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薪水最高的十大专业

工科薪水最高的十大专业,第1张

工科薪水最高的十大专业如下: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讯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4个方向。

2、从就业方向来看,市场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体有三方面:“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制造调试;排除设备技术故障、监视、维修及客户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 *** 作。

二、信息与通信工程

1、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现在是很有发展的专业,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就业率很高。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等研究生招生专业。

2、本学科致力于广播、电视、电路、动画、视频、音乐、图像、新媒体、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等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

1、控制科学与工程服务领域覆盖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IT、智能制造、金融管理、教育咨询、科学研究等领域,工作形式涵盖技术研发、管理咨询、教学科研等。

2、去自动化企业工作:从事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方面的测控与部件的设计、分析、研制与开发工作。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等。

2、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前景可观,能够在网络通信类科研院所、政府机构、银行、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公司、通信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防护、系统管理与维护和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系统开发。

五、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2、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 *** 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

六、兵器科学与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是研究军事对抗中所使用的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涉及到武器系统及军事技术器材的科学原理、技术手段、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技术运用、工程保障及效能评估等。

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航空宇航科学和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水平。

2、就职业而言,可以选择飞行器设计、制造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防部门研究管理人员,各级政府部门负责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等。

八、安全科学与工程

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科技支撑和高级专业人才。

2、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涉及到社会文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检验检疫、消防、土木、矿业、交通、运输、航空、机电、食品、生物、农业、林业、能源等种种行业和事业乃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与上述学科有所交叉。

九、核科学与技术

1、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2、硕士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有关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研究、教学和设计等工作。

十、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智能化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从事人工智能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

2018的中国航天,未完待续。按计划,还在“奔月”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在2019年1月择机“落月”。
中国航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元旦假期的第一天,嫦娥四号探测器却在“出差途中加班”。12月30日凌晨4时55分,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四号探测器注入调姿和变轨参数。8时54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实施变轨控制。8时56分,地面测控站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四号探测器已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成功实施降轨控制,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公里、远月点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它这一趟的目的之一,就是计划要在月球背面艾肯盆地实现软着陆,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永廖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已经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但还没有一个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月球正面和背面无论从物质成分上、形貌构造上还是岩石年龄,都有很大差异。艾肯盆地是在整个太阳系固体天体中存在的最大、最深的盆地,我们可以获取月球深部物质的信息。由于磁环境的原因,在月球正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效果不好。恰恰由于月球背面的磁环境非常干净。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探测这一目标应该说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上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
为了这趟旅程,科技人员还架起了“一座鹊桥”,不是为了牛郎和织女,而是给“嫦娥”准备的。今年5月2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正如“鹊桥”之名,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州说,中继星为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测控通信。“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在L2点稳定运行,为月球背面软着陆应该说做好了准备。
嫦娥四号12月8日就出发了,12月12日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以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2次环月轨道修正,与“鹊桥”中继星进行了4次中继链路测试,开展了激光测距、三维成像、微波测距测速等导航敏感器在轨测试,为探测器进入预定着陆区、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做好准备。
孙泽州表示,这次探索也将为今后探月工程不断实现更深层次的全月科学勘探提供可能。他说:“这一次我们是从月球的正面扩展到背面,下一步我们要从月球的相当于中高纬地区向月球的两级去拓展,实现对全月球的可到达能力。”
虽然,新年没有赏月的传统,也没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但今晚(12月31日)的跨年夜,不妨抬头看看月亮。一个实实在在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正在“奔月”。按照计划,2019年的1月,它将择机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虽然,我们普通人举头望天并看不真切,但天上却有设备能把地球上的我们“看得”清清楚楚。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告诉你要不要顺着大河向东走。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今年一年内北斗完成了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我国同一型号航天发射的新纪录。12月27日,北斗三号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全球定位精度10米;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也由原来的6米提升至5米。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介绍,精度提升的原因就在于她有了一个更厉害的“心脏”。
林宝军说:“我们突破了新型氢原子钟以及原子钟的无缝切换技术,可以说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这项技术也决定整个导航精度的一个核心技术。这项突破使导航系统的时频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另外,使我们的原子钟可以连续无缝、不间断地工作,这使北斗系统运行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更稳定、连续、不间断,性能会更好。”
“北斗”定位不迷路,“鸿雁”传信不失联。12月29日,鸿雁星座首发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我国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系统正式启动建设。此次搭载发射的首颗试验卫星在轨期间将陆续开展卫星各项功能的试验验证。按照规划,鸿雁星座一期将由60颗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则将再发射数百颗卫星,形成全球覆盖的能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志成介绍:“通讯是要连续覆盖的,有的地方还要多重覆盖,所以这样的一个体系就造成了必须接续不断地这个星过来覆盖,所以星座的设计,包括接力的方式、切换的方式是这个的难点。”
现在我们所用的网络都需要建立基站,但是沙漠、山区、海上等地方很难架设基站,手机就会出现不在服务区的情况。有了“鸿雁”系统后,这将成为历史。
回顾2018年的中国航天,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成果丰硕:“今年的发射次数,算上私人公司发射的,(发射次数)首次独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对地的遥感星座越来越成熟地走向应用。空间科学方面,‘张衡一号’发射成功,我们在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国外的沟通,实现更多的合作项目。商业航天方面,私人航天公司已经开始进军轨道发射的服务领域。今年,载人航天方面,用于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天宫一号’完美落幕。”
2018年,中国航天未完待续……杨宇光说:“跨年度最引人注目的是嫦娥四号任务,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实施软着陆的尝试,在月球探测领域最引人注目。其他方面,北斗也将进一步补充更多的卫星构建全球星座,其授时和定位精度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和改善。未来我们不但要保证航天规模,而且更多地要提高我们整个航天活动的技术含量,包括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包括通信、遥感、导航等服务于国计民生的技术领域;包括未来在空间科学、太空探索等方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成果,在载人航天方面也进一步拓展空间站的建设。”

最新消息,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将于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乘坐神舟12号载人飞船抵达空间站及核心舱。根据计划,它们将在空中停留长达三个月。

中国载人空间站各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研制。那么,航天 科技 集团打造的“航天之家”舒服吗?宇航员如何在太空生活?

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河核心舱和天州货运飞船组合交会对接

就是要大:从“包房”到“大平楼”

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它的发射重量就达8吨左右,同时也为航天员提供了15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可满足三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道上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相比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客舱活动空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比较紧密。

中国在2021年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宇航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为步入太空的宇航员准备了一个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而本次的舱内活动空间也从天宫一号的15m³增加到110m³,简直就是从“包房”搬到了“大平楼”。

功能分区:保证“私密”和“方便”

在空间站中,宇航员有独立的睡眠区域,保证睡眠充足。虽然还是要把自己放在睡袋里,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着到躺着的转变。独立睡眠区可以让宇航员放松,在享受高质量睡眠的同时也能保证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更有活力。

虽然在太空不能像地球上的人一样享受淋浴和洗澡,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包裹好的淋浴房”里用喷q把自己擦干净,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此外,10多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对于整体设计方案也在不断提升和改善,他们采用全新的技术,让空间站也拥有“移动WiFi”,从而创造了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设计师为每个宇航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宇航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调节舱灯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锻炼模式……不同的舱灯,每个场景的设计都可以满足宇航员应对不同场景的状态,同时也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中带来的不适。

在过去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之间的通信是一项“传统工程”。在中国空间站运行期间,设计师会为宇航员预留一个私人语音频道,宇航员可以在这里给家人打电话,分享自己的太空生活感受。

通常宇航员戴骨传导耳机,舱内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空间站各舱通话,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地面保持通话和联络。

根据国际很多同行的经验,宇航员在太空中有很多工作都是进行太空舱内的组装与维护,也就是说,为了保持空间站正常运行,有大量的组装和维护工作需要宇航员在太空中独立完成,其中一些甚至需要走出舱外完成。单在核心舱,上面就有1243套设备,他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需要宇航员在天空中手工完成。另外,还有很多舱外活动,宇航员在太空依然是个“旋转的小陀螺”。

地面支持:同一个“空间站”

航天科工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开发团队中,有一个团队负责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在太空中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为了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设计师需要把自己想象成地面上的“宇航员”,感受机舱里的生活和工作,把自己的感受和团队的感受转化为设计。设计师在里面反复模拟,让宇航员在现场体验,并编写 *** 作指南,用图文向宇航员介绍每一项 *** 作。

设计师表示,团队成员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从太空生活和工作的角度与宇航员沟通,优化设计细节。

有了这些保障和各种精细化的设计,相信我们的宇航员们一定能够在中国空间站的“智能航天港”里度过难忘的“太空之旅”。我们拭目以待吧!

宇宙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早有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中”。

事实上,航天不仅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正值2018年关将近,当回顾这一年中国所走过的航天路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份长长的成绩单:

截至12月27日,中国在2018年完成了38次火箭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完成了第296次飞行,其中包括:

18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并组网成功;

遥感卫星30号04组、31号01组成功发射;

高分一号02、03、04星,高分五号、六号、十一号成功发射;

高景03、04星的成功发射,并与2017年发射的01、02星完成首批组网;

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嫦娥四号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

风云二号H星的成功发射,并与在轨的风云二号E、F、G星开展组网观测;

海洋一号C星、二号B星成功发射;

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四号成功发射。

不仅如此,2018年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中国民营公司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航天领域的商业化尝试也迈出了实质性的脚步。例如:

5月17日,“零壹空间”成功将中国首枚民营亚轨道商业火箭发射上天。

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虽然发射失败,但这却是中国民营公司在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意义。

12月7日,长沙的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多颗卫星成功升空。

2018年的航天发射成果中,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北斗三号基本系统 星座 部署的圆满完成。10次成功发射、18颗北斗卫星升空、19颗成功组网,北斗导航系统成功迈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然而,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成功,也离不开整个北斗系统的大背景。

北斗导航卫星副总指挥沈苑在造就演讲中就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阶: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

从1994年,中国开始建设北斗一号,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2012年完成了由14颗卫星组网的北斗二号,稳步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区域性系统建设。

2016年发布白皮书、2017年完成首发、目前已完成19颗卫星组网的北斗三号,基本实现了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的发展目标,最终将在2020年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成为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并列的四大全球性定位系统。

沈苑 介绍,与此前的北斗一号、二号相比,北斗三号在服务范围、宇航能力、与其他全球系统的兼容性,以及精度等性能上都有大幅提升,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地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即便与其他三大全球导航系统相比,北斗三号也在星间链路技术、自主导航能力、在轨重构和在轨赋能技术等方面,具备独一无二的后发优势。

2018年是商业航天的元年,在商业发射、太空 旅游 、天地一体化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当一切条件具备后,商业航天的利好空间也就来了,这里面将诞生出无数独角兽。”

今年1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 在造演讲时预言,下一个风口将是商业航天。而进入航天领域的民营公司大致会分为:卫星公司、火箭公司、测控公司等等。而在现实中,永远不缺乏敢于率先吃螃蟹的先驱。

比如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这些民营航天公司的CEO 舒畅、张昌武、杨峰 在2018年也都先后接受造就的采访,或是登台演讲。

运载火箭是卫星飞天的基础工具。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 说,火箭的发射燃料、可重复使用技术、商业化前景,这些都是民营公司必需考虑的。

中型运载火箭是目前唯一可以托举未来低轨发射市场的火箭序列。在他看来,液氧和甲烷的结合,将是经济环保、实用性最佳的火箭推进剂。

就在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实现发射,尽管没能成功上天,但这却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轨道发射,说是国内民营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并不为过。

以往,航天事业是一项倾举国之力的国家级太空竞赛,耗时费力。但正如 天仪研究院的CEO杨峰 在造就的演讲中所说,现在的航天领域已经采用一种做“微小卫星”的方法,只需要1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几百万的经费,就可能取得过去要用10年、耗资几亿才能取得的航天成就。

这种小步快走的航天 探索 方式,不仅稳扎稳打,更为民营公司的进入创造了非常现实的可 *** 作性。就在今年12月7日, 杨峰 的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多颗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按计划,虹云工程总共会发射156颗卫星,在太空上建立能覆盖南极北极的全球性天基互联网。通俗地讲,就是可以供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无死角地接入WiFi。毫无疑问,这项工程将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里诸如无人驾驶、物联网、航空运输、海洋工程等多个亟需全球范围无缝网络连接的行业提供服务,也将为民营航天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神舟十二号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神舟十二号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在中国空间站,设计师为每位宇航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宇航员可以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锻炼模式等。根据他们个人的需要。不同的舱灯可以调节宇航员的情绪。

神舟十二号宇航员的太空生活1

6月16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由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据悉,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于6月17日9时22分,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按计划,他们将天上驻留长达3个月。

这3个月航天员们将如何度过?“太空之家”舒适吗?在天上如何生活?今天,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首次“剧透”,堪比科幻!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介绍,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最大程度考虑到私密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能够享受独立的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此外,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q,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除此之外,随着10多年来我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在之前的总体设计方案上不断升级,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让中国空间站有了“移动WiFi”,并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里,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中,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打电话“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

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

神舟十二号宇航员的太空生活2

功能分区:保证“私密”和“方便”

中国空间站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建立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和锻炼区,还有太空厨房和用餐区。设计中兼顾了私密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地面支持:同一个“地面站”

上天没有小事。空间站建设和运行的每一分钟都受到地面工作人员的密切关注。不仅如此,地面还有一个与天空一模一样的空间站,以保证地面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根据模拟空间站的实际情况,为太空中的宇航员提供有力的地面支援。

在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的研究团队中,有一个团队负责为宇航员提供生命支持,并在太空中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自由睡眠:醒来“充满活力”

在太空中,宇航员还可以实现“睡眠自由”,享受独立的睡眠区,保证不间断的睡眠。虽然还是要把自己放在睡袋里,已经实现了从站着到躺着的转变。独立的睡眠区可以让宇航员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有活力。

喷q清洗:“包裹淋浴房”

虽然宇航员不能像地球上的人一样享受淋浴和洗澡,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包裹好的淋浴房”里用喷q把自己擦干净,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wifi覆盖:全屋智能家居

此外,10多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不断升级以前的整体设计方案,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使中国空间站拥有了“移动WiFi”,创造了智能家居的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设计师为每位宇航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宇航员可以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锻炼模式等。根据他们个人的需要。不同的舱灯可以调节宇航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中带来的不适。

只是在舱内的采光环境和温度环境方面,设计师们经历了多次,反复验证和调整,尽最大努力让在太空呆久了的宇航员感到舒适。

就是要大:从“筒子房”到“大平层”

“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发射重量约8吨,为航天员提供了15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可满足三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道上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与神舟七号 7立方米的客舱活动空间相比,它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然相对狭窄。

中国在2021年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宇航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为宇航员预留了一个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增加到全站110立方米,简单地从“筒子房”到“大平层”。

天地通话:也可以和家人私下谈谈

在过去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之间的通信是一项“传统工程”。在中国空间站运行期间,设计师将为宇航员保留一个私人语音频道,宇航员可以在那里打电话给家人“耳语”,分享他们在太空生活的感受。

通常,宇航员戴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无线网络可以方便他们在空间站的每个舱室内相互通话,他们也可以在任何位置上与地面通话。

维护和修理:不看错、不误 *** 作

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宇航员在太空中相当一部分的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护,也就是说,要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保持空间站运行十几年,很多组装和维护工作需要宇航员在太空中独立完成,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需要走出其中的机舱。仅在核心舱中,就有1243套设备,他们的许多组装工作需要由宇航员在空中手动完成。 另外,还有一系列的舱外活动,宇航员在太空绝对是个“忙碌的宝贝”。

为了使航天员的维修和装配工作更加准确高效,设计人员在“防错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想了很多办法,从标志、颜色、形状等方面对需要维修和装配的设备、电缆、插头等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不看错,不误 *** 作”。

为了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设计师需要把自己想象成地面上的“宇航员”,感受机舱里的生活和工作,把自己的感受和团队的感受转化为设计。设计师在里面反复模拟,让宇航员在现场体验,并编写 *** 作指南,用图文向宇航员介绍每一项 *** 作。

设计师表示,团队成员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从太空生活和工作的角度与宇航员沟通,优化设计细节。

有了这些充分的计划和各种人性化的设计,我相信宇航员将能够在中国空间站的“智能太空港”度过他们难忘的“太空之旅”。我们拭目以待吧!

史上在太空呆的最久的宇航员: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太空。上世纪下半叶,人类开始探索建立一个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1986年,人类建立了第一个能够长期生存的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在和平号在天空中运行期间,将会有各种各样的宇航员来访。

苏联航天局将轮流向地球和太空运送宇航员。和平号空间站的运行一直很正常,一批宇航员将在太空停留几个月后返回地球。一些优秀的宇航员将第二次进入太空。克里卡列夫是如此“幸运”的宇航员。克里卡列夫从和平号空间站返回地球后,于1991年5月8日再次被送往和平号空间站。经过几个月的太空旅行,克里卡列夫开始准备返回地球。

然而不幸的是,克里卡列夫收到了他不能被带回地球的消息。直到1992年3月,俄罗斯终于想起空间站里有宇航员,所以他立即派了一艘宇宙飞船带他回地球。

克里卡列夫在太空呆了311天。虽然他不知道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但他坚定地等待着回到地球的那一天。最后,他被尊为“苏联英雄”和“俄罗斯英雄”,也成为了最后一位苏联人。

最终返回地球后,他和来自美国的宇航员一起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乘坐美国宇宙飞船的俄罗斯飞行员。直到2005年8月,他成为太空中最长的人,一共待了803天9时39分。

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剧透”,和之前的太空生活的环境有了更大的改变,智能设备已经用在太空舱中,方便宇航员的生活,智能穿戴概念:

目前市场上的室内定位产品都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室内定位常用的定位方案,从技术上来说,主要分为WiFi定位技术、惯性导航技术、蓝牙技术、RFID技术、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超宽带技术、LED可见光技术。且已广泛的应用在室内导航、移动支付、店内导购、人流分析、物品跟踪等等所有与人在室内流动相关的活动之中。

室内定位技术众多,各种技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彼此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相竞争。作为用户,肯定是更倾向于选择满足定位精度的同时,整体方案实施难度更小,成本更可控的室内定位方案。要怎么选择适合的室内定位方案呢?在这里,小编就来分享两点,希望看到的室内定位工程师们能够迅速掌握室内定位方案选择技巧。

从定位精度看:从室内定位方案对比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个定位方案的定位精度是有差别的,如果您的实际应用中,需要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显然,超宽带UWB室内定位方案更能满足需求;如果实际应用中,定位精度只要达到米级即可,就可以选择蓝牙室内定位方案。

从实际应用看:以蓝牙室内定位方案为例,基于蓝牙技术室内定位方案可分为蓝牙信标方案和蓝牙网关方案,怎么选择?很简单,您实际应用中是要实现定位功能,还是导航功能。蓝牙信标方案(VG01/VG0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端侧定位方案,需要依靠手机才能够知道位置,属于主动定位,能够实现室内环境内的导航服务;蓝牙网关方案(TD03/TD05/TD05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测定位方案,旨在让别人知道所在的位置,属于被动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室内资产的定位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51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