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原文?即《万言书》的原文

谁有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原文?即《万言书》的原文,第1张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 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商之时,天下尝大乱矣。在位贪毒祸败,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尝少矣。当是时,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诗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谓也。及其成也,微贱兔置之人,犹莫不好德,兔置之诗是也。又况于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则服,以守则治。诗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文言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无废事也。及至夷、厉之乱,天下之才,又尝少矣。至宣王之起,所与图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故诗人叹之曰:“德輶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盖闵人才之少,而山甫之无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类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后人才复众。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复有文、武之境土。故诗人美之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葘亩。”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农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观之,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道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法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为之,而财不足以具,则弗具也;其财可以具,而命不得为之者,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何谓裁之以法?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王制曰:“变衣服者,其君流”,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拘执以归于周,予其杀!’”夫群饮、变衣服,小罪也;流、杀,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凡在左右通贵之人,皆顺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帅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所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故曰:此养之之道也。
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痒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私听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所谓察之者,,试之以事是也。虽尧之用舜,亦不过如此而已,又况其下乎?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远,万官亿丑之贱,所须士大夫之才则众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二自察之也,又不可以偏属于一人,而使之于一日二日之间考试其行能而进退之也。盖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类以持久试之,而考其能者以告于上,而后以爵命、禄秩予之而已。此取之之道也。
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面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之谓也。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陶、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当时人君,又能与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诚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无疑,而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
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讲说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而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所谓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见异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诸子之异说,皆屏之而莫敢习者焉。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夫古之人,以朝夕专其业于天下国家之事,而犹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臣故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也。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时,士之所学者,文武之道也。士之才,有可以为公卿大夫,有可以为士。其才之大小、宜不宜则有矣,至于武事,则随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学者也。故其大者,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也;其次则比、闾、族、党之师,亦皆卒、两、师、旅之帅也。故边疆、宿卫,皆得士大夫为之,而小人不得奸其任。今之学者,以为文武异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于边疆、宿卫之任,则推而属之于卒伍,往往天下奸悍无赖之人。苟其才行足以自托于乡里者,未有肯去亲戚而从召募者也。边疆、宿卫,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当慎重者也。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伎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至于射,则为男子之事。苟人之生,有疾则已,苟无疾,未有去射而不学者也。在庠序之间,固常从事于射也。有宾客之事则以射,有祭祀之事则以射,别士之行同能偶则以射,于礼乐之事,未尝不寓以射,而射亦未尝不在于礼乐、祭祀之间也。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岂以射为可以习揖让之仪而已乎?固以为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国家之具也。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士既朝夕从事于此而能者众,则边疆、宿卫之任,皆可以择而取也。夫士尝学先王之道,其行义尝见推于乡党矣,然后因其才而托之以边疆、宿卫之士,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属之人,而无内外之虞也。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人主所当至慎之选,推而属之奸悍无赖,才行不足自托于乡里之人,此方今所以諰諰然常抱边疆之忧,而虞宿卫之不足恃以为安也。今孰不知边疆、宿卫之士不足恃以为安哉?顾以为天下学士以执兵为耻,而亦未有能骑射行阵之事者,则非召募之卒伍,孰能任其事者乎?夫不严其教,高其选,则士之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固其理也。凡此皆教之非其道也。
方今制禄,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从之列,食口稍众,未有不兼农商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阙通之,盖六七年而后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虽厮养之给,亦窘于此矣,而其养生、丧死、婚姻、葬送之事,皆当出于此。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失为君子;出中人以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计天下之士,出中人之上下者,千百而无十一,穷而为小人,泰而为君子者,则天下皆是也。先王以为众不可以力胜也,故制行不以己,而以中人为制,所以因其欲而利道之,以为中人之所能守,则其志可以行乎天下,而推之后世。以今之制禄,而欲士之无毁廉耻,盖中人之所不能也。故今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赀产,以负贪污之毁;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夫士已尝毁廉耻以负累于世矣,则其偷堕取容之意起,而矜奋自强之小息,则职业安得而不弛,治道何从而兴乎?又况委法受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谓不能饶之以财也。
婚丧、奉养、服食、器用之物,皆无制度以为之节,而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苟其财之可以具,则无所为而不得,有司既不禁,而人又以此为荣。苟其财不足,而不能自称于流俗,则其婚丧之际,往往得罪于族人婚姻,而人以为耻矣。故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耻之心毁也。凡此所谓不能约之以礼也。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见。然而其闺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绌,以示天下。昔周之人,拘群饮而被之以杀刑者,以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于死者众矣,故重禁其祸之所自生。重禁祸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极省,而人之抵于祸败者少矣。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独贪吏耳。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此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然而世之识者,以为方今官冗,而县官财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于理矣。今之入官诚冗矣,然而前世置员盖其少,而赋禄又如此之薄,则财用之所不足,盖亦有说矣。吏禄岂足计哉?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亦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方今法严令具,所以罗天下之士,可主谓密矣。然而亦尝教之以道艺,而有不帅教之刑以待之乎?亦尝约之以制度,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尝任之以职事,而有不任事之刑以待之乎?夫不先教之以道艺,诚不可以诛其不帅教;不先约之以制度,诚不可以诛其不循理;不先任之以职事,诚不可以诛其不任事。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先急也,今皆不可得诛,而薄物细故,非害治之急者,为之法禁,月异而岁不同,为束者至于不可胜记,又况能一二避之而无犯者乎?此法令所以滋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焉。此所谓不能裁之以刑也。凡此皆治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土,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者,公卿之选也。记不必强,诵不必博,略通于文辞,而又尝学诗赋,则谓之进士。进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选也。夫此二科所得之技能,不足以为公卿,不待论而后可知。而世之议者,乃以为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常出于此,不必法古之取人然后得士也。其亦蔽于理矣。先王之时,尽所以取人之道,犹惧贤者之难进,而不肖者之杂于其间也。今悉废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驱天下之才士,悉使为贤良、进士,则士之才可以为公卿者 ,固宜为贤良、进士,而贤良、进士亦固宜有时而得才之可以为公卿者也。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慎择者,公卿而已。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类以聚于朝迁,则百司庶府,无不得其人也。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类聚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虽有贤智,往往困于无助,不得行其意也。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类以聚于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类以备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于州郡。则虽有同罪举官之科,岂足恃哉?适足以为不肖者之资而已。其次九经、五经、学究、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尝患其无用于世,而稍责之以大义矣。然大义之所得,未有以贤于故也。今朝廷又开明经之选,以进经术之士。然明经之所取,亦记诵而略通于文辞者,则得之矣。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于天下国家之用者,顾未必得与于此选也。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武王数纣之罪,则曰:“官人以世。”夫官人以世,而不计其才行,此乃纣之所以乱亡之道,而治世之所无也。又其次曰流外。朝廷固已挤之于廉耻之外,而限其进之路矣,顾属之以州县之事,使之临士民之上。岂所谓以贤治不肖者乎?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数千里之间,州县之吏,出于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属任以事者,殆无二三,而当防闲其奸者,皆是也。盖古者有贤不肖之分,而无流品之别。故孔子之圣,而尝为季氏吏,盖虽为吏,而亦不害其为公卿。及后世有流品之别,则凡在流外者,其所成立,固尝自置于廉耻之外,而无高人之意矣。夫以近世风俗之流靡,自虽士大夫之才,势足以进取,而朝廷尝奖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奸,况又其素所成立,无高人之意,而朝廷固已挤之于廉耻之外,限其进取者乎?其临人亲职,放僻邪侈,固其理也。至于边疆、宿卫之选,则臣固已言其失矣。凡此皆取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于任人,又不问其德之所宜,而问其出身之后先,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以文学进者,且使之治财。已使之治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已使之典狱矣,又转而使之治礼。是则一人之身,而责之以百官之所能备,宜其人才之难为也。夫责人以其所难为,则人之能为者少矣。人之能为者少,则相率而不为。故使之典礼,未尝以不知礼为忧,以今之典礼者未尝学礼故也。使之典狱,未尝以不知狱为耻,以今之典狱者,未尝学狱故也。天下之人,亦已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见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资序,则相议而讪之,至于任使之不当其才,未尝有非之者也。且在位者数徙,则不得久于其官,故上不能狃习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不可以及于成,不肖者则其罪不可以至于著。若夫迎新将故之劳,缘绝簿书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数也。设官大抵皆当久于其任,而至于所部者远,所任者重,则尤宜久于其官,而后可以责其有为。而方今尤不得久于其官,往往数日辄迁之矣。
取之既已不祥,使之既已不当,处之既已不久,至于任之则又不专,而又一二以法束缚之,使不得行其意,臣固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虽然,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即使在位皆得其人矣,而一二以法束缚之,不使之得行其意,亦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夫取之既已不详,使之既已不当,处之既已不久,任之又不专,而一二以法束缚之,故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与不肖而无能者,殆无以异。夫如此,故朝廷明知其贤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资序,则不以任事而辄进之,虽进之,士犹不服也。明知其无能而不肖,苟非有罪,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虽退之,士犹不服也。彼诚不肖而无能,然而士不服者何也?以所谓贤能者任其事,与不肖而无能者,亦无以异故也。臣前以谓不能任人以职事,而无不任事之刑以待之者,盖谓此也。
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又况兼此四者而有之?则在位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于不可胜数,而草野闾巷之间,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诗曰:“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此之谓也。
夫在位之人才不足矣,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则岂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盖汉之张角,三十六万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而武夫用事,贤者伏匿消沮而不见,在位无复有知君臣之义、上下之礼者也。当是之时,变置社稷,盖甚于弈棋之易,而元元肝脑涂地,幸而不转死于沟壑者无几耳!夫人才不足,患盖如此,而方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切惑之。昔晋武帝趣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当时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风俗荡然,弃礼义,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为非,有识固知其将必乱矣。而其后果海内大扰,中国列于夷狄者,二百余年。伏惟三庙祖宗神灵所以付属陛下,固将为万世血食,而大庇元元于无穷也。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期为合于当世之变,而无负于先王之意,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人才不胜用,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欲而不成哉?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成天下之才甚易也。
臣始读孟子,见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则以为诚然。及见与慎子论齐、鲁之地,以为先王之制国,大抵不过百里者,以为今有王者起,则凡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将损之至于数十百里而后止。于是疑孟子虽贤,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数百千里之强国,一旦肯损其地之十八九,而比于先王之诸侯?至其后,观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诸侯王地悉得推恩分其子弟,而汉亲临定其号名,辄别属汉。于是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势强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然后知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大者固可使小,强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倾骇变乱败伤之衅。孟子之言不为过。又况今欲改易更革,其势非若孟子所为之难也。臣故曰: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其为甚易也。
然先王之为天下,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谓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 *** 之以临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则悉以其所愿得者以与之。士不能则已矣,苟能,则孰肯舍其所愿得,而不自勉以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为,患人之不能。何谓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应之者。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陛下勉之而已。
臣又观朝廷异时欲有所施为变革,其始计利害未尝熟也,顾一有流俗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则遂止而不敢为。夫法度立,则人无独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虽足以利天下,而当其承弊坏之后,侥幸之时,其创法立制,未尝不艰难也。以其创法立制,而天下侥幸之人亦顺悦以趋之,无有龃龉,则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废矣。惟其创法立制之艰难,而侥幸之人不肯顺悦而趋之,故古之人欲有所为,未尝不先之以征诛,而后得其意。诗曰:“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此言文王先征诛而后得意于天下也。夫先王欲立法度,以变衰坏之俗而成人之才,虽有征诛之难,犹忍而为之,以为不若是,不可以有为也。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诸侯,所至则使其君臣捐所习,逆所顺,强所劣,憧憧如也,卒困于排逐。然孔子亦终不为之变,以为不如是,不可以有为。此其所守,盖与文王同意。夫在上之圣人,莫如文王,在下之圣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为变革,则其事盖如此矣。今有天下之势,居先王之位,创立法制,非有征诛之难也。虽有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固不胜天下顺悦之人众也。然而一有流俗侥幸不悦之言,则遂止而不敢为者,惑也。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又愿断之而已。
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而又勉之以成,断之以果,然而犹不能成天下之才,则以臣所闻,盖未有也。
然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今之议者以谓迂阔而熟烂者也。窃观近世士大夫所欲悉心力耳目以补助朝廷者有矣。彼其意,非一切利害,则以为当世所不能行。士大夫既以此希世,而朝廷所取于天下之士,亦不过如此。至于大伦大法,礼义之际,先王之所力学而守者,盖不及也。一有及此,则群聚而笑之,以为迂阔。今朝廷悉心于一切之利害,有司法令于刀笔之间,非一日也。然其效可观矣。则夫所谓迂阔而熟烂者,惟陛下亦可以少留神而察之矣。昔唐太宗贞观之初,人人异论,如封德彝之徒,皆以为非杂用秦、汉之政,不足以为天下。能思先王之事,开太宗者,魏郑公一人尔。其所施设,虽未能尽当先王之意,抑其大略,可谓合矣。故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自三王以来,未有如此盛时也。唐太宗之初,天下之俗,犹今之世也,魏郑公之言,固当时所谓迂阔而熟烂者也,然其效如此。贾谊曰:“今或言德教之不如法令,胡不引商、周、秦、汉以观之?”然则唐太宗事亦足以观矣。
臣幸以职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驽下无以称职,而敢及国家之大体者,诚以臣蒙陛下任使,而当归报。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而无以称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尽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闻者也。释此一言,而毛举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聪明,而终无补于世,则非臣所以事陛下惓惓之义也。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天下幸甚!

1 文言文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吴群陈遗,家至孝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纯孝之报

(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2 读书是一种德行阅读答案作者在第一段写了什么

习题: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是一种德性”的?(用文中的话简要回答)

2、读读第2段中引用的曾国藩的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3、阅读全文,联系学过的一些课文,说说怎样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

4、古今中外,以读书为乐或因读书而成就美德的名人很多,他们的事例广为传颂。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不少于两例)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从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读书是一种生活习惯,阅读是一各内在的精神仪式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2、发愤读书者择时地。或读书是无条件的,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3、(1)视读书为心灵义务。

(2)在阅读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3)在阅读中学会思想

(4)在理性的引导下,通过阅读使自己获得灵性与自由,获得诗意的生存。(以上主观题,大意对即可)

4、示例:孔子,韦编三绝;马克思,在伦郭图书馆坚持读书数年如一日,写出了《资本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等。(答案不唯一)

5、“略”

3 读书是一种德性 阅读答案

(1)本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是一种德行"的?(用文中的话简要回答)

答:

从以下三方面: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

我读故我思。

(2)阅读第二自然段中引用的曾国藩的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答:

发愤读书者不择时地(或:读书是无条件的,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3)阅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

答:

视读书为心灵的需要,在阅读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质疑。

(4)古今中外,以读书为乐或因读书二成为美德的名人很多,他们的事例广为传颂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不少于两例)

答: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罢”这里表示时间,指“过了一段时间”,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句,排除A、B;“此”为代词,“这样”的意思,作“堪”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2)B “未冠”不是“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3)A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都含意激切,言辞质朴”错,根据原文“至讽谕意激而言质”可知,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4)①假:授予;谓:说;与:给、授予句子翻译为: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②首:首先,第一个;亟:赶快、立即、马上;期:要求,期望句子翻译为: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答案:(1)D(2)B(3)A(4)①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②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参考译文: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湖北省华师一附中、荆州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2016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文言文阅读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阅读答案”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3)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没有向韩琦要官原文为“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4)①“比冠”,到二十岁;“博通”,精通;“属”,写;“好”,喜欢译文为: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出”,出了城;“动摇”,动摇民心;“谁与”宾语前置,和谁译文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答案:(1)B(2)B(3)C(4)①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 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D 干宝兄弟年纪还小,不知道这件事审:知道(2)C “宣皇帝廓定四海”与“武皇帝受禅于魏”结构对称,中间,“魏”后断句,排除A、D;“纪传不存于王府”与“德音未被乎管弦”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宣皇帝平定了天下,武皇帝在魏国受禅,美好的德行、大的功勋,追寻到前代的帝王与圣贤然而纪传不存在官府,好名声没有被流传(3)B “在太守任上”错,原文为“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应是任“散骑常侍”的时候(4)①烈:业绩;厌:满足句子翻译为:上陈祖宗的业绩,下记将相辅佐的功勋,务求照实记录,作为后代的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②博采:广泛地搜集;因:通过;志:陈述句子翻译为:刘惔说:“你真可以说是记载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干宝广泛地搜集了各种见闻后,就混杂糅合,虚虚实实,通过作序来陈述他的志向答案:(1)D (2)C (3)B (4)①上陈祖宗的业绩,下记将相辅佐的功勋,务求照实记录,作为后代的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②刘惔说:“你真可以说是记载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干宝广泛地搜集了各种见闻后,就混杂糅合,虚虚实实,通过作序来陈述他的志向。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5B 16C 17A 18 (1)我将从权势之门招募游民,让他们回到土地上,经过几年努力,希望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只能等开明的太守来做了。

(2)王公虽贵重,道理上却不能对他尊敬得过分,行跪拜礼的建议(说法),这或许是各位(考虑)的事。鄙人老了,不识时务。

解析 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东宫初建”中的“建” 是“册封”。

选项中的解释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

这句话出自文中“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由后文 “太子中庶子”可以推测“东宫”是指太子,所以“建”不可能是“建造”的意思,选项B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本题由由后文 “太子中庶子”可以推测“东宫”是指太子,所以“建”不可能是“建造”的意思,选项B错误。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正确断句为“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根据文段中虚词“曰”和句子结构“既……又……”“岂……也”判定句读。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文段中虚词“曰”和句子结构“既……又……”“岂……也”判定句读,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中“放弃一切家务”错,原文第一节“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 “人事”的意思是交际应酬。又《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十年》:“子乔等三人,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8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且” 将、“如” 至于、“俟” 等;(2)“虽”虽然、“偏敬” 尊敬得过分、“或” 或许、“降礼” 行跪拜礼。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

8 读书是一种德行阅读答案作者在第一段写了什么

习题: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是一种德性”的?(用文中的话简要回答)

2、读读第2段中引用的曾国藩的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3、阅读全文,联系学过的一些课文,说说怎样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

4、古今中外,以读书为乐或因读书而成就美德的名人很多,他们的事例广为传颂。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不少于两例)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从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读书是一种生活习惯,阅读是一各内在的精神仪式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2、发愤读书者择时地。或读书是无条件的,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3、(1)视读书为心灵义务。

(2)在阅读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3)在阅读中学会思想

(4)在理性的引导下,通过阅读使自己获得灵性与自由,获得诗意的生存。(以上主观题,大意对即可)

4、示例:孔子,韦编三绝;马克思,在伦郭图书馆坚持读书数年如一日,写出了《资本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等。(答案不唯一)

5、“略”

1 文言文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吴群陈遗,家至孝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纯孝之报

(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2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译

第一则,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俱为汉末人。

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仍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第三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第四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 第五则,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 第六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3 《世说新语 德行》的翻译和原文

词题:管宁割席分座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汉末时人名;席: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它的上面。现在摆酒称为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捉:握。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

②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捡起

示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原文: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 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体会: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我们应该向管宁学习,淡泊名利,不慕虚荣

4 世说新语德行

羊羊浅见:翻译中华古文成外文,至少有两步。

翻译古文第一步:先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

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块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子而后又扔掉了它。他们又曾坐一张席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割席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翻译古文第二步:把白话文再翻译成外文(译者注:因楼主未注明翻译成何种外文,暂理解为英文)。

One day, Guanning and Huaxin found a piece of gold when they were hoeing in the garden。 Guanning continued hoeing without different appearance and action。

Meanwhile, Huaxin picked up the gold,then threw it away。 They ever sat on the same mat to read。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n official passed along their front door who took a lofty carriage blocked around by screens。 Guanning didn't stop reading, but Huaxin immediately put down his book and went out to view。

After Huaxin came back, Guanning had cut the mat into o parts and said to Huaxin “You are not my true friend”。 推荐一篇相关好帖: 这个故事,有两件事情。

对于黄金的处理上,坐高车的高官员从门前过。两个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管宁,属沉思派,为人踏踏实实,一心求学型。华歆,属浮躁派,为人不实,三心二意型。

从上述的行为可以看出。第一步的心理行为,拾起金子,证明他还是想要这块金子的。

第二步,把拾起金子扔掉,这个心理行为,是因为阻于管宁的挥锄不停,而做出的决定。第二件事,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华歆经不过诱惑而做出。

以小观大,沉思,与浮躁的性格相异,两人虽同路,却不能志同道合的方面。 抵挡不住“诱惑”,不能让心安静的人,无法进步。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通过这件小事上就可以分析出朋友之间的同路,却不能志同道合,终非是真友人的判断。

5 世说新语 德行全文和翻译

世说新语 德行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太丘县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是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很难当哥哥,季方也很难当弟弟。”

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一)王安石的前期诗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前后两期诗风有很大差别。前期诗歌主要以杜甫的创作思想为主导,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具有明显的写实精神。
正因为王安石对杜甫的崇拜,所以他在前期的诗歌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自己的政治观,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紧扣当时的时政,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把自己渴望济世匡俗的理想抱负写进了诗中,如《感事》、《河北民》、《收盐》、《读诏书》等诗篇,密切联系现实人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表现了他主张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和博大胸怀。
如《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除政治诗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咏史诗。如《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这不仅是替商鞅翻案,也是为变法正名,表现了他对于变法的坚定决心。这种以咏史和怀古为题材的诗篇,亦不乏传世佳作。如《贾谊》、《韩非》等,皆有感而发,寓意深刻。特别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明妃曲》二首,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议论新颖,感情深沉,令人一洒同情泪的王昭君形象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幽愤之情。其中第一首如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人一扫历代描写王昭君这位绝代佳人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偏见,具有可贵的独创性。此诗一出,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曾巩、刘敞等人争相唱和,为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二)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是指他在熙宁九年罢相后的创作。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前期诗歌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退,大量的写景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走上了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注重对仗、用典、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他博观约取,熔铸前人,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沧浪诗话》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名作很多,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分护田净绿绕,两山排阀送青来。
又如《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些小诗新颖别致,锤炼甚工,妥贴自然,意境清丽,表现出荆公体的老练圆熟。他的《泊船瓜洲》诗亦很有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比较恰当地指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推动了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后期由于受韩愈、卢同诗的影响,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词、押险韵,对后来也有不良影响。
政治成就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1 世说新语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白话释义: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作者简介: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译

第一则,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俱为汉末人。

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仍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第三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第四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 第五则,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 第六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3 《世说新语 德行》的翻译和原文

词题:管宁割席分座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汉末时人名;席: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它的上面。现在摆酒称为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捉:握。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

②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捡起

示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原文: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 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体会: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我们应该向管宁学习,淡泊名利,不慕虚荣

4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怎么翻译

1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2 文言文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 文章简介:

《德行》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章,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

5 文言文《世说新语·政事》翻译

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王安期说:“周文王的猎场,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池塘中的几条鱼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①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使吏送令归家注释①录:拘捕犯夜:触犯夜行禁令按:《晋律》禁止夜间通行②宁越:人名,这里指读书人《吕氏春秋》载,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后,便成为周威公的老师致理:致治,招致太平;获得政绩“理”当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动的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①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有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②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有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不可违,并斩二人③注释①“成帝”句: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咸和三年攻陷建康,并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侍卫着成帝的钟雅、刘超二人密谋把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便派部将任让领兵入宫杀了钟、刘二月苏逸败死②许柳:苏峻起兵反晋时,豫州刺史祖约派许柳率兵与苏峻会合苏峻攻陷建康后,任许柳为丹阳尹失败后,许柳被杀③少主:指晋成帝司马衍按:成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到这时也只七八岁译文晋成帝被迁到石头城,叛军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侍中钟雅和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把侍中还给我!”任让不听命令,终于斩了刘超和钟雅等到叛乱平定以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老交情,就想赦兔他另外叛军许柳有个儿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们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为陶侃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两个人一起赦罪当把处理办法上奏成帝时,成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们认为不能违抗成帝命令,就把两人都杀了(12)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①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②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d指云:“兰闍,兰闍,!”③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注释①沾接:款待说色:悦色②胡人:此指胡憎,即外国和尚洽:指沾光,受到款待③d指:搓手指出声在佛经中也用来表示欢喜、许诺等意思兰闍(shé):可能是梵语的音译,对它的同义有不同解释,解为褒誉之辞,寂静处,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尊美他人的敬称,等等译文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d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13)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①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②,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注释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所以他遇字要去请示王导②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按:王导兼任扬州刺史,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译文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商量好了的事情,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这样后来拿这事间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庚公①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注释①庾公:庾亮参《德行》31 则注①公元322 年晋明帝嗣位,王导参辅朝政公元325 年晋成帝立,王导和庚亮参辅朝政这一则所叙之事大概就发生在此后几年内译文一年夏天,丞相王导曾经到石头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处理公事,王导说:“天气热,可以稍为简略一些”庾亮说:“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办,天下人也未必认为妥当!”(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①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②”注释①“丞相”句:王导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世,为政宽和得众,事从简易,晚年更是如此封篆,文书,指奏章、公文、簿籍等诺,画诺,签字②愦愦:糊涂;昏乱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他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

之前有一个老乡,在厂里打了几年工,30多岁,领着4、 5千的工资。后来道听途说一番,就想回家创业。当时因为自己做销售多年,劝阻他目前没有辞职开店的能力和人脉,暂时不宜创业。但是他觉得现在工资太低与做的事情不成比例,毅然决然的辞职回去开店,店面开在了一个学校门口,本以为会有钱挣,结果旁边已经开了十多家早餐店,竞争非常激烈,自己和他们相比,毫无优势,于是第一次创业就这样轰轰烈的失败了。分享经济让一批又一批想改变有梦想的人成就了财富人生。 因为创业失败的案例太多了,甚至于看牛人:史玉柱,马云等都经历过创业失败。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我们都要有更多的考虑。为什么很多人会创业失败,有的时候就是一句话:你的能力、人脉与现在公司的规模不成比例。没有能力去创业注定90%会失败;有了能力,人脉断了,也做不大;有了能力,有了人脉,却盲目扩张,很容易踏进深渊。马云不止一次说过,创业不是不可以,但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马云;自己和他们相比,毫无优势,于是第一次创业就这样轰轰烈的失败了。分享经济让一批又一批想改变有梦想的人成就了财富人生。之前有一个老乡,在厂里打了几年工,30多岁,领着4、 5千的工资。后来道听途说一番,就想回家创业。第一次失败之后他并没有当回事,只是感觉自己运气不好,没多久,他就开始了第二次的创业,买了一辆三轮车,跑到学校门口去卖起了水果,但是因为留不住客户,回头客比较少。每天只有几十元,坚持了一个月后,第二次创业又华丽的倒了下去。虽然只能算是一次比较小的创业,但是却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盲目的信任,第二次盲目的坚持。没有市调,没有考察,没有具备好创业的能力和人脉,最后注定走不远。看看下面这个创业小故事,或许会有启发在日本大阪寺地町的街头,有一间特别不起眼的小饭馆,每当到了吃饭时间,小饭馆从里到外却总是很多人在排队等候… 这家食堂让人赞不绝口的,并不是现做的玉子烧、烤鱼和炸虾,而是一碗晶莹剔透的白米饭。村嶋孟,84岁,1963年开了一间大众食堂,50多年专心只做一件事情,煮出一碗好吃的米饭!他,就是以这般对生活的热爱、执着、认真与踏实,将普通的白米用心打造出令顾客赞不绝口的极致产品!在日本,匠人们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各自的领域精益求精,就像这碗米一样,打造好这碗米,其他的菜品同样畅销。客户不会记住你做的所有的菜,他只会记住你做的最好的一道菜,把这道菜做到极致,客户自然就会记住的你的店铺。所以想要去创业,先把工打漂亮。创业没有捷径,打工做的好也会成为创业的本钱。
我是玖阳,一个兼顾实力与低调并存的资深交易者。中国贵金属协会高级分析师,证书编号MFP0010878,黄金原油外汇投资理财顾问,文章无所谓鸡汤和一切陈词滥调以及虚名,用简明图表,加逻辑分析,以达行之有效的资产累计方式

摆摊算不算创业呢?一年前我也是在工厂里面上班,每天上班下班浑浑噩噩,下班回来打 游戏 ,一个月拿着4000块的工资,想着这样太浪费人生了,就自己想了想,然后决定自己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然而自己的本钱又没有太多,就想着摆摆摊啊什么的,于是我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拿到一些纸巾,3~5块钱一提,然后卖8块钱,我觉得利润是非常的可观的,刚开始的时候不敢摆,也不敢吆喝,就在那里放在那里,有人买就跟他聊聊,没人买就在那瞎站着,第1天摆摊的时候,收入只有一两百块,太难了,然后还慢慢摆起来了,然后就自己的胆量越来越大了。就敢吆喝吆喝在那里叫。你做了差不多有大半年了,一定要敢于迈出这一步,你做了才知道难不难,永远不要在那里想,而不去执行。

普通出身真的不适合创业!!!

尤其是那些普通出身又没有好好读书,没能力,没人脉,没眼界的普通大众!

因为你不知道选择哪个行业,甚至店铺选址,装修,进货渠道,销售渠道你都一无所知!

尤其那些看到自己身边有几个批发市场,就感觉自己已经占领先机的人,坑的你裤衩都不剩!
欢迎抬杠的人来,看看有几个是自己真正经历过创业的!哪怕创业失败了都有说话的资本。

平时朋友之间喝酒聊天都喜欢聊聊当下赚钱的路子,大家说的脸红脖子粗,各有各的想法和看法,但是真正去尝试的一个都没有!

不要认为看了几本致富经就以为自己掌握了通往财富大门的钥匙,看了几篇创业网文就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有你能看到的只是想让你看到的,或者创作的人也只是一知半解。

网络上的文章层出不穷,每天刷新到的《十个最赚钱的小本投资行业》《你看不上的行业,每月偷偷赚20万》等等等等文章,说的冠冕堂皇跟真事一样,其实幕后的作者每天只靠文章赚几块钱,你信吗?

越赚钱的人越懂得利用空闲的时间学习,或者交朋友,而不是发些烂大街的创业知识去误人子弟。

“创业”在当今 社会 里容易也不容易!首先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 社会 ,“创业”的含义不外乎“想尽一切办法”去赚钱!如果能拚弃“公平公正”和“良知”,就一定可以赚到钱!也就是“创业”成功!试想——如果一个人(或者是一些人)在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所有的事情都遵循“公平公正”并具备“良知”,那么他(或者是他们)就不可能赚到钱!因为自古就“无奸不商”和“无商不奸”!而所谓“奸”就是当今流行的“坑蒙拐骗偷”一类行为!不通过“坑蒙拐骗偷”是赚不到钱的!所以“创业”的本质就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坑蒙拐骗偷”!所有“创业”成功的人谁敢说没有采取过“坑蒙拐骗偷”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从资金的积累到工人的劳作、从“承包”到工人的薪金、从进货到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会说自己是“凭良心”,只不过这样的“良心”是经不起推敲的!否则中国 社会 不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更不会产生“富豪”群体!所不同的只是有的人手段高明而不易被发现,有的人手段卑劣而容易识破!所以要想“创业”就必须抛弃“公平公正”和“良知”!坚持“公平公正”和具备“良知”的人在这个 社会 里是无法“创业”的!

创业,就个人而言,是要考虑清楚在哪个行业的具体业务支撑创业利润的。年龄半百也还有,因为我还是觉得创业是需要经验能力和金钱的累积

刚开始创业的压力都很大,有个朋友开始也是这样的情况,从简单的工作室到后来的大公司,他们公司前六七年发工资都是找亲戚朋友和合作伙伴借用的钱,慢慢周转,后来这三四年都是发完工资后都还有盈余。中间有因为工作需要买了十来辆车,方便办公。公司也是在慢慢的在这个领域深耕,请了不少副总,也有和相关单位的合作,还有对公司的关怀。随着时间的累积,老板格局更大,公司也越办越好。

所以觉得除了上班,能创业的还是要加把劲,毕竟人生还是活给自己看的,太惬意了,是不是以后会有遗憾。

大胆的尝试,分析公司的盈亏情况,看看具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扭转局面,转亏为盈,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奋斗和努力是对自己的认可,也是选择的一种活法。

愿你的公司转危为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草根创业肯定难,但成功的也很多。

说起草根创业那肯定是难的。因为1没有什么大的资金来源,也没有人敢给予你大的投资。所以要进货就拿不到一手货,也没有资金去做宣传搞活动。2没有现成(好的)的客户资源。创业做任何产品都要有客户,对于刚创业的草根,不可能有大的客户群体或大的客户源。所以草根创业必须做好吃苦、勤奋和不顾脸面的准备。只有1从小生意、小单子开始,不断创立资本积累。2以好的服务好的产品来吸引客户,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体。3由于刚开始没有什么宣传经费,那么就需要你拉下脸面上门去寻找大客户。其中一定会遇到冷嘲热讽等鄙视的精神打击,要是能坚持不懈、不放弃不抛弃,之后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的结果。

总之草根创业要手勤、脚勤、口勤不要脸(指不顾及面子),只有如此相信所获得的一定不会很差。

以上所说也是最草根的说法,本人也做过十多年的销售有少许的心得,希望有信心想创业的草根能创业成功!

草根创业,难,而且可以选择的项目很少,经验也少,也没有朋友可以帮你出主意。

我就是一草稿创业。坦白讲,如果从来一次,不会创业了。之前上班,好歹有固定工资拿,一家人也能过的小康,创业之后,累得要死,赚的钱都给了房租和员工工资了。自己啥也没有得到。分析原因,主要是家里没有人经商,没有经验借鉴,周围朋友也没有做生意的人,贸然闯进一个行业全拼一腔热血,花钱买经验。

草根创业,建议先跟着人家去打工,把生意当成自己一样去经营,积累经验自己再干

精英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拥有更多的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配合。草根一族成功率低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总是各干各的,不懂得相互协作。要知道天堂和地狱的餐厅状况基本都一样,一张巨大的餐桌上面放满了 美食 ,两边的人必须用一根长长的勺子去喂对面的人吃,双方才能够都享用 美食 。 天堂里的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地狱里的人都拿着长长的勺子想要往自己嘴里送,但每一个人都吃不到东西。 实际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应该是很简单才对,但是信任成本却比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高了不知多少倍。想要让两个人一起协作,真的太难太难了,所以这个 社会 本该是草根创业者的天堂,可惜谁都不愿意跟别人协作,导致现在这个 社会 就好比是草根创业者的地狱。 即便有一个明白人,他希望能够跟别人合作干一番大事业,可惜他就是找不到另外一个跟他一样明白的人拿勺子把 美食 送到他嘴里。在她找到另外一个明白人之前,他仍然只能继续挨饿。
草根,说实话,创业很难。需要具备三点。

首先启动资金是个问题,而资金其实是三点里最容易的一个节点,最容易的对于草根来说都是有难度的,何况其他呢?

其次,是个人能力问题,你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启动资金,你打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你选择了一个项目,开始后你发现你是那么力不从心,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毫无头绪,焦头烂额,其实这都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所致。行行出状元,你只触摸到了领域的一点皮毛就开始,这样只会让你一败涂地。一定要将选择的行业完全吃透,各方面都了解了才可以。

再次,时运问题。你有启动资金了,你也深入的了解了你要运作的行业项目,你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了,你踌躇满志地开始发展事业,却又发现你依然是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绩。你想:别人为什么一做就成功,赚钱赚到手软,我什么都具备了怎么还是不行?难道就我最倒霉?确实,有时候你的运气不够,你就算准备的再充分还是会失败。当今各个行业都趋于饱和状态,想要进入任一行都需要一个风口,其实也就是时运。俗话说,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别小看这三分的运气,运气没来你会损失惨重,运气当头你坐着都能成功。诸葛亮厉害不厉害?绝对厉害!但赤壁之战时也需要借助这个“运气”,需要东风才能让计划最终成功。

以上三点缺一不可,倘若你还未准备充分,那么你就先努力去把启动资金筹备妥当,再将自身实力不断提升。待这两点都具备后,不要急于开始,等待运气的到来,风口的降临。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草根创业”时代,“双创”利好和创业风气的带动下,让不少90后、斜杠青年、自由工作者都开始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渴望在移动互联网、新零售、自媒体、人工智能、新三农、5G、物联网等创业风口中干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成功需要一万个理由,但失败只需要一个理由!

《孙子兵法》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认为: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由此引申出:要创业就要先认识和了解创业!正如孙武在始计篇所言,不可不察也!

创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1、信仰

2、德行

3、人才

4、领导力

5、资源(财力、物力、技术……等)

6、远见

以上任何一项,当你在此项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你就是一位适合创业的人士了,当你拥有这样的条件数量越多,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汉高祖刘邦就曾指出:谋略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我能知人善任,合理地任用这三位人中俊杰,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刘邦在领导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这也是他取得天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楚霸王项羽输给刘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连最有机会助他成功取得天下的范增都猜疑,“知人善任”的能力严重缺乏!从而刚愎自用,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双拳不敌四手的局面,落得乌江自刎的收场。如果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能接纳范增再三举起佩戴的玉玦暗示而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的话,就不会有刘邦后来的什么事了!

刘邦的成功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条件都有核心竞争力的,也是像打怪一样,一步一步升级而来的。又例如,某位电商界大咖也是一步一步升级而来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刚开始有远见、有信仰、有德行,然后慢慢聚集人才、资源,然后提升管理水平与组织架构等,最终走向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38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