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不止是医疗冷链龙头

海尔生物:不止是医疗冷链龙头,第1张

随着新冠疫苗面市的临近,市场对于相关概念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已经被市场挖掘的疫苗研发和代理企业以及疫苗玻璃瓶,我们认为疫苗冷链储运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环。因此我们对涉及相关产品的海尔生物进行了研究,并对公司提及的物联网转型进行了调研。

国内目前做生物医疗低温冷链的公司主要是三家,分别是海尔生物、澳柯玛和中科美菱,其中已经上市的是海尔生物和澳柯玛。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最关注的除了行业前景,就是公司管理层的能力,而一家公司目前在行业内的地位就是其管理层能力的体现。因此,从投资角度来看,我们重点研究业内龙头——海尔生物。

从最新的三季报来看,海尔生物业绩非常出色,营收同比增长3476%至98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431%至272亿元(扣非22亿元,同比增长8778%),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432%至4亿元,资产负债率也非常低,仅为20%(无有息负债)。

从财务指标来看,公司财务数据非常优异,从投资角度来看也符合好公司的要求。

但是,投资是看未来,海尔生物财务数据亮眼,但是不是值得长期关注,还需要看公司的业务具不具备长期发展空间。

我们在看到海尔生物今年财务数据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有一些担忧的,它是不是因为今年肺炎疫情导致的高营收增速?因为今年肺炎检测需要用到大量的检测试剂,检测试剂的存放又需要用到冷链产品。

但是在仔细看了公司的财务数据之后,我们发现, 公司业绩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也就是说公司业绩增长并非单一产品增长带动

从2019年年报来看,公司生物样本库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2523%,其中物联网生物样本库管理解决方案销售收入659229万元,同比增长19115%;疫苗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 2506%,其在18年下半年推出的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解决方案收入464752万元;血液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规模413582万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物联网血液安全及信息共享管理方案收入223970万元,同比增长21049%;药品及试剂安全产品销售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2889%,其中新增物联网试剂耗材管理解决方案销售额123975万元。

从19年年报数据来看,公司在各领域应用均衡发展,均实现较高营收增速,而且其中有一个点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公司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提到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而且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增速都是数倍的增长。

同样的在2019年三季报中,公司也提到“前三季度物联网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7084万元,同比增长8543%,占整体收入比重提升至1741%”。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海尔生物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增速和占比都在快速提升,符合公司上市以来进行的物联网转型战略。那么物联网方案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到底如何?海尔生物的物联网转型是否符合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带着疑问我们对海尔生物进行了调研。

经过与公司工作人员的沟通,我们来到海尔生物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工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对海尔生物进行了参观,通过沟通交流,我们了解了公司在各个细分领域(血液、疫苗、药品试剂、生物样本库等)的物联网布局,并对物联网解决方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物联网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实现全流程(从采购、运输到储存和应用)各项数据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更是场景化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儿童疫苗安全方面:

具体来说 ,智慧疫苗物联网通过取号、登记、接种、留观四个环节的信息化、数据化、系统化,保障疫苗接种最后一环不出错 。接种前,接种点的取号叫号系统会提醒及显示要接种的疫苗名称、厂家信息、接种位置。来到接种台后,护士会通过海乐苗接种箱扫描儿童“预防接种手册”,接种箱小屏幕会显示注射疫苗的名称等详细信息,随后注射针剂自动d出。如果疫苗已过期或不匹配,注射针剂则实时冻结,不会d出。为确保精准无差错,护士会手持针剂在冰箱上再一次扫码,二次核对信息,并确认接种方式、部位,给予接种。

接种完成后,在 30 分钟留观期间,家长可以在屏幕上查看留观剩余时间。留观时间结束后,家长再次拿着“预防接种手册”扫描二维码,便可以离开门诊。 而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端提前预约,事后跟踪。

在智慧疫苗方面,海尔生物在2019年中标深圳市疫苗智能柜项目,目前公司的智慧疫苗接种方案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

在血液安全方面:

血液安全解决方案主要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对血液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

在物联网平台上应用智能血液冷藏箱、冷链监控云平台,实现血液从采集到发放、运输全过程的实时冷链及定位管理;通过用血机构与血站信息系统对接,搭建全市血液信息管理平台。

在大数据平台上实现血液大库存统筹管理,实时监控血液动态库存、血液储存温度,大数据分析展示血液信息,实现输血质控信息化管理,通过输血大数据平台,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制定用血计划,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目前,公司的血液安全解决方案已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32个省1300多家三家医院。

在生物样本库安全方面:

通过物联网技术,海尔生物建立起了覆盖全温域、全场景、全品类的智慧生 物样本场景解决方案,可实现对存储样本及相关信息的高效管理,并建立生物样本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样本的标准化存储,并在样本信息在各分站点间的交换使用,实现生物样本的充分使用。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

海尔生物研发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大数据平台,可实时查看实验室环境与设备运行情况,保证实验室环境的安全性和设备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实验室用户,通过平台自动获取实验过程中设备信息,并实现全过程追溯,为实验分析提供依据。

调研结束之后,我们不禁感叹 科技 进步为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物联网解决方案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未来随着5G应用的推广,医疗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也必然会得到大规模应用,推动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5G的研究中我们曾经分析过,5G的最主要应用并不是给C端消费者,而是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应用,随着国内5G建设的发展,工业、医疗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即将迎来爆发期。

海尔生物在产品和服务拓展上走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 公司在业内前瞻性的布局医疗生物安全物联网平台,未来也将极大地打开公司业务的发展空间 。这也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投资优秀的企业会让我们省很多心,一家优秀的公司在发展方向上会比我们看得更加长远,我们认为 海尔生物在生物安全物联网的布局将会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的龙头地位

不过目前来说,我们认为 海尔生物的估值并不便宜,对于保守的长线投资者,可以待公司估值适当消化之后再考虑介入,短期可以加入自选进行跟踪

早在2014年11月的时候,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和PTC首席执行官Jim Heppelman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章——《智能互联产品如何改变竞争》。他们认为,物联网互联产品将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商业模式以及许多行业的竞争本质。

自从这篇文章发表以来,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颠覆性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例如:iRobot公司凭借其自主物联网连接的吸尘机器人,实现了从零到900万台物联网连接设备的销售量,从而改变整个吸尘器行业的状态;Thyssenkrupp电梯物联网连接的电梯已经从零增加到130,000个,其三个主要竞争对手Otis、Schindler和Kone都引入了类似的基于IoT的商业模式;共享单车行业,在美国已经从零发展到3900万人次,基本上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而创建的。

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智能产品/物联网商业模式的例子,还在酝酿中。那些目前正在(或计划将)智能互联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可以从这些早期的创新者身上学到什么?前不久,市场咨询公司IoT Analytics发布了《2020 IoT商业化和商业模式采用》,探讨了全球领先的设备和产品制造商(OEM)在过去5年如何成功推出智能互联物联网产品以及心得体会。

开发一个物联网业务模式或业务模型并将之商业化并不简单,但可能会是颠覆性的“ 游戏 规则改变者”。61%参与了IoT Analytics研究报告者声称,与竞争对手相比,物联网商业模式让其公司获得了竞争优势。

将智能连接产品推向市场时,需要进行很多考量,例如:是首先接触现有客户,还是瞄准新客户;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服务或数据获利,还是这些的组合;是一次性收费,还是按月收费,甚至可能是按使用量收费;是否免费提供某些功能;是按成本定价,还是按利润率定价,或者是通过亏损以获得早期市场份额;是直接销售给客户,还是通过第三方(市场)销售等等。

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品开发和产品商业化这两个相邻的环节紧密相连。IoT Analytics将其分为3个部分: 开发物联网产品(例如上市时间和开发功能)、开发物联网商业模式(该分析主要基于Zollenkop框架,着眼于三个要素:市场定位、价值链和收入模型)以及物联网产品的商业化(例如:确定合适的价格水平、推动采用的措施和衡量成功的KPI)。

IoT Analytics的报告就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6个观点,并强调了哪些物联网商业模式被认为更成功。

观点1。智能连接物联网产品,从内部项目启动到第一个付费用户平均需要23个月。然而,从开始到第一次付费客户所需的总时间,相比平均值有巨大差异。最快的实现发生在8个月,而最长的可能需要长达76个月(根据IoT Analytics的分析)。

观点2。有许多因素驱动了将智能互联物联网产品推向市场的复杂性。特别是较大的公司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协调多个部门和流程。根据分析,典型的物联网产品的引入会“主要影响”到6个部门(其中IT和R&D受影响最大)。

推动IT和研发部门工作的,是在IoT互联产品中加入许多软件特性和服务。物联网产品平均拥有12项新功能,几乎所有物联网公司(91%)都为客户提供监控仪表板,而库存管理或工作流优化等功能则很少见。

观点3。在这次分析中,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开发了一款全新的或主要经过重新设计的产品,而这种产品以前并不存在。大多数受访者还表示,物联网产品的销售对象是一些新的决策者(以及一些现有的决策者)。结果是,52%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可以归类为“多元化”,只有11%归类为“市场渗透”,即在现有产品加上小的附加功能,销售给和以前完全相同的决策者。

观点4。目前,超过95%的物联网硬件都已获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硬件只是多种变现方式的一部分。大多数研究参与者预计,未来两年,服务(包括传统和数字)和数据的重要性将显著提高。随着硬件获利重要性的下降,预计基于时间、使用和成功而盈利的模式的重要性将会增加。

欧洲某 汽车 行业高级IT经理表示:“我们未来的重点将更多地放在数字服务上。当前我们对用户只有一个接触点:安装硬件。展望未来,随着数据日趋成熟,以及拥有更好的远程软件更新能力,我们将能够提供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SaaS产品/功能,客户可以在网上购买。”

观点5。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成功商业化在产品推出前很久就开始了。美国某机械设备制造商高级产品经理表示:“在构建和销售解决方案之前,清楚了解客户的需求至关重要。”

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客户采用率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功能显然比其它功能更受客户欢迎。客户采用率排名占前四分之一的两项功能分别是“状态监视”和“预测性维护”,这与IoT Analytics先前关于预测性维护主题的报告相符。

因此,许多研究参与者指出,教育自己的团队,特别是面向客户的员工的重要性就不足为奇了。美国某机械设备制造商高级产品经理表示:“对员工的培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该技术对公司整体来说是新技术,并且所有领域的专家都需要接受培训。”

当前,我们正在进入全新的“咆哮20年”的开始。这是ARM与经济学人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物联网商业指数2020》所提示的变化:即所有产业面对的障碍正逐渐降低,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已经处于物联网网络部署初期或大规模部署阶段。《物联网商业指数2020》强调,物联网的“商业价值之路”已经出现,企业在物联网方面的初期投资通常能够明确的投资回报,而随着物联网数据与其它数据集的结合以及纳入整体分析中,物联网的价值也在上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906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