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转型战略3.0建设是实施哪方面的建设?

中国电信转型战略3.0建设是实施哪方面的建设?,第1张

转型战略30
为顺应“智能化”这一时代潮流和产业方向,2016年中国电信提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通过智能牵引转型升级的30战略,着重推进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运营智慧化,做领先的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
在转型战略30引领下,中国电信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FDD运营商、全球最大的光网运营商,以及全球最大的CDMA+FDD终端市场。
2016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海(MWCS 2016)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在发布了中国电信转型升级新战略30。他表示,智能服务时代即将来临,中国电信将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着重推进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运营智慧化,为用户提供综合智能信息服务。
在本次年会上,中国电信评选出了2016年度在天翼终端开放渠道、终端设计、新秀厂商、优秀客户服务、市场表现等方面最突出的合作伙伴;还评选出了2016年度天翼终端优秀零售店、优秀代理商、优秀连锁渠道、优秀合作电商,物联网、云和大数据最佳合作伙伴等奖项;并为在2016年天翼博览会中表现突出的展商设立了优秀展示奖。
五大生态圈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小伟在讲话中,阐明了中国电信“十三五”的发展方向:在“十三五”阶段,中国电信将与产业链共创智能连接、智慧家庭、互联网金融、新兴ICT、物联网五大业务生态圈。
在智能连接生态圈方面,中国电信将重点强化智能连接,进一步促进产业合作,扩大规模。中国电信将通过4G网络、光宽带、物联网(NB-IoT)的建设,强化智能连接基础能力。4G网络上,2017年中国电信4G基站总数将达到115万个,建成基于800MHz频率的低频4G网络,与现有网络实现高低频协同覆盖,支持高品质VoLTE;在NB-IoT方面,基于800MHz频率做到低频广覆盖物联网,建设全网集约云平台和虚拟移动核心网(vEPC);在光宽方面,中国电信将基本实现全光网,城市区域布局千兆宽带接入网,农村区域通过光网与4G协同覆盖优化网络。
在此基础上,中国电信将与各合作伙伴进行多维度的合作,包括终端合作、渠道合作以及流量上的合作。
在智慧家庭生态圈方面,将重点打造连接枢纽,营造开放生态,2017年实现天翼高清用户9000万户,2018年过亿户。首先,继续扩大天翼高清用户规模,规模部署天翼网关,普遍提供组网服务,打造家庭连接枢纽;其次,打造开放平台,加快智慧家庭能力开放平台上线,实现主流协议互通,支持与智能家居等外设互联;第三,大力拓展智能应用,重点推广4K高清,2018年全面高清化;规模推广家庭云、智能组网、天翼想家等增值服务和应用,用户规模破千万。
在生态合作上,中国电信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与产业链大平台合作,与生态伙伴合作推进社区店升级智慧家庭体验中心,并积极开展资本合作,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共同做强生态。
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方面,中国电信将投入专项资源,做大三个规模,2017年实现活跃用户达到4000万户、活跃商户超过40万、交易额超过12万亿。通过系统升级、应用升级,实现端到端流程保障,从而优化客户体验。借助“天翼+NFC公交、天翼+水电煤、天翼+橙分期”,做强支付业务模式;重点拓展消费金融、征信、小额信贷、保理和保险等领域,推动金融业务规模突破。
在新型ICT生态圈方面,将突出云网融合优势,与合作伙伴协同助力产业升级。智能连接能力是基础,要充分发挥云网融合、5S安全保障的优势。云网融合优势重点体现在全国布局 “2+31+X”IDC;率先推出随选带宽服务( BOD),支持5分钟开通;利用数据中心互联专网(DCI)实现云间高速,时延<20ms。5S安全保障体系包括:System(系统)、Service(服务)、Standard(标准)、Secrecy(保密)、Sustainability(持久)五方面优势能力。智能平台能力是关键,逐步构建大数据能力,以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封装通信、位置、流量、安全、自服务等能力,对外开放,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智能应用是合作重心,聚焦政务、教育、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
为有效支持产业生态合作,中国电信将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为目标,建立“互联网+” 实验室。
在物联网生态圈方面,中国电信将基于800M重耕以及物联网(NB-IoT)网络的覆盖,强化网络能力,推出连接管理平台和业务使能平台,提供超亿元的激励政策用于支持物联网发展。对于智慧城市市场,推出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重点模块,将物联网纳入智慧城市功能模块,直销渠道整合营销。对于垂直行业市场,中国电信将推行标准产品牵引拓展制造、能源、车联网、物流等重点领域。对于个人消费市场,针对后视镜、穿戴式设备等产品,与各领域供应商实行清单级合作、协同营销,开放自助服务和使用平台能力,借力规模发展。

第一,2G、3G的退网是移动通信更新换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主要做法。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由于用户业务大多迁移到4G网络,全球已经有100多个运营企业、通信运营商实施了2G、3G的退网,这些国家将2G、3G腾退的频率用做新一代的移动通信部署,比如用在4G上,甚至有的国家用在5G上。从网络层面上看,如果2G、3G不退网,这些资源没有几个用户用,在塔上占着位置,更主要是占着地皮、电源、维护成本,甚至还要为这些网络加一些备品备件等等。从终端上看,目前大家知道我们手里拿的手机很方便,走到哪里都能接入,其中一个条件是这个手机得全模,而且每一个频点都得做,所以退网可以减少一些制式,基站就不用说了,基站、终端的耗电、成本都会降低。所以这个事情是非常好的事情,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移动退网不能简单的今天说退了,明天就把闸给拉了,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简单的说,我今天把这个网退了,我们所有老百姓在使用手机上没有什么感觉这个网退了,让用户享受到网退了但服务不能换,用户真正要的不是网,要的是服务。好像我们坐火车,我记得以前我上学坐火车是蒸汽机车,都是烧煤的,速度比较慢,而且那时候买票的时候都想买靠后的车厢,为什么?因为前面的车厢一烧煤出来的烟灰往窗户里灌,满脸都是黑的。后来内燃机机车,又快,又比较稳当,不用烧煤。再往后就是电气化机车,后来又是高铁。不管怎么变,坐火车不能影响,而且坐火车原来是坐的比较慢,越往后越快,不是说大家一定要坐烧煤的车和坐慢车,一定要给大家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移动网也是如此,移动网退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善后的方案,这里面比如号码,特别是现在的移动通信号码都是用了很长时间,这个网退了,号码不要变,服务的内容不要变,当然有些服务内容不是百分之百的,如果有更好的替代,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服务方案来替代原有的服务方案,提供更加快速、丰富、便捷的宽带服务,为用户愿意退、乐意退创造好的条件。
第三,要对网络退网提前进行规划。运营企业的移动网络退网要早谋划、早告知,让用户和运营企业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和心理准备来推动退网的进程。总的看来,移动通信退网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自然的历程,随着4G覆盖非常完善,我们4G网络都已经覆盖到98%以上的行政村,我们5G的商用列车已经都开动起来了,我国移动通信的网络面临着2G、3G退网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了,例如像我们3G网络TD-SCDMA目前它的负载已经很轻了,我们鼓励运营企业积极引导用户迁移转网,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和网络资源用到5G、4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当中,整体降低成本,这实际上为我们用户的降费也创造了条件,提高我们国家整个通信网络的运营效率。谢谢!

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不断进步、NB模块成本不断下降、云技术与大数据的发展不断推进,当下水务领域出现了各种远程抄表的“新物种”,物联网与云计算正在迅速改造传统水务行业。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携手天翼物联产业联盟于6月8日在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举办了“水·网·云”天翼物联智慧水务研讨会。此间,新都水务的智慧水务崭新尝试浮出水面。

此外,为了快速打造智慧水务运营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水务产业链的合作,全面助力智慧水务的建设,由水司、中国电信和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互联网”+智慧水务云服务系统战略合作协议。

传统水务行业的头疼之处

虽然各种智慧抄表应用的硬件开始逐渐出现在家庭用户中,但其实当下的水务行业从业者并没有轻松很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下水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过低,一个水务公司往往有几十套系统,系统之间数据形成孤岛,连数据调用都十分困难更不用提“数据的二次利用”了。

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峰涛与昆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薛颖均表示,当下水务公司大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诸如管网监测等还依靠传统的模式。

薛颖说:“昆山自来水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是客户倒逼的成果,譬如微信、支付宝支付水费、譬如电子账单等功能。”

虎哥了解到,并不是水务公司不愿意做信息化更好为客户服务,而是出于以下多种原因,让水务公司难以进行信息化改造。

1

水务系统过于复杂

水务系统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从源头到端都可以包括在内,更不用提“智慧水务”了。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所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秘书处副主任周长青先生表示:智慧水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内又可以分众多子系统。现在没有企业能够完全打造出“智慧水务”,只是针对某些细分领域在做,目前来看智慧水务没有龙头企业。

正是因为系统过于复杂,所以水务同样需要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县级水务公司很难留住一个IT人员,所以在运维管理方面水务公司的信息化程度也就相对较低。

2

信息平台并未打通

虽然很多水务公司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由于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化建设时间不同、厂商不同、标准不同等问题。所以数据很难实现跨系统之间的调用分析,更不用提跨公司统一管理或者监控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城市水务研究院侯煜堃博士介绍:“就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管网漏损’监测来说,水务公司要监测到漏损,需要调用的有GIS数据、区域流量数据、营收数据、客服系统数据、巡检系统数据。但这些数据根本没办法实现统一分析,所以当下对于漏损情况,只能采取原始的‘换管,换表’等成本高、效率低的补救措施。”

3

投入成本高昂

如果选择靠谱的方案提供商,为水务公司建立整体的信息化系统的话,成本会有多少呢?常峰涛认为,单就软件平台的投入就需要300到500万左右,这还不算其他的硬件等方面的投入。

这对于水务公司来说,改造成本还是过于高昂,更不用提用户不到5万的县级水务公司了。

4

后期运维困难

即便是水务公司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后期的运营保障谁来负责?水务公司核心业在“治水”而不是IT运维,更不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更多的水务公司,往往是5-7人管理着30多套系统,还要负责公司的新风系统、机房系统等维护,本身已经焦头烂额,进行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更是不现实。

5

行业缺乏标准

由于每个企业的技术不同、标准不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标准”的缺失。

周长青认为:“水务行业缺乏一个统领性权威性的标准,协会标准只要是协会都可以制定,但权威性显然就不如建设部。但现在来看协会关于水务的标准都相对缺失,都是每个企业自己在用自己的标准,长期来看不太适合行业发展。”

6

信息安全性保障差

水务公司记录着本地每户居民的“居住位置、身份信息、消费数据”等敏感信息,而当下水务系统对于数据安全性的保障方面。

一家自来水公司的信息中心主任郭建飞说:“现在想想还是很可怕的,我们用户的用水等30多万数据在服务器中,公司员工只要有权限就能下载。如果信息安全保障的不到位,那么问题无疑很严峻。”

SaaS平台解决水务公司信息化改造

为了快速打造智慧水务运营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水务产业链的合作,全面助力智慧水务的建设,由水司、中国电信和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互联网”+智慧水务云服务系统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水网云”的一站式智慧水务应用服务平台。

借用中国电信天翼云物联平台(无线网、NB网络、光纤网络),未来的中小水务公司可以实现像SaaS平台一样,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信息化改造。

也就是说,原本水务公司需要花费百万进行信息化改造,未来可以实现按年缴费(譬如每年10万)即可享受智慧水务方面的服务。

具有这些特点:网络接入形式多样、托管模式成本低、广泛适应多厂商设备多协议、安全保障级别高、无需运营维护……通过一站式的水务云服务,水务公司可以实现以较低的成本享受远程抄表、手机设备巡检,DMA漏水监测,水质在线监测等众多功能。

同时水务公司将不用担心维护问题,四川电信将为水务公司提供维护服务,而水务公司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研讨会上,虎哥了解到这套水务云服务系统最初是聚为想和BAT互联网巨头中的一家共同打造的,结果谈了半年并没有实践,最后发现电信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因为他们的服务没办法做到覆盖到每个乡镇,但是电信可以,电信能把服务覆盖到每个水务公司。”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峰涛说。当然除此之外,虎哥认为电信作为运营商,安全性的保障也是水务公司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电信搭建智慧水务基础设施

在这背后,则是四川电信在网络建设、物联网搭建、产业推进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果。

物联网方面,作为首批7个NB-IoT试验省份,自2016年12月以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重耕800MLTE网络,累计投入上亿元打造物联专网。2016年12月10日,成都800M专网率先开始实施,各市州也陆续进行网络改造。

2017年5月,中国电信率先建成全球覆盖最广的新一代商用物联网NB-IoT网络,全国NB-IoT基站总量33万,开通率达97%,其中四川基站总量24万,开通率达100%。具备低功耗、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等多项优点的NB-IoT物联网应用正全面走向市场。

借助NB-IoT网络的优质覆盖,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积极布局全省物联网,聚焦智慧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和行业垂直领域,重点在智能气表、智能水表、智能井盖、土壤检测、智能安防、水质监测、智能停车等领域成功开展多场NB-IoT外场试验。在智能抄表领域,我们在成都市新都区、天府新区,已经开展智能燃气、智能水务试点,现在数千台NB水表、燃气表已投入使用。

产业推动方面,2017年9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联合华为、中兴、四川长虹、四川九洲等10余家副理事长单位,并依托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的专业技术支持,共同成立具有四川特色的四川天翼物联产业联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四川物联网产业发展,四川电信打算在资金方面增加支持力度。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政企客户部总经理杨斌介绍,天翼物联产业联盟打算成立基金,为川内从事物联网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目前针对四川的基金规模大致是10亿。

同时,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和九洲集团、五粮液等公司成立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将物联网业务发展与本土企业的产业链相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物联网生态圈。帮助物联网企业在推广产品前进行场景化的试用,从而完成试错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64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