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工作?

物联网是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工作?,第1张

物联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的终端是计算机(PC、服务器),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都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除了计算机外,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的终端(硬件)。

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

物联网就业机会非常多,因为物联网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例如:

1、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将与家具生活的各种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具生活更舒适,方便,有效,与安全。
2、智能交通
3、智能医疗
4、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集传感、通信、计算、决策与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数物复合系统,通过获取电网各层节点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分层次的控制管理和电力调配,实现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效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提高用户供电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5、智能物流

扩展资料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活点定义: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这本书的出现是件很巧合的事情,当我们尝试在新零售这个领域做一些新的设计探索的时候,这本书被同事推荐了过来,“交互的未来”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噱头,我也很想知道,交互的未来到底发展到何方。
  之所以说是巧合,是因为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用户会在新零售的整个框架里面,开始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而用户在整个过程中的交互,初步分析,可以划分为“人、物、屏、声” ① 这四类,而这本书,很清晰的告知了我们,人与机器或者屏幕,在未来的交互方式中可以遵循的原则。
  本文的目的,是期望能够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让大家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早在1995年,“普适计算” ② 之父,马克·维泽与施乐帕克研究中心 ③ 的约翰·史立·布朗 共同了提出“平静技术”的概念。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群研究学者就已经预见到,未来是一个充满各种小型设备的时代,当时他们称这些设备为:“垫板”“平板”“直板”,并且在这些小型设备未出现之前,就开始研究这类产品使用体验和最佳的用法。在他们看来,无论技术如何的新型,但是技术给人带来的感受应该是优雅的、人性化的,不显眼的。
  但从今天看来,我们经常讨论某些新型设备的问世,然后静静的看着它们报出一个个让人捧腹的bug,新的设备逐渐增多,但是给人以幸福感的设备却寥寥无几,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产品,但是却并没有给我们平静的生活。
  那么平静技术到底是什么?我个人总结了一下:

  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从未停止。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计算机发展的4个浪潮:

  我们会发现,设备数量的增长速度甚至快过人类,并且逐渐多样化,从大型机时代到移动计算时代,设备的增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平静技术的提出者们同时提出了一个设想,当世界人口超过100亿时,世界上的设备数量至少超过了500亿。如果我们一方面在增加设备的数量,一方面又保留目前我们跟设备互动的标准,很快我们会被自己设计的各类信息所淹没。
  如何能够让设备在增长的同时,给人带来平静的体验?作者提出了平静技术设计的8大原则,来协助我们review自己的设计。

  在阐述这8项原则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论点: 注意力守恒 。即大多数人在某个时刻的注意力总量是恒定不变的,所以人们无法同时处理对于注意力要求很高的多个事情,一件事需要的注意力多了,另一件必然不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就如同司机不可能一边开车一边玩游戏一样。
  个人认为, 注意力 是人与设备交互时的 最核心资源 ,尽管需要我们注意的信息已经大大增多,但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注意力的总量始终未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注意力资源有更加合理的分配,设备对于注意力的占用需要更少且更高效。

  作者强调,这里的原则并不是每次设计都需要遵循,而是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供大家每次设计时进行参考。
  下面结合书上的内容,对这8条原则说一下个人的一些理解:

  我们当前很多交互设计的原则或者思维还是来自于 台式机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被要求坐在电脑面前,投入大部分注意力到屏幕上,来处理自己的工作任务。我记得在《About Face 3》以及之前的版本,移动端的设计仅仅是被提及,而在《About Face 4》中则用大篇幅的文章来介绍移动端的设计方法与准则。

  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处于 移动、并行、多平台 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能会在某个瞬间接收到多个设备提供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将注意力短暂转移到设备,并在获取信息后,能立刻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如果某个设备一直通过某种方式强调注意力资源的占用,而无法提供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这种就会对人们形成干扰,甚至会引发人对这个设备的厌恶。
   这种注意力资源的分配矛盾,在当人们有主要任务时,显得尤为突出 ,设备(或产品)应该在尽量不打扰人们完成主要任务的情况下,也能够传递信息。但是目前看到的很多设计过程中,注意力资源仍然不是第一考虑要素,甚至可以说,今天大部分的设备,仍然设计的像台式机,我们不得不倾注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才能从其中获取信息。
  虽然视觉是最直观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在设计时,除了屏幕之外,我们可以利用的还有很多。人的五感之中, 视觉、听觉和触觉都是可以利用,并且花费较低成本就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 ,而信息的表达,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放弃屏幕,通过灯、声音和震动等方式来替代。
  例如,目前市面上洗衣机的开机、关机、洗衣结束时,都会伴随有不同的声音,来提醒人们洗衣机目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只需要在开启后洗衣功能后,就可以做其他事情直到听到结束的声音。试想如果整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直盯着洗衣机完成整个动作,那又会是一个什么场景?

  平静技术会让你明确知道某个系统运转良好并且一切正常,你之所以感到平静,是因为知道如果出现需要你关注的事情,设备会在恰当的时间提醒你。
  生活中这样的正例不胜枚举,例如正在煮饭的电饭煲、烘焙的烤箱、烧水的水壶等等,这些电器的样式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工作状态的展示却趋于一致,正是因为他们提供了平静的过程和需要关注的结果,而我们现在看不到不同于这类方式的电器,只不过是因为设计的优胜劣汰所导致的。
  当然,如果有些设备通过粗暴的方式打断你当前的任务,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身上,是因为为了保证你的生命安全,例如火警警报等。

  在《设计师要懂心理学2》这本书中,有三个章节介绍了关于视觉的内容,书中提到了周边视觉与中央视觉的概念,并且强调:

  除了视觉相关的内容,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 注意力模型 ,注意力模型分为三个等级:

  从注意力的模型可以看出,注意力不仅限于视觉,还包括触觉、听觉等,人类经过数以万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接收注意范围边缘信息的能力,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反思,这些事物需要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么?我们能在注意范围的边缘关注它吗?

在开始这部分之前,请各位思考下,设备与人的优势分别在什么我个人对于设备与人的优势总结如下:

结合上述设备与人不同优势的区分与对比,如何能够让设备(或产品)放大自身与人的优势?

  emmm~这里的不需要说话,并不是禁止使用语音,我个人理解,这里更多强调的是对于语音交互的慎用。
  我们会发现,VUI,即以语音为基础的交互行为现在逐渐增多,我们可以在很多app的搜索栏看到麦克风的图标,提示我们可以进行语音输入,甚至一些翻译软件(彩云小译)等直接采用语音交互作为主体交互模式,但是语音是否适用,还是要根据场景来定义。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这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人们通常会以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使用的设备,如果这种情绪放在VUI场景下,如果只是能够让机器说话,而不给他注入语境和人际关系意识,那这些谈话最终还是会总结。
  机器人语音系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 他们不会对我们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抱有成见,他们会成为我们忠实的仆人,为我们提供鉴定的情感支持
  然而, 正如同需要完全占用视觉注意力的用户界面会干扰我们,让我们无法做其他事情一样,完全占用听觉注意力的方式,对我们的干扰也是一样的

我们发现,语音交互同样存在很多的限制:

当我们列举完语音交互的限制时,再回来看设备交流的本质是什么? 是为了反馈或者展示信息给到人们 ,所以:

  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往往及其希望能够忽略极端用例,因为有时候,解决这些极端用例所耗费的精力,往往超过常见用例的总和,然而,每个用户都极有可能遇到极端场景, 当极端场景出现时,它们的负面影响会远远超过它们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想想三星的Note7电池爆炸事件吧)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多种人群,经验丰富的用户、初学者、以及遇到问题的用户,一定要保证系统在部分功能出现问题时,仍然可用, 至少能够将设备关闭或者回复到初始状态

  如同“电”在当今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样,如果产品的技术含量使用的恰当好处,那么它会很快的消失于无形,人们会习惯它的存在就好像它本来就应该存在一样。
  每个设计师的目标都是精简的设计,然而实际上,为产品添加功能往往比删减功能要简单的多,这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比如添加功能而不用斟酌已有功能带来的思考成本要低的多,能够增加功能的人可以有很多,但是有权利(或者敢于)删减功能的人却很少。每个功能的引入,都会带来故障可能性的增加,越复杂的系统,往往越容易出现问题。 而我们对于产品功能的目标,并不是无意义的堆叠和累加,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产品赋予用户能力,让他们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注意力就可以实现目标
  在技术领域,往往有这样一个趋势: 技术能力往往超过技术的可靠性 ,所以我们经常发现,任何第一代产品,往往是问题最多的产品,即便是产品在面世之前,经历了严格的测试工作,当投入市场后,它将面临的是数以万计的使用场景,各种场景的组合,就会发现新的问题。
  所以这也引入了另外一个指导性原则 除非没有其他选择,否则不要引入会让用户产生依赖感的新技术 。新技术的不可靠性,很容易会使对齐产生依赖感的用户,感受到很大的挫败感和失望感。

  我们所接触到的被人们视为“正常”的技术,实际上是这个技术本身与社会规范相吻合,或者说,是被社会逐渐接受的技术。
  技术被社会所接受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技术可能在出现的瞬间就被社会所接受,而有些技术则需要经过很长的“代谢”过程才能被社会容纳,同样,有些技术出现了很多年,都可能不被社会所接受,从而被停止或者消亡。
  让技术被社会接受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人能够视之为常态,这个过程 可以是技术直接用到已经是常态的事情中,让人们逐渐接受,也可以是拓宽人们对于“常态”的定义,将新技术包含在常态的定义里
  个人认为,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如果从上述8项原则中提取关键词,个人的提取是:

  设计平静技术需要我们尊重人的注意力,并认识到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需要我们确保设计的可靠,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以围绕人体的五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要求我们时刻记得技术所处的使用环境和社会环境。

  个人认为,这8项原则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而在后续的篇幅中,作者更多的是分场景和案例来介绍如何进行设计,这部分我不做过多的阐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资料了解下。
  但是在文末,作者提出了一个平静技术评价工具,这个可以贴出来,供大家作为后续设计时的checklist,如下:

我个人对于这篇解读的定位是知识点+个人理解的阐述,这本书出现的时间很近,所以大部分的举证在我看来都很有共鸣,虽然在本文中大量的主语是“设备”,但是在我看来, 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产品,很多原则都是可以共通使用的 ,最后,感谢各位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希望我的解读能够给各位带来一些新的思路,谢谢! _

物联网硬件包括四大模块构成:M2M;两化融合;传感网和RFID,
所需硬件可以从这四个环节分析,比较常见的如传感器、RFID、嵌入式设备以及通信设备等。
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的对话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感网的定义为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不需要学的。

以江南大学为例,物联网工程的主要课程为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 *** 作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原理、物联网应用综合设计等。

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以及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维护,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扩展资料: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要求规定:

1、具有解决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的宽广的工程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工程环境知识,熟悉行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毕业生可在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维护,科学研究等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江南大学-专业介绍

院校专业: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80905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 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3.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理论学时+实验或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5 +18学时)、RFID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网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物联网软件设计 (27 +18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54学时)、物联网中间件设计(27 +18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 设计(54学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45 +18学时)、传感器微 *** 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6+36学 时)、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定位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 (45 +18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36学时)、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示例二:物联网工程概论(30学时)、物联网算法基础(60 +15学时)、物联网硬件基础(60+ 15学时)、传感网与微 *** 作系统(45 +15学时)、物联网安全与隐私(30学时)、无线单片机与协议 开发(60+15学时)、JAVA语言程序设计(30 +15学时)、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20 +10学时)、物 流管理信息系统(30+15学时)、RFID系统(30学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20 +10学时)、多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0学时)、云计算(30学时)、物联网与智慧思维(30学时)、移动人机交互 技术(30学时)、社会计算(30学时)。

示例三: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体系结构(40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6+10 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40+10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40 +12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40+10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0 +14学时)、RFID与智能卡 技术(40+10学时)、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应用(40+1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40 +14学时)、传感 器网络及应用(40 +14学时)、网络规划与设计(40 +14学时)、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40+10学 时)、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40+14学时)、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40+1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 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嵌入式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传感器微 *** 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应用密码学》、《光电子物理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建模》、《微处理器系统设计》、《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电商物联网、移动嵌入式、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采集与分析。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IT类企业:物联网工程、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理网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云计算。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

物联网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工信部出台的《物联网发展规划》中提到发展目标时指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的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至20年物联网将会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家居、医疗、矿业、军事等各个领域,物联网行业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也将给世界经济与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物联网专业毕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院校专业:

基本学制:三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71010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传感器应用、网络通 信、综合布线、物联网项目工程实施等知识,具备物联网生产施工、物联网技术服务、 系统运维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 系统集成实施、物联网系统监控、物联网产品制造与检测、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技术 技能人才。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1 具有物联网产品装配、焊接、检测与调试的能力; 2 具有感知层设备质量检测、典型传感网安装组建与调试的能力; 3 具有物联网项目施工图识读、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能力; 4 具有物联网平台、数据库及应用程序安装、配置与运行维护的能力; 5 具有物联网样机试制、数据采集与标注、应用程序辅助开发的能力; 6 具有物联网系统应用程序安装、使用、维护、系统监控与故障维修的能力; 7 具有初步将 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的能力; 8 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应用、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运维与服务。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物联网综合布线、物联网 电子产品制作、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工程实施等实训。在物联网系统集成企 业、物联网产品制造企业等单位进行岗位实习。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和应用、物联网安装调试与运维、物 联网工程实施与运维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接续高职专科专业举例: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 接续高职本科专业举例:物联网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 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职业,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监控、物联网产品制造与测试、物联网项目辅助开发和售后技术支持等岗位 (群)。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

主要学物联网概论、物联网硬件基础、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RFID 应用技术、M2M 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Android 移动开发等。物联网应用技术培养具有从事WSN、RFID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系统等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教材。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软件是灵魂,中间件是产业化的基石,需要学习和了解,尤其是对毕业后有志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学生。 物联网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如: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智能检测等,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有关预测,物联网全面应用的业务量规模将达到现有人与人之间通信量的30倍。 物联网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就业口径广,需求量十分大。学习物联网技术,是围绕这些发展方向来的。找准自己的方向,对接下来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754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