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世界名画鉴赏 1500字左右。。。最好是油画,

求。世界名画鉴赏 1500字左右。。。最好是油画,,第1张

你可以试下《最后的晚餐》这副作品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
《最后的晚餐》(约1498)(壁画 460 x 880 厘米)
达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兰.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壁画,直到1496年才告完成。
达芬奇站在新时代的前列,赋予这一传统宗教题材以新的思想和境界,在神的形象中挖掘和表现了人的心理和情感,高度体现了文艺复兴的进步的时代精神。
《最后的晚餐》是表现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不幸将临时,在与门下众弟子共进最后的晚餐宴席上,宣布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刚说完,就在十二个门徒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画家着意刻画弟子们瞬间所表露出来的极其复杂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画家赋予画中每个人物以鲜明的性格气质,紧紧扣住每个门徒对基督的话做出明白的、毫不含糊的表态。这个场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静的水面上投掷一块石头所引起的那愈来愈大的波纹浪图一样,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静的晚餐,突然引起巨大的波动,门徒中每个人的动作、手势及面部的表情所传达出来的是微妙的因人而异的心理差别和变化。
全画总共十三人,基督居于面面中间位置,其余十二个门徒分四组平均对称排列左右,这些组合是由每个人的心变化和感情联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画中人的情绪造成画面的气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画家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使画中人和欣赏者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如果来探究一下画幅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发展是很有意思的。请看:基督在说完“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以后。神色镇静而又慈祥,很自然地摊开两手,微微低垂着头,毫无恐惧之色,为刚才所说的那句话似乎还有点不甚感慨之情;门徒中反应强烈、显得特别激动的是坐在基督左手边的那一组三个人,他们各具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动作。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年轻的、具有火爆性格的菲利普突然按捺不住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向基督表白自己对老师的真诚与纯洁,那个老雅各极度愤慨,用力地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向后仰,好像在向同伴表示:我实在不知道,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哆嗦的说出“真的?天晓得,事情怎么会是这样?”他实在弄不清楚刚才发生的事情。在靠近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充满着一种复杂情绪,显然处于克制状态。那个告密的叛徒犹大就在这一组里,当他听了基督的话以后,做贼心虚地急速扭动身子,惊恐万状的想远离老师,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栗而极端害怕地斜视着威严的基督,他阴沉而丑陋的,又显得特别粗鲁的脸皮,被善良貌美的约翰和坚强勇敢的彼得面孔衬托,对照得更加鲜明突出,约翰优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如何办是好,在倾听彼得细言。彼得的头在约翰和犹大之间显得特别突出,他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并把左手按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似乎在低声讯问约翰:“你知道是谁出卖了我们的老师吗”此时他的左手还紧捏着—把刀,好象正在表示,要是我知道是谁告的密,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来为我们的老师报仇,这是一个急性而富有正义感的人。在靠近彼得右手边一组是张开双手的、显得震惊而又沉着的、上了年纪的巴多罗迈,他的手势似乎表明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在这危急关头想拯救老师。搂住巴罗多迈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桌子顶端的、身强力壮的是安得烈,他扭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这一组的三个人都凝神注视着基督,把欣赏者的视线完全引向了基督。最左面一组的另外三个人是达太、西门和马太,马太虽然脸向左边的老达太,可是双手却伸向基督,好像在讯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老师讲的话到底指的是谁呢从老达太摊开的双手看,表示自己也正为这件突如其来的事纳闷,好像在十分疑惑地告话他。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西门也在苦苦思索这从天而降的大祸,但是毫无结果。到此为止,画里十三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子里,观赏画的人好像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这个题材曾为达芬奇之前的不少画家所描绘过,但唯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空前的杰作。
《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大师把十三个感情激荡的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画家尽可能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临危不俱、神态自若。大师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小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上,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似乎耶稣很孤立,实际上内在的情绪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门徒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都以耶酥为中心:画中的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而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的身上。画家将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对称地分配在基督的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这些独具匠意的艺术处理,使艺术语言显得高度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绘画是空间静态的艺术,它不可能像小说和戏剧那样,把事件和复杂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的发展变化细致而深刻地一一告诉观众,只是靠一个静止的瞬间形象,去揭示变化和发展着的生活。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画家必然要设法抓住能显示画中人内心活动的外部特征,即对人物的动态和面部表情加以塑造,通过可视的形象,使欣赏者产生符合画家创作意图的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这个瞬间的前因和后果。因此,虽然都是静止的人物,但能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静中求动。画家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就必须精心地为自己的主题,情节选择一个环境,运用典型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去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清楚地表明画家打算告诉观众的一切方面,使处于静态的画面成为一出剧的缩影,这应该是情节性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的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这方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曲。他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严肃,他为《最后的晚餐》化费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他在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周详而细致,画了大量的速写,构思时进行深思熟虑的推敲,他深入地研究每个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并为每个人规定了行为举止的意图。在他为这幅画所作的笔记中写道,“一个人饮了酒并把杯子放下来,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的手指,眉头紧皱,看着自己的同伴,又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耳边,嘴上显得惊奇的样子……”。在这些笔记中虽然没有注明门徒的名字,但据分析看,达芬奇在创作想象中对于具体地塑造每个门徒,已经作了严格的选择和规定,基本上根据每个门徒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设想和规定了他们各不相同的行为,以及在整个构图中所占的地位。这些明显的意图在他遗留的一些速写中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出来。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画幅中每个人物都有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动作和表情。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他的工作作风是既严肃认真,而又富有情趣。他对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极为慎重。有时候他长时间地站在自己的画前沉思,停笔徘徊许久。据说这使不懂艺术的寺院院长十分恼火,竟然无理责难达芬奇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并且打算催促他一刻也不要停笔作画。他自己不好意思去催逼达芬奇,便不断地在他的总管面前唠叨,要他去找达·芬奇谈谈为什么总是站着不动笔,总管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用委婉的方式,转弯抹角地示意大师快点作画,并且尽量让达芬奇理解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院长的旨意。大师并没合生总管的气,还和他就画的艺术性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交谈,最后向他严肃地表示,自己将会很快完成这幅壁画,目前只是剩下两个人额头需要刻画,一个是基督,另一个就是叛徒犹大。基督的头像问题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最后关于犹大的模特儿还需要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当的模特儿的话,他准备就利用这个令人讨厌的、粗暴而无知无识的院长的头去填补。这席话引起了总管的同情和好笑,他会意地告诉芬奇,“大师的话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他本人完全理解”。自此以后,那个可怜又可鄙的僧院长终日坐立不安,再也不敢来打搅大师的工作了。传说公爵莫罗殿下来看定稿的《最后的晚餐》时当看到犹大的面孔时忽然笑了起来:“犹大!简直和修道院院长一模一样,他不给你安宁,他妨碍你的工作,你非常巧妙地报复了他让他永远留在这张桌子的后面吧。正好,他那样贪婪地把钱袋抓得紧紧的,舍不得花在自己修道院的孩子们身上。由于他的吝啬,教士们吃够了苦头。”我们现在看到画面上面那个犹大的头,实在是反映出一个可耻叛徒的丑恶形象,也是对残酷无情的小人的真实写照,使观赏者望而生厌。
五百年过去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我们中国的画家和观众,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歌颂的是基督教的主题,我们并非赞美基督教的精神的伟大。但画家笔下所描绘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类社会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善恶的对比写照。大师所歌颂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义的美德;斥责的是卑鄙和丑恶的叛徒行为。因此,这件杰作在历史上永远是不朽的,它不仅属于意大利人民,也属于全世界的人民。

NO001:野牛图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马格德林人,洞窟岩画,长195cm,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
NO002:捕禽图
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埃及底比斯内巴蒙墓出土,陵墓壁画,64x742cm,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NO003:渔夫
约公元前1500年,古希腊,克里特岛人,爱琴海地区壁画,雅典国立考古学博物馆藏
NO004:辞行出征的战士
约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攸西米德斯,红绘式瓶画,高60cm,慕尼黑国立博物馆藏
NO005:狄奥尼索斯秘仪图
公元前60年,庞贝古城,湿壁画,高331cm,意大利庞贝城神秘别墅藏
NO006:狂欢者
约前470年,古罗马,墓室壁画,约108x196cm,意大利塔尔奎尼亚博物馆藏
NO007:凯旋图
公元800年,古玛雅,神庙壁画,墨西哥的恰帕斯州波南帕克藏
NO008:手持莲花和金刚的菩萨
约公元580年,古印度,石窟壁画,印度阿旃陀石窟第一窟入口左壁
NO009:查士丁尼及其随从
公元547年,拜占庭,马赛克镶嵌画,264x365cm,意大利拉文那圣威塔尔教堂藏
NO010:贝叶挂毯
约11世纪,英国,西线织绣,50x620cm,法国巴约图书馆藏
NO011:哀悼基督
1304-1306年,意大利,邦多纳,湿壁画,200x185cm,意大利帕多瓦阿雷那礼拜堂藏
NO012:圣三位一体
1427年,意大利,马萨乔,湿壁画,670x320cm,意大利圣玛利亚·诺维拉教堂藏
NO013: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434年,荷兰,凡·艾克,板上油画,82x595cm,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NO014:春
1481-1482年,意大利,波提切利,木板蛋彩画,203x314cm,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藏
NO015::维纳斯的诞生
1487年,意大利,波提切利,布面蛋彩画,175x2875cm,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藏
NO016:基督受洗
1450年,意大利,弗兰西斯卡,木板蛋彩,167x116cm,伦敦国立画廊藏
NO017:最后的晚餐
1499年,意大利,达芬奇,油彩壁画,460x880cm, 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藏
NO018:蒙娜丽莎
1503-1506年,意大利,达芬奇,板上油画,77x53cm,巴黎卢浮宫藏
NO019:四使徒
1526年,德国,丢勒,板面油画,共两幅,每幅215x76cm,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NO020:沉睡的维纳斯
1510年,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画布油画,1085x175cm,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藏
NO021:圣安东尼的诱惑
约1495-1515年,荷兰,博斯,板上油画,131x238cm,里斯本安提瓜国家美术馆藏
NO022:雅典学院
1510-1511年,意大利,拉斐尔,壁画,2794x6172m,梵蒂冈博物馆藏
NO023:西斯廷圣母
1513-1514年,意大利,拉斐尔,265x196cm,布面油画,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藏
NO024:创造亚当
1510年,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油彩壁画,280x570cm,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藏
NO025:最后的审判
1536-1541年,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油彩壁画,1370x1220cm,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祭坛墙
NO026: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
约1515年,意大利,提香,布面油画,118x279cm,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藏
NO027:伊拉斯谟像
1523-1524 年,德国,小荷尔拜因,木板油画,42x32cm,巴黎卢浮宫藏
NO028:法兰西斯一世
1525-1530年,法国,克鲁埃,木板油画,96x74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NO029:入浴的苏珊娜
1555年,意大利,丁托列托,布面油画,194x147cm,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NO030:农民的婚礼
1568年,荷兰,勃鲁盖尔,木板油画,114x164cm,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NO031:以马忤斯的晚餐
1601-1602年,意大利,卡拉瓦乔,帆布油画,141x1962cm,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NO032:拉奥孔
1610-1614年,西班牙,埃尔·格列柯,布面油画,142x193cm,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藏
NO033:秋冬山水图·冬景
1467年,日本,雪舟等杨,立轴,水墨纸本,纵463厘米,横29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NO034:劫夺吕西普的女儿
1618年,德国,鲁本斯,画布油画,224x2105cm,德国慕尼黑美术馆藏
NO035:查理一世行猎图》
1635,佛兰德斯,安东尼·凡·代克,布面油画,266x207cm,巴黎卢浮宫藏
NO036:马斯达·佩亚
1788年,英国,雷诺兹,布面油画,77x64cm,巴黎卢浮宫藏
NO037:罗伯特·安德鲁斯夫妇
1750年,英国,托马斯·庚斯博罗,布面油画,70x120cm,伦敦国立画廊藏
NO038:忏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1565年,意大利,提香,119x98cm,布面油画,圣彼得堡国立博物馆藏
NO039:阿卡迪亚的牧人
1638-1639年,法国,普桑,布面油画,85x121cm,巴黎卢浮宫藏
NO040:夜巡
1642年,荷兰,伦勃朗,画布油画,364x437cm,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NO041:吉普赛女郎
1628-1630年,荷兰,哈尔斯,木板油画,58x52cm,巴黎卢浮宫藏
NO042:宫娥
1656年,西班牙,委拉斯凯兹,布面油画,318x276cm,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NO043:倒牛奶的女佣
1658年,意大利,维米尔,布面油画,45x41cm,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NO044:帕里斯的评判
1645-1646年,法国,克劳德·洛兰,布面油画,508x364cm,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藏
NO045:林荫道
1689年,荷兰,霍贝玛,木板油画,140x103cm,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NO046:舟发西苔岛
1717年,英国,让·安东尼·华托,木板蛋彩,129x194cm,巴黎卢浮宫藏
NO047:吸烟者的箱子
1737年,法国,夏尔丹,布面油画,325x40cm,巴黎卢浮宫藏
NO048:蓬帕杜尔夫人
1756年,法国,布歇,布面油画,100x80cm,巴黎卢浮宫藏
NO049:秋千
1766年,法国,弗拉戈纳尔,布面油画,83x66cm,伦敦华莱士陈列馆藏
NO050:马拉之死
1794年,法国,达维特,画布油彩,136x157cm,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NO051: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1805-1807年,法国,达维特,布面油画,610x931cm,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藏
NO052:时髦的婚姻·早餐
1744年,英国,荷加斯,布面油画,685x89cm,伦敦国家画廊藏
NO053:台岑祭坛画
1808年,德国,弗里德里希,布面油画,115x110cm,德国德累斯顿画廊藏
NO054:1808年5月3日夜q杀起义者
1814年,西班牙,戈雅,布面油画,266x345cm,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NO055:裸体的玛哈
1798年,西班牙,戈雅,布面油画,97x190cm,马德里普拉多博物藏
NO056:大宫女
1814年,法国,安格尔,96x162cm,布面油画,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NO057:神奈川冲浪图
约1831年,日本,葛饰北斋,版画,26x385cm,日本神奈川县藏
NO058:梅杜萨之筏
1819年,法国,席里柯,布面油画,491x716cm,巴黎卢浮宫藏
NO059:干草车
1821年,英国,康斯太勃尔,木板蛋彩,1302x 1854cm,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NO060:希阿岛的屠杀
1824年,法国,德拉克罗瓦,布面油画,417x354cm,巴黎卢浮宫藏
NO061:自由引导人民
1830年,法国,德拉克罗瓦,画布油彩,260x325cm,卢浮宫藏
NO062: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
1842年,英国,透纳,帆布油画,914x1219cm,英国泰特美术馆藏
NO063:画室
1855年,法国,库尔贝,布面油画,361x598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NO064:拾穗者
1857年,米勒,法国,835x111cm,布面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NO065:三等车厢
约1863-1865年,法国,杜米埃,布面油画,654x902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NO066:草地上的午餐
1863年,法国,马奈 ,油彩画布,208x2645cm,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NO067:孟特芳丹的回忆
1827年,法国,柯罗,布面油画,65x59cm,巴黎卢浮宫藏
NO068: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70-1873年,俄国,列宾,布面油画,1315x281cm,莫斯科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藏
NO069: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
1871年,美国,惠斯勒,布面油画,144x163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NO070:日出·印象
1876年,法国,莫奈,48x64cm,布面油画,法国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藏
NO071:舞蹈教室
1874年,法国,德加,布面油彩,100x140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NO072:红磨坊的舞会
1883年,法国,雷诺阿,131x175cm,布面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NO073:白日梦
1880年,法国,罗塞蒂,布面油画,159x93cm,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NO074: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
1886-1887年,法国,修拉,布面油画,207x308cm,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藏
NO075:向日葵
1888,荷兰,梵高,76x100cm,布面油画,东京安田葛西艺术博物馆藏
NO076:星月夜
1889年,荷兰,梵高,画布油画,73cx92cm,纽约现代艺术馆藏
NO077:呐喊
1893年,挪威,蒙克,画布油画,908x737cm,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NO078: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1897年,法国,高更,141x377cm,画布油彩,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NO079:圣维克多山
1890年,法国,塞尚,画布油画,65x81cm,美国费城美术馆藏
NO080:吻
1907-1908年,奥地利,克里姆特,银/金叶/布面油画,180x180cm,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藏
NO081:舞蹈
1910年,法国,马蒂斯,布面油画,260x391cm,圣彼得堡历史遗产博物馆藏
NO082:梦
1910年,法国,卢梭,布面油画,205x299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NO083:亚威农的少女
1907年,毕加索,西班牙,布面油画,2439x2337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NO084:格尔尼卡
1937年,西班牙,毕加索,782x350cm,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NO085:即兴31号
1913年,俄国,康定斯基,帆布油画,140x120cm,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藏
NO086:我与村庄
1911年,白俄罗斯,夏加尔,布面油画,192x151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NO087: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
1942年,美国,杜尚,布面油画,148x89cm,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NO088:战争·牺牲
1923年,德国,珂勒惠支,木刻版画,37x40cm,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NO089:集体发明物
1934年,比利时,马格利特,木板油画,735x116cm,私人收藏
NO090:红、白、蓝的菱形画
1924-1925年,荷兰,蒙德里安,帆布油画,143x142cm,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藏
NO091:记忆的永恒
1931年,西班牙,达利,布面油画,24x33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NO092:哥伦布之梦
1958-1959年,西班牙,达利,布面油画,148x89cm,藏处不详
NO093:墨西哥的历史
1929-1935年,墨西哥,里维拉,油彩壁画,148x89cm,墨西哥国民宫中央回廊藏
NO094:死与火
1940年,瑞士,克利,布面油画,46x44cm,瑞士伯尔尼克里基金会藏
NO095:手画手
1948年,荷兰,埃舍尔,石版画,41x42cm,美国科尼丽亚·凡·罗斯福私人收藏
NO096:薰衣草之雾:第一号
1950年,美国,波洛克,布面油画,221x300cm,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藏
NO097:玛丽莲·梦露双联画
1962年,美国,安迪·沃霍尔,布面油画,规格和藏处不详
NO098:螺旋形的防波堤
1970年,美国,罗伯特·史密森,大地艺术,50x500x5m,美国犹他州大盐湖
NO099:斜卧的女人
1917年,奥地利,埃贡·席勒,布面油画,96x17cm,私人收藏
NO100:斜躺的裸女
1917年,意大利,莫迪利亚尼,布面油彩,60x92cm,私人收藏

关于《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关于《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格尔尼卡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 方法 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关于《埃斯塔克的房子》

埃斯塔克的房子

埃斯塔克的房子《埃斯塔克的房子》,布拉克作,1908年,布面油画,73×595厘米,波恩艺术博物馆藏。

在立体主义画家中,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且,“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另外,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 ”。

关于《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详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著(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

毕加索作品风格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 素描 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立体主义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七、《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是桑德罗·波提切利公元1487年间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描绘了女神维纳斯诞生时的情景,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和谐统一。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世界观的反映。
八、《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副画时,心情极为悲愤,因为他是被迫在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上作画的,整个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其中《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九、《撑阳伞的女人》
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画中,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莫奈心爱的妻子卡美伊的衣裙上,正因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调昏暗表明她处于伞的阴影之下。微风扬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长捕捉的光与影——蓝天的光彩脚边墨绿的草与淡黄的花朵的颜色则反衬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脚下顺着微风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
十、《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也许是是历史上将女人画的最难看的画,当然这只是我等俗人的眼光。从艺术角度来看《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总之,这些形象使人观后产生作呕感。当诗人把这些形象与亚威农相联系时,观众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殊不知,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上一页 2 /3 下一页

蒙娜丽莎倒过来看是别的样子。这幅画隐藏了许多秘密,最令人惊讶的是它倒过来看时,有些人发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原来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而另一些人把画翻过来发现了一只大猩猩。蒙娜丽莎的肖像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会微笑。许多科学家研究过蒙娜丽莎的肖像。科学家用多光谱扫描研究了它,发现它是一个动态的微笑。

经过科学家的仔细分析,83%的微笑是快乐的,6%是恐惧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达芬奇要画这幅蒙娜丽莎?它包含什么秘密?这幅画表达了什么?科学家还通过数字技术发现了蒙娜丽莎的画像,这幅画像被另一幅达芬奇的画所覆盖

蒙娜丽莎没有眉毛,但是正常人有眉毛。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法国流行无眉化妆品。还有人说,没有眉毛,脸可以达到黄金线的比例,使人看起来更好。有些人发现,当人们看蒙娜丽莎的眼睛时,他们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实际上在动。如果你看着它,你的眼睛会慢慢转向看着你。专家说这不是童话,它可能与视觉神经有关。

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个魔鬼,你相信吗?蒙娜丽莎的画曾经被一位画家偷走。然而,他发现蒙娜丽莎背后有一个魔鬼,所以画家惊呆了。隔壁邻居发现了,把蒙拉丽莎带回了家。但他也发现蒙拉丽莎是魔鬼。最后,蒙拉丽莎又回到了巴黎的卢浮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81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