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3年哪些行业会腾飞?

未来2-3年哪些行业会腾飞?,第1张

未来2到3年谈那个行业会腾飞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如果说未来10年那些行业会引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期,我想还是很多的。一些高大上的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这些显然不是咱们普通老百姓能够接触和参与的。 那么土豆就我个人在外做生意这十几年的经验和观察总结了几点给大家分享下:

无论是什么时候,二手回收都是一个看上去不太高大上,但是收入实实在在的行业。尤其是现在我们国家手机上网用户达到8亿多,这8亿多用户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8亿多台手机,那么我们按照哪怕每年其中有十分之一的人会换手机,这也是有8000多万台手机会被丢弃或者当二手卖掉,这个时候二手回收行业我想会引来一个长期的利润增长点。

回收回来的旧手机,坏的可以拆开配件提炼金属。好的可以看下价值翻新后当二手进行销售,现在的网络平台这么发达,只要手机价格便宜质量没问题,还是非常容易出手的。

这几年随着 社会 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普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懒了,生活的技能基本都不会了。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会做饭做菜?再说现实点,怕是离开了洗衣机,衣服都不会洗了。打扫家里的卫生就更是谈不上了。所以我相信今后家政服务这一块会越来越红火,特别是一些专业技能好的服务人员收入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绝对的是未来一个朝阳行业。而且随着5G网络的建设开始,今后5G高速度,低延迟的特点,让手机实时直播给孩子教学辅导也变成了现实。不再是过去那种必须让家庭教师上门辅导才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未来我相信手机假如投影功能是绝对没有技术障碍的,一旦这个功能加入后,手机远程视频教学,手机远程诊断疾病,手机远程指导做菜等等,一切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视频解决的行业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无论你是反对养宠物,还是不反对。你都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那就是国内国外的宠物爱好者是越来越多了。而国家对于宠物管理的也越来越严格,很显然今后宠物医院,宠物护理所等这些相关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好做,有兴趣的朋友我建议可以学习下关的知识哦。

我们国家现在人口14亿,预计再过15年的样子60岁以上的人口会打到6亿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恐怖和庞大的数字。而这个数字里头会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70岁以上的,这些人想要靠80后这一辈大多家里就一个男孩来照顾护理,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今后养老方面,以及老年人的 健康 品以及老人家庭护理这些相关的产业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哪些行业会腾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创业者来说,选对行业比努力更重要!我

这个行业严格来说15年开始,16年爆发,17年成长,18年成熟,目前19年,是大浪淘沙的一年,也就是说部分坚持下来,而且能够支持输出价值内容的自媒体人将越来越强大,哪些跟风、三天撒网两天打鱼,撸羊毛的那批人将会被淘汰出局,接下来会出现一大批企业参与,专门孵化自媒体人和做自媒体培训教育!

说抖商其实有点狭隘了,准确的说是通过自媒体平台打造人设,建立粉丝和博主之间的信任,从而带动产品销售的一批人,抖商最为代表,其次还有知识付费、包括图文、音频、视频,他们不卖实物,卖的是知识和服务,是虚拟的!

19年算是5G的元年,目前已经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布局,比方说无人驾驶、智能家居、互联工厂、远程医疗、 游戏 、vr/AR等,他们的落地需要5g的高速率数据传送!

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群,未来的首富很有可能出现在这个领域,因为人类希望自己 健康 是个永恒的诉求,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首要考虑的就是 健康 问题!

目前有很多的工厂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其效率要远远高出人力,特别是那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需要机械式重复劳动的工种将会很快被机器人所替代!

国家战略政策的倾斜,鼓励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回到农村,从事新型农业,新的养殖技术、规模化种植、科学规范化运营将很快改变以前较为落后的耕种模式,与此同时,会有一大批收入较高的人群流入农村,带动当地的经济、房屋建设!

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 社会 企业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到新能源的开发上,未来2-3年,会有大量的 科技 成果体现在最终的产品上,部分替代传统的煤炭、石油、电力能源!

最后总结:

1新零售

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盒马鲜生就是阿里巴巴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

2无人物流

“无人物流”,就是快递全程无人运送的:包裹们从无人仓库出发,通过无人驾驶的重卡被迅速运输到分拨中心,然后运上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小车,登上电梯,送到客户手中。京东和阿里都早已开始布局无人物流了。

3新能源 汽车

新能源 汽车 包括纯电动 汽车 、增程式电动 汽车 、混合动力 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 汽车 、氢发动机 汽车 、其他新能源 汽车 等。各国维持新能源 汽车 战略,仍然以锂电池为主,维持消费补贴,加大对 汽车 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力度。美国等国家规定每个 汽车 制造商至少每年出售一定零排放车辆,否则要缴纳碳税。TESLA等企业开始实现盈利。中国加大投入。全球新能源 汽车 将逐步进入收获期。

4 健康 医疗

我国 健康 产业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 健康 产业也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高速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 健康 产业也正面临着发展的新趋势。腾讯、阿里进入医疗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微信智慧医院、阿里 健康 。

5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是指将 社会 海量、分散、闲置资源等,进行平台化、协同化的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 社会 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新经济业态。随着分享经济的深入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以分享经济为契机在市场中掀起分享潮流。

6智能家居

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年轻一代成家立业,智能家居也将成为有前景的行业。新一代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要远远超过前一代人,而智能家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

7物联网 如果从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最近两三年,物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也比较迅猛,尤其从去年开始,国内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全球的发展水平,全球大概增长19%,国内大概能增长到30%左右。所以未来两到三年之内整个行业都会处在一个高速的爆发期。

个人觉得5G、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想在3年的时间内达到腾飞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好意思想泼冷水给大家!清醒一点!

腾飞?2018年的资本/互联网寒冬是没有看到吗?可以对行业有前瞻性规划及视野,但别指望什么行业异军突起、横扫市场。泡沫这玩意,好看,但假。

是,别笑。“民以食为天”,相信大家在遭遇资本寒冬的时刻,多少会觉得自己手头吃紧。但无论如何,该有的吃吃喝喝还是免不了。想必大家也看到了,互联网巨头们也在纷纷涉足农业:网易的“黑猪肉”远近闻名;阿里云ET农业大脑实践中;鹅厂真的开始养鹅了;讯飞和京东也都有涉足养猪范畴…… 科技 和农业的结合近两年都会有实际且长足的发展。

2 无人驾驶

这里的无人驾驶不是指私家车,主要是集中体现在货运物流领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降低人力、财力成本,但无人车现阶段技术的投入导致它成本不可能下降。但物流行业现阶段是可以不断投入无人驾驶的技术,毕竟电商的发展势头依然火爆。

3 传媒行业

纵观新闻发展史,越是 社会 经济动荡下滑时越是媒体蓬勃的契机。下滑说明机制有问题,各种揭黑、分析、前瞻甚至煽动性文章层出不穷。充满对立、矛盾的文章是最容易引发大众情绪性呼应的内容。媒体在此刻会有比较自由且宽的范围去发挥。

另一方面,因经济颓势导致的中产阶级疲软,人们还是需要合适的方式去缓解压力,甚至可以说需要选择性逃避。 旅游 因成本高会靠后考虑,各种线上节目、真人秀、等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

4 定制化 娱乐

玩什么?怎么玩?去哪玩?

想必这是很多城市大龄青年们的头疼处。看、吃饭、桌游、密室、酒吧……这些玩烂的梗实在也提不起兴趣。可以定制化的 娱乐 场所瞬间刷爆朋友圈、抖音,电视上不断出新的恋爱真人秀无一不是在表达,现代人 娱乐 方式的单调和懒惰。所以,如果有这样定制化 娱乐 的场所也将是可以极速发展的领域。

未来2到3年,也就是2022年到2023年,依目前的发展看,这三年中技术发展应该有更多的会落地我们中国大陆,因为我们现在对新技术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了。

一,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去年全国各地都在实验,而且闹得沸沸扬扬,政府都腾出专门的地方。为各大企业做测试用,好像无人驾驶明天就要来了一样。这段时间又销声匿迹了,但是百度首批无人驾驶公交落地深圳开始运营了。三年的时间里,高速上货车,客车肯定都会实现无人驾驶。你在这样的机会里可以干嘛呢?

你可以1,做城市接货人(城市里肯定无法实现无人驾驶,所有在城市里需要接货人,人工开。)2,开发更多的 汽车 应用系统app,来占领新的桌面。

二,5G应用

5G时代的来临,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视频传输能力会像现在文字传输能力一样,简便快捷。任何地方都可以视频传输。这样的机会你干嘛呢?

你可以1开发视频会议2开发远程试用3虚拟投影等等,这些技术其实已经成熟就等5G完全到来,全面应用啦。

三,机器人

现在各种机器人已经应用我们的生活了。扫地机器人,学习机等等。机器人取代基础劳动也是很快的事情。你能做些什么呢?

你可以:1,做机器人售后维修服务2代理产品3开发机器人。这肯定是像智能手机刚普及那时的财富金矿一样的机会。一个苹果充电线卖你150元。一个机器人无线充电器卖你2000元没商量。

四,物联网

物联网已经来临,智能门锁已经普及,小米智能家居已经实现,同样你可以从事这样售前售后的服务工作,也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总结: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 社会 变化肯定更快,如何在巨大的变化中跟上时代,找准未来是每个人都要熟悉的课题啊。你觉得还有哪些发展机会?评论区聊聊

在这里先提几个行业
1、首先比较肯定的是5G
在未来两三年内5G的相关产业,会得到大的发展,不论是技术先关的硬件还是依靠5G发展的软件。
从近期个地方政府对5G产业的表态,还有投资力度来看,5G的前期投入是很大(江苏省近日出台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布局规划、设施建设,以及推进5G应用与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为加快进入5G时代助力。在加快5G产业发展方面,江苏省将制定5G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挖掘江苏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海量需求;支持5G芯片、元器件、系统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 科技 成果转化;省5G产业联盟引导成员单位共建开放式实验室,建立5G业务增值研发平台,推动完善5G产业链。),此外包括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近期关于5G基站的采购,还有相关硬件的部署都是加速状态,大家都想赶在2020年之前获得第一张5G牌照。

今天中国移动表示其预计5G投资将在2020-2022年达到峰值。

在这里再说一下,第四张5G牌照可能会给广电公司,以此来发展视频行业。预计广电系未来或许是5G中不可预料的一匹黑马。

2、氢能源车产业类似于之前的锂电行业,未来国家把产业政策或许向氢能源车方面倾斜,包括氢动力发动机,等等。这个也是也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在此之后很多公司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也调整了自己的业务范围,例如制造柴油发动机的一些企业,研发方面也向此类靠近。还有很多化工企业开始布局很多制氢装备。政府也和很多能源装置企业开始布局加氢站,这些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之后,可以减轻我国目前对石油的需求。

3、金融类资本今年国家把金融提高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寄希望于资本产业来替代国家对房地产的依赖度。也是在这一消息的刺激下,股市在一季度表现亮眼。

了解 历史 ,才有可能预测未来。我们把视野拉长一点,来看看 历史 上哪些行业腾飞了。

人类最早的餐具是木棍、石头,后来是陶器,再后来是铁器、青铜器、金器、银器等等,都不是很理想。直到东方的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就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我们的制瓷业实现腾飞,影响全世界。这说明,能够低成本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行业,可以腾飞。纺织、造纸与此类似。

当银盐技术应用于摄影后,逐渐形成现代影视行业,而且很长时间以来的发展速度都不算低,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的春节档票房刚刚创了世界纪录,一部流浪地球,搞得很嗨对不对?影视业,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已经腾飞的行业。这说明,能够激发人们潜在需求,或者创造新需求的行业,可以腾飞。文体行业可以归到这里。

新技术的应用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 汽车 是伟大的发明,它延长了人类的活动半径,提高了生产效率, 汽车 业至今仍然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腾飞的行业。这说明,能够显著提高 社会 生产率的行业,也可以腾飞。计算机、手机可以归到这一类。

有了 历史 的经验,我们再来研判未来。

在吃的方面,吃饱饭甚至吃好的,现在都问题不大。但是,要吃的 健康 、绿色,甚至有额外的保健作用等等,这类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应该还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天天骂那些保健品的,是因为他们没有保健效果,那么,如果你能生产真正有保健效果的产品,我觉得腾飞的问题不大。

在穿的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款式,都可以说很充分了,还有欠缺的是一些功能性的服装鞋帽。比如,很轻便又很保暖的产品,或者容易清洁的产品等等。过去曾经红极一时的保暖内衣,其实就是在这方面获得的空间。还有没有这样的产品呢?要加强观察,发现有就及时介入。

在住的方面,房子太多太多了,房地产业已经腾飞得很高,你只能从丰富住的功能、方便居住、提高居住体验等角度入手。比如,智能家居,我觉得是有望腾飞的行业。

在行的方面,自行车、 汽车 、火车、飞机都发展得很好了,新的交通工具短期内难以出现。所以,人们也是在完善现有交通工具上做文章,提供指南,提高速度,方便 *** 纵,等等。比如,服务于出行的地图,智能驾驶甚至无人驾驶技术,等等。这方面,有腾飞的希望。

在玩的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需要在精神上追求愉悦,这一块可以说是没有边界的,从电视到电子 游戏 ,从小说到漫画,从报刊到自媒体,还有艺术, 体育 运动等,都可以归到这一大类里面。今后,这一块也不断会有新的产品、新的行业出现,捕捉一两个腾飞的风口,应该不难。

上面这些只是思路,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条件和资源,去观察,去思考,去捕捉。

1教育行业,科教兴国一直是国家的重中之重,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时代发展离不开教育,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受教,教育行业。

2视频行业,视频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各行各业如果和视频融合绝对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它带来的营销效果是无法估计的,它带来的消费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视频行业会有不一样的潜力

3农业,随着农村人口与城镇化,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尤其是副业,象核桃,水果,必随着快递行业发展而发展,实现无差价模式,进入共赢模式,促进农民的收入与减少消费的压力,进入双赢模式!

未来2-3年什么行业会腾飞?这个时间比较短只有3年的时间,现在概念抄的比较热门的几个行业都不会腾飞发展。

1、5G,这一阵子,经过媒体的连续报道,5G太火了,但是3年内5G根本不肯能进入平常百姓家,这几年一直在测试阶段,当然这么说是有根据的,2017年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相关事宜的通知》,确定5G中频频谱。12月21日,5G NR首发版本正式冻结并发布。2018年6月26日,中国联通表示在2019年进行5G试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2020年刚开始商用,其他的配套行业在2021年,仅仅一年多时间,配套的产品不会质的变化,更谈不上腾飞。4G这么多年了,普及了多久才,才算成功。

2、人工智能AI,现在只是初级阶段,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想达到腾飞阶段,3年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

3、三年内什么可以腾飞,社交电商,电商平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电商已经发展到了瓶颈,社交电商开始兴起,但还没有达到高潮,未来3年会有长足发展。

您想问的是美团无人机配送工资是多少吗?20到30万之间。
根据美团官方数据查询,美团无人机飞手的年薪可达20万到30万左右。
美团是一家科技零售公司。美团以“零售加科技”的战略践行“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公司使命。

疫情发展到现在,全国上下依然绷紧着神经。现在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保证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足够的物资和帮助。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可以通过口液/接触/气溶胶进行扩散,它还可以脱离人体,独立在环境中生存一到四天。所以与患者隔离还不够,最好是家门都不要出。在这种尽量全民居家隔离的情况下,怎么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怎么解决高危场景下的运输作业?怎么在相对安全下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时,以往低调的「无人车」被推上了一线。它们的角色多种多样,职能各不相同。有的负责配送食品/快递/药物,有的在户外或医院里不间断对路面消毒,还有的可以时刻测量周围人的体温,监测疑似感染者…… 它们背后,站着的有百度/京东/苏宁等巨型公司,也有垂直领域的初创企业,以及用相应技术临时现攒产品的科技公司。

总之,这些我们平时觉得效率不如人不高的小家伙,这时候扛起了「保卫生活」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活跃在一线的「无人车」。

1 美团无人车:魔袋(主要负责室外菜品配送)

受疫情影响,「线上采购」成为很多一二线城市家庭的买菜方式。据「美团买菜」表示,北京地区日销量最高为春节前两三倍,而且现在的分拣人员/打包人员/骑手还很紧缺,所以无人车送菜应运而生,第一批落地点包括北京顺义区、海淀区。

据了解,「魔袋」在公开路面上的行驶速度约为 20km/h,一次可以配送 100 公斤的物品,续航里程 100 公里,基于区域 5G 网络和自动驾驶技术,它可以识别红绿灯并礼让行人,每天会进行多次消毒。

美团买菜配送业务区域负责人秦晓光说,现在配送距离超过 10 公里、重量超过 20 公斤的订单,都是交给无人车的,有疫情的小区,也是由无人车来送。

看到这么大轮毂的无人车,估计细心的朋友能想起,这个小车的原型是之前车和家研发生产的 SEV。这是微博上一些网友的评论。

2 京东无人快递车(主要负责室外物资配送)

武汉各大医院现在是高危场景,很多作业最好由机器完成。2 月 6 日,京东向武汉发配了两辆无人车,主要用于武汉第九医院的快递配送服务。(武汉第九医院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定点医院,医院内只接受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人,不允许病患及医生以外的人员进入)

目前,武汉市第九医院的订单每天有 10 到 20 单,每单 30 件左右,订单内容主要是医疗用品和救援物资,目前无人快递车可以承担医院 50%到 70%的订单配送量。

除了武汉这两台,京东在贵阳、呼和浩特等地的智能配送站也在正常运营,同时京东无人配送试运营的城市已经超过 20 个。

3 苏宁无人车:卧龙(主要负责室外物资配送)

在这次疫情之下,苏宁便利店正式部署了自己的无人车配送业务。苏州、南京和北京的部分苏宁小店是当前的试运营点,配送路线基本上是社区周围 3 公里内的非公开道路。

除了无人车,苏宁物流在智慧物流领域的探索还有智能化无人仓储,包括超级云仓、无人仓、AGV 机器人仓等。目前,苏宁无人仓已在苏宁雨花物流中心重点部署,可以实现全流程无接触生产,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接触。

4 百度无人车(包括新石器无人消毒车/新石器无人配送物流车)

作为国内科技三巨头之一, 面对这次疫情,百度拿出了这几年一直在攻克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联合生态伙伴新石器,向上海和武汉分别输送了一辆无人消毒车,和两辆无人配送物流车。

消毒车可以装载 160 升消毒液,它每天以 5 公里/小时的速度,3-5 米的覆盖面,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消毒,每天三次作业。同时,它还有监测功能,如果它发现有人员聚集,或者不带口罩,它就会自动报警。另外,2 月 4 日,新石器向武汉输送了两辆无人配送物流车,主要负责居民日常必需品的配送。

5 上海钛米机器人(主要负责室内消毒)

武汉医院对日常的消毒需求其实相当高,自疫情爆发以来,截至截至 2 月 12 日,上海钛米机器人已向全国各地的医院投入了近 60 余台的无人消毒车。目前,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和血液科 ICU 两个科室都采用了这款产品。

据了解,这些无人消毒车能够沿医护人员、患者的运动路径,采用递进式消毒模式,进行 24 小时的循环定点消毒。同时,在血液科 ICU 工作的无人消毒车则可以通过使用多点式消毒模式,进行 24 小时的多点位的定时定点消毒。

6 高仙机器人:Ecobot Scrubber 75/50(主要负责室内消毒)

和钛米向武汉供应的机器人类似,高仙机器人向北京协和医院输送了两台室内消毒无人车。两辆车型号不一样,Ecobot Scrubber 75 负责门诊大楼的地面清洁,Ecobot Scrubber 50 负责对地面进行尘推。另外,浙江省中医院本院也部署了相关车辆。

7 高新兴(主要负责巡逻测温)

这台可以在公共场所巡逻测温的无人车,原型是高新兴的 5G 巡逻机器人。通过升级开发,它增加了体温检测、人脸口罩识别的功能。

它可以为红外线 5 米以内的行人快速测温,可以同时测 10 个人。它身上搭载了 5 个高清摄像头,能实现全景无死角巡逻,同时支持远程可视化指挥,续航超过 10 小时。

目前高新兴测温巡逻机器人已驰援了上海、西安、邯郸、杭州、贵阳、广州、南宁、宁波等城市,并主要集中在高铁、机场、公安、医院、商场、社区等应用场景。

8 普渡科技(主要负责室内送药送餐)

普渡科技是一家智能配送机器人提供商,今年大年初一就已经投身疫情,免费为疫区提供无人配送车(其实更像机器人)。

它可以接受患者的指令,医护人员将药品/生活用品放在置物架上,就可以自动前往病房门口。据介绍,一台配送机器人相当于两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可以为同楼层 20 个病房提供全天候的免接触配送服务,而且能确保 24 小时在岗。

截止目前,普渡除了在深圳、杭州两个城市布署外,还在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山东、北京等多个省份的城市开展了部署。

9 行深智能:汉马(主要负责室外快递配送)

汉马是行深智能专门为中国邮政量身定制的一款无人车,从今年正月初二开始,它主要负责湖北省仙桃市政府及直属单位区域内的投递任务。上午和下午各投递两次,每次能投递 20 到 30 个邮件。

据悉,车身尺寸约为 2 米/08 米/15 米,最高时速为 15 公里/时,拥有 30 个包裹格间。纵向相邻的包裹格间还可以通过拆卸扩展容量。目前,它除了在仙桃运营外,还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和河北雄安新区等地运营。

10 赛特智能(主要负责室内送药送餐,回收医疗垃圾)

赛特智能向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内科输送了两台配送无人车(其实更像机器人),院方为其取名为「平平」和「安安」。在医院,它俩负责部分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的工作。

11 一清创新:夸父(主要负责室外物资配送)

一清创新是香港科技大学智能驾驶中心主任刘明教授创办的,过去十余年里,他的团队参与了全球多个无人驾驶车的研发工作。

一清创新提供从整车、软硬件及算法的 L3、L4 无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与富士康、华为、顺丰等达成合作,上个月刚刚完成由联想创投等机构投资的 Pre-A 轮融资。

疫情暴发后,一清创新联系了全国多地,山东淄博市政府响应最早,于是 2 月初,「夸父-I」和「夸父-I-plus」就在山东淄博开始工作:将 750kg 的新鲜蔬菜后,从乐物电子物流港出发,驶往傅家镇张冉村村内的一处广场,在车上的萝卜、白菜、芹菜、土豆全部被卸下后,又自动返回乐物电子物流港,一个来回用时 20 分钟。

这两款车载重均为 1000kg,续航里程均为 100km,整个运输路线在 5km 以内,行驶速度在 10km/h 到 15km/h 之间。总之,一清的两台无人车承担了淄博市 19 个村的蔬菜配送工作,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保障。

据了解,除了在山东淄博帮运蔬菜,他们也即将进入深圳「小汤山」医院,帮忙运输医疗物资。具体投入多少台车,将根据医院的需求而定。

12 驭势科技:鸵鸟(主要负责室外物资/快递配送)

目前,驭势科技基于自主研发的 U-Drive 智能驾驶系统,已快速完成两款无人配送车原型车打造。

它们将针对医院、社区、工厂车间、高校、产业园区、办公楼宇等封闭场景,实现重点防疫区域医疗用品的无接触配送、快递外卖抵达住宅楼宇间的定点配送。

另外,它们还可以在隔离区或封闭社区进行安全巡检等无人作业。

总结

在这疫情中,无论是公司大小,大家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有些可能没有贡献无人车,但向疫区输送了机器人/无人机/信息查询平台等产品。科技的普及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通过这些无人车的应用,我有几点思考。

1 由于这次疫情的需求,无人车行业着实向前推进了一把。

我们能看出来,疫情之下,用户对无人车的接受度较高,它们的作业情况也比较给力,相关行业的股票行业也有一波增长。不过现在还只是试点应用,车和人较少,路况相对简单,日后要是想大面积实际应用,还有很多困难。比如没有京东/苏宁这样的天然运输需求的公司如何寻找更多的需求场景?无人车如何与天然的交通环境相融合?用户要使用多久才能低于使用人力的成本?……

2 我们要拥抱新技术,而不是恐惧它。

因为这些无人车,「机器人代替人类」的话题又被人津津乐道,但这种担心短期内大可不必。在美团的实际应用下,骑手和无人车相互配合,效率更高。因为无人车可以配送超重量和超长距离的订单,骑手们就能多送一些短距离的订单,原来骑手一天送 60 单,现在能送 70 单,收入反而增加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新科技都是我们的左膀右臂,而不是取代我们。

3 每个人都要掌握基础的求生本领。

我们这代人,可能真是太平日子过惯了,但放眼历史,大几十年没有战争的国家和时代真不多见。平时,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和市场经济,便利我们的生活。但在灾难之下,自己的求生本领才是最硬的通货,最起码做饭、开车还是要会的。

直到现在,疫情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新增病例逐渐下降,事态似乎出现了缓和。感谢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无人车公司,2020 年很难,我们希望借每个人的力量,让它慢慢变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尽管现在 科技 还在“拖累”快递员,但未来,或许真如马云所言,会是“替代”。

全文6600字,阅读约需13分钟

文丨杨俏

编辑丨小北

小推车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快递包裹,顺丰快递小哥在电梯间按下10层。到达亿欧前台,他用顺丰APP扫描了下电子面单上的二维码,收走了一批要寄出的快递包裹。

寄快递的客户大多没有留意到, 纸质面单、手持扫码q已经消失了很久。不知不觉中,这个行业已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悄然进入了 科技 物流时代。

从仓储环节的机械臂、传送带、自动立体货架,到运输环节的智能运力调配、智能路线规划,再到配送末端的智能分单、无人机配送、智能快递柜等,原本“土又笨”的物流行业,如今每个环节都弥漫着浓浓的 科技 因子。

但 科技 环绕的物流行业,在物流格局上,却展现出另一幅景象:

快递企业在 科技 的渲染下,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继而不断试探业务边缘,开拓新的项目,导致末端配送人员数量和压力都有增无减;

面向消费者的快递企业, 科技 投入金额大,应用程度高,相应的盈利能力也显著提升,而面向企业端的快运企业, 科技 投入在与快递企业相同程度下, 科技 渗透反而迟缓;

资本助力下,快递市场整合、并购加速,形成了以菜鸟、京东、顺丰为主的三股势力,再加上占据全国快递市场四分之一体量的拼多多,有意建立自己的物流平台,促使快递市场格局向电商物流市场转变。

电商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快递包裹的数量指数级攀升,最终这些“重担”都压在了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公司身上。

2013年双十一,淘宝+天猫的订单首次破亿,“快递爆仓”第一次成为网络热词。2014年, 我国以140亿的快递单量,超过了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总和,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

在当时电商蓬勃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产业的升级已经蠢蠢欲动。产业升级集群现象最早体现在定位于智能骨干网的菜鸟身上,菜鸟联合通达系等14家快递企业共同推出了电子面单平台,统一各种数据标准,规划快递路径, 从快递的下单揽件环节开始缩短信息传输距离;

紧接着,菜鸟在2015年推出了首个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云处理能力,为用户展现物流运输详情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京东首次宣布使用带有自动存取系统、自动拣货货架及自动化输送设备的上海“亚洲一号”现代物流中心,为双十一的大促做足了准备。它们通过搭建 科技 和效率驱动的物流基础设施, 实现了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

2016年,物流 科技 更是在运输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一面。 亚马逊首次使用无人机为消费者投递快递包裹;DHL集团在德国巴伐利亚镇通过无人机投递了130多个快递包裹;京东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辆无人配送车开始上路测试;菜鸟与心怡 科技 打造的自动化仓储运营中心在广州运营。

自动化分拣设备、AGV、智能仓储、智慧决策、无人配送小车等硬件设备与技术逐渐成为了各大快递企业的刚需,一票快递从下单—揽件—中转—运输—派件,时效化、透明化充斥着整个物流运输流程。

但随着快递行业的 科技 化进程加快,一个新的问题展现出来: 物流行业智能化,是否会引发快递员的大规模失业?

马云曾在2017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留下了一则关于“物流 科技 与快递员”的预言:“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巨大的失业,但是真正的新技术,是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东西。 今天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快递人员,很多可能都会失业,因为有了机器人,因为有了无人驾驶 汽车 ,还有今天概念还比较不错的无人机送货。”

截至目前,快递员数量并没有像马云预言的方向发展,而是相反。

2019年双十一旺季,全国快递行业业务量达到28亿件,最高日处理量达到52亿件。也就是说, 全国210万的一线快递员平均每人需要每天送240多件快递。

这是一个严重“超载”的数字。各家快递企业为了弥补高峰期间末端投递能力的不足,普遍加强了末端人员、场地、车辆储备,临时补充近40万人。

快递员们几乎时刻在与时间赛跑。 韵达快递员告诉亿欧,无论高峰还是平常,从早上6点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工作了七八年的圆通快递员也表示,几年前送货大概120-130票,如今最低都有300票;双十一高峰期,不少人甚至凌晨收到了各家快递员发来的短信:“包裹给您放对面的水表箱了,注意查收”。

朝阳区居美家居旁的顺丰站点负责人向亿欧介绍,自动化分拣设备在分拨中心、中转仓等总部运用的更多一些。最后分派到站点,快递员需要自己动手将包裹分拣到派送小区。

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2019年上半年包含“快递员”字样的招聘需求同比倍数增长。其中,2019年4月份同比增长最高,达到了27196%,其次是6月份同比增长16227%。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大成对亿欧表示, 物流的 科技 应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技术, 实现物流全流程的精准对接,实现节点、成网、车货匹配等;

二是装备基础, 自动分拣、自动运转、自动装卸等装备技术;

三是物联网技术, 实现物流运输中货物、车辆、人员的实时监控;

四是整体系统的采集能力得到加强;

五是决策支持, 计算机的决策支持能力帮助企业进行预测、决策等。

也就是说,长期而言,马云的观点是对的,快递企业的物流 科技 化体现在了仓储、分拣中心、货物中转中心等分层阶段中。但在目前, 科技 化并未达到物流全链条的程度。加上快递正处于增长阶段,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相关人员也未从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

从站点到末端配送的环节中,人工 *** 作仍占绝大多数工作量。 物流 科技 的应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际上是将行业从业者的劳动重点转移到了那些机器无法代替的工作当中。

但末端配送环节的智能化也初见端倪,比如智能快递柜越来越多的使用,就替代了快递员一部分工作。

物流领域 科技 应用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像上市的快递企业,在流程标准化高的环节上 科技 化程度高,科研投入所获得的盈利效果与其付出成为正比。

反观快运企业,本身行业就处于散乱的状态下,集中度也差,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其 科技 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导致 科技 渗透力不足,所带来的成效也不尽如意。

“爆仓”一词是伴随双十一电商业务高峰期出现的高频负词,AGV、自动分拣设备等在仓内的高度 科技 化并未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快递企业仍要面临着爆仓所带来的仓库货物积压、消费者投诉率增加、旺季盈利与淡季亏损产生的落差、抗风险能力的考验等。

在物流 科技 成体系之前,这些都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难题。但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服务需求的提升,都在倒逼着物流企业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2016年,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民营快递企业集体上市,登陆资本市场。7家上市快递企业形成了1家收入超千亿、4-5家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集群。

再加上阿里持续不断对中通、圆通、申通、百世企业投资,都让快递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加大 科技 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15年至2018年,通达系、百世等各家快递企业逐年提升对自动化设备投入的金额比例,加大其在仓储、分拨中心、中转环节等物流运输中的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

在 科技 及信息IT方面,仅2018年,顺丰、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百世就分别投入了2723亿、155亿、506294万、436214万、5810万元。

申通义乌分拨中心正式上线运行,350个机器人同时作业,加快货物分拣速度;圆通率先研发并推出了隐形面单,加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韵达曾发行股票募资4517亿元用于智能仓配一体化及转运中心自动化升级项目中;中通更是计划到2020年实现部分分拨中心的无人化 *** 作。

快递与快运作为两种不同的业务发展,快运业务不同于快递业务,主要以工厂件为主,提供B2B服务,发货频次低之外,票均重量偏大。

为此,快运市场格局未定,市场分散,既没有龙头企业浮出水面,也没有像阿里一样的“带头人”,就连现在打起的价格战也进入了十年前快递市场的局面。不过在研发方面,德邦、壹米滴答等的投入达到了数亿元规模。

德邦从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研发费用均在3亿元以上。数字化管理方面,德邦上线了智慧场站、的卢系统等智能管理系统;运派送方面,智慧收派、大小件融合分拣、德邦小D PLUS等设备齐上阵。

获得D轮融资的壹米滴答,也打算将18亿元融资用于客户获取、核心运营节点、智能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三大方面,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比如,其运营的智能调度智慧中心可以在货物上形成监控、预警、指挥等功能。

安能物流每年投入过亿元用于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及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拥有一支近200人的专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团队,在信息化方面更是推出了快运电子面单和“令牌”APP,辅助人员快速下单收发件。

在业务量上升的过程中,机器数量的增加摊分了企业的固定成本,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例如,自动化分拣设备是传统人工分拣效率的10倍以上,近三年仅末端快递小哥人均效能,就由80件提升到了100件左右。以往三五天送达的快递包裹,如今能够实现当日达及其次日达。

持续投资,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也为企业提供更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2018年,中通、韵达、申通、圆通的盈利更是达到了4383亿、2698亿、2049亿、1904亿元,只有百世处于亏损状态。

反观快运领域的企业,2018年登陆上交所的德邦情况不容乐观,转型大件快递领域后业绩持续萎靡,2019年一季度,更是亏损了近05亿元。此后,盈利能力一直下滑,到2019年三季度,相比于2018年同期的459亿元而言,同比下滑了757%,德邦还存在着负债率高、现金流恶化等问题。

快运与快递的科研投入平分秋色,但成效却并不如快递一样乐观。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亿欧表示,首先, 越靠近C端客群的生活资料物流,市场化自由竞争程度越高,进入门槛越低,市场资源也越分散,更容易被数字 科技 洗牌, 例如快递、即时物流等多跟民生消费相关的生活资料物流, 科技 应用程度高。

越靠近B端客群的生产资料物流,行业门槛越高,市场活跃度越低,服务链条的惯性越难改变。 服务B端的物流市场是规模更大的金矿。但包括能源物流、钢铁物流等市场都因为高度集约, 科技 渗透反而迟缓。

其次, 运输方式的不协调、 科技 应用分散分化等问题,也间接导致了物流成本高、 科技 普及程度不高。 铁路运输只占中国全部货运的5%-6%,高速公路占货运的86%,水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占据10%左右,便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顺丰、通达系等企业占据整个快递市场的70%以上市场份额,而快运领域企业的集中度仅仅只有29%,公路货运行业集中度只有12%。

刘大成也认为,行业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规模型产业,物流 科技 应用程度就会越多、广、深。而行业集中度较差的快运领域,容易形成散、小、乱等状况,企业的溢价议货能力差,融资账期和现金流弱,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物流 科技 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现在整个快运行业处于不景气状态,更难用重资产来做 科技 上的升级。

物流行业发展至今,资本市场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投资回报率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代价。

阿里通过投资来编织自己的物流网络,将快递市场的半壁江山纳入旗下,强化电商与快递之间的关联。自建物流的京东,一方面加强自身的 科技 掌控力,一方面又通过拆分或独立的方式,想让京东物流成为年收入规模超千亿元的物流 科技 服务商。

此外,作为民营快递行业的龙头老大顺丰,一直面临菜鸟系与京东的围剿,开始急着突围,拥抱电商市场。加上电商企业拼多多的崛起,也搅起了物流市场三足鼎立的“浑水”。物流市场新的格局演变正在拉开帷幕。

2016年起,快递市场开始了深度整合, 各大企业都朝着综合物流型企业的方向布局。 中通进军快运领域,正式启动全国地区的招商和加盟;圆通拓展大件重货运输、仓储等领域;韵达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德邦战略升级,布局电商大件快运业务等。

上市的快递企业加速了整个快递市场的变革,迅速抛开了第二梯队。全峰、国通、如风达等逐渐被淘汰出局。

此时,菜鸟已完成首轮融资,拿出10亿元启动“菜鸟联盟“,推出当日达、次日达等产品,四通一达、天天、EMS等均参与其中。2019年,阿里又用233亿元进行增持,加大对菜鸟的支持力度。

马云曾经公开表态过不会去碰快递和物流,“不会抢快递公司的生意”,但实际上,2019年5月,菜鸟成立了自有品牌落地配企业“丹鸟”,并且几乎将通达系全部纳入旗下。

目前,菜鸟已经入股或持股了中通、圆通、申通、百世等快递企业,和点我达、蜂鸟配送等即时物流企业。未来阿里大概率还将会寻找入股韵达的机会。

阿里用资金纽带链接了电商生态与新零售业态,打通仓干配送资源,增强对快递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菜鸟搭建的智慧物流骨干网从技术、供应链的角度对整个物流行业实现了数字化升级,带动行业进步。

京东、苏宁本身力量的雄厚,就足够自己撑起一片物流的天地。刘强东从创业之初,就认定只有自建物流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物流服务的难题。

2007年京东获得首轮融资后,刘强东就执意要自建物流,为此不惜大规模烧钱。京东物流在连续亏损了12年后,如今才刚刚开始实现盈亏平衡。未来,京东物流也要独立上市。苏宁在2017年初,花费425亿元收购了曾被多次“易主”的天天快递,希望与其在仓储、干线、末端等方面整合,强化苏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

顺丰在快递领域逐渐受到电商件的冲击,开始寻找突破点。在唯品会旗下的品骏快递,花钱速度始终赶不上盈利速度,唯品会苦心经营并未获得很好的结果,品骏彻底关闭,并纳入顺丰旗下。

相比于电商物流的阿里、京东,民营企业顺丰,异军突起的拼多多似乎将要打破原本的三足鼎立局面,成为新的一级。拼多多的订单业务增长之快,在短时间内市值一度超越京东,成为中国市值排名第四的互联网上市企业。

拼多多以下沉市场起家,一半以上的包裹流向了三、四线城市及广大的县城和农村,一年占据中国快递市场总量的25%,成为快递企业的第二大订单来源,与淘系订单处于三七分状态,其带来的增量市场是阿里、京东所“眼红”的。

曾说过“永远不会介入物流”的拼多多,如今也开始试用自己的电子面单,并开发“新物流”技术平台。

快递市场的竞争格局似乎演变成了电商物流的市场竞争格局。而电商竞争的本质不是流量,而是推进价值变现的供应链。 拼多多通过资本杠杆撬动的大流量,需要一个数字化物流基石,搭建数字化物流枢纽。

资本的介入力量总是强大的,它可以让物流企业快速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完成生态圈的布局;同时,企业通过对资本进行有效的运作,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大与竞争对手抗衡的砝码。

巨头对快递市场的重构,资本的全方位介入,让快递行业生态发生了清晰的变化。

快递企业是集网络、生态、文化、产品、服务、系统于一体的集合体。 在以 科技 为驱动的物流行业发展中,最末端的配送端是连接商户与用户、线上到线下的重要一环,也是承压最大、话题最多的一环。企业的降本增效,也体现在了快递员身上。而他们的提速,不仅代表着企业的 科技 成果,也体现着整体快递的服务质量。

居民社区、写字楼、高校、商圈都成为了快递员最密集的场所。如果按照社区单位衡量,万人的大型社区一般需要配备20名快递员。这一数字在十年之前,一个社区仅需要2-3名配送员。

再加上电商零售渗透的深入、即时配送的兴起,快递员与社区之间接触更加紧密了。从单纯的运输、配送人员,到现在成为了“技术流”,快递员上门给居民提供服务的比例已经非常高。

就像顺丰快递小哥所说的那样:“只有公司壮大了,发展好了,员工的体力就能够减少一些,效率就会提升一些。”

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目前重流程、轻终端发展阶段,意味着快递员更大的工作压力。但从快递公司的角度来看,技术的武装下,其链接互联网公司与社区方面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

朝阳区绣菊园内一位退休教职工刘女士表示,快递员缩短了商家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双方都是互惠的,也代表着企业的进步、 社会 的进步。

北苑家园茉莉园的高先生则觉得,快递柜、驿站等站点的高 科技 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安全感。

快递企业在用 科技 承载着巨大的业务量,用速度传递着冰冷的包裹,从入库、存储,到包装、分拣、装车,到中间的运输环节,再到最后一公里配送,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都在一步一步夺走属于我们身边的非创造性岗位。尽管现在 科技 还在“拖累”快递员,但未来,或许真如马云所言,会是“替代”。


多位资深业内人士与相关工作人员在本文写作过程中鼎力支持,为亿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支撑,特别致谢(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专家、京东快递员、顺丰快递员、韵达快递员、中通快递员、圆通快递员、朝阳区居美家居旁顺丰站点负责人、朝阳区绣菊园内退休教职工刘女士、北苑家园茉莉园的高先生等人。

一样之处在于,无人机和水下无人机都是从军工概念走向消费概念;

不同之处在于,水下无人机市场现在仍是群雄逐鹿,没有哪家公司能拿下整个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市场。

水下无人机的入局者们,群雄逐鹿

群雄逐鹿是当下时代的特质。这个时代,各领域的创业者都会有很多“邻居”,智能手机是这样,水下无人机也是这样。

从时间上来看,2014年前后,水下无人机的众多玩家开始入局。据雷锋网了解,目前,国内北京、天津、深圳、上海等地的水下无人机厂商有十几家,其中,大部分玩家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入局,但是至今,仍没能出现像「大疆」这样的主导厂商。

具体各厂商入局时间、所在地域,以及主要产品,雷锋网不完全统计如下:

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约肯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之勤毫不避讳地告诉雷锋网,“约肯机器人目前仍以C端产品为主,属于第二梯队中的优秀企业。”

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个陌生场景,同时,也是一个新奇的产品形态。

用户的新奇带来了消费级水下无人机这一全新产业,也成就了约肯机器人。

2016年的李之勤在公司创立之前,并没有立刻定位到水下无人机这一领域,而是带领初创团队做了两款产品:无人小车和水下无人机。

在同年的机器人展会上,相对无人小车的无人问津,水下无人机倒是频频有人上前询问。

“当时在展会上展出的水下无人机只是我们团队做的一款概念产品,连最基本的水下密封问题都还没能解决,”李之勤告诉雷锋网,“也是从当时的现场反馈情况,让我们看到了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市场的潜在可能,也因此有了之后的约肯机器人公司以及我们的第一款产品BW 1。”

在这中间,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李之勤其实更看好自己的无人小车,甚至为自己的无人小车配备了智能跟随功能,“这其实也是近几年很火的配送机器人的概念,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挖掘到市场需求。”当然,无人小车的智能跟随功能最后还是被李之勤用到了其第二代产品,也是在CES 2019主展产品BW Space上。

BW 1和BW Space都是聚焦水下拍摄的水下无人机产品,这也是现在消费级水下无人机的一个主流方向,这一点与消费级空中无人机的功能略相似。另一个相似点是,智能跟随功能。

BW Space将智能跟随功能带入其水下无人机,按下控制端(平板或类似无人机的WiFi box)的相应功能按键,BW Space就可以进入智能跟随状态。

这样看来,相对于颇多相似之处的空中无人机,水下无人机算是后入者,因而难免会存在部分技术上的专利质疑。李之勤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据官方数据显示,BW Space主要参数为:最快运行速度:15m/s;最大下潜深度:100米;电池工作时长:5-7小时(水中最大静止拍摄时长7小时,跟随拍摄时长5小时);视频分辨率:4K(3840 x 2160,30fps)。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消费类水下无人机主流参数基本为:4K图传,2m/s运行速度,100米下潜深度,2-3小时左右工作时长。这样来看,BW Space在参数上还是很可观的。

谈到智能跟随功能的实现,自然也就涉及到软件算法。

李之勤告诉雷锋网,现在约肯的算法模型通过学习可以识别背着氧气罐的潜水员,未来将会通过视频学习来实现,也能识别出更多的水下生物和场景。

BW Space并非约肯的第一款产品,前文有提到,约肯的第一款产品应该是BW 1。然而,在约肯机器人的官网上,却只见BW Space,不见BW 1的身影。这其中的原因,除了BW Space是约肯的主推产品外,还有两代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摩擦和更迭。

针对BW 1和BW Space这两款产品,约肯都尝试了现在很火的网上众筹。

2017年7月,BW 1启动众筹。

“当时我们的硬件部分已经很成熟,关键的密封问题也已经解决,但是外壳一直是个问题——无法做到如现在这般轻小美观,”李之勤告诉雷锋网,“我们聘请了一家知名的海外设计公司参与到产品工业造型设计。”

如果见过BW 1的玩家会发现,BW 1和现在的BW Space长相极为相似。“这是因为,BW Space用的正是BW 1的外壳,在BW 1换成BW Space新外观的过程中,约肯团队花了1个月时间来和海内外的Backers(众筹支持者)沟通,最终采纳了Backers的意见,采用了 时尚 而又轻便的BW Space外观设计。”

“既然有了新的外壳,外加这一年我们对下一代产品的构想,何不直接推出我们第二代新品,再众筹一次呢?”当时,李之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8年8月,在BW 1交货三个月后,约肯第二款新品BW Space再次发起众筹。“由于新品加入了智能跟随功能(包括硬件模组和软件功能),升级了图像处理模组,调整了水下运动控制模组,完成了智能定向定深功能。BW Space 此次最终众筹数量达到近200台。”

在前不久的CES 2019上,约肯展出了其第三款产品BW Swimate。这款产品定位于潜水或水上 娱乐 ,可以理解为潜水或游泳的助推器。相对于前两款产品,BW Swimate在场景定位上有所不同。

但是在BW Swimate的研发过程中,约肯的研发团队再次遇到了新的问题。

原有功率无法实现载人功能,于是约肯将功率加到700W;同样是由于载人,电池容量提升到9000mAh,速度仍为15m/s时,续航时间为下降到45min,下潜深度也缩减为40m。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由人来近距离控制,原有的信号传输线终于可以被拿掉了。

据雷锋网了解,这款产品在“机翼”处左右各设一个锁机拨码和速度按钮(速度分为两档),同时还配备了一块720P的显示屏,实时显示设备参数,也可外配摄像机或GoPro相机实现拍摄功能。

约肯的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大部分销往国外,此前两款产品也是在国外两个众筹平台上进行的众筹。

主要玩家和市场在国外,这其实也是当下水下无人机的现状。

目前,约肯的主要销量市场也是在欧美等国,同时在日本也设有分公司。

前文有提到,C端市场能够带动产品普及,也是第二梯队厂商主要市场,但是,不得不说的是,B端市场却是更大的一块蛋糕。

当然,B端市场也意味着对技术要求更为苛刻。首先,水下无人机信号传输线就是一个问题。

B端市场究竟有多大?包括水下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大坝检测(工程检测)、线缆检测和维护等高价值产业都是B端业务,而这也意味着水下无人机不仅需要有图像拍摄的功能,还需要有定位、数据处理等功能,以及更好的密封性(更大的下潜深度)和前文提到的摆脱数据传输线的问题。

相较而言,由于消费机水下无人机是一个崭新的市场,因而厂商拥有更多自主权去定义产品,教育市场,也为之后的品牌和市场地位带来更大的帮助。

李之勤向雷锋网透露,目前约肯主要产品仍是面向C端市场,同时也在研发B端产品,预计首款B端产品模型将在今年CES Asia上展出。

目前,消费级水下无人机虽然已经自成品类,市场规模却仍有待进一步开拓。

李之勤向雷锋网透露,今年仍会推出BW Space的升级版本。而谈到水下无人机近期的发展方向,李之勤总结为以下几点:

无论是从2018年的厂商及产品来看,还是从2019年开年的CES(美国)展上来看,水下无人机市场,起风了。

不得不承认,水下无人机的技术研发仍处于初期阶段,功能性、灵活性、成本等问题仍然存在,消费类场景应用仍然较少,水下声音拾取还需继续跟进,大部分机型仍带有长长的“尾巴”。

但是,已经逐渐有买家愿意尝试,愿意为拥有水下拍摄功能或助推功能的水下机器人买单。

在最后走出总经理办公室的时候,李之勤打开手机向雷锋网展示,通过分销商和线上店,今天约肯又拿到了9台设备的订单。

工作内容: 跟踪报道AIoT领域的公司、产品、技术和事件,包括物联网、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

要求: 1-3年相关媒体经验;能胜任外翻的英语水平;文笔优秀;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内容、 科技 有热情。

简历投递: 投递邮箱:liufangping@leiphonecom,或添加微信:liu_fangping。

欢迎对AIoT领域感兴趣的小伙伴咨询/加入。

半小时。无人配送车拥有高精度感知定位和机器视觉驱动能力,平均运行速度为15公里/小时,最快可达25公里/小时,每趟可配送300余件快递,因每件快递的路程不同,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平均每件快递需要30分钟的配送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54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