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用户体验的要素》:深度分析用户体验

阅读笔记|《用户体验的要素》:深度分析用户体验,第1张

读书时间:201792-911日

笔记作者:Miuka

前文:

毕业后进入互联网行业里从事设计工作后,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好的产品一直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 “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其实用户体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也不仅仅只是设计行业才需要被提及的专业术语。

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被广泛认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所提出和推广。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在移动和图形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已经使得人机交互(HCI)技术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尤其是移动端设备越来越被广泛接受。这导致了一个巨大转变──(系统的评价指标)从单纯的可用性工程,扩展到范围更丰富的用户体验。这使得用户体验(用户的主观感受、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在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其关注度与传统的三大可用性指标(即效率,效益和基本主观满意度)不相上下,甚至比传统的三大可用性指标的地位更重要。

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市场营销,品牌,视觉设计和可用性等各个方面。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人员必须融入“互动的世界”,在这一世界里, 实用性是最重要的 。这就需要人们在设计网站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到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和审美需求三个方面的因素。

用户体验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以期覆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网站容易使用、有价值,并且能够使浏览者乐在其中。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用户体验著作都集中于网站用户体验的原因。

本书的全名为《用户体验的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共分为八个章节,163页的纸张不算多,集中的阅读,半天的时间便可以读完。这次通过组织抱团读书会和伙伴们一起读完了这本被称为用户体验入门经典书籍,我把它比作是了解用户体验的基石,提升设计思维修炼技能级的必读物,读完本书,总结笔记一篇,作为重新的梳理和回顾。
来自生活中的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户体验是常常被忽视的,因此造成很多生活和工作上过于“窘迫”的后果,无论是电子设备还是公共设施,估计大家都能一下子想起很多糟糕的例子。

许多的设计者和生产者貌似只关注产品将要用来做什么,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产品如何工作”, 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世界发生联系并发生作用”,用户如何“接触”并“使用”它。 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体验“难不难?”“容不容易学?”“感觉如何?”

从过去的产品设计的思路到强调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路,前者更容易从产品的 感官和功能方面来设计,更容易形成“外形服从于功能”的观点。 但是后者往往解决的应用环境的综合问题: 兼顾视觉和功能两方面的问题之外,同时解决产品面临的其它问题。 而产品越复杂,确定提供给用户良好体验的方法就越困难。
用户体验的要素共分为五个层面: 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架构,只有在这个架构上我们才能讨论用户体验的问题,以及用什么工具来解决体验的问题。在每个层面中,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有的抽象有的具体,在最底层的时候(战略层)我们只关心网站/产品如何满足企业的目标和战略以及用户的需求,而越往上层,我们要做的决策就越来越具体,涉及越来越细致的细节。

每个层面都由它下面的一个层面来决定,当我们的在做决定的时候没有和上下层面保持一致,项目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具有“自下而上”的连锁效应。
主要关注的是来自企业外部的用户需求(用户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以及我们自己对于网站的期望目标/产品目标/商业目的(通过该网站得到多少的盈利,占领多少的市场份额等等)

两个问题

三个目标

关于用户需求,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我们并非为“理想化”的用户而设计,而是需要去了解他们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通过对用户的细分进行用户群的研究,利用用户研究和可用性的方法收集他们的信息最终创建用户角色模型。
如果一个项目没有里程碑,也看不到项目范围,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结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需要文档来定义需求,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

1 知道你要建设什么: 详细的记下你现在正在建设的内容,每个人都会知道

2 知道你不需要建设什么 :如果你不能有效管理你的需求,将会陷入可怕的范围蠕变。
功能和内容

从战略层的“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转变到“ 我们要开发什么内容。”

范围层确定的是 全部的功能需求或者功能规格 ,在项目初这个词表示需求,描述系统应该做什么,在项目末这个词表示功能规格,描述系统真正完成了什么。 正确的顺序是功能规格在功能需求之后写才可以。

定义范围层的需求

需求的详略程度取决于它的范围。而需求的最佳源泉就是询问用户,在用户身上去挖掘需求。

在范围层中必不可少的是撰写功能规格说明,文档不能解决问题,但定义可以,因此 需要文档足够的清晰和准确。

为什么要写功能需求文档

对于有大量内容的项目而言,很多关于内容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内容清单,这也许很枯燥,但是能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知道他们将为用户体验付出哪些工作了。
如何确定优先级

1有时候一个战略目标可能对应多个需求,有时候一个需求可能满足多个战略目标。因此我们除了需要考虑这些需求 是否能满足我们的两个目标 ,还需要考虑的是 “可行性多大” 。有些会因为技术限制无法实现,有些则会因为时间有限而需要放到下一个版本中去。很少有功能是独立存在的,只有把某一个特性和其它的部分一起考虑进去,才能得到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产品。

2与战略层的制定者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时常会出现,如果你能保证他们说关注的特征能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并对他的需求表示认同,那么解决问题就会顺利很多,这就需要团队中的任何成员都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的异同点

关于交互设计

1用户对于"交互组件将怎样工作“的观点称为概念模型,例如”购物车“在典型电子商务网站的概念模型是一个容器。这个概念模型会同时影响它的视觉设计和界面使用语言。但是将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实物的比喻放入概念模型中可能会有一定价值,但是不要一字不落的照搬照抄。切勿”过分运用“。

2交互设计会处理每一个级别的错误,以确保更高比例的用户能有积极的体验。
信息架构

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信息要传达就必须要选择并组织这些信息,以保证别人能理解并使用它们。信息架构研究的就是人们如何认知信息的过程,关注呈现给用户的信息是否合理并具有意义。

信息架构的分类体系方式:

1从上到下是从战略层所考虑的内容进行结构设计。但是局限是重要的细节被忽略
2从下到上的架构方法是由范围层驱动,据显示肯能导致架构过于精确的反应了现有的内容而不能灵活的容纳未来内容的变动或者增加。
3一个适应性强的信息架构喜用,能把新的内容作为现有结构的一部分容纳进来,也可以把新的内容当成一个完成的部分加入。
4信息架构的基本单位是节点,可以小到一个数字,大到一个图书馆,当时我们要处理的是节点,而不是页面,文档或组件。
层级结构的常见类型

1矩阵结构:允许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者多个维度移动
2自然结构:不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没有太强烈的”分类“的概念,比较适合想要鼓励想要自由探险感觉的娱乐或者教育网站。
3线性结构:来自你最熟悉的乡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
组织原则:

你在产品最高层级使用的组织原则应该紧密的与”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相关。而在结构中较低的成绩,内容与功能需求将对你所采取的组织原则产生重大影响。

语言和元数据

1受控词典

受控词典是网站使用的一套标准语言,有助于建立起贯穿所有内容的一致性,提供一个明确资源以确保大家都能使用用户的语言。而另一种较为精细的应用方法就是创造”类词词典“以提供常用的但是未纳入该网站标准用语的词汇以供选择。

来”使用用户的语言“并且”保持一致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2元数据

是指信息的信息,以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内容的信息。

(1)你的网站可以动态的将一组与某个主题相关的页面链接到一起,没有任何人需要额外做什么,只要他们的元数据始终一致地使用相同的词组。(2)好的元数据比基本的全文搜索引擎更能提供可靠的搜索结果,帮助用户在网站中更快速找到信息。

角色和流程

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的主要文档是示意图,视觉化的呈现结构,这是一种表述“分支/群组/组件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最高效的方式。

视觉词典是一个提供从非常简单到非常复杂的示意结构系统。(类似于我们现在工作中常用的workflow)
三个要素:1界面设计2导航设计3信息设计

1涉及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的能力属于”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任务的界面元素,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它们容易被理解和使用。需做到:重要的东西一眼能被看到,不重要的东西不要被注意到。

2提供给用户去某个地方的能力属于”导航设计“;

常见的几种导航系统:

(1)全局导航(不管想去那里都能从全局导航中到达那儿)
(2)局部导航:提供给用户在这个架构中到”附近地点“的通路。
(3)辅助导航:提供了全局或局部导航不能呢个快速到达相关内容的快捷途径。
(4)上下文导航:也称内联导航(嵌入页面内自身内容的一种导航,比如文字中的超级连接)
(5)友好导航(提供给用户他们通常不需要的链接)
(6)网站地图(给用户一个简明的,单页的网站整体结构的快捷浏览方式)

(7)索引表(按字母排序,链接到相关页面的列表)

3如果想传达想法给用户的话,属于 “ 信息设计 ”

有时候信息设计是视觉上的,有时信息设计涉及”分组“或”整理“散乱的信息。最关键的是用一种能”反映用户的思路“和”支持他们的任务和目标“的方式来分类和排列这些信息元素。界面不仅仅只是收集用户信息,更需要向用户呈现信息。

总结
在这个层面,我们主要解决 放置的事情 ,解决并弥补” 产品框架层的逻辑排布 “的感知呈现问题,在这里,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来产生一个最终设计,完成其他四个层面的所有目标,并同时满足用户的感官感受。

决定设计最后如何被人类的感觉器官感受到,由五个方面组成: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哪些将被纳入设计是由我们产品类型决定的。

评估需要提出的问题

评估产品视觉设计的简单方法之一,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哪个设计要素在第一时间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对于战略目标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吗?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东西与他们的目标背道而驰吗?

成功设计的两个特点
对比和一致性

配色方案和排版

设计合成品和风格指南
无论产品多么复杂,用户体验要素是一样的。创建好的用户体验的最终要的工作内容是大量收集亟待解决的非常细微的问题。

”成功的方法“和”注定会失败的方法“的差异归根为两点:

必须要同时考虑五个层面的全部因素,这对于创建成功的用户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有专人风头来负责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保证所有的用户体验都被关注到。

作者将用户体验开发的过程比喻成 一场”马拉松“ 而不是”短跑“。了解你所参加的比赛类型才能用适合的方式去比赛。短跑是尽可能的快跑起来,快速到达终点。而成功的马拉松取决于运动员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步伐,直到”何时加速“”何时减速“才能赢得甚至彻底结束这场比赛。

每一件和网站的用户体验有关的事情都是有意识的,明确的决策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个网站同时满足你的战略目标和用户需求。

本书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在这本书中,克里斯坦森提出了“破坏性(Disruptive)技术”或者“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成为为数不多的高科技领域核心的“元问题”之一。本书分为两部分

顶级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听取客户意见,并积极投资于满足客户下一代需求的技术和产品。但矛盾的是,他们之所以再后来遭遇失败,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听取客户意见,积极开发下一代技术和产品。这就是创新者的第一大困境,盲目遵循“好的管理者应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的箴言。
在面临延续性技术变革的时候,前一项技术领先的企业大概率会继续引领新技术。例如,硬盘行业,1984年至1986年间,很多企业推出了带薄膜磁盘的硬盘。这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成熟的行业主导企业。只有很少一部分新兴企业试图在它们的初始产品中使用薄膜磁盘技术,而且它们之中的大多数都在进入硬盘行业后不久便倒闭。
破坏性技术,一般不涉及特别复杂的技术变革,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将成品元件组装在一起,但相比之前的产品,产品结构通常会变得更加简单。而破坏性创新不能为主流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因此他发生在主流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小。

从图中可看到,直到70年代中期,市场上基本都是14英寸硬盘,而且几乎这些硬盘都卖给了大型计算机厂商。当时硬盘容量大约是130MB。在1978至1980年间,有几家新兴公司,像Priam公司、昆腾公司,开发了40MB左右的8英寸硬盘。但是当时大型计算机厂商不感兴趣,因为大型计算机需要的是400MB的大硬盘,而且他们并不在乎尺寸大小。这种8英寸硬盘适合微型计算机,因为14寸硬盘对他来说太大也太贵了。

当8英寸硬盘在微型计算机中广泛使用后,该硬盘的容量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在8英寸硬盘技术进步过程中,用了3到4年,8英寸硬盘蚕食了大型计算机低端的市场。随着8英寸逐步进入大型计算机市场,当时的14英寸厂商逐步退出。最终这些14英寸硬盘厂商全部被淘汰。
同样故事继续发生。1980年希捷制造出525英寸硬盘,但是他只有10MB,根本无法在微型计算机中使用。最终他们找到在台式个人计算机中使用这一领域。在1980至1990年间,525英寸硬盘的容量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与上文说的8英寸代替14英寸的情形一样,率先生产525英寸硬盘的都是新兴企业。最终525英寸硬盘取代8英寸硬盘成为微型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的硬盘。

1984年,Rodime 公司研发成功了35英寸硬盘。这种硬盘用在了全新的领域--笔记本电脑,客户愿意用更低容量来换取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能耗。当希捷销售人员拿着35英寸硬盘去问台式个人计算机厂商时,不出所料得到了否定的答案,这种硬盘没什么用。

从硬盘案例,可以看出在持续性创新时,可以做到积极创新、积极听取客户意见,持续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但是遇到破坏性创新时,他们有被他们客户所捆绑在一起,给新兴企业机会,以至于自己和客户一起死去。

价值网络是一种大环境,企业是在这种环境下确定用户需求,并采用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价值网络,是企业与客户共同搭建利益共同体。在价值网络内,成熟期也会将资源推向延续性创新,而不是破坏性创新。
每个价值网络成本结构特点,决定了创新项目的分布。一般情况下,在价值网内受重视的创新,基本都是能够创造利润的创新。另一方面,那些毛利率低的创新,是不会被各种资源和管理着看到。
成熟企业在延续性创新中所表现出的强势和在破坏性创新中的弱势,与新兴企业正好相反。这些都不是有企业的技术和组织架构决定的,其真正原因是他们处于不同的价值网中。

由于破坏性创新在侵入成熟价值网之前,他是现在新型价值网内进行商业运作的。他在其价值网内,沿着自己的轨道进行。当他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破坏性创新会以破坏性的姿势侵入到成熟企业的价值网内。

价值网络内存在一种力量,推着企业向上发展,进入区别于先前的新价值网络。这强大的影响力,体现在阻碍企业向低端移动,进入破坏性技术所打造的新价值网络。但凡理性的管理者,就不会去选择规模小、利润低、需求不明确的市场。再优秀企业中,他们总是努力提高产品技术能力,从而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利润。

1983年至1985年间,希捷公司将产品线的重心放在台式计算机部门上。1987年至1989年间,面对35英寸硬盘的侵入台式计算机市场。希捷公司不是与破坏性技术正面交锋,而是选择高端市场。到1993年,它的工作重点已明显转向中端计算机市场,例如文件服务器和工程工作站。
一般来说,企业面对主流市场的竞争,为保证利润率,进入利润更高的高端市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选择低端市场会与企业目标背道而驰。

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决策。高层衡量不同的方案,将资金投入那些他们认为与企业战略相符,并能从中获得最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提案都将被摒弃。
模型二是自下而上的提方案。从企业底层向上呈递,这时企业的中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层管理人员在大获成功的项目中扮演了关键的支持者角色,他们的职业地位将获得很大的提升;反之,如果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或者很不幸地支持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项目,他们的职业地位可能将因此与成功渐行渐远。
因此可以看到,无论哪种资源分配的模式,最终都会受到价值网的影响,越来越向右上角迁移。

成功企业以客户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和决策流程,在决定投资方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高于管理者的决策。
面对破坏性创新时,企业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在企业内部强推新的创新,另一个是成立独立小机构。如果选择第一个,就是与企业内部的主流力量进行正面的对抗。而选择第二个,就是选择了顺应趋势。
一家企业的创新模型是反映了企业的内部资源分配模式。从总体来看,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高层的决策,而是机构内非高层的决策。企业中层时基于自己的理解,从哪些客户群体和产品上获得最大利润,来决定他们将向高层管理者提交哪些项目提案,以及重点开发或实施哪些项目。

应对破坏性技术时,成熟企业更关注领先地位,而且新型小市场并不能解决企业短期盈利和增长的需求。尽管大量的证据表明,率先进入破坏性创新会给用户带来诸多优势,但是成熟企业无法在这类创新中获得先机。成熟企业受制于客户、理性、以及完善的流程制度,这些都阻碍了其在破坏性创新上的推进。企业发展越好,就越难在早期进入新兴市场。
股市也是影响企业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当前的股价是基于市场预测 20% 的增长率算出的,而当市场对企业预测增长率会下降到 15% 时,那个其股价就会下跌,哪怕他的收入和盈利情况非常良好。
当企业发展势头很好时,表现好的员工就能获得更多的机遇;但是当企业增长停止了,就将会出现严重人才流失。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维持增长率变得越来越难。算法很简单:一家市值4亿美元的企业如果需要达到20%的增长率才能实现赢利,维持股价和企业的活力,那它就需要在第1年增加8 000万美元的收入,在第2年增加9 600万美元的收入,以此类推;而一家市值40亿美元的企业要实现20%的增长率,就需要在第1年增加8亿美元的收入,在第2年增加96亿美元的收入,以此类推。破坏性创新能催生新的市场,但是没有一个新兴市场能达到8亿规模。但对新兴企业来说,正是在新兴市场规模较小,也就是在它对希望大幅提高收入水平的大型企业最不具吸引力的时候,进入这一市场的战略决策才具有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

破坏性技术的市场不仅是未知的,而且是不可知的。企业管理者应对破坏性技术而采取的战略和计划应该是有关学习和计划的,而不是具体实施层面的。但是在成熟企业中,优秀的管理者所具备的创新经验并不是针对破坏性技术的。

从上图是《磁盘/趋势报告》做出的预测,可以看出成熟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非常准确,但似乎总是无法准确地预测破坏性硬盘技术催生的新市场的规模。由于《磁盘/趋势报告》是采用预测延续性结构的方法来预测破坏性技术:采访主要客户和行业专家,进行趋势分析,建立经济模型等。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预测延续性技术,但在运用到尚不存在的市场或应用领域时,却遭遇了重大的失败。

1991年惠普的DMD部门研发出了13寸硬盘。公司高管要求3年内该产品销售额要达到15亿美元。该硬盘是为满足PDA市场,定价为250美元。但是由于PDA就远没达到市场预期。这是家用游戏机需要13英寸硬盘,但是其只能接受50美元。由于惠普已经投入了大量资在PDA领域,以至于后来他们已经没有资金来研发一种更简单、一般化的13英寸硬盘。最终,1994年惠普从市场撤回了13寸硬盘产品。
一开始就想当然认为市场预测是对的,而不是假定预测是错的。这种模式对于破坏性产品并不适合。他们应该先假定无法确定客户想要什么,市场销售量能到多少。这种模式更为灵活、更具探索性,而且应该是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预留足够的资源,以被必要的时候调整方向。
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的主要差别通常并不在于它们最初的战略有多么完美。在初始阶段分析什么是正确的战略,其实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保留足够的资源。这样,新业务项目便能在第2次或第3次尝试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企业的能力会受到三个因素影响,资源、流程和价值观。
资源,包括人员、设备、技术、产品设计、品牌、信息、现金以及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的关系等。资源通常都表现为事物或资产的形态——它们可以被使用或闲置,被购买或出售,可贬值也可升值。拥有更多的资源,有助于变革成功的概率。
流程,就是再将资源转化为产品价值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互动、协调、沟通和决策的模式。流程的定义和变更实际上是为更好地解决某种特定的任务。其实也是在说,如果某个流程定义了解决某种任务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定义了无法完成其他任务的能力。流程是为了让员工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反过来说,就是要保持这种连续性,就不能随意改变。也就是说,企业这种创造价值的机制本质上是排斥变化的。
价值观是在确定决策优先级别时所遵循的标准,他们以此来判断一份订单是否有吸引力,某个客户是否比另外一个客户更重要,某个新产品理念是否具有吸引力等。其中一个好的管理标准就是,管理者是否在企业内部很好的贯彻统一、清晰的价值观。

独立小机构是管理者在不断寻找针对互联网的应对之策时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独立小机构是真正实现独立,要看他是否独立于常规资源分配流程而存在。

A部分表示是一次技术性突破,但该项创新仍属于延续性技术变革——这符合企业的价值观。企业需要组建一支重量级团队来完成任务,但可以在母公司内部进行。例如,IBM硬盘部门就组建了重量级团队来学习如何更加有效地在其产品设计中整合各种组件,以期将所使用组件的性能提高50%。微软公司开发和启动互联网浏览器的项目也属于A部分。
B部分表示的是,当项目符合企业的流程和价值观时,一个轻量级开发团队便足以取得成功。在这样的团队中,管理者需要在主流机构内部实现跨部门合作。
C部分表示的是,处于该区域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与机构现有流程与价值观并不匹配的破坏性技术变革。要确保这类项目的成功,管理者需要创建自主经营的机构,并专门成立重量级开发团队来应对这一挑战。例如,康柏公司于1999年开始通过互联网向客户直接销售电脑,以便更有效地与戴尔公司进行竞争。于是他们成立一家独立的新公司,甚至改了名字。
D部分表示的是,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与主流机构类似,但需要通过一个完全不同的、管理成本较低的业务模式来进行销售。例如,沃尔玛公司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就可归于此类。事实上,这些项目可以采用与母公司类似的物流管理流程,但其预算、管理以及损益责任则完全不同。
总之,无论组建轻量级团队或者重量级团队,还是成立独立小机构,都是有利的创新能力的工具。但是只有根据不同项目的流程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来打造合适团队结构的那些企业才能成功。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领袖导师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和格言谚语例如: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还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词段。

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摘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

写读后感或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常用的形式有:

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索引式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抄录原文式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评注式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读书笔记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评注读书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鄙,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补充原文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心得式

心得式读书笔记,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它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综合读书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的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1] 。

表现形式

编辑

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

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活页本

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也便于日后查阅。

卡片

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全文复印

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记忆

如果能用大脑记下来的话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笔记中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书签式

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记在书签上,夹在书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专放书签的袋子里 ,一有空就读一读背一背,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图像式

阅读完之后,可以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整理成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这样相对对传统的文字式读书笔记,更加方便快捷。

本书作者是麦克里斯特尔,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在2003年至2008年担任美国驻伊拉克联合特种部队总司令。其还有两名作者也是来自军方,是美国海豹突击队退役军官,是麦克里斯特尔的前部下。

本书的副标题是打造因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赋能这个词是个热词,我们经常会在管理学中看到,是指领导者给一线团队自主决策权;也会在中台产品中看到,是指给业务系统提供支持。总体来看,赋能是一方面给前方业务或者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是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到前方团队。而本书就是讲如果领导者想要通过下放权力给团队赋能,必须抛弃原有的层级式组织形态,努力打造一种全新的组织架构和组织环境。

本书首先由2004年的一个故事引出,这来自一个伊拉克的恐袭,四辆自杀式汽车闯入了一群聚集在某个污水处理厂附近参加开张典礼的人群中。最终造成,35个孩子死亡,10个美国人和130个伊拉克人受伤。如果单从实力对比,40年的经验和40年卓越的功绩,无论以任何标准来看,特遣部队都是全球特种作战部队中的翘楚——可谓优中之优。从表面上看,伊拉克“基地”组织与特遣部队之间的战争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特遣队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而伊拉克“基地”组织不得不招募当地人,并且通过危险而靠不住的通道一个个地将外国战斗人员偷运入境。特遣队坐享强大的通信技术,而伊拉克“基地”组织为了减少被发现的风险,只能面对面地会面或者派信使传递信息。特遣队的战士都经历过历史上最为苛刻的特种作战训练的锤炼,而伊拉克“基地”组织只是在遍布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各类训练中心学了些三脚猫功夫。只要愿意,我们可以使用别人无可匹敌的火力、装甲车辆以及尖端监控设备,而伊拉克“基地”组织的技术主要是在“安全屋”里用丙烷罐头和过期的苏联迫击炮d组装简易爆炸装置。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特遣队是“优中之优”,那为什么这类袭击还会不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为什么在一群资源获取情况不如特遣队的人面前,特遣队会束手无策?为什么特遣队正在经历失败?

上图是设想中基地组织的组织架构和实际面临的基地组织的组织机构。伊拉克基地组织的组织架构是他们在伊拉克的战争环境中显得生命力极强。网络理论家兼军事分析师约翰·阿尔奎拉总结道:“在过去10年里,‘基地’组织出现了大约20个‘三号人物’,但在一个网状结构的组织里,所有人都是‘三号人物’。”我们一般会认为,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也没有明确的指挥目标,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组织。但是事实上,基地组织能够顺畅且满怀怨恨的正常运转着,所展现出目的和战略从未改变。

本书作者提出了“错综复杂”这个词,他不是一般意义的复杂。我们日常说的复杂,是指不简单的或者无法凭直觉预测的事物,而这里的“错综复杂”是指更加受条件约束、更加技术性的以及更加混沌的场景,如活体器官、生态系统、国家经济等。

“错综复杂”和“复杂”是两回事。复杂的事物可以比喻成,一个齿轮转动了,其他齿轮也会转动,以此类推。比如内燃机的运行,最终可以被分解成许多有内在联系的部件。同时,你能够比较确定地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错综复杂”是在多个元素间的互动剧烈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万物的关联性使得病毒和银行倒闭的影响能够扩散,就这样,事物迅速变得无法预测。

错综复杂的系统呈现出“非线性运行”的特征。所谓“线性运行”,是指输出结果与输入条件成正比。

当我们面临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世界是,我们在使用传统组织架构,就无法面对复杂多变世界。就像美国特遣队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基地组织一样,虽然美国在传统意义上硬实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面对伊拉克这种错综复杂的战争环境的时候,就显得无所适从且不堪一击。对于解决的方案,本书也给出了药方就是像基地组织一样打造能够应对不确定的敏捷团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给团队赋能。

本书一层层推导,同时本书中关于美国海豹突击队以及特遣队的故事引人入胜,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也便于日后查阅。

3、卡片

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

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6、记忆

如果能用大脑记下来的话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笔记中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7、书签式

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记在书签上,夹在书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背一背,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iw7s

最近刚开始准备托福,休息时练练吉他画画图。下周就要开学了,发现自己不会同时地每日地多线程完成多项任务。有时候一件事做起来就就坐一整天,被其他一些事抛到了脑后。最后,一天到头就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倒是进展飞快。但其他的诸如画画,d琴这类需要日积月累才有进步的事就被落下了。可能之后需要对时间进行一个规划,保证这些事都齐头并进。
那么现在来分享一下《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读书笔记。全本比之前的一本《设计中的设计》内容更翔实,增加的新的章节。计划书单中的第二本书,,没安排好时间,比要求的进度晚了不少。

1原研哉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2什么是五感设计?

3信息建筑的思考方式是怎样的,如何使用?

4设计理念的白是什么?

5无印良品的实际理念?

6exformation是什么及其意义?

7原研哉所认为的设计是什么?

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06月11日-),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有意思的是书最前部分的序中,得知原研哉在出版《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之前,他的设计还没真正走上世界的舞台,之前仅有作品照片传播在外,世界并没有真正了解日本的这样一位设计大师。成书之后,书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让其作品具有国际魅力设计得以传播。原研哉本人也在书中提及,用语言来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比起通过塞满作品以图像为中心的作品集册子,像作家一样出版一本包含自己所思所想的文字书籍,更能让世界理解自己的设计哲学。

书中提到了原研哉策划的“触觉展HAPTIC”,创造性的唤醒人们的感官体验。长期以来,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在技术的引领下飞速发展。技术的驱动可谓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效率。但是越来越便捷的生活使人们的感觉越来越退化,人们开始丧失感官认识和接受力。

为此“感觉驱动”被提出了。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通过设计唤醒人们对于过去事物的感觉认知,这是原研哉策划的“触觉展HAPTIC”这个展的意图。
人大脑中生成的图像是通过多个感觉刺激和重生的记忆复合的景象。设计师在其作品的受众的头脑中创造出一种信息建筑,由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这些感觉组成的合集到来刺激,让受众的脑海中浮现出我们所谓的图像。基于这种通过感觉认识积累形成的观点,原研哉将其运用到了多个项目中,有梅田医院的视觉指示系统、松屋银座的再造项目以及长崎县美术馆的视觉识别系统等。
原研哉把“白”不仅当作一种颜色,他认为“白”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颜色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颜色的表示起着不同程度的警示作用。但是唯独白色和其他众多的颜色不同,“白”令所有的颜色都从中逃走,其自身却蕴含了无穷的多样性。

无印良品成立之初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制造流程的彻底简化创在一批极其简单、低价的产品。制造流程合理化在今天已是一个普通观念,但无印良品的简化却绝不是廉价化。它导向的是美学的具体表现。无印良品的清新纯粹是质量、功能以及简易包装和非漂白纸的使用等方面。无印良品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式和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这样做带来的不是最低价的产品,而是自然的低成本的富足和好选择但非昂贵的范围。

无印良品的产品简单,但却不仅仅是形式上最小,而是被有意识的设计成能在任何环境下使用。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特定的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适用人群的产品,这就是无印良品眼中的质量。

通过无印良品的愿景:一方面,他考虑产品发展。另一方面,它必须同时将这一愿景传播给社会。原研哉通过广告的方式,以“空”作为传播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广告。以及2004年主推的“家”系列广告。
“exformation”是一个新名词,前半部分是前缀“ex”,后半部分来自“information”。 “information”代表可知的信息,而“exformation”是让事物变得未知。来自于原研哉和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学生们一起做的项目。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使用exformation例子:一般意义的导游册,你从上面获取的是information信息,你能通过导游册直观的了解某个地区,属于正面描述。而运用了exformation的导游册,不再提供直观信息,而是在当地寻找相应的感觉元素,通过设计将这些感觉元素转变成特别的作品,用户在接触这些作品后,能够感受到相应的感觉元素,在脑海中自己形成对那个地区的印象。

设计的无尽的可能性不仅沉睡在技术带来的新环境中,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环境里。新奇事物的创造不是唯一的创意。使人重新发现熟悉中的未知的感觉同样有创意。 唤醒、激活那些认知事物的新方式是对我们认识官能的丰富,这关系着物与人类关系的丰富 。就像原研哉在后记中说的,设计如同体育比赛中的圆球,之所以圆是因为能够保证他规律性的运动,是运动员更容易掌握技巧。就设计来说,设计也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不断的与设计相联系,能够逐渐推到设计背后的本质和法则。

就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看书,效率果然非常高,总共花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不过已经超出规定读完的期限很久了,接下来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应该不会那么拖延了OTZ。发现自己看书期提问的部分,提问还不是那么就精炼,目前还是看着目录,挑目录的重要章节提问这个样子列的问题。之后应该细究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732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