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峻的形式之下,为什么还要坚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疫情严峻的形式之下,为什么还要坚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第1张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2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2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3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3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3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3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3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3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3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3
三、政策建议-借“危”之风,重构产业结构 4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4
(二)供给端-分类实施行业政策,推进一行一策 4
1、稳定传统服务业,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4
2、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创新服务升级 5
(三)需求端-大力扩大内需, 5
1、提振消费者信心 5
2、积极推动新基建,扩大内需 5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企稳,企业复工进程及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成为政府及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大,并且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助推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快递业、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及旅游、房地产、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金融业等,笔者结合疫情影响程度、行业技术含量、经济驱动潜力三大要素区分行业集群,请参见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各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但应对策略应结合行业特性,笔者从供给侧与需求端两个角度分析。
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需求模拟数据,气泡大小代表经济驱动潜力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本文供给侧主要指第三产业服务提供方,参与者包括企业及企业员工。企业主要面临两大冲击,一方面短期内原有业务承受巨大冲击,主要表现为现金流短缺,需求萎缩等;另一方面企业无防控经验,防控形势严峻且成本高昂。企业员工主要面临流通不顺畅及个人收入质量下降等问题,总体而言,供给侧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复工复产后,大部分现金流紧张,但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酒店、线下商场等行业,根据外部数据[1]显示约有55%的中小企业目前资金链已断裂,约203%的中小企业现金流可维持基本支出1-3个月,如资金回流速度不及经营性现金流、资本性现金流等支出,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失业率攀升。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第三产业中部分企业有能力组织复工复产,如线下商场、餐饮业等,线下商场可能因为物流不及时或上游无法供应货物等问题,导致商场处于空转状态,等同于半停工状态,餐饮业情况类似。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复工复产后,政府未统一提供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产品,所有企业均会因此增加防疫成本,同时房租、人员成本等固定性成本存在延迟性但总量基本未发生变化。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一方面,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控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关键员工无法走出其所在区域返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外来人员管控严格,不承认其他地区健康码,不允许其他区域人员进入或需要重新隔离14天,导致工作人员进不来。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疫情期间,终端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主要表现为线下转变为线上,聚集性行业需求降至冰点,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当前,消费者对疫情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忧虑情绪,针对餐饮、文旅、酒店等聚集性消费,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致部分已复工餐厅或影业陷入无法复工的状态。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外出购物频次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针对生鲜、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或医疗用品等,不少消费者选择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等服务,推动线上业务发展,无法适应该需求的企业将进一步衰退。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偏好“智能+”消费,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到家经济等应运而生,该类需求或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疫情来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资产总额较大的两大行业,在信贷及房租减免方面助力经济发展。其中,金融业通过定向降息、信贷展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现金支持,房地产业通过免除自有商业地产房租等方式为企业减免资本负担,政府可进一步与企业合作继续助力困难企业,主要企业及方式见表1:
在“新冠肺炎”下,防控与经济并重,建议政府从信息化建设、供给侧与需求端三个角度统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升级。其一,信息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智慧城市;其二,供给侧关注企业如何活下去及创新转型、融合新业态等;其三,需求端关注如何刺激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被催生的新消费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在此疫情中,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等政务信息化手段作用凸显,促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助于信息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通信行业发展,并形成稳定的运维收入。
将综治、社保、食药、民政、消防、行政执法等不同部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整合为社会治理“一张网”,形成一张网后,网格管理员的招募、培训、管理等运营业务将形成持续性收入,按每个区县级行政区域600万元/年[1]的运维收入体量计算(约雇佣100-150个网格员),则成都市23个[2]县级行政区市场规模为138亿元/年。未来成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降低成本,网格化管理本身将创造较大的利润规模,同时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哪些商业领域将迎来变局
疫情本身牵动一系列社会运转模式调整,将给商业世界带来机遇和变革。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瘟疫始终如同影子般挥之不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深刻无比——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从很多方面促成人们的自省、社会的反思,由此引发一系列变革,不仅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甚至还能改变文明的走向。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作为重大公共事件,疫情本身牵动了一系列社会运转模式调整和人们的行为模式改变,这些变化又会给商业世界带来哪些机遇和变革呢?

无人配送迎发展契机

众所周知,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成为牵引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变量。
以2003年非典为例,隔离导致线下面对面骤减,旅游、航空、餐饮和文化娱乐行业均受到负面影响,但药品、食品、纺织、电信等产业出现了商机。此外,电子商务趁机崛起,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后续十几年里持续对中国商业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在极大地改变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同时,还间接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现代物流乃至团购、外卖等一众行业的壮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隔离依旧是首选方案。面对疫情,即便是春节假期,各种走亲访友、商业往来、逛街购物等活动都统统按下“暂停键”。
隔离在家,外卖和电商的需求大增。但与2003年非典不同,步入2020年,外卖和电商早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隔离的意义不在培育用户线上下单的习惯,而是有望推动线下配送模式的变革。
没错,就是无人配送。
无人配送,顾名思义,不需要人的配送,其载体多为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其实这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提出了无人机送货计划,三年后其开发出的Prime Air送货无人机即送出了第一单。
放眼全球,目前除了Prime Air外,无人配送领域的代表还有美国电动卡车制造商Workhorse研发的HorseFly无人机、英国Starship Technologies推出的Starship送货机器人、美国Robby Technologies公司的Robby机器人等等。
在我国,随着配送需求的加剧、用户体验与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环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难以满足,传统物流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于是以苏宁、美团等巨头为代表的诸多企业都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同传统物流配送相比,除了能免去疫情期间的人与人直接接触外,无人配送至少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其一,配送业务时效性增强,不会受到运送车辆不足、交通拥堵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甚至还能突破地形地貌的限制,翻山越岭、跨越河流地进行配送,这不仅扩大服务空间范围,使运输自由度大大提升,还能显著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其二,增进用户体验,这不仅体现在普通用户对于黑科技的惊喜方面,对于那些物流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农村及偏远地区来说,无人配送还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让那里的居民也能分享送货上门的快感。
在实际 *** 作中,无人配送还处于探索性阶段,其安全性与应用范围还存在不少问题,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故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过,当下捉摸不定的疫情,或许将为无人配送的大面积兴起提供一个极佳的契机。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天上飞的送货无人机与地上跑的送货机器人多了起来,届时请不要惊讶。
泛娱乐领域变动已现

疫情肆虐时,人们要么在家办公,要么下班后第一时间回家(非必要的社交应酬能省则省了)。七点到家、长夜漫漫,一些人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对更多的人而言,打发无聊时光成为刚性需求,会刺激对各种短视频、长视频的消费,人们的娱乐消费模式有望出现新的变化。
曾经网络有个非常火的问题:给你一个房间,温度合适,有食物、有手机、有WIFI,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出门,你能待多久?

如今到了亲身实践这个问题的时候。
疫情将人们“关”进了一个房子里,吃着零食、刷着手机。有人感叹,终于到了啥也不用干,在家躺着就能给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但是躺着躺着,人们发现,居然“刷无可刷”了。
微博、微信跟不上刷新的速度了,连续N个小时的剧不好看了,就连一直渴望的“吃鸡”都不香了。广大网友们纷纷开始了“创新性娱乐活动”,比如数瓜子、数牙签、数面条,甚至是,数窗外的飞鸟和各种不知名的昆虫等等。
无聊之下,游戏需求率先火了。国金证券调研数据表明,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手游春节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手游档期,主流手游产品(王者荣耀、和平精英、阴阳师等)几乎都实现了用户时长和日活的显著上升。有高涨的用户热情加持,游戏运营商们即便保守运营,也将大赚特赚。
如果说2003年“非典疫情”使互联网电商购物爆发,满足了人们自我隔离后的物质需求。那么,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下,似乎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有待满足。而这,或许就是泛娱乐行业新商业模式变革的前奏。
以**春节档为例,为预防疫情蔓延,在**院关闭和热门**撤档的双重影响下,2020年**春节档有望成为史上最惨春节档。但在压力倒逼之下,《囧妈》率先选择网络免费播出,在赢得消费者一片叫好声后,何尝不是为**行业分发渠道的变革撕开了一个口子。
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睡觉外,剩下的时间以泛娱乐活动为主。这其中,既包含影、视、音、游等等狭义的娱乐活动,也包含阅读、学习等自我提升,还有各类健康管理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项目或将迎来商业模式变革的机遇窗口。
社区商业与营销模式有望“进阶”

自2003年以来,中国商业社会的线上化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早已实现了“足不出户”也能满足各种需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对整体商业模式的线上化“助推”空间有限。但所谓“偶然事件改变历史”,作为重大突发事件,疫情的流行在打通一些“商业模式瓶颈”方面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说,病毒把人们从公众场合“赶至”社区,社区成为集中的销售触点,商业价值便水涨船高。
以蒙牛为例,在2003年非典时期大力发展社区经销商和销售点,并基于人们防止传染不愿意打开包装的心态,改换冰淇淋包装形式,推出家庭装、组合装,成功实现市场份额的逆袭。
进入2020年,社区商业仍面临诸多瓶颈,如生鲜电商、社区便利店等,均面临教育市场和改变“用户习惯”之难题。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为生鲜电商、社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以苏宁菜场为例,依托苏宁小店,主打“线上订货、门店自提”模式,实现了菜品丰富度和取货便捷度的平衡,对特殊时期不愿去大型超市的用户而言,是很好的替代选择。
疫情期间,助力用户消费习惯养成;
疫情过后,自会开启新的蓝海。
除了社区商业之外,线上营销与社交营销深化发展也有望成为亮点。
疫情把人“关”在家里,也把人的注意力锁进电视与手机两个屏幕里。线下营销会短暂滑坡,电视广告再次得到重视,而具有情感连接功能的社交营销则可能大放异彩。
面临健康威胁时,人们愈发感受到个体的渺小与无力,其情感连接需求也会愈发旺盛。此时,社交营销叠加电子商务,有望迸发出新的活力。
长期影响:疫情与文明走向

短期内,疫情影响经济发展;
长期看,疫情可以影响文明走向。
1347-1350年,欧洲首次爆发黑死病(淋巴腺鼠疫综合征),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接下来的50年里,黑死病多次死灰复燃,把欧洲的人口平均寿命从30岁缩短至20岁。
但黑死病的影响绝不止于此,除了人口锐减、经济停滞之外,欧洲的文明走向也发生重大改变。有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的肆虐是加速欧洲文艺复兴进程的重要原因。原因有三:
一是,教会在处理黑死病时无能为力,德高望重的神父也会染病身亡,这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二是人口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赋予了个体更大的权力,农奴消失了,自由劳动者成为主流;
三是人口密度下降让幸存者更加富有,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和闲暇用于艺术和文学创作。
黑死病之后,麻风病、结核病、天花、流感等不间断地出现,成为一个又一个文明或崛起、或湮灭的转折点。
当前社会,动物种群的驯养、城市化的加速和贯穿全球的交通体系,正在以空前的高效率将人类紧紧连接在一起。人口的密集、连接的紧密,也将我们这个世界更轻易地暴露在传染病的q口之下。
相比历史其他阶段,近几十年来,有能力肆虐全球的传染病越来越多,器官移植和注射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新的路径。一如哈佛大学乔纳森·曼教授所言,“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问题,都会迅速成为对许多人或对所有人的健康威胁”。
在与传染病搏斗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社会的防疫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通过第一时间识别传染源、切断关键传播路径,以适当降低经济活力代价,已经能够大幅降低疾病的传播范围和病亡人数,把代价限定在经济范畴内。
不过,虽然每一次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对人类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越来越有限,但它对人类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并未随之削弱。
基本上,每一次传染病的大规模肆虐,都会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征服自然”观念的反思。
大多数可能引起新型人类流行病的微生物,都寄生在动物身上。地球上超过5000种哺乳动物,每一种动物身上都可能携带威胁人类健康的微生物。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家禽和家畜身上能传给人类的疾病都已传给人类,在流行病防疫学家看来,人类社会若出现新型流行病,源头在野生动物。事实上,无论是非典时期的SARS,还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源头都是一部分人群“对野味的偏爱”。
人类的防疫能力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数千种哺乳动物身上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还远远谈不上充分认识和有效控制。追求医学进步固然重要,但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征服自然”的王者心态,做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杜绝传染病传染源时终究要缺失关键一环。
结语

所有的“变”,只因人在变;
所有大型事件,都会加速人的改变。
经历过“非典”锤炼,面对H5N1、H7N9禽流感和H1N1流感大流行时,我们打出了漂亮的歼灭战,相信这一次,我们也会很快消灭新型冠状病毒。但是,这样一场从医学层面及社会层面的考验,正带给我们另一种生活体验和观念体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在“惶恐”中重新审视生活、在“隔离”中重新连接情感;
我们开始敬天悯人、相信人心;
我们尝试重新平衡工作与生活、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发现,整个商业社会慢了下来,在家里度过更多时间,似乎也没那么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589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