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怎么写?

时评怎么写?,第1张

问题一:时评怎么写 一、如何学写时评呢
对热点事件,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
时评是作者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时评的作者在评论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应该有一种不说不快、不吐不快的评说冲动,应有一种 在里面。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稀奇古怪的事,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一般有三种思路,
1、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2、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3、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二、关于怎样写时评,我觉得网上田先生的论述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没有好标题,文章再好也没人看。如写评价 的文章《岂能用数字比例评价领袖人物》,叫此名时点击量极少,后改为《能用三七开评价 吗》点击量猛增几十倍。
3、选好主题之后一定要多搜索材料。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能胜人一筹。
4、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能用艺术语言表达,就不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要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
5、文章一般控制在1000-2000字左右,这适合人的阅读习惯。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越鲜明,人们越爱读。
6、如果在网上发贴,没有编辑,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文章写完后先用文档自动校对,然后仔细阅读两遍。确实没有错误再发贴不迟。
三、时评的写作格式
时评文章,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性的文章,写时评文章,其写作套路可以总结为取材、观点、组织三点。
1、首先是取材,取材是写时评文章的第一步。取材其实很简单,每天从各个报纸、新闻网站上看看,当天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或者备受关注的新闻。然后,分析一下,这些新闻的背后是否有可以挖掘的东西。比如: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有:真假华南虎事件、华为辞职门事件、嫦娥卫星上天事件、色戒等等,还有当地的报纸上刊登的地方性新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看似正常或本来就不正常的现象。这些新闻事件和现象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相关的因素值得去挖掘。这就是写作的取材。
2、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有了写作材料,然后就需要根据写作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真假华南虎事件就可以来由此拷问社会诚信度问题、从技术或者情感角度去支持某一方、真假华南虎问题带来的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等等。从华为辞职门事件可以去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分析中国的钻空子文化、法律的尊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话题,也许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会有自己的直观判断,但如果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并将它写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积累,长年累月,还会形成一个思想体系。
关于观点,本人的观点是宁愿偏激,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

问题二:时评怎么写 就是对时间的分析和评论,可以加入一点自己的主观意思。\r\n现在有很多时评内节目。

问题三:怎么写时事评论 下面只是我个人的写时评的方法
1 列举时事,将自己搜集到的时事材料(有可能石老师出的题,但是你可以自己查找,丰富材料)
2 针对时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范跑跑的什么什么做法是一种狂妄愚蠢而又对社会道德危害极大的做法等等
3 然后写为什么这个观点会成立。利用分析,比如假设法,像假如全中国教师都像饭泡泡这样,会怎么怎么样,又比如对比论证,举出与你所要批评或褒扬的人相对的事例,光明对黑暗,黑暗对光明,道德对背德的等等等等,还有因果论证,正是。。。正是。。。。正是。。。(当然不止这三种手法,不过这三种比较简单易上手)
4 综述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支持我的观点等等结尾问题
5 最后加上对社会发出呼吁

问题四:时评怎么写 一、如何学写时评呢
对热点事件,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
时评是作者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时评的作者在评论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应该有一种不说不快、不吐不快的评说冲动,应有一种 在里面。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稀奇古怪的事,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一般有三种思路,
1、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2、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3、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二、关于怎样写时评,我觉得网上田先生的论述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没有好标题,文章再好也没人看。如写评价 的文章《岂能用数字比例评价领袖人物》,叫此名时点击量极少,后改为《能用三七开评价 吗》点击量猛增几十倍。
3、选好主题之后一定要多搜索材料。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能胜人一筹。
4、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能用艺术语言表达,就不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要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
5、文章一般控制在1000-2000字左右,这适合人的阅读习惯。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越鲜明,人们越爱读。
6、如果在网上发贴,没有编辑,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文章写完后先用文档自动校对,然后仔细阅读两遍。确实没有错误再发贴不迟。
三、时评的写作格式
时评文章,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性的文章,写时评文章,其写作套路可以总结为取材、观点、组织三点。
1、首先是取材,取材是写时评文章的第一步。取材其实很简单,每天从各个报纸、新闻网站上看看,当天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或者备受关注的新闻。然后,分析一下,这些新闻的背后是否有可以挖掘的东西。比如: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有:真假华南虎事件、华为辞职门事件、嫦娥卫星上天事件、色戒等等,还有当地的报纸上刊登的地方性新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看似正常或本来就不正常的现象。这些新闻事件和现象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相关的因素值得去挖掘。这就是写作的取材。
2、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有了写作材料,然后就需要根据写作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真假华南虎事件就可以来由此拷问社会诚信度问题、从技术或者情感角度去支持某一方、真假华南虎问题带来的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等等。从华为辞职门事件可以去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分析中国的钻空子文化、法律的尊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话题,也许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会有自己的直观判断,但如果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并将它写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积累,长年累月,还会形成一个思想体系。
关于观点,本人的观点是宁愿偏激,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

问题五:新闻评论怎么写 我们需要找到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写,比如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等等,还有人的品质就行。

问题六:怎么写时事评论 下面只是我个人的写时评的方法
1 列举时事,将自己搜集到的时事材料(有可能石老师出的题,但是你可以自己查找,丰富材料)
2 针对时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范跑跑的什么什么做法是一种狂妄愚蠢而又对社会道德危害极大的做法等等
3 然后写为什么这个观点会成立。利用分析,比如假设法,像假如全中国教师都像饭泡泡这样,会怎么怎么样,又比如对比论证,举出与你所要批评或褒扬的人相对的事例,光明对黑暗,黑暗对光明,道德对背德的等等等等,还有因果论证,正是。。。正是。。。。正是。。。(当然不止这三种手法,不过这三种比较简单易上手)
4 综述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支持我的观点等等结尾问题
5 最后加上对社会发出呼吁

问题七:社会新闻评论怎么写要快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问题八:时事评论怎么写? 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了苛求的程度。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第二条是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 ,放空q、打乱炮。
第三条是战斗性。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 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短批评”(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就是说时评因为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尖锐泼辣”的特点。
第四条是简捷性。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q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像1907年1月18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 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
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
此其理由,国人知之, 知之。然而美公使仍向 请求不已,何也?必 未尝拒之也。
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 拒之而未尝决绝也。
谓 不知而 岂真聋聩?谓 不理,而 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
固吾不责奸民,而惟责 。 总共一百来字,却写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自问自答、有声有色,一气呵成、直击要害。读来只觉虎虎有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样的抨击评议,即令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
在这四条基本要求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我们说写作时评要“以道理为准绳”,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亮明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并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言之有据,就是时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的“论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言之有序,是指行文的秩序,是起、承、转、合的规范与要求。就是说话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逻辑。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自圆其说,就是说自己先要能说服自己,要自己先把道理想周全了,想明白>>

问题九:社会评论文怎么写 社会评论,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
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步 骤 :
A)引 :引材料、亮观点
B)议 :发议论
C)联 :联现实
D)结 :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二、内容要求:
社会评论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户尤为明显。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3单一性。单一性的特点是由针对性与时效性所决定的,即在评述社会现象时,目标比较单纯,重点尤为突出。社会评论通常是“一事一议”、“一理一评”,针对一件事、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4大众性。社会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在论述方式上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就要求社会评论一方面要使思想内容与读者接近,评论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做到为大众所喜爱。

台绝密计划曝光 80年代导d射程超百公里
1993年,挂上“介山”发动机的靶机,在台军九鹏基地成功试飞,成为台军巡弋飞d的动力来 源;在这之前的中流飞d,则采用遥控靶机的外型设计,可达上百公里射程,是至今才曝光的 台军秘密计划。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7月27日电 台军“雄风计划”主持人、被 誉为“反舰飞d之父”的台“中研院”院士韩光渭最近 全文↓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来自:人民网 2010-07-27 16:44
来源:
1993年,挂上“介山”发动机的靶机,在台军九鹏基地成功试飞,成为台军巡弋飞d的动力来源;在这之前的中流飞d,则采用遥控靶机的外型设计,可达上百公里射程,是至今才曝光的台军秘密计划。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7月27日电 台军“雄风计划”主持人、被誉为“反舰飞d之父”的台“中研院”院士韩光渭最近出版回忆录,披露台军“中流”与“介山”两个从未曝光的极机密计划。据悉,这也证实在1980年代,台湾已有少量射程一百公里以上的反舰飞d。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韩光渭在书中透露,台湾1978年“双十”阅兵,首度展出射程四十公里的雄蜂反舰飞d(后改名雄风一型),次年初“中科院”推出超过一百公里射程的“中流”计划;2月27日,蒋经国裁示研发,目标三年内完成。
中流飞d采用遥控靶机的外型设计,等于一架“无人神风特攻队”,可达上百公里射程。由于距离已超出发射者的视界,因此终端导向必须使用主动导引,在d头上装一具小型雷达;飞d“射后不理”,自己寻找目标。
1981年12月的“擎天五号”演习,中流飞d首次命中靶舰,但次年9月的“擎天七号”演习,中流飞d却连续发射多发都未中靶。台湾当局“国防部”下令暂停部署,不久“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台,下令停止该计划。
不过研发人员决定进行“实验室战备”,将手头现有料件组装成十枚飞d,对此“国防部”指责“余款续用有失允当”,所幸“中科院”代院长黄孝宗、副院长刘曙晞等人坚持,一旦遭遇“国防不时之需”,对敌人绝对有“奇袭”效果,才保住这批飞d。直到1992年雄风二型飞d服役,中流飞d才退役解体。
报道说,“中流计划”虽然半途夭折,不过仍对台军有重大贡献,包括主动寻标雷达,后来用于雄风二型飞d,与台湾空军航发中心介寿二厂合作“介山”计划,利用以色列引进技术,研发小型喷射引擎。
1993年11月17日,自制的S引擎在台军九鹏基地升空。韩光渭指出,当天测试相关数据,因此“只”飞了两百公里,如果满载燃油,航程将是“好几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可以干什么,它也立即由‘烫手山芋’变成‘国宝’”。
据了解,S引擎的改良型,就是台军雄二E巡弋飞d的动力来源,射程可达六百至八百公里。
解放军海军陆战队30年:已不再局限于岛礁防守
(记者郑文浩)30年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说,只是短短一瞬。然而对于一个具体个体、单位、组织 来说,30年足以产生深刻而彻底的变化。对于某陆战旅这样一个作战单位,30年铁打的营盘和 流水的兵,已经显示出意识、装备、架构的嬗变。翻开海军陆战队某旅的老相册,每每看到当 初的风华正茂如今已是早生华发,既有岁月无情的感 全文↓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来自:新浪网 2010-07-27 13:21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 (记者郑文浩)30年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说,只是短短一瞬。然而对于一个具体个体、单位、组织来说,30年足以产生深刻而彻底的变化。对于某陆战旅这样一个作战单位,30年铁打的营盘和流水的兵,已经显示出意识、装备、架构的嬗变。翻开海军陆战队某旅的老相册,每每看到当初的风华正茂如今已是早生华发,既有岁月无情的感慨,也有壮心未已的豪情。而不变的,是随时准备打仗的决心,是对陆战队如何履行任务使命的上下求索。
陆战队30年
1980年5月5日,海军陆战队某旅成立。
中国军队从前也有过海军陆战队的组织,1953年,华东军区组建了海军陆战第1团。1954年12月9日,组建了第一个海军陆战师。然而到了1957年1月,中央军委调整全军组织编制,海军陆战师被撤消。海军陆战队在中国军队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反映的是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因为海军陆战队的根本作用,在于两栖登陆作战。尤其对于中国庞大的海洋国土来说,海军陆战队的存在意义更显得重要。
海军陆战队某旅作为中国两栖作战的新兴力量,从它成立的第二个10年开始为国际军事界所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驻华武官、国外军事代表团,走进中国海军陆战队,近距离接触中国这支两栖作战劲旅。同时,陆战队的训练也不再局限于岛礁的防守,而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合成化,越来越正规化。
进入新世纪后,陆战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从陆战队主战装备的换装频率上看得很清楚。这种装备的快速变化,既反映了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也体现出海军陆战队某旅作战样式的变化。同时,抗震救灾、亚丁湾护航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出现,检验了陆战队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风华正茂献军营
今天的海军陆战队某旅领导,从军校毕业后,就把根扎在了这支并没有显赫历史的新部队。他们守过艰苦的海岛,住过简陋的茅草屋。老照片中那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军人,现在绝大部分已经各奔东西。正是荣誉、毅力和坚持,让他们有机会见证海军陆战队某旅的巨大变化,并且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现任海军陆战队某旅旅长的陈昌锋,1981年应征入伍,1985年8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毕业就分配到陆战旅。等待他的,是荒凉的海岛。尽管他是坦克排的排长,但是在海岛上如何展开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一个首先面对的问题。陈昌锋这个排长并没有等待上级的教材,而是带领全排士兵自行编写了一本10万多字的适应海岛作战的坦克作战训练教材。而在坦克排扩编成坦克连后,他就组织官兵首开坦克火炮在沙滩运动中对海射击的先河。
作为一线军事指挥官,陈昌峰勇于探索训法战法,不断提高部队综合作战能力。他撰写的20余篇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在2001年陆战旅换装新型两栖装甲装备的时候,他在担任装甲团团长的时候全程参与新大纲编修工作和全军两栖装甲装备教材审定工作,先后组织编写了48个新装备训练指导法、8部新装备教材,探索出20余项实际管用的新战法、新训法。此时的陈昌锋,全团所有列装的轻重装备的技战术性能都了如指掌。一个真正的"专家型团长"已经开始展露锋芒。
陈昌锋的成绩是因为他的清醒,陈昌锋已经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除了勇气和热血,还需要知识。在这一点上,旅长陈昌锋和副旅长陈卫东有着相似的共同点。
现任海军陆战队某旅副旅长的陈卫东,1986年从桂林陆军学院毕业来到海军陆战队某旅。2003年,陈卫东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开始了3年的研究生学习,为了使自己的学习能够符合部队的实际需要,陈卫东经常和导师下部队考察研究,参与部队考核或者演习方案的制定。陈卫东感到,当时我们海军陆战队两栖装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年的排长们,现在已经成为了陆战旅的旅长、副旅长。记者在采访他们的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对这支部队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简单是岁月的沉淀和难忘的记忆,更多地已经转化为一种理智的求索,对陆战队发展的探求。
走进来 走出去
海军陆战队某旅在成立30年的时间里,不但迎接了一批批前来参观访问的外军高官以及军事代表团,而且也走出国门,走进外军部队。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之中,陆战队更注重学习他人的经验。
200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30名官兵随"朱诺"号两栖船坞运输舰访问湛江,并来到海军陆战队某旅比赛穿越两栖障碍、射击等多个项目。这条消息当初可谓是轰动一时。很多媒体,都以"中方陆战队险胜美军陆战队"等题目来进行报道。而副旅长陈卫东,在谈及这次交流时,就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陈卫东告诉记者,30名美军陆战队员访问海军陆战队某旅,在进行两栖障碍训练比赛的时候,带队美军中校觉得中美军人各选一条跑道不合理,应该混编起来。这就反映出来美军军官的思维非常灵活,临机变化能力很强。而在打靶结束后,美军中校把所有美军士兵成绩差的靶纸和中国士兵成绩最高的靶纸,都收集了起来,可以看出美军军官独特的训练理念。陈卫东曾经反思过,如果换作中国军队,就未必能想到这些。而在和美军中校吃饭的时候,陈卫东发现他手中有很多老茧,这表明美军中高级军官投入各种训练和身体素质锻炼的时间非常多,综合素质都非常出色。尽管中国陆战队在比赛中胜利了,陈卫东却认为这是在中国的"主场",取胜毫不稀奇,反而是美军陆战队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斗作风,都足以证明他们无愧于世界上最强大的陆战队。
在参观者走进来的时候,陆战旅的官兵们也在走出去。带头的就是旅长陈昌锋。陈昌锋从1999年到2001年在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留学了2年。在两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战胜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是全班10个学员中唯一一名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的学员,被校方评价为具有"不甘人后的精神和钢铁般的自律"。对于这样的褒扬,陈旅长是这样对记者说的:同班同学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的军队,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在2年的时间里,我也感到各国留学军人都在互相较劲,都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展现本国军人的优秀素质,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军队的荣誉。
--在某国海军特种作战学校里,陆战队员徐向贤带伤训练,5天共吃了60余片去痛片,远离祖国的他每天高唱《海军陆战队队歌》,被土方教员用摄像机拍摄了下来,作为经典教育教材在校内反复播放
--在某国的特战训练基地中,陆战队员王志军在两分钟仰卧起坐和两分钟俯卧撑测试中,分别以156个和188个的成绩创造了基地成立40年来的最高纪录
……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代表中国海军陆战队、代表海军陆战队某旅走出去的中国军人,已经走上了海军陆战队某旅各个重要岗位上,他们正在把从国外学习到的技能和经验,结合中国军队的具体实际,应用于部队的训练实践之中。"既然选择了"海军陆战队",就要为这支部队作出贡献。"这是记者采访一位中队长所听到的话,这也是陆战队员的内心写照。
两栖作战大变化
在海军成立60周年的盛大海上阅兵中,记者亲眼目睹了"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搭载300名陆战队员,接受胡锦涛主席检阅的盛大场景。
装备的更新,必然带来作战样式的变化。过去陆战队的两栖作战装备,仅限于老式的水陆坦克。火力弱、防护性差,海上机动能力不好,很大程度上只能应用于岛屿上的被动防御。而在装备了新型两栖装甲装备后,海军陆战队某旅的两栖化作战更体现了信息化的优势。
从保卫祖国的海洋国土和海洋利益,到面对护航、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挑战,海军陆战队某旅将来要超越的,不仅是敌人的防线,更多的是固有思维的范式。随着海军陆战队战斗力的迅速提高和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的不断增多,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将站在新的历史的起点上。

时文评说写作训练指导
一、题型特点
该题提供2~3则(篇)具有内在相关性的短文(片段),总字数600字左右,作为写作素材,要求考生读后能归纳内容,提炼要点,加以分析评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二、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
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三、范文参考
日本应拜德国为师
每逢看到一些参拜过靖国神社的日本政要在荧屏上露面时,我心中总不免生发出一种厌恶与鄙弃的感情。这种感情,对于饱受日寇侵华苦难的老一辈的人们,恐怕都会难以自抑。这是因为, “二战”后这几十年来,人们似乎还没有听过有多少个日本政要坦率地承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罪行,真诚地向亚洲各国人民表示过忏悔与道歉。岂但如此,他们对日本发动的八年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空前民族苦难及其罄竹难书的罪行,却轻松地说成是给亚洲人民造成了一点“麻烦”,甚至连那次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而又罪证如山的南京大屠杀,也矢口否认;为了推卸战争责任,美化日本侵略,日本文部省还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要修改日本教科书,以便让年轻的一代忘记历史教训,加紧复活军国主义。(由头,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否认罪行 修改教科书。“厌恶与鄙弃”为全文定下基调)
但是,与日本对待侵略战争态度迥然不同的是德国。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灾难,是举世震惊的。然而,德国不是日本。前者能够正视历史,而后者,对侵略战争的责任却百般狡赖。你看,联邦德国从战后首任总统到历届总统,都毫无掩饰地公开反省侵略战争的罪行,吸取历史教训。第六任总统魏茨泽克在对苏联访问时就说过: “谁否认过去,谁就陷入重蹈覆辙的可怕危险。”他卸任后到日本进行私人访问时,还发表过讲话向日本政要进言:“处于领导地位的政治***,如果不想或者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对本国在战时的行为作出估价……把对其他国家的进攻解释为自卫,那么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即便完全不谈道德后果,也会产生外交上的严重后果,邻国就会认为你在政治上和逻辑上缺乏判断力,就会把你看成是一个不知道你将意欲何为的危险国家。”魏氏给日本政要上的这堂“太课”,上得多好啊!联系到日本某些政要过往的言行,如此说来,日本不是应当拜德国为师么 (观点:“日应拜德为师”。抓住一点揭实质)
上述这两个国家对反省战争的态度之所以截然不同,原因乃在于战后德国是在彻底清除纳粹势力的基础上重建的;而日本,由于美国的包庇,许多战前***在战后依然作为统治阶层而继续存在。你想,要他们用今天的自己反对过去的自己,真是谈何容易啊!面对着这个严酷的政治现实,我国人民就绝不能不加以特别的警惕了。(分析原因:两国反省战争的态度为何不同观点)
兹值德国总统来华访问之际,作为国民一分子的我说了上述这通话,借以向德国人民表示由衷的敬意。(结尾、倡议:提醒国人警惕)
四、实例演练
姚明成为全国劳模候选人
日前,“中国上海”政府网站和上海总工会网站对上海市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候选人情况向社会公示,姚明和刘翔分别入围,成为候选人中最年轻的两位。全国劳模是中国劳动者的荣誉,在海外打球的姚明入选,引起不少市民热议。
姚明当劳模 该还是不该?请选一个角度谈一谈。
评说链接:
燕赵都市报:不该给姚明候选劳模的机会
就像刘翔雅典夺冠后免试硕博连读,王小丫主持走红后入选十大经济女性人物一样,时尚偶像人物姚明候选全国劳模,这又是一个“赢者通吃”的鲜活案例:某方面取得成就或声望,许多原本不属于他的社会资源都会聚拢而来。且不说体育竞技是否可以归于纯粹劳动,不说时尚偶像与劳模的精神气质是否对味,也不论“赢者通吃”的逻辑是否正义,笔者仅想从边际效用的角度谈谈姚明与劳模的不兼容。
从劳模示范效用的最大化来看,劳模评选的目光还是最好投向那些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从他们的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生活的细琐中寻找光辉,这样的劳动者,这样的劳模事迹,会更加地感动和鼓舞人,对社会的激励效用也会更大。
新京报:姚明做劳模更符“中国梦”
在姚明赴NBA就业前,有媒体曾据原国家体委《国内外有奖比赛奖金、奖品管理暂行办法》推算,如果姚明在NBA打10个赛季,他按50%比例上缴的这部分收入将可以用来举办10个赛季的CBA联赛;另有财经媒体将姚明比喻为中国出口美国价格最高的单件商品;除此之外,姚明及其“姚之队”还通过守法经营,在美国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NBA打球的姚明不止扮演了球员一角,他还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使者,向整个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天赋、努力、谦逊和进取。
在一个强者林立的巨人世界里,我们的巨人不是一个人,而是13亿人;我们的巨人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成长中的中国。姚明除了还没有达到中国球迷的过高期望,惟一的缺点就是贪玩电子游戏。也就是说,从道德层面来看,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
我们今天需要一个够得着的偶像,而不是一个顶礼膜拜、高不可及的神像。姚明是一个偶像,对他是否有资格当选全国劳模的争论本身就可以证明,我们从来就没有将姚明作为一个神像,这一面代表了我们时代的进步,另一面也佐证着一个偶像姚明的出现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更符合一个我们内心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应真诚地向候选劳模姚明致敬,并且希望我们能够有机会向全国劳模姚明先生致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575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