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时间

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时间,第1张

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开启,现已开始接受参赛团队的报名,截止时间为7月31日。

本届比赛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共同主办,是面向全国高校的一项创新创业大赛

参赛项目需与互联网技术或者其他前沿技术相结合,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同时,该比赛对于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市场潜力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旨在鼓励创业团队打造出真正有价值、创新性强的项目。

此外,团队,团队成员都必须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同时,主办方还要求所有报名团队必须通过学校的初选,并在初选时获得资格证书方可参加。参项目的详细情况,包括产品方案、团队介绍等,评估。

此次大赛评选出一等奖、二等、三等奖和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并且为每个获奖团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项目评估、创业指导等服务。同时,获得优秀奖之后,还将有机会获得名校推荐、跨界合作、申请创业基金等更多机会。

参加创业能力,拓展人际资源,还能获得实际资金资源支持。赶快动起,报名参加吧!

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年轻高级知识人群,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相较于其他高级知识份子所欠缺的创造力,是符合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创业主要人群。 大学生创业人数的增多,各种大学生创业杯比赛也就随之增加,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杯,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01

比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教育 、创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 创新思维 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

02

大赛基本方式

“创汇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大赛组织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定出具备一定 *** 作性、应用性以及良好市场潜力、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给予奖励;组织参赛项目和成果的交流、展览、转让活动。

03

参赛形式

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8人。

1)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主要负责人需为本校学生。

2)对于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在报名时需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

3)对于已注册运营项目的,在报名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材料)。

04

项目申报条件

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参加竞赛项目分为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分为土木及相关产业类,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材料类,机械能源类, 文化 创意和服务咨询等6个组别。实行分类、分组申报。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为在校学生、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项目,可申报已创业类。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团队,具备实施创业的基本条件,但尚未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或注册登记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项目,可申报未创业类。

05

奖励

1)评审委员会对参赛项目进行评审,奖项设置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实行分类、分组申报,针对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计算总分时,将视已 创业项目 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至5%的加分。

其中,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实行分类、分组申报,针对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各组参赛项目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至5%的加分。

2)参加终审决赛的项目,确认资格有效的,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给予专业指导,推荐参加校级、省级创业大赛,符合条件的可以入驻土木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

想参加比赛的小伙伴们,点击下面的星星,提交资料即可报名,报名截止时间3月25日晚11点。

若还有疑问,欢迎加入创汇杯答疑群:792499007

有专家在线指导

相关 文章 :

1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2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 2019第四届“创青春”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4 大学生创业大赛方案

5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一、北京物资学院在哪里

北京物资学院地址在北京市通州区富河大街1号,该校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二、北京物资学院介绍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北路东段,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宜人,是北京市授予的“美丽校园”、“文明校园”、和“花园式单位”。校园占地670余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智能物流系统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物流工程中心,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是学习和科研的良好场所。

1993年,学校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1994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目前,学校设有经济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教学机构。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法学、英语、商务英语。

学校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21个二级学科/专业;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学校拥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目前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近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尤其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教职工694人,其中专任教师492人,教授75人,副教授19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2%。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长城学者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骨干人才5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24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高创名师3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2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13人。

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6部,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市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5个,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立项1698项。2008年5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在近两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近三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西班牙哈巴涅拉国际合唱比赛等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下: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项目,有创新类与创业类2大作品通道供学生参赛选择。

2018年11月25日,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青岛西海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1所高校的220项参赛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

大赛以“创新、绿色、智慧、未来"为主题,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青团山东省委等指导主办,自2018年5目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269所高校,2325支团队,8135名参塞选手,1978件参赛作品报名参加。

大赛划分创新类与创业类作品通道,军用太阳能节能环保空调、节能型城市概念车、太阳能浮岛水体净化装置、新能源预测系统……体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

挑战杯: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

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理外学术技术创大赛,律办高校均为国内知名高校,中国北的杯大赛有两个平行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另一个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意赛(小挑)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大赛在交叉轮流,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举行“挑战杯”系列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运"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全国大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

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4种类型。
要求参赛作品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手段之一,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内容如下:
1、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
2、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赛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46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