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人工智能比物联网更容易出论文吗

读研人工智能比物联网更容易出论文吗,第1张

是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是创新落地最快的地方,前沿技术与产品紧密结合、挑战与成就感并存。人工智能是从人类的大脑里发明创造出来的。又因为智能的因素,有些方面确实比人脑要先进了许多。作家写文章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有感情的写出好文章,而人工智能却是原有输入的程序和大数据在重新计算,是人类的设计和升级进一步的再发展。

1感应层将物品联入互联网的目的之一是信息共享,信息加工,实时控制,但是现在很多传感器的功能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家用电器的开关情况,或者热水器的温度情况等。在我看来这些样的信息若要产生比较理想的效用,那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收集的数据量巨大。而在感应层如果用上人工智能的技术,就可以将传感器的功能增强,从而从数据的来源上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每个红绿灯路口加装监控系统,在没有用到人工智能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许能够统计到经过车辆的数量这样的信息。但是一旦用上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图像识别技术,就不仅能知道这个路口的车辆经过数量,还可以识别出经过车辆的车牌号,车辆类型等信息。这样就可以在感应层采集到更多的有用信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处理。2分析层将大量的信息搜集到之后,就可以在一个统一的计算机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人工智能的另一种应用,数据挖掘。例如刚才那个路口监控系统的例子。在这一层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根据车辆的统计数据,分析出那些路口在怎样的时段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等信息,以便在应用层进行改善。甚至可以根据识别出来的车牌号信息,对每个车辆的交通使用习惯进行分析,这样也能从宏观上预测出将来可能发生的交通阻塞。3应用层人工智能在应用层的应用与感应层类似,都是在物件这种实体上进行功能上的改进。例如可以利用分析层所传来的指挥信息,智能得调节某些路口的红绿灯。如果整条路上几乎没有车辆的时候,就可以将这条路上的人行横道旁的指示灯全部置为绿色(这个功能并不需要人工智能)。还有很多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应用,我在此只是抛砖引玉。

人工智能 就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以仿生学为基础,基于算法模型和计算速度的提升,以及人的神经元和计算机的门(门是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单位)的共同之处而发展。

物联网 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数据信息,这就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一个纽带,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发挥更大的作用。简而言之,物联网由协议不同的终端通过某种约定好的协议进行信息交互与智能处理,而人工智能有数据便能不断学习并越来越聪明。

若人工智能是软件,那么需要物联网作为载体,若物联网是一个硬件,那么需要人工智能来驱动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物联网看成人工智能落地的一个载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924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