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

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第1张

物联网的安全和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一样,永远都会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要高,对“隐私权”(Privacy)保护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联网报告中指出的),此外还有可信度(Trust)问题,包括“防伪”和DoS(Denial of Services)(即用伪造的末端冒充替换(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统,造成真正的末端无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吁要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基本一样,主要有8个尺度: 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认证,不可抵赖性,数据保密性,通讯层安全,数据完整性,随时可用性。 前4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后4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级和中级发展阶段。
物联网应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统更易受侵扰)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
1 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 Eavesdropping: 在一个通讯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
3 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
4 Cloning: 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 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 Jamming: 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 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主要针对上述问题,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面临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问题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战:
1 4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多级(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度
2 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3 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
4 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
5 多租户单一Instance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和RFID领域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统一标准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还没提上议事日程,比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这两个标准密切相关,甚至合并到一起统筹考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联网信息安全应对方式:
首先是调查。企业IT首先要现场调查,要理解当前物联网有哪些网络连接,如何连接,为什么连接,等等。
其次是评估。IT要判定这些物联网设备会带来哪些威胁,如果这些物联网设备遭受攻击,物联网在遭到破坏时,会发生什么,有哪些损失。
最后是增加物联网网络安全。企业要依靠能够理解物联网的设备、协议、环境的工具,这些物联网工具最好还要能够确认和阻止攻击,并且能够帮助物联网企业选择加密和访问控制(能够对攻击者隐藏设备和通信)的解决方案。

Trustzone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ARMv7公布的时候就有了,可惜一直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直到近几年开始,才真正的有厂商开始把这个方案大规模用于芯片里。目前看到的主要有四个应用领域:\x0d\ 第一是无人机芯片,大疆已经走在了最前面,第二名连影子都没看见。无人机上几大应用,图像传输,图像处理,识别,飞控,存储,每一块都有安全的诉求。利用Trustzone可以做到,在芯片里流动的数据,每一步都在安全系统的控制之下,哪怕飞机被人抢去,都需要极大的代价才能拿到闪存以及内存里面的数据。如果以后上安卓或者其他 *** 作系统,哪怕软件系统被黑客攻破,数据和控制还是安全的。最后,如果国家或者行业出台政策,要求实施禁飞区,那么哪怕无人机的主人自己去修改闪存和软件,都可以被强制接管。这些功能必须在芯片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大疆在这方面的眼光确实比别人长远。\x0d\ 第二是DRM,数字版权管理,也就是内容保护。如果国内用户要在手机上看最新好莱坞大片,那么播放设备必须经过一个认证,这个认证可以用trustzone来实现。国内已经在积极的推动这个事情,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实现了。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肯定也有用户反而不愿买支持DRM的设备,而去看盗版。用了Trustzone本身并不限制盗版,只不过多了一个看好莱坞大片的渠道。\x0d\ 第三是支付。把Trustzone用于支付支付在技术上没有困难,对芯片性能要求也不高,难的是把各个利益方摆平。银行和运营商想把支付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会去大力推广NFC,会去和苹果合作。而手机支付软件厂商,比如支付宝和微信,想通过和手机芯片和硬件厂商,把所有功能都自己的平台上实现。目前的支付大多数还是基于软件和远端密钥验证。如果有人把手机破解,那还是可以读取到支付图层的密码的。而trustzone做的,就是硬件上杜绝这类情况。\x0d\ 第四是物联网。物联网的安全有好几种做法,可以把安全检测放在服务器端或者末端芯片上。末端通常是一个MCU加上传感器和互联模块,面积较小。用硬件trustzone实现的话,加解密和密钥管理等功能会需要额外内模块,可能比MCU本身都大,成本太高。但如果是附加值高的芯片就没什么问题。\x0d\ 让我们从技术层面来定义Trustzone到底能做什么:\x0d\ 1、防止 *** 作系统被攻破后关键数据泄密,关键数据存放在特定内存区域,而那块区域,只有安全 *** 作系统才有可能读到。\x0d\ 2、防止通过JTAG等调试接口读到寄存器,缓存,内存或者闪存数据。\x0d\ 3、从芯片制造开始,最初的密钥可以用芯片熔丝实现,往后启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最高特权级和密钥验证,建立信任链,杜绝软件被替换或者被恶意读取。\x0d\ 4、防止边带攻击,比如量取内存颗粒的信号猜测数据,制造故障让检验模块停止工作,替换外围器件,输入特定数据确定电磁信号特征,打开芯片直接量内部信号线等。\x0d\\x0d\上一个典型的ARM SoC内部结构,在这个结构里,Trustzone做的事情是保护数据在芯片内部的安全,不允许非授权的访问,哪怕这个访问来自CPU。初看有些复杂,不过我们可以拆开慢慢分析。从硬件角度开始比软件更清楚些,说不定哪天过认证的时候需要答辩,从头到尾解释系统安全设计。\x0d\ 首先,按照Trustzone的划分,一个芯片内被划分为安全世界和非安全世界。上图中,中间黑色的部分是总线,总线上面是主设备,下面是从设备(主设备中的缓存是例外,这个以后说)。读写请求总是从主设备发往从设备的。\x0d\ 作为从设备,区分它是不是属于安全世界相对简单。如果一个从设备不存在成块的空间映射,比如I2C或者PWM,那么我只要在总线访问它的时候,额外的加入一个管脚(取名为PROT),就可以告诉它本次访问是不是来自安全世界。如果从设备本身是完全属于被保护的安全世界,不接受非安全的访问,那么只要简单的拒绝,返回错误或者无意义数据即可。同样,如果从设备本身处于非安全世界,那么对于安全和非安全访问,都可以返回正确数据。还有,从设备所处于的世界,是可以动态配置的,且动态配置本身需要处在安全世界,这个以后讨论。\x0d\ 对于块设备,包括闪存,sram和内存等,它们的某些地址块需要处于安全世界,其他的处于非安全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它们前面插入一个检验模块(例如图中左方,DDR上面的TZC400),来判断某个地址是不是能被访问。当地址被送到这个检验模块,模块会结合PROT管脚去查表,看看本次访问是不是被允许,然后做相应措施。表本身和之前的动态配置一样,必须是在安全世界里面配置的。\x0d\ 至此,从设备就分析完了,是不是感觉特别简单?还有些细节,在把主设备也讲完后,我们会从系统角度来关注。\x0d\ 对于一般主设备,不考虑自带的缓存时,其实和从设备也差不多,也分为安全和非安全,可以在安全世界动态配置。配置完成后,这些主设备会按照自己所处的世界,驱动PROT管脚和地址来访问从设备,得到相应返回。不过这里的一般主设备不包括中断控制器,系统MMU,调试模块和处理器,接下来对这些例外模块进行具体分析。\x0d\\x0d\首先是处理器。\x0d\ 在上图情况,接了CCI总线后,处理器接在缓存一致性端口ACE上(不明白的请参考以前的文章),它的缓存是可以被别人访问的,并且这个访问,是从主设备到主设备(当然,在处理器内部是从端口),不会经过总线送到内存,也不会经过检验模块TZC400。这时就有个漏洞,通过 *** 纵一个非安全世界的模块,比如上图的橙色主设备,假装去读一个被安全世界保护的内存地址。这个地址本来存在于内存,被TZC400保护,可是由于总线的监听功能,读请求有可能被发往处理器缓存,从而绕过保护。\x0d\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处理器在所有的页表和缓存都做了特殊设计,加了一个标志位,标志本缓存行是否属于安全世界。如果别的非安全世界主设备来监听安全世界缓存行,由于安全位不同,处理器会认为这是两个不同地址,哪怕它们的地址一致,返回缓存未命中。这样,就不会把数据泄漏。\x0d\ 有人会问,这个标志位来源于页表,改了页表中的这一位不就可以访问了?其实不行。因为安全世界页表位于被保护的内存区域或者缓存,就算破解了 *** 作系统也无法访问。\x0d\ 又有人会说,那改了非安全世界的页表中安全位,并伪造一个安全世界的地址,岂不是可以让CPU模拟出一个访问安全世界的传输,送到总线和TZC400?TZC400或者对端缓存一看地址和PROT管脚都是符合要求的,应该就会返回保密数据吧?想法是不错,可是当CPU位于非安全世界时,它会忽略页表中的安全位,所以不可能发出PROT为安全的传输。所以,我们可以对这点放心。\x0d\ 以上是别的主设备访问处理器,那如果处理器本身处于非安全世界,有没有可能访问其他主设备的安全缓存?当然有。所以不要把其他主设备接到ACE端口,以免被监听,一般主设备是不会做缓存上的安全与非安全区分的。接到ACE-Lite接口无所谓,反正设计上就无法被读取缓存数据。\x0d\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例外,就是GPU。在最新的ARM G71图形处理器上,是支持双向硬件一致性的。也就是说,GPU也可以被监听缓存的。为了简化设计,图形处理器被设成永远处于非安全世界,CPU尽管读,不在乎,它使用另外一种机制来保护数据,以后介绍。\x0d\ 对处理器缓存熟悉的人可能会想到用跨缓存行的非安全变量来访问被保护的数据。没用的,处理器设计者早就想到这点,要不就是非对齐访问异常(包含exclusive access的时候),要不就不会给你数据,具体到每个处理器有所不同。\x0d\ 还有一个漏洞没堵上,那就是缓存维护,TLB和分支预测 *** 作。ACE端口包含了DVM *** 作来维护它们,安全性如何保障?同样的,地址中也有安全和非安全位。不过话说回来,DVM *** 作无非就是无效化某些缓存,分支预测和TLB项,不存在安全数据被读取,TLB被篡改的情况。\x0d\ 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有点晕,不少漏洞需要堵。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需要记住的是各种缓存 *** 作,通过安全标志位保护,避免漏洞。对比处理器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情况,这点漏洞不值一提。\x0d\ 杜绝了缓存漏洞后,还有别的隐患,比如仿真器。调试模块可以被用来访问各个从设备,也可以访问和影响处理器内部资源。从设备侧的防护很容易,把调试模块当成一般的主设备处理就行。处理器内部的寄存器,缓存等资源,需要处理器从设计开始,就要为所有资源定义安全级别。被保护的资源对于来自调试模块的未授权访问会被禁止。只有通过安全启动链,安全世界的软件才能打开寄存器SDER,从而允许外部仿真器影响被保护的安全世界资源和处理器运行状态,访问被保护的资源。\x0d\ 那处理器内部的资源是怎么划分的?以ARMv8举例,如下图:\x0d\\x0d\这幅图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ARMv8的处理器被分成四个特权等级,通常EL0跑用户态程序,EL1内核,EL2虚拟机。EL0-1分为安全与非安全,EL3只有安全世界,EL2不区分,两个世界的切换必须经过EL3。我们谈到的处理器内部资源,包括寄存器,缓存,异常,MMU,很多都会分组,组之间看不到或者低级不可访问高级,从而保证安全。没有分组的,比如通用寄存器,就需要软件来维护,防止非安全世界的看到安全世界的数据。\x0d\ 引起安全切换的会有几种可能:中断和SMC指令。中断分为如下几种情况:\x0d\\x0d\非安全世界下,在EL1或者EL0,当一个非安全中断来临,那么系统没必要切换安全状态,作为一般中断处理,切到EL1即可。\x0d\ 非安全世界下,在EL1或者EL0,当一个安全中断来临,那么系统必须先切到EL3,不然就没法做安全世界切换。\x0d\ 安全世界下,在EL1或者EL0,当一个安全中断来临,没必要做安全世界切换,作为一般中断处理,切到EL1即可。\x0d\ 安全世界下,在EL1或者EL0,当一个非安全中断来临,那么系统必须先切到EL3,不然就没法做安全世界切换。\x0d\ 当跳到EL3的Secure Monitor程序处理上下文切换时,IRQ/FIQ中断屏蔽位不起作用,哪怕打开了也不会触发,直到Secure Monitor处理完,向下跳到相应的安全世界EL1时,才会让原来的中断屏蔽恢复,从而触发中断。此时处理中断的是安全世界的中断程序,处于被保护的内存区域,杜绝非安全世界的程序篡改。\x0d\ 那怎样触发安全与非安全中断呢?这在中断控制器里有定义,早年的定义中只有FIQ可以作为安全中断,后期的可配置,并且,相应的安全世界配置寄存器只有在处理器的安全世界中才可以访问。\x0d\ SMC指令和中断触发类似,只不过软件就可以触发,切换到Secure Monitor。这里,非安全软件可以提出触发请求,在通用寄存器填入参数,却无法控制安全世界的处理程序做什么,也依然看不到被保护内存数据。所以防止数据泄密的任务就靠安全 *** 作系统了。\x0d\ 至此,安全启动后的基本硬件防护已经完成,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Trustzone,那就错了,精彩的在后面。\x0d\ 我们可以把Trustzone放到实际应用里面看看是不是可行。以DRM举例,如下图:\x0d\\x0d\在播放授权 视频的时候,视频流来自网络或者闪存,它们不需要在安全世界,因为数据本身就是加密过的。然后被解密并放到被保护内存,等待解码。上图中,密码保护和解密是通过安全硬件模块Crypto来完成的,这个我们以后再分析,先处理解密完成后的视频流。此时有两种方案:\x0d\ 第一中,非常自然的,可以把所有的过程在安全世界完成,那么图形处理器,视频处理器和显示模块必须都工作在安全世界,能访问安全世界的数据,才能完成工作。可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驱动。我们知道,图形处理器的驱动是非常复杂的,并且手机上只存在Linux和windows下的图形驱动,和OpenGL ES/DirectX配合。\x0d\ 而安全世界的 *** 作系统(TEE,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是完全不兼容的安全系统,甚至有的都不支持SMP, 完全不存在可能性把图形驱动移植上去,也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话,就只能把图形处理器从流程中挖掉,只留下相对简单也不需要生态的视频和显示模块的驱动,工作在安全世界,而GPU的输出送到显示模块,由显示模块进行混合。\x0d\ 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也确实有公司这么做。但是从长远看,图形处理器总是会参与到这个过程的,别的不说,只说VR和AR流行以后,要是虚拟个显示屏出来,上面播放视频,然后放在一个虚拟出的房间,那他们之间肯定是要进行互动的,此时显示模块就需要把视频图层送回GPU进行运算。如果GPU不在安全世界,那就会造成泄密。\x0d\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了第二种解决方案,称作TZMP1(Trustzone Media Protection 1),引入了保护世界的概念。\x0d\ 保护世界工作于非安全世界,这样才能兼容图形驱动。那安全怎么办?它需要添加四根管脚NSAID,类似于安全世界的PROT信号,只不过做了更细的划分,使得GPU/视频/显示模块要访问被保护内存时,预先定义好了权限。而这个权限的设置,也是通过前文的TZC400来实现的,在安全启动链中就完成。CPU的权限通常是0,也就是最低。而显示控制器权限是只读。\x0d\ 这样一来,我们之前的老问题,恶意缓存监听,又回来了。在新的A73和G71加CCI500/550总线系统里,可以支持双向硬件一致性。这意味着GPU也能被监听。这下大家都在非安全世界,缓存里的安全位不起作用,怎么解决?这需要总线的配合。\x0d\ ARM的总线CCI500/550,有一个保护模式,打开后,不光支持上文的NSAID管脚,还可以在监听的时候,把监听传输替换成缓存行无效化命令,直接让目标把相应缓存行无效化。这样一来,数据还是需要从内存读取,保证安全。并且这个过程对软件透明,无需做任何改动。\x0d\ 可是此时,辛辛苦苦设计的硬件一致性就完全起不到加速作用了,性能受到影响。好在运行OpenGL ES的时候,GPU是不会发出共享传输的,CPU也不会没事去监听GPU的数据。而下一代的图形接口Vulkan,会开始使用GPU双向一致性,那时候会有影响。还有一点不利的是,如果同时运行OpenCL和DRM,OpenCL也用不上双向硬件一致性,必须重启系统切换到非保护模式才行。\x0d\ 还有,在实际使用中,现有的TZC400作为内存保护模块,有几个致命的缺陷。\x0d\ 第一,它的配置只能在启动时完成,无法动态改变,也就是说,一旦某块内存给了安全世界,就无法再被非安全世界的 *** 作系统使用,哪怕它是空闲的。在4K视频播放时,需要分配几百兆内存,还不止一块。\x0d\ 如果一直被占着,这对于4GB内存手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怎么解决?只能改成动态配置。此时,如果内存不够了,非安全 *** 作系统提请求给安全系统,让它把暂时不用的物理内存设到非保护内存区,并定个时间收回。不过这样一来内存分配机制就复杂了,说不定还得改内核,很危险。\x0d\ 如果忽视这点,继续往下走,还会遇到第二个问题。TZC400和它的改进版最多只能支持最小颗粒度为2MB的内存块管理。为什么不弄细些呢?很简单,如果设成4KB,和系统页大小一致,那么4GB的物理内存就需要一百万条目来管理。如果做成片上内存,比二级缓存还大,不现实。\x0d\ 而做内存映射,就和MMU一样了,经过CPU的MMU后,数据访问还要再穿越一次MMU,延迟显然大。此外,这一层的MMU无法利用一二级缓存放页表,效率极低。如果继续保持2MB的颗粒,那么在分配内存的时候,很快就会因为块太大而用完。就算使用了上一节的方法,问题也没法很好解决。这就是TZMP2V1。\x0d\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种基于虚拟机的方案就出现了。不过这个方案基本上推翻了Trustzone最初的设计意图,我们来看下图:\x0d\\x0d\在这里,作为内存保护的TZC400完全移除,而系统MMU加了进来。内存保护怎么做?靠物理地址重映射。先看处理器。在启动链中,从EL3向EL2跳的过程时,就定义好保护内存,并且EL2,也就是虚拟机的页表存放于保护内存,EL1的安全页也同样放在保护内存。\x0d\ 这样,当处理器进入到EL1,哪怕通过篡改EL1非安全页表的安全位,也最终会被映射到它所不能访问的安全内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同样的,给处于非安全世界的控制器也加上系统MMU,让设备虚拟化,同样可以控制安全。这就是TZMP2V2。有了系统MMU,页表可以做成4KB大小了,也不用担心CPU那里穿越两次MMU。这时候,也不用担心恶意监听缓存,因为所有穿过二级MMU的访问里,安全位都是经过检验的的。\x0d\ 但是,不看别的,光是为设备加入这些系统MMU,就会增加很多面积。还有,光加MMU不够,还要加入系统的三级甚至四级缓存,才能让MMU效率更高,不然延迟太大。当然,如果设备使用的页表并不很多,可以对MMU简化,比如增大最小颗粒度,减少映射范围,直接使用片内内存。这需要系统设计者来做均衡。对于GPU来说,要支持双向一致性,还得考虑让监听传输通过MMU,不然功能就出问题了。\x0d\ 如果使用了TZMP2V2,那么虚拟化就变成了一个切实需求。然后会发现,ARM的中断和设备的虚拟化还很不完善。接下来我从硬件角度解释下虚拟化。\x0d\ 说到虚拟化,先要解释系统MMU。\x0d\\x0d\如上图所示,系统MMU其实很简单,就是个二层地址转换。第一层,虚地址到实地址,第二层,实地址到物理地址。请注意,没有第二层转换时,实地址等同于物理地址。这个模块既可以两层都打开,也可以只开一层,看情况而定。\x0d\\x0d\上图比较清楚的显示了一层映射的过程。其中,设备发出的虚地址请求,会先经过TLB,它里面存了以前访问过的页表项,如果有,就直接返回,没有就往下走到第二步table walk。\x0d\ 第二步里,MMU会按照预设的多级基址寄存器,一级级访问到最终页表。如果MMU位于CPU内,那table walk过程中每次访问的基址和表项,都可以存放于缓存中,大大提高效率。如果在设备上,只有内建的TLB表项,后面没有缓存,那未命中TLB的都是访问DDR,效率自然下降。\x0d\ 所以CPU和GPU等经常访存的设备,都是自带第一层MMU和缓存。而对于没有内部MMU,切换页表又不是很频繁的设备,比如DMA控制器,可以在下面挂第一层MMU,此时驱动就简单了,直接把应用程序看到的虚地址给DMA的寄存器就行,MMU会自己按照基地址去查找相应页表并翻译,把实地址送到总线。不然,驱动还要自己查找实地址再写入寄存器。\x0d\ 我们前面说过,在TZMP1和TZMP2v1中,内存保护是靠TZC400来完成的。而到了TZMP2v2,取消了TZC400,这时靠虚拟化的二层地址映射。\x0d\ 二层映射的过程和一层映射基本一样,不再详述,但是性能问题会被放大。假设在一层中,经过四级基址查到最终页,而在二层中,这每一级的基址查找,又会引入新的四级基址访问。所以至少要经过4x4+4=20次访存,才能确定物理地址。如果没有缓存的帮助,效率会非常低。\x0d\ 其他可行的办法是减少基址级数,比如linux只用了三级页表,但即使如此,也需要3x3+3=12次查找。在包含缓存的ARM CPU上,虚拟机的效率可以做到80%以上。而二层MMU应用于设备实现设备虚拟化的时候,就需要小心设计了。\x0d\ 有了系统MMU,我们就有了全芯片虚拟化的基础。那在对系统性能和成本做完平衡,采取合适的系统MMU设计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虚拟化,并且靠虚拟化实现安全了?没那么容易,还有其它问题需要考虑。\x0d\ 虚拟化脱胎于仿真器,就是在一个平台上模拟出另一个平台。在指令集相同的时候,没有必要翻译每一条指令,可以让指令直接被硬件执行,这样指令的效率算是得到了解决。当然,对于某些特殊指令和寄存器访问,还是需要hypervisor处理的。接着第二个问题,访存。\x0d\ 我们前面解释过,对CPU来说,高效的虚拟化访存,就是让指令高效的经过两层翻译,而不是每次访存都需要触发虚拟机EL2的异常,切到Hypervisor,再得到最终物理地址。这一点在没有缺页异常的时候,ARM的虚拟化也已经做到了,而有缺页异常时还是需要Hypervisor处理。再接着是设备访存虚拟化,有了系统MMU,也可以高效做到。再就是处理器和设备中断虚拟化。\x0d\ 最后,设备的虚拟化需要管理,那设备本身需要支持虚拟设备号和虚拟中断号。更多内容请期待。

物联网应用涉及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 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物联网无处不在。由于物联网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因此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如下。

1、城市管理

(1)智能交通(公路、桥梁、公交、停车场等)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并报告公路、桥梁的“健康状 况”,还可以避免过载的车辆经过桥梁,也能够根据光线强度对路灯进行自动开关控制。

在交通控制方面,可以通过检测设备,在道路拥堵或特殊情况时,系统自动调配红绿灯,并可以向车主 预告拥堵路段、推荐行驶最佳路线。

在公交方面,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能公交系统通过综合运用网络通信、GIS地理信息、GPs定位及电子控 制等手段,集智能运营调度、电子站牌发布、IC卡收费、ERP(快速公交系统)管理等于一体。通过该系 统可以详细掌握每辆公交车每天的运行状况。另外,在公交候车站台上通过定位系统可以准确显示下一 趟公交车需要等候的时间;还可以通过公交查询系统,查询最佳的公交换乘方案。

停车难的问题在现代城市中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找 到车位。智能化的停车场通过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摄像感应、地感性传感器、太阳能供电等技术,第一 时间感应到车辆停入,然后立即反馈到公共停车智能管理平台,显示当前的停车位数量。同时将周边地 段的停车场信息整合在一起,作为市民的停车向导,这样能够大大缩短找车位的时间。

(2)智能建筑(绿色照明、安全检测等)

通过感应技术,建筑物内照明灯能自动调节光亮度,实现节能环保,建筑物的运作状况也能通过物联网 及时发送给管理者。同时,建筑物与GPs系统实时相连接,在电子地图上准确、及时反映出建筑物空间地 理位置、安全状况、人流量等信息。

(3)文物保护和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降尘和有害气体等进行长期监 测和控制,建立长期的藏品环境参数数据库,研究文物藏品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造最佳的文 物保存环境,实现对文物蜕变损坏的有效控制。

(4)古迹、古树实时监测

通过物联网采集古迹、古树的年龄、气候、损毁等状态信息。及时作出数据分析和保护措施。

在古迹保护上实时监测能有选择地将有代表性的景点图像传递到互联网上,让景区对全世界做现场直播 ,达到扩大知名度和广泛吸引游客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实时建立景区内部的电子导游系统。

(5)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

使用RFID设备的图书馆/档案馆,从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到流通、典藏和读者证卡,RFD标签和阅读 器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条码、磁条等传统设备。将RFID技术与图书馆数字化系统相结合,实现架位标 识、文献定位导航、智能分拣等。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自助图书馆,借书和还书都是自助的。借书时只要把身份z或借书卡插进渎卡器 里,再把要借的书在扫描器上放一下就可以了。还书过程更简单,只要把书投进还书口,传送设备就自 动把书送到书库。同样通过扫描装置,工作人员也能迅速知遭书的类别和位置以进行分拣。

2、数字家庭

如果简单地将家庭里的消费电子产品连接起来,那么只是—个多功能遥控器控制所有终端,仅仅实现了 电视与电脑、手机的连接,这不是发展数字家庭产业的初衷。只有在连接家庭设备的同时,通过物联网 与外部的服务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与设备互动。有了物联网,就可以在办公室指挥家庭电器的 *** 作运行,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家里的饭菜已经煮熟,洗澡的热水已经烧好,个性化电视节目将会准点 播放;家庭设施能够自动报修;冰箱里的食物能够自动补货。

3、定位导航

物联网与卫星定位技术、GSM/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够在互联网和移 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内使用GPs技术,使用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实现端到端的多向互动。

4、现代物流管理

通过在物流商品中植入传感芯片(节点),供应链上的购买、生产制造、包装/装卸、堆栈、运输、配 送/分销、出售、服务每—个环节都能无误地被感知和掌握。这些感知信息与后台的GIS/GPS数据库无 缝结合,成为强大的物流信息嘲络。

5、食品安全控制

食品安全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通过标签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 监控,对食品质量进行联动跟踪,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预防,极大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6、零售

RFID取代零售业的传统条码系统(Barcode),使物品识别的穿透性(主要指穿透金属和液体)、远距离 以及商品的防盗和跟踪有了极大改进。

7、数字医疗

以RFID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对病人不问断地监控、会诊和共享医疗记录,以及对医 疗器械的追踪等。而物联网将这种服务扩展至全世界范围。RFID技术与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8、防入侵系统

通过成千上万个覆盖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的传感节点,防止入侵者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 入侵。上海机场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已成功采用了该技术。

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中国的物联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随着物联网的应用普及,形成我国的物联 网标准规范和核心技术,成为业界发展的重要举措。解决好信息安全技术,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根据我的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现在各大公司巨头也已经开始布局物联网市场了,所以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是非常有益的!!

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无时无刻,我们的很多信息都被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这就必然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有多严重?在此前举办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发生的一个实例,就可见一斑。
在360展区,市民严女士随手将钱包、手机放到安检筐里,空手走过安检门。她通过安检门,突然发现大屏幕上显示出自己yhk的姓名拼音、身份z号、yhk号、卡片有效期、最近10次的消费时间、消费地点、取现记录、转账记录等等。严女士惊呼:“遇到了魔术师”。
360安全专家刘洋解释,实际上,存放手机钱包的安检筐里存有一张具有NFC(近距离通信)功能的无线读卡器,旁边还有配套的信号接收器和电脑等设备,就像公交车刷卡器,只要yhk靠近读卡器,卡片的信息就显示出来,安检门其实就是“安全魔术师”手中的障眼法。就在严女士将钱包放进安检筐的那一刻,严女士的个人信息就已经泄露了。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我们的数据安全呢?难道我们只能看着个人的数据和隐私到处泄露吗?
数据安全事件日益高发
近来,大数据安全事件呈高发之势。日前,广东警方破获一起高科技经济犯罪案件,17岁的“黑客”叶世广,攻破了多个商业银行网站,窃取了储户的身份z号、yhk号、支付密码等数据,带领一批人在网上大肆盗刷别人的xyk,涉案金额近15亿元,涉及银行49家。
今年2月,发生了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网络盗窃案。黑客入侵了孟加拉国央行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盗走了8100万美元,后来孟加拉国官方表示,黑客出现了一个拼写错误,否则随后还将进行一笔近10亿美元的转账。
今年3月,与叙利亚有关联的激进黑客组织对一个自来水厂发起网络攻击。黑客 *** 纵系统改变了进入到自来水中的化学物含量,阻碍净水过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越多,网络攻击的发生几率就越高,网络攻击首先瞄准大数据,攻击造成大数据丢失、情报泄密和破坏网络安全运行。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又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
大数据安全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在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就会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在鼓励发展大数据的同时,要同步考虑构建大数据安全体系。”齐向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网络安全思路已经无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安全。刘洋向记者介绍,传统网络安全的防护思路是划分边界,将内网、外网分开,业务网和公众网分离,用终端设备将潜在风险隔离。通过在每个边界设立网关设备和网络流量设备,来守住“边界”,以期解决安全问题。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云服务的出现,移动终端在4G信号、Wi-Fi信号、电缆之间穿梭,网络边界实际上已经消亡。
“很多传统的大企业认为,只要自己购买服务器并搭建独立的机房,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就能够保护企业的数据不被泄露,能够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但实际上,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方法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攻破。”阿里云安全资深总监肖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是因为从技术实力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是专门做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其设置的技术壁垒难以阻挡专业的黑客。
齐向东介绍,360安全中心每天发现木马样本近千万个,每天发现的各种软硬件漏洞、网站漏洞超过120个,“每一个木马每一个漏洞,都可能攻破预先部署的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传统防护的确难以奏效。
云平台和大数据需“双剑合璧”
在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对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问题,防止信息泄露,除了完善相关法制法规,更加需要云平台的防护技术,结合大数据技术来应对数据安全。
“在云计算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将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或许比传统的企业信息防护更加安全。”肖力介绍,以阿里云为例,阿里云在架构设计之初就同步考虑了安全架构,不仅将安全的基因植入到整个云平台和各个云产品中,也将数据安全要求嵌入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依靠专业的云计算平台,强大的技术团队能够更好地应付来自黑客的攻击。
不同用户之间,无论是CPU、内存,还是存储和网络,都默认相互隔离,既看不到对方的数据,也不会相互影响。“就像一间五星级酒店被分割成多个房间,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和封闭的,从而确保不同租户互不干扰和数据隔离。”肖力表示。
据介绍,目前全国35%的网站的数据安全防护都依托于阿里云平台的防护。阿里云的云盾,涵盖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和移动安全这五个安全领域,来保护数据安全。
360也有自己的云安全管理平台。刘洋介绍,该平台将360独有的云安全漏洞挖掘能力输出给广大用户,通过统一管理、安全可见以及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的分层纵深防御,为用户全面解决云安全问题。
“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问题十分必要。”齐向东进一步指出,必须建立“数据驱动安全”的思维,搭建全新的互联网安全体系—“传统安全+互联网+大数据”。也就是说,要利用漏洞挖掘技术、网络攻击技术、软件样行为分析技术以及由网络地址解析数据库、网络访问日志数据库、文件黑白名单数据库等组成大数据系统与分析技术,构建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要基于强大的大数据库、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广泛的用户覆盖率,提前感知网络威胁态势,为大众提供未知威胁的发现与回溯功能并进行有效防护。”齐向东说。
“未来还应当联合各方力量,共建互联网安全产业链生态,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风险。”肖力表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67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