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过CTO这关

面不过CTO这关,第1张

最近的简历都投不出去。要么就不是诚心实意的招人。就像我们现在公司一样,更本就不缺人,职位一直在招聘网站上挂着。
要么就是看背景,是否名校毕业?是否海龟背景,是否有过BAT经历?
估计HR也会看年龄。(自从华为裁撤了35岁以上的以后,估计都成了个潜规则了。)

以前都不考虑创业公司的,最近豁出去了,冒着随时失业的风险,给创业公司投简历了。

最近的几场面试,都面过了前几轮,败在了最后一轮,CTO面试。

到CTO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基本上不知道你是来面啥职位的。要么开会忙,让你等很久,姗姗来迟,匆匆忙忙翻一下你的简历,反正之前都没有了解过你。

既然能坐到CTO这个位置,都会有股子傲气。会对你百般挑刺。

A公司的CTO,不知道你是过来干啥的,就会问问你对公司的了解,竞争对手。融资等情况。(我只是来面试测试的,不是做公司决策层的。)

B公司的CTO,只关心你开的薪水,加班情况。(看来B公司的经济压力大啊!)

C公司的CTO,对测试嗤之以鼻,觉得测试就是个不应该有的职位,全部可以自动化实现。(好吧,我不止一次受过这样的打击了)

面试过程对面试者来说自我推销的过程。对面试官来说,除了能力外,是选择的问题,是否能看对眼。性价比怎么样?
其实一场面试,很难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水平。(不是说小白级别的。特面是高层面试的时候)
就看你是否对胃口。
你说多了,显得你夸夸其谈,不务实。
不说或者说少了,显得你能力不行,语言表达不行,反应能力不行。冷场或者很尴尬。
有时候一句话,可能就决定你的去留。

面试者是弱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个人的教训是,不要表现很有能耐,对高层面试官来说,他可能更愿意找个能力差的,好管理。对于低层的面试官来说,他更期望找个能力强的,能干活,帮他分担任务的。
学会察言观色,不要喋喋不休,尽量让他说。该你说的时候,尽量说慢点,不要出错,不好圆场,看对方的反应。

有点自信,但是还是要示弱。管理者不喜欢别人比他强。

当你说你懂的东西少的时候,人家会说你眼界不开阔。
当你说你懂的东西多的时候,人家会说你没有深入。

对于一个测试来说,做的东西真的很杂,而且基本是手工,很难在很多个方面都很深入。
何况现在各种新技术满天飞,跟不上脚步。对新人可能只要知道名词就可以了。对资深的,就是要你带着大家一起玩。每一项里面,东西都很多,除了大厂可能有资源做外,小厂子更本就没考虑过。
(例如:
安全性测试
人工智能测试
云测试
物联网测试
大数据测试
性能测试
专项测试
)

现在人的压力都大,不管是哪个阶层。所以也不要过于焦虑。管理层压力更大,他们有资金压力,业绩压力,人员压力等诸多压力。每天面对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面对那么多求职者。对你挑三拣四很正常。

做好自己,持续学习,多动手实践,必要时开开眼界。受点打击算什么,开心就好。

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准备跳槽找工作,作为一只入行以来从三四五线中小创业型公司到一二线大厂大大小小面了30+场的产品狗,经常能收到其他PM朋友关于询问“面试都问哪些问题?该怎么答才最好?”等面试相关的问题。恰好我之前就有在每次面试时都记录下相关问题并回家以Excel形式总结复盘的习惯,其实面多了就会发现对于产品岗而言,对于95%的公司而言,问题类型无非就那么几种,提前准备好回答思路(套路)和表达技巧,斩获offer的几率会直线上升。

注:以下面试题仅针对1-3年工作经验的PM而言,对于再往上的高级产品经理并无太大意义。而对于应届生/转行产品助理而言,面试提问与1-3年PM遇到的问题差别不会很大,可能会出现一些逻辑思维&产品设计实战题(下篇文章最末会补充),故依旧可作为参考用。

一、面试前的准备

面试前,我要对接下来即将要面试的这家公司进行仔细了解吗?

我面试的是产品助理/专员岗位,听说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PRD更容易打动面试官从而拿到offer,我需要准备吗?

先说结论:针对这两个问题,我的建议都是,否。因为对于大多数应聘初级产品经理/产品专员/产品助理的面试者而言,简历基本以海投为主。这意味着你没有太多时间对每家面试的公司都一一做好详细的了解准备。另一方面,对于公司而言,它招聘的目的是找到“能够胜任该岗位/表现出有潜力胜任该岗位”的人才,而非“我对贵公司的产品真的很感兴趣”的求职者。而对于初级产品经理岗位而言,大部分企业的招聘诉求并不在于对行业及产品的理解有多么深刻(当然有相关背景最好),更多在于性价比以及产品基本功(便宜、上岗就能马上做事的)。简而言之,面试前对每家公司的产品、战略、市场等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的ROI(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你所认为的准备,很可能只是徒劳。

一些有心的面试者常常会在面试前搜该公司的官网、新闻,下载APP等产品进行把玩分析。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行为不仅仅帮助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更具谈资,也可以给面试官留下认真细致、知识搜集能力强等正面印象。遗憾的是,这样做并不能对我们拿到offer起到多大的实质性帮助。原因在于,第一,许多企业的招聘信息都是由HR挂在招聘网站上的,而市场上绝大多数的HR对岗位的实质招聘要求并不能清晰理解,所以你会发现在BOSS直聘、拉勾上搜索产品经理,许多岗位的职位要求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因为HR也不知道公司要招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只能去其他公司的JD上复制粘贴然后发布招聘需求。有些HR甚至连这个岗位是前台中台还是后台的不清楚,发布岗位是APP产品经理,求职者屁颠屁颠跑过去聊了聊才发现招的是工具类型产品经理;求职者下了公司的APP,准备了半天产品痛点及优化方案,面试时才知道岗位要求是做后台支撑——这种情况绝不少见。第二,对于公司而言,它招聘的目的是找到“能够胜任该岗位/表现出有潜力胜任该岗位”的人才,而非“我对贵公司的产品真的很感兴趣”的求职者。即使你对公司的产品业务市场都有详细了解过,面试时相谈甚欢,最终决定是否录用依旧是看你个人的产品能力/潜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面试前可以对这家公司一无所知!这样只会让面试官觉得你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都极其缺乏!最起码该公司主营业务是做什么的,产品满足了哪类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的什么样的痛点需求,这一点必须要有所了解。方法也很简单:搜一下官网,查看下大致的官网产品介绍心里就有数了。

2 别再浪费时间写竞品分析报告/PRD了,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这条主要是针对应届生/转行人士这类0经验产品面试者所说的。知乎上的许多转行贴都会说“一份准备充分的竞品分析报告会大大加分”,事实上,大多数新手小白撰写的竞品分析/产品分析报告甚至PRD等文档基本上都是不过关的,在经验丰富的面试官看来甚至是漏洞百出。除了在态度认真上有些加分以外,没有特别大的用处。平时自己写写当作基本功练习就完事了,除非你投递的公司数量极少而且都是你非常想要去的目标公司,否则花大量时间针对面试公司去撰写产品分析报告,太浪费精力。

总而言之,在面试前,只需要对公司产品及业务模式了解清楚即可,并且尽量找到与过往的工作经验相契合的点。

二、面试常见问题

在经历过大大小小数十家公司面试后,我把遇到过的所有问题都汇总成了表格形式并做了分类,按照出现频率进行排序。下面列举了绝大多数产品面试时必问的问题,负责任的说,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全部准备好,拿到offer的几率不会低于60%。

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1-3分钟内即可。太短显得工作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过长则会让面试官听的厌倦。主要介绍下自己的姓名、年龄、毕业院校及毕业年份(觉得毕业学校太一般就直接略过吧)和工作经历。重点在于工作经历的描述——这是面试官对于你的基本工作能力第一印象也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感觉,为后续对你能力评估定基调。

工作经历描述:主要讲你担任的角色、负责的业务线/产品/模块、产品简介、干出的成绩,如果是前台产品最好举数据说明。例如:“在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我在杭州XX科技有限公司担任产品经理,主要负责XXX移动端的0-1/迭代优化。这是一款B2C生鲜电商产品,主要业务模式是XXXXXXXXXX。现在这款产品的下载量是XX万,日活XX,每月GMV大概是XXX万,平台转化率大概是XX%。同时也参与过部分后台系统模块的搭建设计”根据不同的行业,产品核心数据指标也会不同。电商类产品重点突出流量、转化率、GMV、SKU/SPU等数据。

2你们产品对比竞品的核心优势&竞争壁垒&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主要考察对自己做过的产品大方向上的理解能力和项目真实性。产品优势可从这几个主要角度阐述:产品功能、市场、渠道、运营、价格、服务、资金、差异化。挑两三个核心优势来说即可,坦白地说,市面上大部分中小公司的产品做出来连产品经理自己都忍不住想吐槽,迫于老板/运营/市场/客户的意见又不得不这样设计,如果实在找不到自家产品的优势的时候,就往差异化上靠。用户群体差异化必然会导致功能设计上有所区分,但是要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差异化设计。如果连功能都和竞品几乎一模一样的话,那就在其它几个方面上找找是否有优势。比如公司原先做的线下市场,积累了很多线下老客户可以随时转化成线上客源;比如公司有强大的地推团队,可以在前期迅速抢占市场当然,最好是能够举出产品设计上的优势,毕竟是你设计的需求功能,最能直观体现出你对公司的价值。

3 简单介绍下你们的产品&盈利模式&用户画像&需求使用场景

按照核心业务流程泳道图模式介绍下即可,在跨行业面试时注意避免使用过多专业名词(面试官可能听不懂导致沟通体验极差)。从用户需求点出发(为什么要用你们的产品),介绍核心业务流程以及产品对象(一般为用户、平台、商家等)所做的事。可在最后补充下盈利模式,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简洁但不要过于简洁。

4 项目细节

一般而言,在问完第3个问题后,接下去会对你之前的回答内容进行延申展开提问,主要是问一些项目细节相关的内容。由于不同行业的产品千差万别,问的问题也会有很大不同。此处无法给出具体的回答模板,平时的积累和复盘总结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在表述的时候,回答好是什么(what)、为什么这样做(why)、如何做的(how)基本上就OK了。

例如,之前我在面试的时候在项目细节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如何进行资产风控的(租赁行业)?回答思路就是:第一、我们的风控措施有如下几条,XXXXX;第二、后来我们通过XXXX发现,在XXXX上采用第三方征信接口调用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于是我们评估了下XXXXXX,最终决定XXX;第三、最后我们决定XXX,碰到了XXX困难,最终通过XXX,完成了XXX的目标,数据是XXX

5你做了哪些功能/需求/这个功能是你想的吗/最有成就感的功能?

这个问题占据的比重极大,也是最需要认真准备回答思路的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并不难回答,提前准备好1-2个功能模块即可。例如优惠券系统、风控模块、特色功能模块等。注意这个功能/需求不能太简单,否则无法体现出个人能力。尽量与竞品或已成熟/人尽皆知的功能做区分,否则会被认为是一个只会抄袭的行走的Axure。例如拼团,即使你是一模一样原封不动的抄的拼多多,你也应当结合你自身的用户需求和现有资源做出改变。

”我其实并不care你做的东西是什么,我更在意的是你做之前的思考,你做的时候的思路流程。“

这句话是我最初入门的时候,面试完美团和新浪微博后和面试官交流后得到的最有启发的一句话。对于面试官而言,TA根本不在意你做的功能是什么,只要你正常表述清楚即可。TA更想知道的是,通过你在做需求/功能的过程前、中、后的思路及执行,对你的产品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

我个人其实并不喜欢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扯什么方法论,例如STAR法则、SWOT分析、用户体验五要素等等这些在我看来大部分都是一些盈利机构为了吸引流量强行扯上的方法论及名词概念。但是在这里我想破个例因为这个方法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实在是太TM好用了。这就是4W1H法则。

简单来说,我更宁愿将它简化成2W1H原则,即这个功能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why)、怎么做的(how)。

如之前所说,在做需求/功能的过程前、中、后三个阶段,我们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回答。

做之前:

why: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不解决会带来什么影响?满足了哪类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样的需求?竞品是怎么做的?竞品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实现?用户的本质需求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现有的资源能否满足?最重要的,我们做这个需求的投入产出比如何?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在做之前需要考虑周到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需求分析及挖掘(也包含了部分竞品分析)的基本功能力。

what:这玩意大概应该是个什么样?

做的过程中:

why:这个地方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开发实现起来有没有难度会不会影响项目进度?用户对这样的产品设计会不会有槽点?

how:我该怎么做,才能设计出在当前条件下能够最优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做之后:

what:这个功能跟我之前设想的一致吗?后续可以往哪个方向上规划?

how:这个需求做完了,怎样评估它的效果?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没有能够复用的设计?吸取到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上线后的数据如何追踪分析?出现问题要怎么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711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