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OMO”教育模式?又为何“那么火”?

何为“OMO”教育模式?又为何“那么火”?,第1张

随着疫情期间网课的普及,在线教育一时之间成为了教育行业的主流模式,各类线上课程产品纷纷上线,也在无形中催生了教育“OMO”模式。好未来、新东方、精锐教育、朴新教育、学大教育、京翰教育等纷纷布局,究竟何为“OMO”模式?为何多家教育机构将其作为重要战略?

互联网的出现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教育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得该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疫情期间,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积极制订在线教学方案,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形成了“课程超市”、“空中课堂”、“IPTV同步网络课堂”、“网络直播课堂”等多种实施模式,掀起在线教育全员参与的“实战热”。腾讯、阿里、钉钉等企业,纷纷提出各自的在线教学方案,从平台、资源、工具等多个方面保障线上课堂的实施,掀起在线教学的“行业热”。一时间,在线教育成为了炽手可热的“香饽饽”。此次疫情给了在线教育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它真正出现在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面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补充方式。同时,它解决了教育机构无法进行线下教学活动的难题,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未来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同样它也接受着所有在线用户的检验,对其平台、课程、师资、用户体验、获客来源、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得“OMO”教育模式备受关注。
何为“OMO”教育模式?

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线上线下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行业平台型商业模式。 就教育行业而言,OMO模式是将线上课程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场景教学闭环,为孩子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实际上,OMO的理念由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提出, “未来世界即将迎来OMO,且将对经济与消费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李开复强调,助力OMO时代到来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为: 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流畅的支付系统、质优价廉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在这些关键领域上,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并且未来将有望首先实现OMO。

OMO模式的开启,离不开曾经风靡一时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 O2O模式是单向的从线上到线下,其本质上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参与体验消费:在线支付线下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而OMO模式下,线上与线下双向交织,互相导流。例如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新零售概念商超,就是典型的流量双向交织流动的商业模式。 用户在线下购物,使用电子支付,行为被线上收集,从线下获得体验后,可继续使用网站、APP购买商品,送货到家。而用户在线下变成会员后,商家能在线上做推荐、引导,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二次传播和增值,从而模糊了线上流量线下流量的边界,形成完整的流量循环体系。线上线下相互赋能,体验相互交织。
教育“OMO模式”大幕早已拉开

根据相关《K-12教育培训机构OMO专项调研报告》显示,由于疫情期间OMO教育模式被广泛的宣传和讨论,OMO理念在K-12教培行业的渗透率大幅提升,达到91%。新东方、好未来暂停线下班课,承诺按照“原班型、原老师、原课程”的原则,将线下业务同步平移至线上,降低了学员退费风险。事实上,早在疫情之前,两大巨头已悄然开始了OMO模式的战略布局。

1月20日,新东方2020财年Q2财报会上表示,三四年前新东方开始对OMO进行投资并已于去年开始取得成果。本季度新东方在OMO生态系统上投资了4400万美元,未来将继续升级OMO标准教室教学系统。

1月21日,好未来2020财年Q3财报电话会上宣布,好未来正在进行线上线下融合OMO模式,整合旗下学而思在线和地面的学而思培优,将线上技术应用在线下教学,实现优质师资的远程教学。

早于2019年开始,包括精锐教育、朴新教育、学大教育、京翰教育、爱学习教育集团(原“高思教育”)在内的多家教育公司已经开始探索OMO模式转型。2019年4月,精锐教育CEO张熙曾表示,“我们会投入30亿元,做好线上线下技术深度融合。这30亿元中有20亿元用于技术升级,大力推动精锐大生态链OMO的形成”。精锐教育疫情期间不仅推出在线平台“精锐在线”,将线下的数十万在读生平移至线上,同时宣布多项高管任命全力推进OMO战略。3月6日,其还宣布正式收购此前已有过合作的溢米辅导,将作为精锐教育的子公司,转型为线上线下融合的OMO平台,通过AI赋能在线一对一教学,下沉三四五级市场。

5月末,学大教育推出“双螺旋”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产品深度融合,其本质也是OMO模式。在获得D轮融资后,爱学习教育集团宣布未来5年的战略路线,坚持S2B2C战略路线,聚焦OMO新教育场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提供高品质、全场景、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而近日,爱学习教育集团与华为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将依托各自行业优势和技术积累,开展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合作探索,共同促进K-12教育领域OMO落地产品的创新升级。

京翰教育也宣布落地OMO模式,利用AI一体机等智能产品,打通线下教育、线上课程、双师课堂等数据。在线下,其未来校区采用AI智能学习一体机,线上内容统一由校区管理,不仅可以控制开放时长,还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对一些娱乐休闲类内容加以限制,学生可以用AI一体机和平台上的教学应用工具听线下老师讲课;老师在线上线下授课的同时,可以用云端的教研内容来提升教学质量。在实时反馈上,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教育云后台控制,不仅学校可以通过后台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和作业情况,家长也可以远程观看学生的上课情况,跟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OMO教学模式,是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途径

几大教育机构的战略都反映出OMO模式已经开始成为传统教育行业聚焦的重点方向。

在教育行业的存量市场接近饱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纯线上或者纯线下都已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如做纯在线用户黏性低,而线下门店扩张成本高,获客难。如何做好增量运营,是线上线下教培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有部分教培机构在探索OMO模式运营层面,通过社群运营、社交媒体裂变等方式来做前端获客,或者做一些在线导流课来提高品牌转化率。另一方面,部分在线教育公司也正经历从纯线上到OMO模式的探索,通过AI课、双师课等多种技术手段,吸引线下用户,或增加线下服务的频率和场景,打开下沉市场。

伴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转变。 未来的互动不仅会发生在学习者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后AI、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或将成为教学、教研、招生获客、教务服务的工具,帮助教育行业各方主客体重构用户体验。从获客上来说,选择在线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可以在线下店体验签约,不定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教学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将线上线下课程进行排列组合,不定期的师生线下见面和授课还能拉近亲密度,提升黏性和教学结果。 这样线上自主学习和不定期的线下见面沟通,为学生和家长都提供了不一样的体验。 OMO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正好提供全场景、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将线上和线下教育场景的要素进行创新组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供给。很大意义上来说,这是帮助教育机构实现智慧教学的创新手段,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大化,给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新选择。

此次疫情的到来,助推教育行业OMO的加速发展,让更多教育机构、家长、学生看到线上与线下交融带来的不同体验感。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OMO这股“热潮”也是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途径。它更需要教育机构不是盲目跟风,而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在适合自己的教学场景中,通过数据和技术能力,在发挥各自效能的前提下,打通线上线下的壁垒,真正相互交织融合,实现优质的内容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原文:

教育金融研究专家, 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教育“OMO”模式为何“那么火”?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IT职业教育面临挑战,北大青鸟APTECH如何在挑战中脱颖而出如何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建立独具特色的青鸟O2O模式对此,《中国教育报》对北大青鸟APTECH副总裁、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肖睿进行了采访,昌平电脑培训分享详细内容:

前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疯转的3D小熊,让人们再次感受到IT技术力量的强大和神奇。北大青鸟APTECH职业教育研究院在第一时间制作发布了在线课程,讲述如何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3D小熊。据北京某授权中心的学员反映,“我们班同学在北大青鸟官方微信看到这一课程后,立即自发分组去学习,当看到3D小熊效果实现的时候,那种愉悦和成就是无法言说的,而这一技术就算过去很多年我都不会忘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势必会给学员的学习生活习惯带来一些改变,北大青鸟APTECH已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因素与传统IT职业教育相结合,打造出青鸟特色的O2O模式,在青鸟教育云平台,学员足不出户就可以上课、提问,甚至跟全国的专家、同学沟通交流。未来也会在教学中加入热门技术线上课程,引入可穿戴教育科技类产品,比如眼镜、耳机、电子坐垫等,随时可以跟进你学习的进度,记录你学习的心情,提醒你学习的任务,像朋友一样与你一起学习生活,《超能陆战队》里面的大白,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青鸟O2O模式全面覆盖运营各环节

众所周知,北大青鸟一直注重系统性,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始终围绕如何快速培养IT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服务细致完备,职业教育保障结果。当把线下IT职业教育做到炉火纯青之时,又恰逢移动互联技术广泛普及,北大青鸟职业教育研究院这一团队随即将团队成员的IT和互联网行业出身背景优势和经验优势发挥出来,青鸟O2O模式逐步渗透到品牌、研发、市场、咨询、教学、就业各环节,保障学员主动学习、积累人脉资源,提升产品体验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701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