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m2m是什么

联通m2m是什么,第1张

联通m2m是一个手机套餐,一般用于定位跟踪,或者ssss送的无线车载上网卡,插到电脑上也可以使用的一款产品
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M2M不是什么新概念,比如上班用的门禁卡,超市的条码扫描,再比如日前比较流行的NFC手机支付。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通过网络(主要是移动网络)实现与互联网的结合,从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就是“网络一切”。

物联网没有主平台,就像互联网一样,它不依托于平台,是普通的化的,大众化的。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而架构标准则是标准化的核心,就像宪法之于法律的意义。

我国在2014年1月提交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立项申请,至3月投票结束,第一轮没有通过,2014年5月再次提交,9月正式通过。这是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同盟没有预料到的。

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的,因为中国拿到了国际物联网架构的设计权、主导权,物联网架构是中国人的。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自豪、开心、激动、兴奋,标准通过以后我们曾觉得高枕无忧了。

物联网起源于多个领域

多个领域都在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很多条线都在做物联网。

电信领域推动物联网的研究应用是较早的领域之一,叫M2M(机器到机器的通讯),目前的发展不像想象得那么快。

互联网领域,则是大家所熟知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的互联网),1999年MIT提出,是强调把互联网延伸到物体上的连接,最初IOT的声音并不是很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IOT的声音大过了M2M,但是,这一领域真正的大的典型应用还没有出现。

传感器领域,则称之为网络化的传感器,较为知名的如Smart Dust(智能尘埃)于1997年被提出,这个领域实际上也是很小,大约2000年过后的几年,这一条线的热度非常高。

传感器网络领域,早年也是物联网的强大的生力军,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军用开始应用到民用,最著名的是ZigBee联盟,但更注重于短距离互联。

溯源、标识领域,就是大家熟悉的激光码、条码、二维码、RFID等, RFID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敌我识别系统。但是市场总空间还是很小,功能很弱,主要是标识。

智能化也是在物联网领域声音比较大的另一个分支,强调物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化,以IBM为代表,比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在工业自动化的领域,美国2006年提出了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术界有一些声音,在应用层面声音不是很大。

还有众多的行业,比如安防、消防、环保等等,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物联网的需求,并实践探索。

在中国,我们感知中国则把物联网作为物理在研究,从1999年开始,从实体世界的角度研究推动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管哪个领域探索物联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向实体世界,解决我们现实实体世界中的问题。

参考资料:

物联网与感知中国梦_中国网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物联网是通过光学识别、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发展物联网现在已提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它不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个产业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近一年里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四川、浙江、福建等地陆续出台省市物联网发展规划,为本地发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据专家介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涵盖范围极广,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智能电网、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条形码标签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旅游、军事等二十多个领域,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三万亿的总产值。为协助物联网企业把握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物联传媒集团联合各方资源,全力打造最高级别的物联网国际盛会。
二、展会介绍:
2011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会为中国乃至国际的物联网行业(RFID、传感器、智能识别、无线通讯)企业提供了一个涉及物联网整个行业链的厂家、供应商、经销商、应用集成商聚合、展示、交流与洽谈合作的完善平台。同时,展会也通过广泛而有影响力的宣传,邀请了大量的物联网各大应用行业的终端客户、信息化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集成商新临现场,实现供需双方的近距离相互了解和商务合作。

物联网市场发展分4析 6、M2M企业分8布集中5在欧美地区e目前欧美地区gM2M技术已h经实现了n在多个q领域的应用,而且拥有众多专l门w提供M2M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由M2M产业界权威杂志M2M Magzine评出的2008年M2M产业000强企业北美地区f占了k84个a,欧洲地区o占了j11个y,而亚太f地区u只有3个p。 2、南北美洲以0汽车v通信信息业务为5主目前,M2M在北美地区s最主要的应用是汽车y信息通信。通用汽车q提供OnStar技术,为6所制造的汽车j提供跟踪和应急响应服务;而ATX和CalAmp公1司也p专n门b为1汽车j生产厂c商提供汽车r信息通信技术支d持。一i些大a的企业也s纷纷采用M2M技术改善经营效率:通用电气8采用了l物品跟踪和安全系统;泰科国际采用了d安全防护系统;卡特彼勒使用了v设备监测的卫n星系统;太j平洋燃气4电力v公0司则采用了g自动抄表技术。除了e业务应用外,北美目前也v是大i型M2M企业的集中0地。在南美地区r,巴5西已v经应用汽车f信息终端和安全跟踪系统;智利的电力b公5司采用了d自动抄表技术。但南美地区i总体发展程度比3北美地区m差很多。 8、欧洲地区a市场成熟,发展均衡欧洲M2M市场比0较成熟,尤q其是西欧市场,已f经实现了u安全监测、机械服务、汽车i信息通信终端、自动售货机、公6共交通系统、车k队6管理、工t业流程自动化7、城市信息化5等领域的应用。与w西欧市场相比7,东欧市场虽然用GSM及rGPRS方3式的产品带来了h利润,但总体尚处于b发展阶段。在车i辆信息通信领域,欧盟制定并推广e了ieCall计8划,旨在降低车g辆事故数目和加快事故反8应时间。 8、亚洲地区v日4韩发展较快虽然亚洲地区m一z些主要的运营商很早就开c始关注M2M,但推出的M2M业务少2,只是在小w范围内7实现应用。总体来说,亚洲地区yM2M市场只是刚起步。日2本和韩国的M2M市场发展较快,日8本实行U-Japan和I-Japan的泛在网络战略,重点发展汽车t信息通信系统以5及b智能家居,除此之u外还有远程医疗、远程办1公8等。韩国政府实行U-Korea的泛在网络计5划,其中8也o包括很多M2M的内1容,如智能交通、自动监测、智能家居等,韩国的SK电讯也m推出了k较全面的行业解决方6案。虽然日0韩M2M业务应用市场情况较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M2M产业链。dv啊郓n⑤m挕t㊣m挕l┏f▅f▅u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7057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