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原文: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注释

[1]宋德祐二年(1276)五月,作者《扬州》诗曰:「丝雨绵云五月寒,淮壖遗老笑儒冠。」[2]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鞞」,小鼓,先击之以应大鼓,亦名「应鼓」,见《初学记》卷十六。鞞,同「鼙」。[3]惠洪《冷斋夜话》引《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海棠亭」即指沉香亭。李白《清平调》:「沉香亭北倚阑干。」[4]《白氏六帖》卷十九:「魏甄后面白,泪双垂如玉莇。」李白《代赠远》:「啼流玉莇尽,坐恨金闺切。」韩愈、孟郊《城南联句》:「宝唾拾未尽,玉啼堕犹。」(音撑,庚韵。)[5]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乃潸然泣下。」金人滴泪,故曰「金泣」。与上「玉啼」,并指宋嫔御宫人等,非泛语也。[6]三句指宋宫人随元军北去。杜甫《送蔡希曾还陇右》:「马头金匼匝,驼背锦模糊。」钱《笺》:「匼匝,周绕貌。」这里写蒙古军容之盛,承上「此行良苦」来,言以后将过这样的生活,其实那时是乘船北去的,如本篇题与下文所记。[7]德祐二年六月,元伯颜入临安,以宋帝、后妃等并宫女三千余人北去。[8]「已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意。本句及下句,文意当指夏贵于其年二月,以淮西降元事。[9]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受降城外月如霜。」这里借用「受降」字面,非北方之受降城。但淮上在 南宋 已是边塞,意固相通。[10]作者《邳州》诗:「美人十十船中坐,犹把金猊炷好香。」[11]「一搦」,一把。李百药《少年行》:「一搦掌中腰。」这里仍就宫人方面说。下句「谱琴中语」,亦即题中所谓「夜闻宫人琴声」。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创作背景

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元军南下,丞相伯颜率领大军攻到 南宋 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 宋朝 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不久,元大军兵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后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汪元量其时为乐师,也裹挟其中。在途径淮河时,舟中宫女奏起琴,琴声哀凄,勾起了汪元量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赏析

「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起笔即点出德祐之难,用形象的语言,写亡国的巨变。朝廷还沉浸在欢歌乐舞之中,却突然被城外惊天动地的战鼓惊醒,战争的血雨腥骤然降落的皇城深宫。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乃前句所本。海棠亭即指唐宫内的沉香亭。《太真外传》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这里,借唐天宝之变写本朝之事,借历史来喻今,批判朝廷的败落。」玉啼金泣「」金泣「兼用金人滴泪的典故,典见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乃潸然泣下。「写易代被遣的悲哀,颇为贴切。 「驼背模糊」三句,点化杜甫「马头金稦匝,驼背锦模糊」(《送蔡希曾还陇右》)诗句,承上「此行良苦」,想像到敌国之地的亡国奴生活。「自都门宴别」三句,极言其「苦」。「龙艘锦缆」指的是隋炀帝事,用来比喻帝后所乘之舟。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国之事这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实况写照,意谓国运已尽、无力回天。「春」是押解出发的季节,象征南宋国运。「春归去」指南宋王朝的国亡如春天一样终结。「空」字浸透了徒唤奈何的深悲。

下片转写船经淮河时的感受。「长淮」点题「淮河舟中」。「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望断长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调,盖心情不同之故。「目断」、「怅」,眷恋、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受降」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设想之辞,想起以后的生活,心中泛起陈陈酸楚。汉、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边塞但非一地。这里仅借用而已,不是实指。

「粉阵」以下,目光又从远方回到近旁。帝王、侍臣、后妃、宫女、等级原本森严,而今「粉阵红围」皆为囚徒,主奴难辨,不分宾主。在狭窄的小舟中,拥挤著入眠。唯独那位满怀愁绪,多愁善感的宫女,在孤灯下d拨著琴弦,也撩拨著词人幽伤的心绪。最后三句直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收束全篇,含蕴悠长。上片重在铺陈背景,下片围绕题面。同时将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行前和今后,统一在「惊」「苦」的感情基调上。从而避免了章法上的平铺直叙。「龙艘锦缆」极具象征意味。

诗词作品: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诗词作者: 宋代 汪元量 诗词归类: 爱国、伤感

1 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的文言文翻译

孙绰子曰。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海人曰。衡海有鱼。额若华山之顶。一吸万顷之波。山客曰。邓林有木。围三万寻。直上千里。旁荫数国。有人曰。东极有大人。斩木为策。短不可杖。钓鱼为鲜。不足充脯。玄中记曰。百岁之树其汁赤如血。千岁之树精为青羊。万岁之树精为牛。

是这段文字吗?我译一下:

孙绰子说:“海边的人跟山里的人争辩各自的物产优劣。海珐礌粹啡诔独达扫惮激边的人说:衡海里有条大鱼,额头像华山的顶峰那么大,一口能吸光万顷海面的水波。山里人说:邓林有棵大树,树围有三万寻那么粗,树干笔直向上有千里高,枝叶向旁边遮蔽了好几个国家。有个人说:东极有个高大的人,砍了这棵大树做拐杖,嫌太短不能拄着;钓了这条大鱼做菜,不够做肉脯的。《玄中记》说:生长百年的树它的汁液红得像血;千年的树精能变化作青羊;万年的树精变作牛。

2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3 方在文言文的解释

方fāng〈动〉(1)(象形。

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

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2)同本义 [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说文》大夫方舟。--《尔雅》。

李注竝两船曰方舟。”方舟而济于河。

--《庄子·山木》不足方。--《仪礼·乡射礼》。

注犹并也。”方舟设泭。

--《国语·齐语》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 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资治通鉴》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3)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4)等同;相当 [match;be equal to]梓人为侯,广与崇方。

--《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5)比拟 [pare]方丧三年。--《礼记·檀弓》。

疏谓比方也。”赞票骑亦方此意。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6)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7)辨别 [differentiate]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国语·楚语下》(8)占有 [occupy]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9)通放”(fàng)。

依据;依托 [rely on]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诗·召南·鹊巢》(10)通仿”(fǎng)。模拟 [mimic;simulate;copy]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荀子·劝学》今世巧而民,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商君书·算地》(11)通谤”(bàng)。

指责别人的过失 [vilify;defame;slander]子贡方人。--《论语·宪问》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

--《世说新语》〈名〉(1)竹木编成的筏 [raft]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

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2)方形 [cube;square]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聊斋志异·促织》一个个方面大耳。--《儒林外史》(3)又如方巾(明朝书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员(即方圆。

指物之形体);方舄(方口鞋。舄夹底鞋)(4)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orientation;direction]。

如东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宾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国(四邻之国)(5)地区;地方 [locality;place;region]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6)又如方俗(地方风俗);方帅(地方军事长官);方贡(四方的土贡);方处(地方)(7)方面 [party;side](8)相对于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线而言的场所、空间或方向。如右方;左方;四方(9)相反于或相比着另一方位观察的一个方位。

如双方平衡(10)交易、战斗或辩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双方均未获胜(11)指四面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三国演义》(12)指四面,周围,四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3)又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如方面大员(独当一面的大员)(14)规律;道理 [law;rule;reason]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指学问。)--《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15)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moral principle and knowledge;learning]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王霸》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

--《韩非子·六反》(16)合成药物的配方 [recipe]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红楼梦》(17)又如方诊(处方和诊察病情);方脉(医方和脉象);医方(18)一个数的n次乘方的简称 [power]。

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19)品类;类别 [sort]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

--《礼记》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淮南子》(20)大地 [the earth]。

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舆(大地)(21)平方米的简称 [square metre]。如铺地板十五方(22)立方米的简称 [cubic metre]。

如一方木材(23)以最弱可听声为零开始的响度单位,与声强的分贝标度相当,某一声音的方数等于听起来同样响时1000赫纯音的分贝数 [phon](24)方法 [method]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方苞《狱中杂记》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宋·苏轼《教战守》(25)又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方儿(方法;药方)(26)方圆。指土地面积 [circumference]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墨子·公输》(27)又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28)通房”(fáng)(29)植物种子的外皮 [shells of seeds]既方既阜,既坚既好。

--《诗·小雅·大田》(30)住室 [room]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备城门》〈形〉(1)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upright]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又如方刚(方正刚直);方切(正直而恳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质(方正质朴)(3)通旁”(páng)。遍,广 [all over;vast;wide]方施象刑惟明。

--《书·益稷》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

注方,大也。(4)又如方行(广泛施行)〈副〉(1)方才 [just;at the time when](2)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筴。

--宋·沈括《梦溪笔谈》(3)又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4)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

4 列举文言文阅读文章及答案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间窥之 (偷看 ) (2)稍出近之 ( 渐渐 )

(3)以为且噬己也( 咬

) (4)益习其声 (逐渐或更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5写出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2分)

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骇 (受到惊吓 ) (2)觉无异能者(本领 )

(3)驴不胜怒(禁得住 ) (4)计之曰 (盘算 )

7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2分)

一鸣,一蹄。

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

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

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4分)

寓意(1)不设统一答案。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4分,每处2分。)

5 华佗治病文言文阅读答案,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

出处:《三国志 · 魏书 · 方技传》

原文: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翻译:广陵太守陈登得病,心中烦懑,面色发红,不思饮食。华佗诊脉曰:“您的胃中有好几升虫子,已结成肿烂的毒疮,是多吃了生鱼造成的。”随即制成了二升激发药,先服一升,过一会全都喝尽。等了片刻,吐出三升多虫子,红头,躯体会动,半身是生鱼。陈登的病马上就好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还会复发,遇上好的大夫才能治好。”三年后果然复发,可惜这时华佗不在,不治而死。

题目: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

A斯须尽服之。 之:____________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答案:1代“药汤”;才

2C

谢谢!

6 旧唐书韦伦传节选 文言文阅读答案

旧唐书韦伦传译文供参考: 韦伦是开元、天宝年间朔方节度使韦光乘之子。

年轻时以祖荫积官被授予蓝田县尉之职。因为担任吏职勤恳认真,杨国忠命他暂署铸钱内作使判官。

杨国忠恃宠专权,又希求名声,大多征召各州县农民,让他们铸钱,农民既不是本行当的工匠,被差遣他们的人逼着服役,多数遭受鞭打责罚,人人都过不下去。韦伦对杨国忠说:“铸钱须得本行当的手艺人,如今逼着一般农民干这种活,特别费力却没有效果,人们还会生出议论。

请公开在市面上以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383334优价招募懂得这种手艺的人干这活。”从此被强派来服役的人减少了,铸的钱数却增加了。

天宝末年,皇宫内土木营造的工程一天都没有停止过,那些营造的工头、官员狼狈为奸,韦伦便亲自监督视察,节省许多钱使耗费减少了一半。改任大理寺评事。

当时正值安禄山谋反,皇上的车驾去蜀州,封韦伦为监察御史、剑南节度行军司马,兼充置顿使判官,随后又改任屯田员外郎兼侍御史。这时内监和禁军相继到达蜀州,他们到处侵害地方,人们都说难以治理他们。

韦伦带头以清廉简朴影响他们,蜀州地区都仰赖他而得到治理。但韦伦竟遭到太监的谗言诽谤,被贬职为衡州司户。

适值京都、河南都陷落于贼军之手,漕运的水路被阻断了,度支使第五琦推荐韦伦有治理地方的才能,朝廷授予韦伦商州刺史之职,并充任荆襄等道租庸使。正遇襄州的偏将康楚元、张嘉延聚合部众叛乱,凶暴的党徒达一万多人,自称为东楚义王,襄州刺史王政弃城逃走。

张嘉延又向南进军攻破江陵,汉水、沔水的粮食运输被阻断,朝廷缺粮。韦伦便调动军队驻扎在邓州边界,贼军有来投降的必定给优厚的接待。

几天以后,康楚元的部众就比较松懈了,韦伦进军对贼党进行攻击,活捉康楚元献给朝廷,其余的部众全部逃散,这次行动共收取租庸钱物将近二百万贯,并无遗漏。荆州、襄州二州平定。

皇上下诏授予崔光远襄州节度使,征召韦伦为卫尉卿。十天以后,韦伦又以本职兼任宁州刺史、招讨处置使等,随即又兼任陇州刺史。

乾元三年(760),襄州大将张瑾杀害节度使史岁羽作乱,朝廷即任命韦伦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及山南东道、襄州、邓州等十州的节度使。当时李辅国掌权执政,节度使的任命都出自他的门下。

韦伦既然是被朝廷公开任用的,私下里又不拜见李辅国,因而韦伦接受任命还没有上路,又被改任为秦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及秦州防御使。当时吐蕃族、党项族年年入侵,边防的将士疲于奔命尚且来不及。

韦伦到达秦州以后,多次和敌人作战,因为兵少又缺乏后援,以致多次失败,接连被贬为巴州长史、思州务川县尉。 代宗即位之后,起用韦伦为忠州刺史,又历任台州、饶州二州刺史。

因为太监吕太一在岭南假传皇上的诏命作乱,朝廷任命韦伦为韶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和韶州、连州、郴州三个州的都团练使。后来吕太一以贿赂实行反间计,韦伦被贬为信州司马、虔州司户、隋州司户、隋州司马。

后来被赦免,在洪州旅居十多年。 德宗即位,要挑选一个能够出使极远地域的人,召回韦伦,拜他为太常寺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旄充任通好吐蕃的使臣。

韦伦到达吐蕃,首先宣示皇帝的恩宠,其次叙说国家的威力,以及德政远扬的情况,吐蕃人非常高兴,国王献上当地特产。出使回朝,升任太常寺卿兼御史大夫,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后来再次入吐蕃,奉命出使的情况既使皇上满意,又使西蕃尊敬佩服。韦伦曾就朝廷的得失多次上疏谈及。

然而韦伦又被宰相卢杞所厌恶,改任太子少保,积官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泾州军队作乱时,皇上来到奉天。

等到卢杞、白志贞、赵赞等人贬官降职,关播被罢免宰相而担任刑部尚书时,韦伦在朝堂上呜咽着说:“当宰相的不能辅佐朝廷以使其和谐,向皇上开诚布公地进行忠告,使国家落到这个地步!还要当尚书,天下怎能治理得好呢!”听到这话的人对他又尊敬又畏惧。跟随皇上到梁州,返回京师以后,皇上又想提升、任用卢杞为饶州刺史。

韦伦又奉上表章,恳切地提出不可任用卢杞,深为忠良正直的人士所称赞、叹赏。因为已经年过七十,韦伦上表请求辞官,朝廷改任他为太子少师让他离任,封他为郢国公。

当时李楚琳以仆射兼任卫尉卿,李忠诚以尚书兼任少府监。韦伦上奏说:“李楚琳凶横悖逆,李忠诚是个胡人丑类,不应当担任重要的官职。”

又上表请求设置义仓以预防水旱灾荒,选择贤良的官员在皇上身边任职;又说吐蕃必然不守信义诺言,必须特别进行防备,不可轻视他们。皇上总是很友善地对待他。

韦伦在家中孝顺友爱,以慈爱地抚育弟弟、侄儿著称。贞元十四年(798)十二月去世。

时年八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扬州都督。

7 文言文阅读答案刘显传

《明史 刘显传》译文: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刘显以为是有神人护佑,便拜别神像、恸哭而去,混迹于一帮牵夫里,为人拉牵帮佣,辗转经年,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寄居在一所寺庙里,靠打短工和偷吃庙里的供品维持生计。他把偷来的供品扣在一口大钟里,天长日久便被人发现了,他神奇的体力被人们以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做乱,巡抚张皋募兵平叛,在众人的劝说纵恿下,刘显应募投军,在首次战斗中,他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五六十人,并手擒三名首恶,后军继进,使这场叛乱一举荡平,刘显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一下子升为副千户。从此他一直身历沙场,七年之间凭了战功直升到总兵,其升迁之快,为历代武将中所罕见。

参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注:

《梁书·刘显传》、《南史·刘显传》不详。

8 “何为其然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文言文阅读答案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地。

B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C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

D 苟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B 举匏樽以相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哀吾生之须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蟹六跪而二螯

18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的情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文言文阅读答案文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B用曹 *** 的典故是为了赞美他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也是为了表达对他被周郎所困的遭遇的同情。

C与永恒的水月对比,人是渺小的、可悲的,但苏轼能变化角度看到“物我皆无尽”,这是他思想的通达之处。

D最后苏子与客相互枕躺在舟中,不知道东方已经泛白,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19翻译下列句子(7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分)

答案

16B,竟然。

17C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于,在;B连词,表修饰/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8B写曹 *** 是为了感叹世事无常,再伟大的功业也湮没不见了。

19(1)更何况我跟你在江上打渔,在沙洲上砍柴,以鱼虾为朋友,与麋鹿做朋友。(3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文言文阅读答案“渔樵”作动词1分;“江渚”两个词,1分;“侣”“友”意动用法,1分)

(2)面对长江斟酒(畅饮),横执长矛吟诗,本来就是一世英雄,但现在又在哪里呢!(4分,每分句1分,后面两个分句分别是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体现出来)

9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昔:以前 2,里:乡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叟:老人 5,(唯叟一人)而:罢了 6,携:携带 7,第:住处,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 35自:从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经 40去:离开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释“相” “相”的含义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词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无需相扶”,意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驴》:“莫相知”,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 二翁登泰山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道理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有目标,那就一定能成功!

望采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生动、简明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比较,并结合他们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然后体会思想情感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羣众的感激、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解说词的特点
难点: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联系实际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简介本文的体裁:电视新闻
2.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提问:
(1)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用一句话说说。
(2)为什么说这些舟船被羣众称为“生命之舟”?
(3)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言。
4.学生听教师讲述的情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并将自己的感想说出来
5.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自己观看电视的感受,说说电视新闻的特点及语言特点。
6.教师结合本文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见板书设计)
7.结合课后练习一,归纳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见板书设计)
三.设计情景,情感激发(见教师用书第79页)
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收获
五.、教师总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
电视新闻的特点:
1.视象性2综合性
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
教学反思:
电视新闻与一般新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而文章内容比较浅显,引导学生自学即可。

增加了
1,光明之舟闪光种
2,psp光明之舟的EX章通关后有像光明之刃一样的表白剧情吗
3,光明之舟进入EX章 弗里德的剧情具体在哪章
4,姜子牙最后化作光明之源光明之源到底是什么
5,PSP光明之舟最终BOSS怎么打
6,光明之舟进入EX章 弗里德的剧情具体在哪章
7,psp光明之舟帕妮斯 *** 作
8,光明之舟ex章怎么进
9,光明之舟 我过了 就收集少一个 全部面包 那个 要 红色果酱 在哪 搜
10,光明之舟可以攻略几位女主角
11,光明之舟好感度
12,光明之舟的故事内容
13,剧情第三个怎么过啊
14,请简述一下光明之刃和光明之舟的区别和联系各种方面

1 方在文言文的解释

方fāng〈动〉(1)(象形。

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

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2)同本义 [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说文》大夫方舟。--《尔雅》。

李注竝两船曰方舟。”方舟而济于河。

--《庄子·山木》不足方。--《仪礼·乡射礼》。

注犹并也。”方舟设泭。

--《国语·齐语》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 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资治通鉴》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3)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4)等同;相当 [match;be equal to]梓人为侯,广与崇方。

--《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5)比拟 [pare]方丧三年。--《礼记·檀弓》。

疏谓比方也。”赞票骑亦方此意。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6)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7)辨别 [differentiate]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国语·楚语下》(8)占有 [occupy]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9)通放”(fàng)。

依据;依托 [rely on]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诗·召南·鹊巢》(10)通仿”(fǎng)。模拟 [mimic;simulate;copy]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荀子·劝学》今世巧而民*,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商君书·算地》(11)通谤”(bàng)。

指责别人的过失 [vilify;defame;slander]子贡方人。--《论语·宪问》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

--《世说新语》〈名〉(1)竹木编成的筏 [raft]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

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2)方形 [cube;square]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聊斋志异·促织》一个个方面大耳。--《儒林外史》(3)又如方巾(明朝书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员(即方圆。

指物之形体);方舄(方口鞋。舄夹底鞋)(4)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orientation;direction]。

如东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宾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国(四邻之国)(5)地区;地方 [locality;place;region]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6)又如方俗(地方风俗);方帅(地方军事长官);方贡(四方的土贡);方处(地方)(7)方面 [party;side](8)相对于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线而言的场所、空间或方向。如右方;左方;四方(9)相反于或相比着另一方位观察的一个方位。

如双方平衡(10)交易、战斗或辩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双方均未获胜(11)指四面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三国演义》(12)指四面,周围,四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3)又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如方面大员(独当一面的大员)(14)规律;道理 [law;rule;reason]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指学问。)--《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15)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moral principle and knowledge;learning]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王霸》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

--《韩非子·六反》(16)合成药物的配方 [recipe]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红楼梦》(17)又如方诊(处方和诊察病情);方脉(医方和脉象);医方(18)一个数的n次乘方的简称 [power]。

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19)品类;类别 [sort]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

--《礼记》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淮南子》(20)大地 [the earth]。

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舆(大地)(21)平方米的简称 [square metre]。如铺地板十五方(22)立方米的简称 [cubic metre]。

如一方木材(23)以最弱可听声为零开始的响度单位,与声强的分贝标度相当,某一声音的方数等于听起来同样响时1000赫纯音的分贝数 [phon](24)方法 [method]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方苞《狱中杂记》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宋·苏轼《教战守》(25)又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方儿(方法;药方)(26)方圆。指土地面积 [circumference]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墨子·公输》(27)又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28)通房”(fáng)(29)植物种子的外皮 [shells of seeds]既方既阜,既坚既好。

--《诗·小雅·大田》(30)住室 [room]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备城门》〈形〉(1)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upright]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又如方刚(方正刚直);方切(正直而恳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质(方正质朴)(3)通旁”(páng)。遍,广 [all over;vast;wide]方施象刑惟明。

--《书·益稷》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

注方,大也。(4)又如方行(广泛施行)〈副〉(1)方才 [just;at the time when](2)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筴。

--宋·沈括《梦溪笔谈》(3)又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4)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

2 方正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方正,指成正方形,不偏不歪;正直;正派。

语出《管子·形势解》:“人主身行方正……行发於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1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管子·形势解》:“人主身行方正……行发於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东观汉记·吴良传》:“﹝ 吴良 ﹞以清白方正称。”

《旧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 文远 方正纯厚,有儒者风。” 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四:“ 崔遵度 性方正,深於琴。”

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 古代制科之一。

汉文帝 时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多为举荐;后成为制科之一,如 唐 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清 代有“孝廉方正科”,有举荐和自荐之别,先荐,后廷试。以德行方正为取士的主要标准。

3 正方形;四四方方。《周髀算经》卷上“圆出於方,方出於矩” 汉 赵爽 述:“圆规之数,理之以方;方,周匝也。

方正之物,出之以矩;矩,广长也。” 冰心《寄小读者》十五:“她学得极快,口音清楚,写的字也很方正。”

吴组缃《山洪》一:“他的脸形方正。”4正派。

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取品行正直之意。

3 方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1、旁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2、四方,周边,边境。 “文加殊俗,武扬方表”。《后汉书》

3、方形,与“圆”相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引申为 正直,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老子》

4、地方,区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5、博大,周遍。“方施天下”。《墨子》

6、并排,“方舟而济于河”。《庄子》

7、相当,相等。 “昔韩信破历下而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共足相方。”《后汉书》

8、比拟,比方。 “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魏征

成语有“不可方物”

9、大地 “戴圆履方”。《淮南子》

10、处方,药方。“譬犹医之治病也,有方,笃剧犹治;无方,才微不愈。”《论衡》

11、方向,方位。 “日出月诸,出自东方。”《诗经》

12、常规,常法。 “且 *** 善用兵,变化无方。”《后汉书》

13、法度,准则。 “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后汉书》

14 、道义,道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

15、方法,办法。 “圣人设教,各有其方,知人情性不能齐也。” 《明德马皇后纪》

16、当,正当。 “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

17、将,将要。 “方欲渡河入关。”《史记 高祖本纪》

18、方才,刚刚。 “光武初,方平诸夏,未遑外事。”《后汉书》

4 文言文的"方"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5 初中文言文芳的解释有哪些

作名词

(1)形声字从艹,从方,方亦声“艹”指“草本植物”,“方”指“邦国”“艹”与“方”联合起来表示“(天下万国时代)各国的香草”、“(中国统一时代)各地的香草”本义:各国各地具有本国本地特色的香草

(2)同本义常见于口语,方言,在古体书中是赞美美貌如《宇津保物语》《万叶集》中“芳草行来远,蕙兰秋意晚佛祖意分明,学堂青玉案”的句子姓名用此字古代认为和五行相关系,用昱珀在添:和汉三才,故实除蝗,五音分金 三个契押,古人认为可除难,求财在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还有此种风俗

◎野芳发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3)香气

◎芳,草香也――《说文》

◎芳菲菲其弥章――《楚辞·离骚》注:“香貌”

◎兰芝以芳未尝见霜――《淮南子·说林》

◎芳与泽其杂糅兮――《楚辞·离骚》

◎兰有莠兮菊有芳――汉武帝《秋风辞》

(4)指春天

举例:芳林(春日的树林);芳春(春天)

(5)指女子

举例:芳卿(对女子的爱称);芳尘(指女子的步履);芳魄(美人的魂魄)

(6)花草的香味〈喻〉美好的德行或名声

举例:万古流芳

(7)花草

举例:篱边野外多众芳

(8)姓氏

作形容词

(1)香,气味美好

◎芳草发狂――《素问·腹中论》

◎和致芳些――《楚辞·大招》

◎鼓芳风以扇游尘――《谷梁传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2)美好 原是宗教学名词,宗教中暗语指众生本具之佛性,大乘经 记载: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在东密众多的修法中,系属于秘法中之秘法 女用昱珀 男用寂断 添“浆草,出云鞍马,四灵物”3个押印可除难,求财五灯会元卷三百丈章:‘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真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曾经学舞度芳年――卢照邻《长安古意》

(3)对人的敬称,美称

◎原来今日也是姐姐的芳诞――《红楼梦》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59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