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领先量产出货,芯翼科技造

全球首款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领先量产出货,芯翼科技造,第1张

随着NB-IoT技术标准的成熟以及网络覆盖的增强,NB-IoT市场正在稳步走向成熟和 健康 的市场化状态。NB-IoT芯片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景,各个NB-IoT创业公司都在“摩拳擦掌”布局NB-IoT芯片,也有为数不多的企业通过了运营商的认证,但通过运营商认证只是最基本的一步,能否实现最后的商用还需要企业的全方位竞争实力经受得住考验才行。而在众多优秀的NB-IoT创业公司以及一些其他领域大公司新开拓的NB-IoT新产品中,那颗“全球首颗”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及其团队,用不懈的努力和强大的实力,继续将领先优势从技术突破夯实到了产品商用,已经领先于一众友商,率先实现了量产商用!

通过运营商认证是拿到竞争入场券,量产商用才真正走上赛道

NB-IoT芯片从研发到量产,需要经历非常长的研发周期,设计、开发、流片、测试、预商用、商用,所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一点都不能错!能走到最后,才能享受市场成功的果实!作为物联网方案中的主芯片,客户design-win是需要持续且巨大的投入的,芯片原厂任何一块能力的缺位或者短板,都可能造成客户前期投入的浪费甚至对客户整体的业务规划造成致命伤害!而在NB-IoT芯片的量产过程中,通过运营商认证可以说是开启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拿到了这个领域的入场券,做到小批量商用才算是真正上了赛道。要想真正获得市场成功,考验的是芯片厂商全方位的综合实力:除了产品技术研发水平之外,还考验团队的技术支持能力、产能成本运营能力、持续创新及产品演进能力、企业及团队稳定成长能力等。

目前 芯翼信息 科技 已经完成中国电信芯片的认证测试,即将完成中国移动的芯片入库认证及中国联通的模组认证 。通过运营商的入库认证,是每一款modem芯片在批量销售之前,都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一款芯片在市场上的真正批量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运营商的认证来保障。Modem无线通信芯片,因其产业链的多节点多厂家特性以及应用场景信号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通过长时间多场景的实际应用场测,才能真正将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运营商的入库认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产品功能及性能指标的可用性,但是在实际商用的稳定性方面,必须依靠商用客户的实际落地应用来保障。芯翼信息 科技 在商用可靠性方面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在运营商入库认证启动之前,就已经启动与早期alpha客户的产品级联动测试,并针对诸如抄表、烟感、资产定位跟踪等诸多实际应用场景设计了丰富的场景级测试用例,与细分市场客户合作进行了长期的产品测试,优先保障XY1100 NB-IoT芯片在目前出货量最多的细分市场的应用可靠性。

CMOS PA集成,一年走完从质疑到全行业认同的历程

遥想去年上海MWC上芯翼信息 科技 发布了全球首款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彼时质疑声阵阵,不光质疑芯翼信息 科技 是否有能力完成CMOS PA发射功率的核心技术突破,甚至对整个行业是否可以真正商用CMOS PA集成也持怀疑态度。

CMOS PA的集成一直是个世界级难题,CMOS PA集成最大的难点在于发射功率难以达到3GPP定义的Class3标准要求(23dBm±2),目前业界的Modem射频方案仍然采用独立的PA器件,基于GaAs工艺,市场主要由Skyworks与Qorvo等美国厂商占领。而GaAs PA由于工艺的差异,无法与CMOS PA的modem主芯片进行单die集成,只能通过成本更高的SiP封装来实现单芯片集成。芯翼信息 科技 依赖于创始团队深厚的技术积累,全球首次实现了CMOS PA Tx Power的突破,并成功将Single Die的集成做到商用量产。

时隔一年,在NB-IoT芯片的创新浪潮中,芯翼信息 科技 真正做到了从突破式创新到引领行业创新的创举!当芯翼信息 科技 兑现承诺,率先以商用出货的SoC产品向市场宣告集成CMOS PA的核心技术突破已经取得成功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友商也都已发布或者宣布了自己的集成CMOS PA的NB-IoT单芯片。虽然各家实现方式各有不同,但NB-IoT SoC集成CMOS PA已经从一年前的质疑,变成了今天的行业标配!集成CMOS PA是全球所有厂商将NB-IoT做到极致低成本低功耗的必经之路,整个行业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是全球第一颗Single Die集成CMOS PA的量产NB-IoT系统单芯片,跟其它同期竞品最大的差异是,将全球全频段商用的功率放大器(PA)芯片,集成进了单die之中,实现了全球NB-IoT芯片最高的集成度。基于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芯片开发的NB-IoT方案,客户不需要再为芯片购置PA等昂贵的外围射频器件,整体的外围BOM成本可以控制在友商方案的1/3-1/4的水平;同时,客户也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射频相关性能调试,这些都已经在芯片内部做完了。

另外,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专门为IoT应用配置了独立的完全开放的ARM Cortex-M3 MCU作为AP,并预留了充足的RAM和ROM空间,成为业界开放程度最高、开发方式最友好的OpenCPU方案,可以帮助客户轻松完成从外置MCU到OpenCPU的移植,节约一颗外置MCU的成本(高端M3 MCU成本约¥20元)。除此之外,芯翼信息 科技 在保证超低成本和超低功耗(PSM电流700nA)的基础上,实现了芯片设计的SDR架构。基于SDR架构,芯翼信息 科技 可以在极短的开发周期内,完成多模SoC产品的开发,能极大扩展芯翼信息 科技 芯片产品的应用市场,也有利于客户将同一套方案设计,使用软件升级的方式快速实现应用市场的扩展。

目前,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 NB-IoT SoC,已经完成了多家NB-IoT模块商和方案商客户的Design-Win,客户对芯翼XY1100在各方面的性能表现和综合竞争力,都有非常高的评价,多家客户即将进入产品方案小批量产阶段。未来,对于XY1100 NB-IoT SoC,芯翼信息 科技 期望能够成为引领全球NB-IoT产品创新的中坚力量,为NB-IoT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和完整竞争力的芯片方案新选择。

现在是选择NB-IoT最好的时代

NB-IoT市场从2016年标准冻结开始启动,时隔三年,目前NB-IoT从标准、技术、芯片、网络覆盖等各方面都日臻成熟,而市场产业链也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培育。前期的市场培育及生态链建设环节,政府补贴拉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3GPP R14 CatNB2标准的部署商用,NB-IoT芯片将足以提供更高的上下行吞吐量(150kbps UL/150kbps DL)、更好的业务移动性(支持连接态重建Reestablishment)、基站定位功能(支持50m精度基站定位),NB-IoT的应用场景将会大幅度拓宽。同时,随着5G网络的建设以及4G网络覆盖的持续加深,NB-IoT全球网络的覆盖水平,将伴随4G网络的深覆盖而快速增强。用不了多久,覆盖完善的NB-IoT精品网络就会呈现给物联网用户,NB-IoT将随着5G的发展迎来自身的大发展!

可以看到,现在的NB-IoT芯片商,除了传统手机芯片商海思、高通、MTK和展锐之外,已经涌现出了以芯翼信息 科技 为代表的新一代芯片创新创业公司,并且 芯翼信息 科技 已经开始为市场输出可以买到的量产芯片产品 。而能供提供NB-IoT的模块商,更是达到了数十家之多。作为NB-IoT产业链中核心器件的芯片与模组,已经率先完成了供给侧的繁荣,现在的用户已经不用为NB-IoT芯片或者模组的不成熟和高价格而烦恼。另一方面,NB-IoT的市场应用,也已经从之前的主力靠政府项目拉动,向百花齐放转变,这正是NB-IoT市场从培育期向成熟期转化的重要标志。

芯翼信息 科技 是世界领先的物联网芯片初创企业,芯翼信息 科技 的定位是做物联网终端芯片级解决方案SoC leader。除了提供多种通信能力之外,还有感知,安全,能量捕获,边缘计算等方向可以发展和延伸。正如芯翼信息 科技 对自己所做的定位,公司致力于为IoT市场提供高价值的终端SoC,而NB-IoT是其中最好的市场切入点。从公司定位和产品定义上,芯翼信息 科技 与业界友商已经有明显的差异化。具体到产品上,芯翼信息 科技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以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与各细分市场头部龙头企业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坚持为行业细分市场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芯片方案。物联网时代,应用为王。只有深入理解市场行业应用,并且拥有强大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才能在碎片化的IoT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总结

芯翼信息 科技 ,一家刚“2岁”多一点的企业,凭借全球顶尖技术专家团队的深厚积累,一经创立便以世界级核心技术突破的姿态,推出了“全球首颗”集成CMOS PA的NB-IoT SoC。如今,经过两年来夜以继日的努力,一颗性能卓越、优势明显的NB-IoT明星产品耀然量产上市,用核心技术突破帮助NB-IoT产业界 健康 优质的提质降本,帮助整个NB-IoT产业蓬勃发展。NB-IoT,是由中国企业主导、中国生态引领的全球IoT蜂窝通信标准,也是5G标准的IoT先行者。市场需要更多像芯翼信息 科技 这样的创新创业企业,为整个产业带来持续的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以自己的技术实力与积累,引领整个产业与行业的技术革新!

芯翼信息 科技 着眼国内国际布局,以芯为翼,助推物联!芯翼信息 科技 在MWC的展台位于N4G10,欢迎大家前往交流我们基于XY1100所做的商用实践!

文/杨剑勇

以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为核心的AI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算力、算法上的突破,使得AI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落地。在金融业,因把人工智能引入金融服务,让蚂蚁金服成为全球独角兽之王,估值高达2000亿美元,且有望A+H模式登陆科创板。以及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为驱动,推动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

还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医疗、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落地,整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 社会 智能化转型关键技术之一。各国为把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智能化变革,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于2017年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在人工智能升格到国家战略后,以BAT、华为等为代表的 科技 巨头纷纷调整战略,以及AI创新独角兽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在于我国在用户、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明显,推动国内人工智能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如今,为进一步落实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不断自我优化,包括基础共性、伦理、安全隐私等方面标准的引领作用,我国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立足国内并兼顾国际的同时,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注重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车联网 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指南出炉,以及当前新基建大背景下,深耕人工智能应用的厂商来说,将会释放新一轮发展机遇。那么,除BAT、华为等 科技 巨头以外,本文梳理在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家居、AI云、AI芯片等各细分赛道核心玩家,对于他们来说,有望受益于人工智能这一波红利,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机器视觉:旷视 科技

计算机视觉与智能语音市场增长强劲,IDC报告指出,在疫情之后,包括园区、办公楼宇将带来一拨新的人脸识别需求。在传统行业,工业质检、巡检应用正在兴起。只是,在机器视觉市场则主要被旷视、商汤、云从和依图为首的四大AI独角兽占市场主导地位。

旷视、商汤 科技 等机器视觉独角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后浪,显然在机器视觉市场超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前浪。因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也使得旷视 科技 等后浪AI独角兽一跃成为机器视觉细分场景的佼佼者。根据旷视 科技 早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营收为6780万元增至2017年的313亿元,到2018年增长至14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88%。业绩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视频物联网应用于城市及公共场所所释放的巨大机遇。

此外,在面对新基建国家战略,旷视 科技 也积极推进,并助力新基建落地,公布了AI新基建线路图。专注于“算法”,结合应用,在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细分赛道落地,并通过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把 AI 能力分享世界,开发者可以基于旷视Brain++平台,覆盖更多场景的应用,推进AI新基建进程。

智能语音:科大讯飞

相比机器视觉由后浪主导不同的是,智能语音技术则由科大讯飞、百度、阿里等 科技 巨头占主导。当然,思必驰、小i机器人等优秀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也跻身中国人工智能语音应用主流玩家。IDC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语音语义应用市场达1225亿美元。除了智能家居等消费级产品,在智能客服、法庭庭审语音转文字,贡献了较大的市场规模。

就市场格局来看,科大讯飞占据领先地位。作为智能语音领导厂商,在2019年营收更是突破百亿大关。对于人工智能这条赛道深耕二十多年的科大讯飞来说,意味着其人工智能技术布局成果显现,也预示着将迈入新的里程碑。

目前,科大讯飞语音技术教育、金融、政法、城市、 汽车 、翻译等场景。此外,其AI开放平台有超过112万开发者。在平台+赛道战略指引下,使得开放平台、教育和智能硬件方向增长尤为迅猛,推动整体业绩稳健增长。

智能家居:海尔智家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下,家庭智能化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家庭场景中各种智能设备保持强劲的竞争态势,使得各类玩家纷纷涌入智能家居这条赛道,大致可以分成传统家电厂商、手机厂商以及互联网企业为首的三大阵营。而传统厂商当中,以海尔智家尤为突出,并已锐变为物联网生态品牌。

对于海尔智家来说,因早早布局智慧家庭,将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提升为集团战略,所以在生态培育上有先发优势。在业界看来,深耕家电多年且始终追随用户体验的海尔智家,深知如今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家电产品,必须以家庭全场景来满足用户变化了的生活需求。为此,海尔智家基于衣、食、住、娱不同生活场景,以成套化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智慧生活。

AI云:百度智能云

随着全球智能化转型趋势背景下,各界积极部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将更多应向云端迁移,进一步激活全球云服务市场。与此同时,在云端这条赛道上玩家竞争进入比拼人工智能应用能力阶段。根据《IDC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19)》显示:AI能力已成为用户进行云服务选型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截止到2020年4月,各厂商在公有云上开放AI能力的数量,从统计数据来看,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开放的能力最为丰富。需要指出的是,凭借丰富的AI能力,百度智能云在多个细分领域排名第一。

从2019年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来看,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第一,且连续两年在AI Cloud领域排名中国第一。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实现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营收的仅有百度智能云。不管是智能音箱、家居等消费级产品市场还是其他企业级市场,百度智能云都建立了广泛的客户基础。

AI芯片:地平线

近年来,信息 科技 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尤其NB-IoT、5G等无线通信技术署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物联网连接数高速增长。截至2019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高达120亿个,到2025年将增长至246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这一数据来自今年早些时候GSMA所发布的《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

因数百亿设备连接至网络,对物联网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剧增,结合ABI Research调研机构早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达100亿美元,边缘AI芯片同样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1%。

对于地平线来说,其AI芯片商业落地聚焦在智能驾驶与智能物联网两条赛道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对曾笔者表示,AI芯片对技术要求极高,地平线在商业落地上进展比较顺利。当然,绝对不是一飞冲天,需要稳扎稳打。

目前,地平线在 ADAS、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和智能座舱等领域已赋能一大批行业顶级Tier 1、OEM、通讯运营商,包括长安、福瑞泰克、奥迪、佛吉亚、SK电讯、理想等多个顶尖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正与地平线携手加速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诸如长安 汽车 发布主力车型UNI-T,内置中国首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地平线征程二代,具备每秒4万亿次的算力,预示着地平线车规级人工智能中国芯首次前装量产。

此外,地平线与中汽创智签署合作协议。中汽创智又叫T3 科技 ,由国资委投资,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和长安 汽车 三大央企 汽车 厂商成立的共性技术平台。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地平线行业领先的车规级 AI 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以高级辅助驾驶(ADAS)、高等级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为重点,全面深入合作,加速智能 汽车 量产方案中的平台技术研发。

“地平线作为边缘AI芯片领导者,长期致力于AI芯片的软硬件研发和商业落地工作。”在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技术副总裁黄畅博士2020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峰会上对此表示。

最后

世界经济总体较弱的局面下,全球积极利用 科技 推动新经济发展。我国也提出加大新型基础建设,为经济释放增长活力。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智能化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在人工智能标准指南、新基建战略下,为发展新技术释放出政策红利,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服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核心技术为创新方向的企业,也迎来新一轮的机遇。

杨剑勇,福布斯专栏作家、网易签约作者,并连续三年(2017-2019年)获得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5G、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文/杨剑勇

新一轮信息 科技 向物联网转变, 科技 创新助力各行业转型升级,以5G、云、AI等为核心的新技术促使全 社会 数字化变革,并为全球注入经济增长动力。物联网作为数字经济重要引擎,伴随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公共服务部署,进入了以数据为驱动的新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释放数据潜力,企业因有能力获得无限数据驱动快速创新,制造业利用数据驱动转型升级,甚至国家和地区基于数据洞察未来商业经济。

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中,国内因拥有庞大用户基础、数据和应用优势,将会进一步激活物联网部署,特别 科技 创新和资本市场相融合推出科创板,为 科技 创新注入活力,国内围绕人工智能、AI 芯片、机器人、智能家居和生物 科技 等创新企业迎来重大资本红利。来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初步预算公募基金3000亿基金将参与科创板,而中信建投预计2019年科创板公司IPO融资规模约为665亿元。

人工智能作为 科技 发展热点和未来 科技 发展趋势,占在AI风口下,展望2019年,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将备受瞩目,特别大而美的超级独角兽深受市场青睐,如果能登陆科创板将会受到资本追捧。下面我罗列部分具有代表性的AI创新企业。

机器视觉

国内有四大机器视觉独角兽,分别是商汤、云从、旷视和依图 科技 ,他们推动AI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依托商汤建设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此外,包括高通和联发科等芯片厂商也均利用商汤AI技术为智能终端带来丰富多彩的创新体验,诸如提升移动端设备的拍摄体验和照片质量。商汤作为四大独角兽之首,估值为45亿美元,更有消息指出日本软银投资10亿美元,推动估值抬高至60亿美元。

这四大独角兽在国内吸晴无数,就在近日《快公司》公布中国最具创新能企业当中旷视 科技 入围十强,此外,旷视 科技 在今年升级AI战略,以AI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推出河图系统,助力物流、制造业和零售业等产业互联网落地各垂直领域,对此旷视 科技 CEO印奇声称两三年后将成为物联网中坚力量。

在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看来,国内四大机器视觉独角兽受益机器视觉广泛应用,推动其AI技术扎根各垂直行业应用,包括制造业、零售、金融、医疗和安防等垂直领域,他们创新能力或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AI芯片

在物联网时代,各种智能设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几年连接物联网设备将高达750亿台,适用于各种智能设备的物联网和AI芯片需求剧增,预计能带来数百亿美元市场机遇。不仅芯片巨头英特尔和英伟达等大肆开发各种物联网设备芯片,甚至谷歌、亚马逊和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芯片领域,与此同时,众多创新企业瞄准这一机遇,掀起造AI芯热潮。

在国内这股造芯热潮中,寒武纪和地平线成为炙手可热的项目,寒武纪成为全球智能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成功卡位人工智能风口,包括华为等手机厂商选择使用寒武纪1A智能处理器IP产品。而就在近日,地平线进行了一笔6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30亿美元,超过寒武纪成为全球最大的AI芯片独角兽。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杨剑勇指出,AI技术发展和落地速度超乎想象,高性能芯片则成为这个时代制高点,在这一场芯片之争中,中国创新企业在资本和政策支持下,AI芯片独角兽受到顶级机构追捧,也将推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更广泛应用落地,毕竟在AI时代,为人工智能定制芯片是实现人工智能关键所在。

机器人

在机器人领域,大疆创新被视为全球典范,其无人机享誉全球,无疑成为在新经济浪潮下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全球最具影响力50家机器人公司排行榜中,大疆创新排在第九,而波士顿动力排在第八,估值就高达240亿美元。如今,大疆早已不再局限消费级无人机,而是延伸至为农业、建筑、公共安全等垂直行业开发更多的商用无人机解决方案。

同样诞生在深圳的优必选,是全球人形智能机器人领军代表企业,自去年获得腾讯领投的一轮融资后,估值为50亿美元,而现在有消息称将再次启动新一轮融资,这轮融资估值有望高达100亿美元。此外,优必选CEO周剑也透露今年IPO计划,而地点则选择在国内,结合当前大力推进的科创板,他有望搭上这一班资本快车。

生命 科技

AI技术将开启智慧医疗新时代,生命科学和大数据结合被视作医疗 健康 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大数据的融合,生命大数据将会使医学领域出现一个巨大飞跃,也使得“精准医疗”变为可能。而碳云智能则在生命 科技 大趋势下成立,自2015年成立之处就成为炙手可热创业明星公司,并获得了腾讯、中源协和和荣之联等上市公司资金支持,公开资料显示估值10亿美元。

碳云智能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有助于促进疾病治疗、 健康 保健、精准营养及相关研究发展,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融入人类生命数据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作为生命 健康 管理的独角兽,碳云智能的事业以及对未来人类 健康 的意义,早在去年4月就有传在寻求新的一笔10亿美元融资用于支持业务扩张,这一轮融资估值将高达50亿美元。尽管这个未得到官方评论,但作为一家拥有独特业务模式和强力品牌主导的新兴企业,正在努力收集碳基个体的生命大数据,进而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和分析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 健康 ,引领AI创新。

最后

今年是 科技 创新的春天,获得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及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以新经济为创新迎来发展红利,并且在这个新时代,有望催生新一代巨无霸企业。2019年,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近期,RISC-V基金会五城巡演来到杭州,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其白金会员,全程提供关于RISC-V开源架构的技术分享,并邀请RISC-V基金会CEO Calista Redmond到访阿里巴巴集团西溪园区,深入讨论阿里巴巴应用生态与RISC-V芯片生态的对接,共同推动RISC-V技术在国内应用生态的布局和商业化落地。

自诞生以来,RISC-V开源架构就受到广大芯片设计者的关注,并且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最初只在开源社区中受到创客、工程师追捧,到RISC-V基金会已经吸纳了包括谷歌、高通、苹果和特斯拉等主流企业在内的100多家企业会员,RISC-V在当前业界有着非常高的人气值。

坚信以技术驱动的阿里巴巴集团,将快速发展RISC-V CPU开源架构技术,平头哥半导体立足芯片设计行业的上游,为半导体业界加速发展物联网布局助力。

RISC-V五城巡演,助力开展国内开源新生态

历时11天跨越五座城市,在这场由RISC-V与Linux两大基金会合作并开展一系列面向RISC-V架构技术的交流活动中,平头哥带来关于《利用RISC-V生态系统将数据从边缘推向云端》的RISC-V CPU技术分享,与莅临现场的行业观众共同探讨关于RISC-V应用领域的拓展及平头哥生态应用建设等话题。

平头哥半导体进行RISC-V架构技术分享

平头哥蓄势待发,RISC-V必有一席之地

去年9月杭州云栖大会上,平头哥半导体的正式成立,阿里巴巴集团推进云端一体化芯片平台战略发布,开启其在物联网生态持续拓展的又一重大布局。

生态是芯片发展非常重要内容,芯片“越用越好”,“强者恒强”的特点讲的就是生态。生态的发展难度远高于单点技术的突破,它是需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才行,生态一旦形成,后来者很难在相同的轨道上超越。阿里巴巴是一家以生态见长的公司,无论是淘宝网的商业生态,或是阿里云的技术生态,阿里巴巴始终致力于提供行业基础设施。

随着开源架构简洁、易用的特性和日渐扩大的生态发展趋势,平头哥推出基于开源RISC-V CPU架构的新一代处理器产品,拥有成熟安全处理方案、兼具超小面积及超低功耗的特性,被应用到广泛的嵌入式及物联网领域中。支撑全球芯片产业创新的同时,加大力度投入面向领域的系统芯片平台的研发,针对低功耗MCU、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无线连接、工业控制和 汽车 电子等领域推出共性芯片平台。

物联网时代下,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拥有换道超车的机会

过去数十年,芯片领域面临知识产权受限、生态体系缺失、研发成本高昂、市场需求复杂等诸多挑战,如今蓬勃发展的RISC-V技术,以其开源开放的特性、全球范围内多次流片验证的保证、精简指令降低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等优点,为中国芯片行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 历史 性机遇。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戚肖宁博士在杭州巡演采访中所表示:“平头哥半导体致力于云计算与物联网芯片的研发,构建端云一体的普惠芯片生态。利用芯片技术优化物理世界数据的产生、加工和使用,与阿里云计算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云与端协同发展的技术体系,在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两侧同时释放算力。”

今年,平头哥半导体团队将进一步发布更多面向不同应用的嵌入式CPU处理器,积极参与RISC-V开源生态建设,以及二十余项技术标准小组的工作,推动RISC-V技术持续演进。同时也希望RISC-V架构技术在未来更加开放,平头哥将全力协助RISC-V技术在阿里数字经济体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进一步打造全球开源开发生态做出更多贡献。

哔哥哔特导读4月14日-16日,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参展商,极海参展慕尼黑上海电子展。

未来2-3年,关键布局工业互联网和 汽车 电子领域

本次展会,极海带来了32位工业级通用MCU新品,低功耗、高性能、超大 Flash容量,可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另外,极海基于ARM Cortex-M7内核的APM32F720超高性能MCU新品也即将上市。目前极海MCU全系列产品满足工业级应用要求,可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和家电控制等领域。

工业互联网是极海产品布局的重点领域,针对该领域极海还带来了工业互联网SoC-eSE安全芯片。该产品除了满足用户应用程序的运行需求外,还可嵌入加密芯片,提高加密等级和速度,更好地满足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需求。

同时极海也将积极布局 汽车 电子领域市场,推出APM32 MCU电动车中控、GW8822寻向定位AOA&AOD、APM32 MCU升窗器、APM32 MCU电动车仪表盘等应用方案。另外,针对中高端工控市场,还将提供MCU+传感器,MCU+标准器件、MCU+安全认证等组合产品,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线,实现全行业覆盖。

5G和AIoT技术发展,极海推出多款产品应用

相比美国,我国在5G上的布局和普及速度更快。5G基站都是高频的,穿透能力较弱,对基站密度要求非常高,因此5G基站比4G基站会有一个数量级的增加。为了覆盖室内空间,楼宇内部也需要铺设5G小基站。极海32位通用MCU在5G小基站的电源管理、数据采集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工作温度覆盖-40 ~+105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南方区域还是北方区域,都能保障5G通信的稳定运行。

另外,极海在5G上的应用对工业智能制造也有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针对工业智能制造,极海已经推出了工业级通用MCU产品,并已成功应用到工业控制、伺服器、变频器、BMS等领域。同时,针对能源安全领域,极海推出的SoC-eSE的高端芯片,也已经成功在电网与打印机行业中应用。

此外在AIoT方面,极海半导体推出了一系列工业解决方案,比如工业条码的自动识别、标贴错贴检测等,通过AI算法来解决工业领域客户的具体应用需求。

全球芯片缺货涨价困扰,国产芯片突破要有方

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因国际贸易摩擦与疫情蔓延,整个半导体行业缺货越来越严重。作为芯片原厂,极海正积极地配合客户备货,确保客户能够顺利生产和运营。

同时,极海在销售上也会做精细化管理。如直接跟进到最终用户的订单,避免销售渠道出现限购、炒货的行为;同时会将所有项目进行报备,每一批货都一定要有最终用户的项目确认才会发货。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芯片起步普遍较晚,比如通用MCU产品,应用领域广,范围大,需要芯片原厂有一定的技术沉淀和积累,除了在产品性能上满足客户需求,还需要产品质量及稳定性上有可靠的保障。

据了解,为了应对相应的挑战,极海会不停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已有的超500人芯片研发设计人员上不停地扩充团队。如2021年珠海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和杭州研发中心扩编之外,极海会在成都新建一个研发中心,来面对我们在市场上的新需求和技术上的新挑战。

重要的是,目前国产芯片高度依赖国外厂商已有的生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圈,加强芯片自主研发仍是关键。另外在资金、技术、人才还有政策方面,芯片的发展也少不了多方协同。

中国是MCU的最大市场,占据全球MCU市场规模的30%,但国产替代率却不足5%。针对工业领域,国产芯片上下游产业厂商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在工业应用需求、产品定义、迭代升级和应用验证等各方面协同合作,支撑整个国产工业芯片产业化落地,才能共同推动芯片及国产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刘涛表示,从市场端来看,极海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高端芯片和解决方案的开发与落地。比如工业控制和 汽车 电子这块需要与国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合作,联合开发未来5-10年芯片及方案,从根本上来解决供销不匹配的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极海已经在路上

数字化转型应该是国内未来企业所面向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只有做到数字化才能做到精准化,无论是资金流、物流、人员,还是商品都需要精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效率的整体提升。为了赢得快速发展空间,走在产业前沿,现在很多企业主动推动创新转型。同时,随着工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各行业市场的新需求也将给半导体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目前极海立足于本土,瞄准中高端工业市场,积极储备技术和人才,未来也将积极与工业龙头企业,车企应用端加强合作,争取能够在工业、 汽车 及物联网市场,尽快取得突破。

希望为半导体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从半导体行业供应链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内的厂商还是国际的厂商,现在都处于晶圆厂扩张产能的周期中,扩展之后供货局面可能会出现缓解。

作为芯片原厂,极海也将夯实自身技术,聚焦研发创新,聚焦中高端市场应用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芯片及更多高性价比的应用方案。

刘涛表示:“我认为随着上游产业近两年的产能拓展建设,预计目前这种供应链产能紧张的情况会在2022年缓解,于2023年结束。”

而2021年-2022年可能会度过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接下来,无论是从研发,生产,供应链,还是销售渠道,极海都会进行一些改革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共同度过两年的困难期。

同时着眼于未来,极海将与国内各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为国内客户,尤其头部客户,提供未来5-10年所需要的芯片及解决方案。

近日,中科院传来一个好消息,对热度非常高的芯片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震动,我国成功研制出新型芯片——光量子芯片 。不少人认为光量子芯片研发成功,意味着芯片卡脖子就会被解决,真的是这样吗?

人们不断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入 探索 和研究,随着信息化建设进入智能化时代。大街小巷任何地方都有电子产品的身影, 芯片作为这些电子产品的核心大脑,其地位非常高,相对应的制造和设计非常复杂,所需要的材料,工艺技术非常高端。 首当其冲,影响最大的要数半导体行业。

我国进入半导体行业起步非常晚,建国初期因为经济底子薄弱,重点发展经济,当我们经济提高上来, 对半导体行业缺乏深入认识,认为造不如买,自己研发成本太高,导致整个半导体行业逐渐落后,错过发展期。 西方国家围堵我国 科技 的崛起和发展,他们通过签署《瓦森堡协定》,直接禁止核心高端技术出口,多方面原因导致国内企业发展所需的芯片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国内芯片 自给率不足6%,意味着超过94%的芯片需要从国外购买,我们现在需要努力提供自给率,一旦芯片进入被禁止,很多行业遭受影响, 华为和中兴事件遭受的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为了围堵绞杀华为,不顾自己脸面,去年5月,破例修改半导体行业规则,阻止华为崛起,禁止使用美国技术。 这一重拳下去直接导致华为芯片制造受阻,无法量产制造。

一直给华为量产芯片的台积电受美国政策影响,拒绝给华为生产芯片 。华为芯片无法正常供货,导致华为手机业务从世界第一宝座直接跌出。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由于缺芯导致无法量产,市场份额直接下滑,据相关统计:国内市场从之前的44%降至15%,国外市场从去年19%暴跌仅剩4%。

美国不仅从芯片打压华为,在5G通讯领域也是重重围堵。我们知道华为对5G贡献非常大,对5G标准的贡献超过全球任何一家公司。 华为不单在通信、手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在芯片设计、 *** 作系统、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服务器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成就。

自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不顾盟友反对禁止美企与盟友同华为合作,这种打压反而让华为变得强大,推出自己的手机 *** 作系统,使用自己研发的海思麒麟芯片。 美国打压没有获得太大利益,使用芯片杀威棒进行卡脖子。 芯片一旦受到影响,波及众多行业,高端手机首当其冲,导致国外和国内市场手机被苹果、三星获得最大收益。

光量子芯片真的能解决芯片问题吗?光量子芯片与传统的芯片电子区别很大,光量子通过利用光源能力和形态进行控制,随着物联网时代带来要求的数据处理速度更快,随着传统工艺瓶颈影响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或许 光量子芯片能成为物联网最佳选择。

科研人员在光量子研发过程付出非常大努力, 光量子芯片目前只是该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只要等到真正大规模量产应用,才能获得芯片领域话语权 ,受芯片打压的行业,才能真正站起来。 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自身芯片研发投入,相信国内芯片曙光定会来临。

国内芯片大厂都投入大量资源研发芯片难题,国内芯片14nm和28nm都在大规模量产,作为高端芯片,很多人认为只要引进EUV光刻机就能解决, 如果你知道ASML公司的EUV光刻机元器件超过10万件,来自36个国家1500多个企业,唯独没有一个配件来自我国企业,并且每个元器件都是业界高端水平。

对国人来说,我们要认识自己跟国外技术差距有多大,不是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就能制造出来,也不是大家所想的弯道超车就能实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不断迭代完善,通过大量的试验经验获取到 。国内要想制造出EUV光刻机,需要足够强大的基础工业建设水平,需要漫长的技术沉淀积累才能建设起来。

芯片卡脖子只是其中一项,很多领域都要卡脖子,我们要认识国内技术跟国外差距很大,这是常识,不是问题,要认清楚 ,不要被外界的浮躁和浮夸所影响,浮躁和浮夸就是瘟疫一样影响我们的 我们要适应冷板凳,不要期望走捷径,走弯道超车,要学会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弯道超车本身就是贬义词,你既然弯道超车获得成功,难到别人不知道弯道超车吗? 所以芯片领域发展需要自己研发出来。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了解更多内容,请大家关注我。

IT之家1月20日消息今日,据央视财经报道,进入 2021 年,芯片行业的缺货潮似乎还没有缓解的迹象。

据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缺货潮中,不少终端企业甚至按以往几倍的采购量恐慌性下单,而在终端企业抢芯片的同时,芯片制造企业也忙着从他们的上游抢购用于制造芯片的原材料晶圆。

目前晶圆厂的产能主要分为 6 英寸、8 英寸和 12 英寸,一般情况下 8 英寸和 12 英寸的应用量最大。然而在疫情期间,来自消费电子、工业市场和汽车需求猛增,这些大多需要用到 8 英寸晶圆。需求激增导致了市场上的 8 英寸晶圆产能持续紧张。

IT之家了解到,1 月 19 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访谈时表示,全球汽车芯片 30% 的市场在中国,汽车芯片不会成为下一个手机芯片。中汽协 1 月 13 日公布的《2020 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近期出现的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运行的稳定性。

业内人士称,由于人们居家办公,市场对智能手机和电脑所使用芯片的需求增加,半导体芯片公司于是纷纷将生产重心转向了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当汽车制造商陆续开始恢复生产后,半导体芯片却无法保障充足的供应。中泰证券指出,下游如5G、物联网的发展推动8英寸晶圆需求爆发。而8英寸投资不足和生产设备短缺抑制了产能的上涨,多年来未大规模投资,总规模无明显扩张,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带来新一轮涨价潮,预计新增产能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供需矛盾,但需求成长率将大于产能增速,8寸片紧缺将至少持续至2021下半年甚至2022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592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