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互联网创新之“死”

硅谷互联网创新之“死”,第1张

上一家诞生于硅谷、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是谁?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硅星人脑中的搜索雷达似乎游走了很久,最后才缓缓挤出几家“老公司”:“Airbnb?Uber?Zoom?……”

被誉为全球创新之源的硅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似乎每隔十年都会诞生出一批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型公司:70-80年代的微软、英特尔、苹果,90年代的谷歌、亚马逊、雅虎,20世纪初的Facebook、特斯拉,2010年前后的Airbnb、Uber等。

而如今,时间的指针已经来到2021年,按照硅谷创新的规律,此时已然应该有一些全新的、有颠覆力的公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然而,当我们谈论硅谷创新时,似乎仍然只能将目光聚焦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诞生的那一批公司身上。 见诸报端最多的还是苹果、微软、Facebook(现在的Meta)、亚马逊等巨头。如Clubhouse等一些好不容易出现的新公司、新模式也总是昙花一现,难以登上世界级的创新舞台。

那么,是谁给硅谷的创新按下了暂停键,又是什么阻碍了硅谷新巨头诞生的步伐?此次,我们试图去找寻这背后的答案。

回看5、6年前的硅谷,一边是初创公司的鼎盛,另一边则是大公司攻城略地式的扩张。Uber、Airbnb、Pinterest等一批公司如日中天,爆炸性融资新闻一个接一个:Pinterest成立5年估值超116亿,Airbnb成立5年估值超过250亿,Uber单轮融资35亿、成立5年估值破600亿,Lyft半年内连融两轮总额近20亿、成立3年估值破50亿……

大家都忙碌地奔波在各个公司的发布会会场和各个孵化器路演,甚至彻夜蹲守在某家公司的门口,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明日之星或者什么大新闻。

然而,就在那一波繁荣之后,硅谷创业氛围似乎就开始冷了下来。根据Pitchbook的统计,2015 年到2017年两年间,硅谷地区种子阶段融资数量下降了约40%,季均融资笔数从2015年1500笔下降到2017年的900笔,而这样的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今。 虽然2020年美国整体的风险投资规模仍创下新高,但硅谷地区的占比却明显降低,2021年甚至有可能降低至20%以下。

也就是说,资金开始从硅谷逐渐流向美国的其他地区。

这种创业领域热度下降趋势,也从硅谷新增创业公司的数量变化中明显显现。

根据Silicon Valley Indicators网站对硅谷新增初创公司的统计,从2000年开始,整个硅谷地区迎来了约长达15年的创业繁盛期,每年新增创业公司的数量节节攀升,并在2012-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而就在此后,创业公司数量开始急剧下滑并延续至今,最近两年新增创业公司数量更是重新回到了2000年的水平线下。

盘点近几年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硅谷公司,从共享单车到外卖送餐、从移动支付到短视频直播,都是吸收来自中国等硅谷以外地区的模式,再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和复制。在Crunchbase实时更新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截至2021年11月,在榜单上的估值前20名的公司中,总部位于硅谷的只有Stripe、Instacart、Databricks、Chime这4家企业,还有3家位于美国其他城市,其余13家则分别来自中国、印度以及欧洲。

而如果我们回看2015年,当年独角兽榜单前10名中硅谷公司就霸占了6名。 而这6名都是谁呢?Uber、Airbnb、Palantir、Snapchat、Pinterest、Dropbox。它们创新模式无不在此后几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各国掀起模仿Uber、Airbnb的热潮、Snap阅后即焚席卷年轻群体,Pinterest的瀑布流生活分享开辟出全新的社交战场……

最近几年,再鲜有初创公司能复制Uber、Airbnb等爆发式融资和估值成长路径,大公司的烧钱和扩张也越来越循序渐进甚至有迹可循。 从2000年到2015年,经历了活力四射、斗志昂扬的15年后,现在的硅谷,仿若是从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慢慢地步入了中年——更稳定,却也少了些激情。 我们不禁想问,硅谷的创新活力究竟因何而消减?

如今当我们谈论 科技 与创新时,一定绕不开的是那几家掌握着 科技 话语权的 科技 巨头们。

二十年来,以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头部 科技 公司,出手收购了硅谷以及整个美国地区数百家中小型创业公司。 它们都遵循了类似的模式——先收购原本业务内的公司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然后长出触角,在新领域进行收购以增加收入来源和包抄竞争对手。

近日,《华盛顿邮报》对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家 科技 巨头的收购史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统计,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近二十年来巨头们在 科技 领域压制性的扩张。

苹果从198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共完成了在消费硬件主业务线上27次收购,其他业务领域96次收购。其中包括收购Siri将其开发成语音助手,收购Beats拓展出Apple Music进而与Spotify竞争,收购 健康 监测公司Gliimpse布局 健康 业务等。

亚马逊从199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在图书、电子商务领域内完成了40次收购,在其他业务领域完成了71次收购。包括从2012年开始收购Peritor、ClusterK等一系列云计算公司开启公司第二业务增长极,在2017年以13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Whole Foods布局线下零售行业,2018年连续收购Echo、Blink、Eero等物联网潜力企业,大举进军智能家居。

最近两年,亚马逊还将触角伸向了媒体和 游戏 (收购米高梅、Umbra 3D、Wondery)、 健康 (收购Health Navigator)和自动驾驶领域(收购Zoox),业务几乎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谷歌的收购史则更为庞大。 迄今为止,谷歌已经完成了原搜索、地图、广告业务内的81次收购,以及在其他领域187次的收购。而 在巩固搜索引擎霸主地位之后,谷歌每一次华丽蜕变似乎都跟收购相关。

比如,为了在办公工具领域与微软竞争,谷歌收购了Writerly和Tonic Systems,蜕变成为了Google Docs和Google Slides,逐渐建构起了谷歌的在线办公生态。为了抢占视频广告领域市场,谷歌在2007年以1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YouTube。为了给自家硬件产品保驾护航,在2011年以12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更是大肆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 健康 、以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收购了包括Deepmind、Fitbit、North等大量知名独角兽。

社交巨头Facebook如果单从收购数量上来看可能比不上几位老大哥,但多次出手都是大手笔。先是2011年用10亿美元收购仅有13名员工的Instagram,接着在2013年以1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WhatsApp,从而搭建起社交王国的三驾马车,登上全球社交之王的宝座。

此后,Facebook将触角伸向硬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以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Oculus,并开始大量收购元宇宙概念相关的中小型公司。上月,Facebook正式改名Meta,全面转型元宇宙,试图率先抢占虚拟时代的市场份额。

回看这些巨头的收购史,他们大多数收购的都是拥有专利或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小型初创企业,其中也不乏很多曾在独角兽榜单上的“明日之星”。 在 科技 巨头们抛出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收购额下,很少有创业公司能抵御住诱惑选择拒绝。

即便是有些公司勇敢拒绝了,也很难逃脱被巨头包抄的压力。比如Snapchat曾经拒绝了Facebook 30亿美金收购提案,但Facebook很快就推出了模仿Snapchat阅后即焚功能,还在Instagram上推出了几乎照抄Snap的Stories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Snap的业务拓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 科技 巨头们的巨大体量赋予了它们无与伦比的抗风险能力,并靠着“钞能力”挖走了大量的人才。 据统计,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硅谷地区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但大型 科技 公司们的效益不降反升,体量最大的前15名 科技 公司 在2020 创收 135 万亿美元,在全球 GDP 中排名第 15 位。而在硅谷和旧金山的619万个 科技 工作岗位,有38% 都受雇于15家最大的 科技 公司。

针对 科技 巨头这种依靠优势建立壁垒、阻挠创新的做法,近几年来美国的监管机构也有所察觉并采取了行动,遏制 科技 巨头的垄断行为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

从2019年开始,美国国会和司法部便开启了对 科技 巨头的反垄断调查。2020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长达450页的《数字市场竞争状况调查报告》,通过多方举证展现了 科技 巨头们对行业良性竞争和 科技 创新的阻碍。今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公布了五项以草案形式存在的法案,如果最后通过的话, 科技 巨头们的未来的收购将十分困难,并且可能面临业务拆分。

然而,尽管正处于反垄断的风口浪尖,巨头们的收购步伐也丝毫没有放缓。今年年初以来, 科技 公司在收购价值不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的数量再次创下纪录,比 2000 年的同期水平高出约 40%。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人员表示, 大型 科技 公司的连续收购是一种“吃豆人战略”,独立来看,每一次收购似乎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数百次较小收购所产生的集体效应将导致巨头垄断。

巨头不断将触角向上下游延伸,打造生态的同时也竖起高墙,留给创业者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 科技 巨头垄断的另一面,还有硅谷创业者的消减。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任何创新模式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维创新。然而, 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地区的硅谷,创新力量却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而逐渐流失。

“车库文化”曾被认为是硅谷精神的缩影,惠普、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一代又一代的顶尖 科技 公司从车库里诞生并走向世界。今天,坐落在Palo Alto安迪生大道上的惠普车库被官方认证为“硅谷的诞生地”,吸引着万千创业者、 科技 从业者到此朝圣。

“车库文化”代表了创业者们在那个没钱、没资源、没员工的年代,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在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去创造和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比如,当年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用仅有的538美元自行研制并组装了惠普第一个电子振荡器,乔布斯东拼西凑了1300美元做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

而今天的硅谷, 科技 公司员工的平均年薪中位数已经超过12万美元,公司的福利待遇足也以让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财富和安逸人生,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九死一生的创业场,如果是你,你会作何选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的创业者想要在硅谷创业,显然需要比过去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不仅要敢于拒绝高薪的诱惑,还要在巨头的版图之下去努力找寻生存空空间。一穷二白的车库时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激流涌动的资本角逐。

除此之外,硅谷节节攀升的创业成本也让很多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近二十年来,硅谷 科技 的繁荣催生了巨额的财富,但同时也让硅谷迅速成为了全世界“最贵”的地区之一。上个月Joint Venture刚结束一项对硅谷人才吸引力的调查,其中, 有71% 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硅谷的生活质量比五年前更差,有56%的人表示考虑会在未来几年内离开硅谷。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了主要推动因素。

对于创业者来说,员工的工资、场地租金、运营成本成为了在硅谷创业绕不开的问题。想要车库创业,首先得有钱买得起一个车库吧?但如今,硅谷地区的房价中位数已经来到了140万美元,对于那些刚毕业、拥有最多创业想法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是苹果、亚马逊、微软等这样不差钱的巨头们,近几年来也在硅谷飞升的运营成本下,将新增办公室和招聘重心放在了成本更低的地区。

如今,创业者想要在硅谷的创业修罗场上生存,除了一个卓越的创业想法之外,资金、人脉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过去靠自己单q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功道路再难易复制,他们需要奔波在各个路演和投资人中间,让创业这件事变得复杂了许多。

从以上种种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无论是从 科技 大环境还是创业者本身来说,硅谷的创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即便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硅谷目前还仍然是世界 科技 的中心,聚集了最多的 科技 企业、最顶尖的风投机构和最优秀的人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科技 的更迭也需要时间的的沉淀。近些年来的硅谷也并非没有优秀的创业公司出现,只是它们中的很多从大众熟知的消费端转向了看不见的企业端,也有很多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中提前布局,等待着技术奇点的到来。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逐步走向规范,我们也期待着,很快能看到下一个硅谷超级巨星的出现。

参考链接:

1 >在仪表盘里面。
车联网sim卡在仪表盘里面,应该在手套箱上面。
有一个T-BOX卡,用来控制车联网等功能。里面有一张SIM卡。该卡是WCDMA。如果网络断开,可以按住车顶的BCALL按钮。
车联网可以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

换不了卡,据我所知道,卡是联通的物联卡,卡放在T-BOX盒里。车载视频监控流量卡就是物联网卡的一种,是三大运营商针对企业、集团行业等提供上网服务的一种流量卡,可以记录设备的数据传输。

主要是利用上网功能为硬件设备赋能,实现智能化,比如车联网行业、智能穿戴行业、共享设备行业等。

广汽传祺GS4简介

广汽传祺GS4定位于“国际新派SUV”,于2015年4月18日正式上市,共推出8款车型。2016年11月15日,2017款传祺GS4正式上市,新车在配置方面有所升级,为235T(15T)车型增加了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并增加了四驱车型 。

2019年11月15日,全球首款搭载微信车载版的量产车,基于全新广汽跨平台模块化架构GPMA打造的首款SUV——第二代传祺GS4在广州正式上市。新车在颜值、舒适、驾控、安全、智联方面实现五大越级突破,共推出9个版本,售价区间为898万-1518万元。

该款车的汽油版车型百公里油耗为68升,混合动力版本车型百公里油耗则低至46升,零部件通用化率达到50%,除了满足全球严苛的安全标准和排放法规要求外,还有ADiGO智能互联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加持。

日前,卓尔智联(2098HK)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剥离旗下Light In The Box Holding Co,Ltd(兰亭集势)。据了解,兰亭集势是一家国际在线零售公司,其业务内容及发展方向与卓尔智联主营业务存在一定偏差。此举显示出卓尔智联聚焦核心主业,明晰“全球领先数字贸易平台”的战略方向。

随着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加速融合,数字贸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态势。对于企业而言,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化贸易浪潮之中,如何根据发展需求实行动态调整,将资源向更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领域集中,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卓尔智联现将持有的兰亭集势股份转让,并非仅仅是做“减法”,而是为聚焦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积蓄更多的能量与资源,进行更深层次、更高价值的长远布局。

结合卓尔智联的最新动态来看,今年4月,公司提出以“新贸易方式”作为切入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为应用,致力于成为 全球领先的数字贸易平台。

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卓尔智联起家于产业地产,经历了商贸产业批发之后,于2015年全面启动互联网转型,正式成为全球B2B智能交易平台的构建者和运营者。 由此看到,一直以来,卓尔智联对时代趋势都有着较为精准的把握,这使其能够顺应形势而为,找准服务重点,做深、做精、做透优势业务,打造品牌影响力。

而此次关于 全球领先数字贸易平台 的提出,以及随后剥离兰亭集势的动作,不仅是基于公司现行业务发展态势的考量,更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一次迭代升级。

行业视角下,数字化贸易正在逐渐颠覆传统贸易方式,数字贸易的发展和繁荣正在成为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力量。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313万亿美元,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481%提升至628%,2020年一年就提高116个百分点,充分印证了 数字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向数字服务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正在加速。

不难预见,在传统贸易体系向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升级过程中,卓尔智联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

卓尔智联总裁齐志平表示,卓尔智联将更加聚焦于数字贸易创新发展,以数据为驱动,构建数字化B2B贸易全链路新生态,提高产业链效率。

一方面,在线上,中农网、卓钢链、化塑汇等垂直平台逐步进军新的细分品类,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切实可行、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客户粘性不断提高;在线下,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积极融合传统的商贸与直播电商,提高全产业链贸易生态圈的曝光度,各个专业细分市场的订货会有序进行。目前,汉口北提档升级加速,规划建设众邦金融港、世界贸易大数据中心等武汉国际贸易城12大主题项目进度顺利。

同时,卓尔智联于上半年组建了卓尔国贸集团,旗下涵盖新加坡国贸、卓嘉通、卓贸通等专业服务品牌,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外贸及增值服务。顺延这一发展趋势,在“内外贸结合”的推动下,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商贸物流平台目标有望达成。

另一方面,数据技术的发展也给卓尔智联带来了新的突破。

早在2015年,卓尔智联就已开始在相关领域进行布局,从卓尔云市的建立到成立卓尔智联研究院,并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SAAS等领域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通过数据打通,实现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四流合一”,提升业务效率。2021年上半年,卓尔智联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80%。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武汉市公布了首批271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项目,卓尔智联旗下卓尔购开发的“基于低代码区块链解决方案的银行金融产品数据互信项目”和卓尔智联研究院开发的“基于隐私保护的数据跨链平台”分别入选,在数字化赋能产业方面进一步释放商业效能。

综合来看,卓尔智联以技术和数据为抓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为应用,有效驱动了贸易各环节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培育经济新动能、 探索 供需对接新路径、助力产业链升级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卓尔智联在数字贸易领域的不断推进,业务聚焦策略无疑有助于公司资源向增长更快、盈利能力更高的核心业务集中,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公司业绩上行。 就卓尔智联而言,其聚焦主业的成效已经显现。

根据最新财报,卓尔智联整体业绩表现亮眼,核心业务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现将具体的业绩数据拆分如下:

1、收入情况:截至2021年6月30日,卓尔智联实现收入5016亿元,同比增长约403%。其中供应链管理及贸易业务收入49528亿元,占总收入的987%,同比增长417%。拉长时间来看,自2015年全面启动互联网转型以来,卓尔智联成功激发了数字化的乘数效应。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公司营收翻了近72倍。按照这一增长速度进行推算,卓尔智联2021年有望实现千亿营收。

2、客户情况:目前,卓尔智联旗下三大产业电商平台中农网、卓钢链、化塑汇累计客户数已超过20万家,成交活跃用户占比达65%。这也意味着,随着较高的客户转化率带动上下游客户不断增长,将为卓尔智联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再来看主营业务板块的具体表现,现如今供应链管理及贸易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87%。

在B2B市场的细分领域,卓尔智联充分释放数字贸易的价值,争做新贸易方式的引领者,正朝向全球领先数字贸易平台的方向进发。目前公司已经打造了农产品、化工、塑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等B2B交易平台矩阵,并且高速运作。

在农产品电商平台,中农网利用自身白糖板块的优势,合理布局白糖并推出相关的产品线,2月份以来,白糖一直保持微涨的趋势,客户交易度活跃,这为电商平台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另外,在多品贸易方面,中农网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在多个大宗农产品品类上做规模扩张,与上下游客户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了提升服务效率,能给客户带来线上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中农网持续在数字化创新上取得提升。

在化工塑料产品平台,化塑汇以分布式共享平台的创新模式,构造化工行业全产业链新生态。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化塑汇利用数据价值,扩大了小微实体企业供应链的金融扶持力度,一方面贴合了国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一方面也夯实了市场地位,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在黑色大宗商品领域,卓钢链主打智慧交易和供应链服务一体化,在上半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获得了“CMMI3认证资质”、“2021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优秀现代供应链服务商”等多项殊荣,卓钢链自成立以来,已与40,000家上下游客户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在国际业务方面,CIC在上半年推出了Corp Info产品,上线了中国和新加坡企业的信用报告,同时,还上线了香港、台湾、俄罗斯的定制报告服务,并且实现了中英双语的交付。这一动作进一步提高了CIC的交易效率,实现大宗商品交易更加智能化。关于CIC的创新能力也获得了首个国际奖“2021年亚太StevieR史蒂夫金牌奖”。

卓尔智联的核心业务中,几大细分B2B平台稳健经营,不仅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大投入,还旨在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些年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丰富着卓尔智联的智能生态圈,提高运营效率,节约中间环节的成本。

上半年卓尔智联先后荣获最佳新经济公司、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中国产业互联网上市公司TOP10、中国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TOP100、湖北最佳港股上市公司等荣誉奖项,并在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位列第155位。

转型完成至今,卓尔智联已在数字贸易领域深耕多年,转型后的卓尔智联,各项业务营收大幅增长,这都足以表明其“智联”商贸圈运营初见成效。此次出售非核心业务,将卓尔智联“全球数字贸易平台”新定位再次明晰,同时为公司围绕主业深耕细作提供出更充足的动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其聚焦的深入,卓尔智联有望充分释放数字贸易的价值,做新贸易方式的引领者,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贸易平台。

本文源自格隆汇

特斯拉一直被视为新能源汽车革命的风向标,2012年,Model S中控屏首次搭载了一块17英寸的大屏,自此拉开了汽车大屏的序章,各大车企纷纷效仿。

如今,汽车大屏俨然成为趋势,与此同时,一种声音来了:“汽车大屏会带来更多电磁辐射,轻则掉发,重则致癌。”这是真的吗?

电磁辐射有“毒”不假,但我们都知道,抛开剂量谈毒性没有意义。那么,汽车大屏的电磁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少?

本期《汽车健康诊所》和你聊聊

「汽车大屏的电磁辐射问题」

01

大屏化,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百年前,汽车在诞生之初尚且是一辆“敞篷车”,门都没有。如今,汽车不仅有了门,有各种复杂精密的仪器,还有一个 *** 控这些仪器的设备——中控台。我们一切 *** 作,包括导航、仪表信息显示,休闲娱乐都集中在那里,可谓“一方小天地却大有作为”。

1886年第一辆现代汽车“奔驰专利电机车1号”与2020年的奔驰GLA SUV中央触摸屏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无人驾驶兴起,中控台变得越来越科技、可视化,其结果就是屏幕越来越大,主流尺寸由以往的7-8英寸提升至10英寸以上。

《中国汽车报》今年8月份发布的文章《从奔驰到特斯拉,引爆内饰革命的可视化应用再添新玩法》当中提到:

据记者统计,某月的上市新车中,中控屏尺寸低于8英寸的仅有10款,在8-10英寸的新车共有36款,超过10英寸的新车多达45款。大屏汽车产品分布也比较广泛,既有高端品牌的全新车型也有自主品牌的改款车型,有主流合资产品也有造车新势力力推车型。

可见,当大屏成为车企发力点、成为主流标配时,不管消费者愿不愿意,买新车时都会大概率选到大屏的汽车,想买小屏而简单 *** 控的车会越来越困难。

02

屏幕越大=辐射越大?

大屏的优点很明显:信息传达更直接更全面,互动性 *** 作性更强,多元的娱乐化、个性化设置,让汽车的功能更加丰富。加上车联网技术,让这块屏幕与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可是网上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大屏是否会带来更多电磁辐射?听说轻则掉发,重则癌症,这是真的吗?孕妇是不是不能坐大屏的车了……”电磁辐射有“毒”不假,它被认为是人类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后所面临的第四大公害。资料显示,电磁辐射会危害人体最关键的部分,譬如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等。

但电磁辐射不同于核辐射,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照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那么,汽车大屏的电磁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少?能否危害人体健康?

中国汽研旗下的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专门有一项指标用于测试汽车的电磁辐射(EMR),分别从匀速磁场、急加速磁场、急减速磁场和通信电场四个工况进行测试。

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发布了《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19年度测评报告》,报告共对2批次共20辆车型进行了EMR测试。结果显示,测试车型总体成绩良好,有12款车型获得五星评价,8款车型获得四星评价。

其中,对于大屏辐射的问题,有两个惊人发现。

发现一:中控屏幕大小与其低频磁场辐射大小不呈正相关

从上图可以发现,20辆车的屏幕尺寸从7英寸到156英寸不等,但测试结果显示,19辆车的数值均在测量设备的底噪水平,约在127和373之间,并没有什么变化。最大测试尺寸为156英寸(上图左侧),数值只有24,还低于7英寸(上图右侧)的数值256。

可见,中控屏幕大小确实与低频磁场辐射大小无正相关关系。

发现二:大中控屏幕不同区域测试值相当

EMR测试还对大屏不同区域进行了测试,如下图5个点位。

测试结果显示(下图),5个点位数值在199—214之间,同样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同一块大屏不同位置的数值差不多,且都处于低水平。

从以上数据看,汽车大屏并不会带来更多电磁辐射,车企通过对相关零部件的严格设计与测试管控,可以有效地将电磁辐射控制在较低水平。

03

通信工况才是最大“帮凶”!

虽然大屏不会带来更多电磁辐射,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它掉以轻心,别忘了,测试条件里有一个是“通信工况”。

所谓通信工况,是指在车辆静止、Key On 状态,配备移动通信设备,车载 T-BOX(或功能相当的车载移动通信设备)与基站模拟器连接,并以最大功率发射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状况。

测试发现,汽车的电费辐射在通信工况下的状态,是影响最终得分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第一批10款测试车型,在急加速、急减速和匀速的情况下,EMR测试分数都超过95分,但在通信的情况下,只拿到405分。

通信为主要丢分项,主要是整车企业对通信工况下车内电磁辐射的关注不够。不过,这也有解决办法,测试发现,将车载无线通信天线外置,不但可以减小车内电磁辐射,还可以提升通信效果。

所以说,大屏幕并不是汽车辐射高的决定因素,汽车辐射来源于诸多配件在不同工况下的共同作用。只要车企能在技术上进行改良升级,汽车的辐射也并非不可控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30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