争对手。对于腾讯而言,内容和TSP双驱,比重内容轻平台的方式更有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百度的智能驾驶平台、阿里云的智慧城市平台、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平台,都与车联网直接相关,唯独腾讯获得医疗影像AI平台,与前三者格格不入。它揭示了,腾讯在AI策略(轻资产+重投资)方向上,有调整的必要。

随着AI发展,人机交互必然趋向简化(降低用户学习使用成本)。车与人、车与车、车与各种服务的连接关系都将由AI推动。智能语音的超级入口地位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

现在全球汽车业每年的总盘子大概2万亿美元,而未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结合的个人出行市场,将达到10万亿美元的水平。蛋糕虽然会持续变大,但未来车联网产品和战略的竞争,是否如同互联网时代一样,走向寡头通吃的局面,取决于谁能控制“入口”和“路径”。

文章来源:腾讯汽车

可以的。车内置的sim卡是可以换掉的。
这个sim卡是物联网卡,专门用于一些设备的导航,卫星定位等等功能的,相对来说资费是比较便宜的,如果换成其他卡流量更加贵一点的,这个卡也是。

启辰智联绑定第二个手机 *** 作如下:
1、第二个手机下载启辰智联APP。
2、点击登录或注册账号。进入登录界面。
3、输入手机账号获取验证码进行注册。
4、注册成功后进入主页面会显示绑定车辆,用第二个手机点击立即绑定。
5、点击绑定后出现扫一扫界面,在启辰汽车显示屏上找到二维码扫描即可。
6、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绑定。这样所有绑定的手机都可控制车辆和掌握车辆位置。

4月19日,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宝钢汽车板SMARTeX&东风日产启辰绿色伙伴“和”计划启动。通过该次合作,宝钢汽车板和东风日产启辰将探索汽车产业低碳转型路径,携手打造绿色高品质新能源产品。

据悉,SMARTeX绿色伙伴“和”计划是宝钢汽车板结合行业发展,在低碳化制造、低碳化设计,低碳化产品和用户低碳化应用全领域的合作。该合作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与行业协会和学会、专业研发机构战略合作;二是与汽车企业合作,打造汽车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

在发布会之后,合作双方的领导: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蒋浩民,宝钢股份汽车板首席工程师鲍平,东风日产启辰事业总部总部长助理、销售部部长张茂华,东风日产研发和采购部门党委书记、启辰品牌开发总监王峰接受了汽湃传媒采访。

张茂华:“双碳”大背景下的强强合作

关于本次宝钢绿色伙伴“和”计划的合作背景,东风日产启辰事业总部总部长助理、销售部部长张茂华表示,“新能源大趋势之下,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下,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和担当。”

“基于20余年的深厚的战略合作关系,东风日产与宝钢股份双方在设计、材料、采购、供应链,生产制造等全体系的合作非常成功。作为东风日产向新能源转型的先行军,启辰品牌将在纯电、插混还有氢能源领域全面发力,这也将受益于与宝钢的深入合作。”张茂华对东风日产启辰与宝钢汽车板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借助宝钢舞台,张茂华向汽湃介绍了启辰品牌未来的几款重磅产品。“虽然我们今天没参展,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的展台上,还是展出了我们的车型大V DD-i超混动,这个车是我们转型后的首款车型。今年四季度,我们将推出一款基于V-π原生纯电平台打造的全新SUV。”

张茂华透露,“启辰的氢能源样车已在4月份出来,首先在广州花都区做一些示范的试运营,目前已经在路上了。”

蒋浩民:1500万辆、600万吨钢材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蒋浩民表示,汽车板是宝钢股份第一大战略主导产品,它是伴随着整个中国汽车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们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达到50%,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是我们的客户,每年有10项左右的钢铁领域的技术率先在世界上发布,专利数量也是遥遥领先。”

蒋浩民反复强调了东风日产优先,启辰优先。“我们宝钢累计为东风日产1500万辆车提供了600万吨的钢材,我们有很多全球领先的产品,东风日产第一个先行先试,特别是在启辰品牌上,带来很好的安全性和性价比。”

“这个量级是我们双方合作的结果,是双方共同的追求。实际上我们两家都是把技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始终用技术推动产品的发展。未来在高品质低碳化钢板开发过程中,我们会不遗余力加大合作,做好示范,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王峰:党建搭台、业务唱戏

宝钢到底给东风日产提供了什么

”东风日产研发和采购部门党委书记、启辰品牌开发总监王峰表示,“我觉得确切的说,提供的是价值,因为有更好的钢材,我们在整车轻量化上才能大胆突破,不管是整车的布局上面,还是材料减重上面,这对于新能源车的能耗的降低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正是因为宝钢持续跟我们联合开发、导入更高标准的钢材在一些关键的部位,我们既能够满足高标准的要求,我们又可以降低我们的能耗。东风日产这几年在C-NCAP表现一直非常优异,这里面离不开宝钢的支持。”

“另外我们跟宝钢合作20多年,其实是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的一个典范。除了党建活动交流,我们还在人才培养领域合作。多年互相派驻人才,直接把宝钢的经验带到东风日产,把东风日产的经验带到宝钢。深入的接触让我们之间产生了一个信赖的关系,才有这样一个好的合作。

王峰表示,“我们坚持选择宝钢这样一个优秀的伙伴给我们提供材料。我们觉得这是最有价值的。”

鲍平:从供求关系变成了工序关系

宝钢股份汽车板首席工程师鲍平表示,“东风日产的工厂开在哪里,我们就服务在哪里,东风日产在中国6地7工厂,每个工厂旁边都有我们一个加工配送中心,为东风日产提供贴身式的服务”。鲍平向汽湃表示,“我们合作双方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是从供求关系变成了工序关系了。”

谈及双方的合作,鲍平认为“我们跟东风日产的合作,不是宝钢的价格有多么便宜,而是通过我们双方工程技术人员从设计到制造,到最后生产批量过程中,使用宝钢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东风日产高效率的生产,实现技术降成本”。

“从钢铁到材料,从国产化替代到合资企业新车型联合自主开发,从先期介入到新材料、新技术的联合开发,共同打造了中国及全球汽车与钢铁产业合作的典范,也树立了全球合作的标杆。”

鲍平详细介绍了宝钢国际化业务,“目前宝钢汽车板是中国制造、全球供应。我们遵循着用户走到哪里我们跟随到哪里,我们现在在海外建立一些汽车服务的中心,是跟着中国汽车企业走到海外的。”

“通过跟东风日产的合作,宝钢也走向了日产全球。随着启辰品牌的发展和未来形势的变化,我们看好启辰品牌,我们还是会坚守我们的初心:启辰走到哪里,我们就跟随到哪里。”鲍平最后说。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每天认识一个汽车品牌——启辰

基本信息

品牌名称:启辰;英文名:Venucia;国别:中国;总部:中国-广东-广州;品牌类型:华系;创建时间:2010年;所属集团: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品牌简介

启辰品牌成立于2010年9月,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品牌秉承东风汽车公司成熟可靠体系实力和品质优势,依托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全球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全球技术、合资品质、中国定制的独特发展优势,面向中国市场打造高价值汽车产品。

车标

车标含义,启辰的车标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深邃的梦想;启辰名称来源希腊文“Venucia”本意为启明星,是东风启辰的起源,开放性的五角星设计,传达东风启辰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企业。

2010-2017年启辰品牌的首款车标由交错的五颗五角星和深蓝色背景组成,代表“蔚蓝星空五星辉映”,寓意启辰立志高远,矢志不渝的无限追求。蓝色背景象征深邃的梦想,蕴涵希冀黄金比例的五角星象征完美的符号,表达品牌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

五颗星中最大的银色星,代表启明星,开启品牌的梦想,指引未来方向,也象征中国消费者开启愉悦高品质汽车生活。左侧蓝色大星代表以“整合世界级先进技术”为品质基石。中间蓝色小星代表以“臻于至善的践行精神”为行动纲领。右侧蓝色小星代表以“尊重中国消费者需求”为造车原点。右侧银色小星代表“共创价值共谋福祉”的企业使命。

2017年至今:2017年推出新车标,由五颗星变为三颗星,新车标更加简约。小星向左侧偏移,带来立体视觉效果,三颗星呈现出不同形态,延续启辰“群星灿烂”的主题。此次换标与品牌不断发展的新思路有关,在启辰逐步独立以后,更符合国际化需求的发展理念。

车系信息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风日产启辰旗下已涵盖轿车、SUV、MPV不同领域产品,以小型和紧凑型车为主,涵盖燃油和纯电动类型。2017年品牌开启新一轮产品布局,车型包含小型SUV一e30、T60、T60EV,紧凑型SUV一T70、启辰大V、启辰星,中型SUV—T90,紧凑型轿车—D60、D60EV等。

1代表车系:启辰T70

指导价:1098-1278万

作为启辰的首款紧凑型SUVT70,基于日产C平台打造,该平台还生产日产奇骏和雷诺科雷傲,成为当时10万元级SUV中首次采用后多连杆独立悬挂的车型。动力方面搭载日产HR16DE、MR20DE发动机,匹配6MT和日产CVT变速箱,组成“铂金动力组合“。凭借价格优势和合资车的品质,用户正向反馈众多。竞争对手主要以哈弗H6和广汽传祺GS4自主车型。

2代表车系:启辰大V

指导价:998-1308万

在汽车市场消费主力群体越来越年轻化的大环境下,东风日产启辰针对年轻人的用车需求,专门打造了启辰大V。在外观设计上,启辰大V可以说是目前启辰家族中颜值最高的车型,前脸采用了启辰最新的V-Galaxy家族设计语言,大尺寸多边形进气格栅将两侧大灯很好的连接在一起,前脸整体感更强。

内部采用了熏黑式菱形结构装饰,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内饰方面,启辰大V采用了极简的设计风格,取消了大量的物理按键,让中控台看着更为简洁。动力方面,启辰大V全系搭载与启辰星同样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0kW,最大扭矩为260N·m,官方0-100km/h加速时间为88秒。

3代表车系:启辰D60

指导价:698-1408万

作为东风日产与启辰双品牌整合后推出的首款家轿车型,启辰D60 PLUS在外观、内饰及空间方面都有所提升。外观方面,启辰D60PLUS采用全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更加时尚有个性。内饰方面,新车采用了平底造型的三幅式多功能方向盘,以营造运动效果。

配置上,搭载了启辰全新的智联系统,集成于10英寸的中控大屏中。系统逻辑清晰流畅,UI界面也比较简洁美观。动力方面:启辰D60PLUS采用的是与轩逸经典同款的代号为HR16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0kW,最大扭矩为155N/m。

4代表车系:启辰T60

指导价:868-1128万

启辰T60作为东风日产旗下的小型SUV。从外观上来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还是很强的,车身上的线条非常的流畅,造型也显得棱角分明。配置上,非常的丰富。在动力方面,他搭载了代号为HR16的16L四缸发动机,匹配5速手动和CVT无极变速箱。

太平洋汽车网启辰T60匹配的是一台CVT无级自动变速箱,该车整套动力系统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变速箱都是来自日产的,所以不用开大概也能了解驾驶感受会非常平稳舒适,动力衔接不会有任何顿挫感,该变速箱主要注重了平顺性和不错的燃油经济性。

启辰T60匹配的是一台CVT无级自动变速箱,该车整套动力系统无论发动机还是变速箱都是来自日产的,所以不用开大概也能了解驾驶感受会非常平稳舒适,动力衔接不会有任何顿挫感,该变速箱主要注重了平顺性和不错的燃油经济性。

启辰还是个很新的品牌,在设计语言上,仍然在做不同的尝试,T60的造型谈不上像之前推出过的哪款车,它有自己的个性。其整体风格偏向刚硬类型,在不少细节上看得出设计师没少花功夫。

与外观的刚硬不同,启辰T60在内饰上采用暖色调和对称设计,显得十分居家温馨。细细体验一番,会发现该软的软,该亮的亮,座椅舒适,空间到位,属于颜值不高,但有诚意有关怀的那类,启辰T60的内饰品质感是很不错的。

启辰将车机系统作为T60的亮点功能,它可以和用户在家中拥有的京东智能音箱联动,控制家里的智能家电,呈现出未来物联网的雏形。未来,这套系统将围绕用户ID打造智能生活生态圈,通过一个ID实现在线支付、加油、高速路缴费、**票/机票/酒店预订以及生活缴费,甚至是网上购物等。

日产在掏空间方面向来有优势,启辰自然得到了真传,T60尺寸在紧凑型SUV中属于中等偏小,但是就空间使用来说,其表现可谓亮点,后排腿部空间宽敞。另外在小件物品储物格及行李厢的空间灵活性上都不错,就像一个暖男,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启辰T60搭载日产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93kW,相比轩逸上搭载的同排量发动机,与之匹配的或是CVT变速器。平顺、稳定、经济是这套动力总成的优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557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