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高科技农业基地创建的历史意义,农业高科技项目有哪些

第一个高科技农业基地创建的历史意义,农业高科技项目有哪些,第1张

高科技农业基地的创建改变了人们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传统理念,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发挥巨大作用。高科技农业的特点为农田水利化转向利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防汛抗旱能力得到加强,农业生产转向设施化和工厂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大量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现代化,计算机控制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农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一、第一个高科技农业基地创建的历史意义

1、高科技农业的意义

我国第1个高科技农业基地于1998年2月份在北京创建,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可达到高产量、高品质的目的,改变了人们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传统理念,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2、高科技农业的特点

(1)农田水利化转向利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防汛抗旱能力得到加强。

(2)管理和运行机制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都由计算机控制,农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3)农业生产转向设施化、工厂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大量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

(4)科学技术研究转向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为主,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种质资源、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动植物育种等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加强。

(5)农业机械采用高科技武装并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比如用智能机器人收割作物、以农用飞机进行施肥和喷药,在农用机械上(比如收割机、播种机)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6)农业化学化转向使用农业生物制品,大量生物制品(比如生物性肥料、生物性生长调节剂、生物性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加强。

二、农业高科技项目有哪些

1、农村新能源项目

(1)增加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

(2)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比如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以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

2、灌溉农业

充分发挥科技的创造力,强化政府投入,鼓励研究、开发灌溉技术,让科研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让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并举。

3、农业大数据及物联网项目

(1)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4、功能农业项目

(1)开发农业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但能提供食品保障,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

(2)向农业的广度、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浇水灌溉、施肥、打药,农民依靠人工估摸,全凭经验和感觉来完成。而应用物联网,诸如瓜果蔬菜的浇水时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等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作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 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计算机农业、 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 4 个过程。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紧缺与资源 消耗过大的双重挑战。以信息传感设备、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物联网将为农业生产过程中量化分析、智能决策、变量投入、定位 *** 作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开辟新的思路和有利手段,将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将进一步促进信息 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可用于大中型农业种植基地、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 品物流,布设的 6 种类型的无线传感节点,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 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通过低功耗自组织网络的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传感器数据的无线传输。所有数据汇集到中心节点,通过无线网关与互联网或移动网络相连,实现农业信息的多尺度(个域、视域、区域、地域)传输;用户通过手机或计算机可以实时掌握农作物现场的环境信息,系统根据环境参数诊断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同时,在环境参数超标的情况下,系统可远程对灌溉等农业装备进行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进而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2 年,英特尔公司率先在俄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传感器节点被分 布在葡萄园的每个角落,每隔 1min 检测一次土壤温度、湿度或该区域有害物的数量,以确 保葡萄可以健康生长。研究人员发现,葡萄园气候的细微变化可极大地影响葡萄酒的质量。通过长年的数据记录以及相关分析,便能精确地掌握葡萄酒的质地与葡萄生长过程中的日 照、温度、湿度的确切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精准农业、智能耕种的实例。
2008 年美国 Crossbow 公司开发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农作物监测系统,基于太阳能供电,能监测土壤温湿度与空气温度,通过 Internet 浏览器为客户提供了农作物健康、生 长情况的实时数据,已经在美国批量应用。 美国加州 Camalie 葡萄园在 44 英亩(1 英亩 = 607 亩)区域部署了 20 个智能节点, 组建了土壤温湿度监测网络,同时还监测酒窖内存储温度的变化,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远 程浏览和管理数据,在应用了网络化的监测管理之后,葡萄园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与 2004 年的 2t 产量相比,2005~2007 年的产量逐年翻一番,分别达到了 4t,8t 和 175t,同时也 改善了葡萄酒品质,节省了灌溉用水。 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的富士通农场管理系统以全生命周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带动设施农业生产、智能畜禽和智能水产养殖,实现设施农业管理、养殖场远程监控 与维护、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
无锡阳山镇专门开发桃园种植技术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了高科技种桃,令人叹为 观止。该镇有 25 亩桃林作为物联网种植园的示范基地,由 22 个传感器和 3 个微型气象站 组成的监测系统充当“智慧桃农”。这种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有效压缩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 益,实现了高产、优品的种植目标。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开发的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移动通信平台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解决了大棚内监测温度、湿度的困难,在环境参数超过用户设置的范围时,系统可以通过短信方式对用户进行报警,同时用户可利用手机短信获取大棚内实时的温度、湿度 或者登录 Internet 网页查看,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对大棚内的浇灌系统、天棚等设备进 行控制。 上海交大机电控制与物流装备研究所针对葡萄新梢生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开发研制了 基于嵌入式控制器和 CCD 彩色相机的葡萄新梢生长图像数据采集记录系统, 实现了葡萄新梢生长态势的在线监测。该系统针对葡萄生长发育特点,配备球坐标式图像采集支架,实现对图像采集角度的自由调整;设计开发的全光谱辅助照明装置,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了直射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嵌入可编程式控制器实现了无人值守的自动拍照模式,用户可根据需求预先自由设定拍摄间隔,从而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获取清 晰的图像数据。由于采用了商业化的 CCD 彩 色相机,拍摄到的图像分辨率高且色彩真实,有利于后续的图像分析处理,可以得到理想的图像分割效果和精度。同时系统还具备现场大 容量 SD 卡存储和远程无线网络传输功能,既延长了监控周期,又可以实时地共享观测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90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