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商贸体验区怎么样

云南特色商贸体验区怎么样,第1张

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主要有3个特色,其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依托昆明区位通道、贸易投资、产业聚集的相对优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建5G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出口产品海外运营中心,打造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扩大金融开放,开展境内外融资租赁业务,拓展“银税互动”受惠面;打造区域跨境物流中心,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多式联运试点,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航空物流集散中心;拓宽开放平台载体,逐步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力交易平台,不断增强昆明片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

其二,建设昆明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创新高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审批服务、投资贸易、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等领域,拓展一网通办功能,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自由开放的投资贸易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成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试验田”和“创新区”。

其三,建设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总体方案》中,“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是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有8条试点任务,其中7条是昆明片区主试任务,包括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开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建设现代化中药研发平台、建设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等,引领带动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云南自贸区立足“沿边”+“跨境”两大特色,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河口、瑞丽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支持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建设边境仓,支持复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探索形成的成熟经验。
同时,创新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依托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探索边境地区人员往来等模式,积极推进与毗邻国家签署跨境人力资源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外籍务工人员管理长效机制。
“另外,云南自贸区在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云南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寇杰表示。
一年来,云南自贸区增量市场主体达32775户,其中:企业13902户(含外资6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个体工商户18871户。云南自贸区每天新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约每4天引进1户外资企业落地。云南自贸区释放出的巨大”磁场效应“,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云南自贸区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寇杰指出,云南自贸区改革牵涉面广、进一步改革创新难度较大;基础配套不完善;经济和贸易总量小,开放型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熟悉国际业务规则的商务、管理、技术人才还很紧缺,与自贸区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有差距。
下一步,云南自贸区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高标准推进云南自贸区改革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自贸区建设的统筹指导,进一步理顺片区管委会与所在地行政机构的关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确保高效运转。指导协调片区管委会进一步优化各项内部管理体制,推动管委会内设职能机构目标整合、人员整合、职能整合,真正实现高效运转。
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积极主动向上对接争取政策,充分发挥自贸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协作,努力推动跨片区、跨部门、跨层级重大改革创新。突出“沿边”和“跨境”两大特色,开展差异化、特色化试点,确保2020年完成不少于80条改革试点任务。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针对片区财力薄弱,缺少运营主体、运营平台、应用场景等实际,加快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搭建资本运营公司,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平台作用,促进资本有效合理流动,让资本更多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产业和城市建设集中。
四是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成效。结合云南省8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及“数字云南”建设,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招商、平台招商、委托代理招商等方式,每个片区围绕重点产业开展4-5场线下招商活动和3-5场线上活动,长期开展平台招商。
五是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想方设法引进专业人才、骨干人才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干部资源,加大云南自贸区人才引进、干部教育培训和交流挂职力度,着力解决云南省缺乏熟悉自贸区国际业务规则高端人才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六是进一步加快赋权放权进度。放自贸区有需要的权,切实解决自贸区和企业的实际问题,真正让“自贸区说了算、有权能定事”;放自贸区承接得了的权,确保最大程度把各级管理权限下放或委托给自贸区,真正做到“为自贸区放开手脚”。汇集了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群等,是集生态旅游、科普科考教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内有亚洲象博物馆、高架观象栈道、热带雨林观光索道等游览景点,被誉为“人与亚洲象沟通的桥梁”。
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2019年12月1日起,云南与全国同步实施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截至2020年12月底,3个片区共办理“证照分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6702件。其中,直接取消审批2771件、审批改为备案3509件、实行告知承诺4352件、优化审批服务6070件,办理数量稳步提高。截至2020年12月底,3个片区增量市场主体已达6万户。其中企业221万户(含外资9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户、个体工商户379万户。试点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办证环节,节约开办时间,大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快向各片区放权赋能。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工作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按需赋权。2020年12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向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管委会下放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的决定》,向昆明、红河、德宏片区管委会下放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73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行政许可事项55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行政确认事项2项;“自由进出口技术合同登记”等其他行政权力事项16项,有效推动了自贸试验区“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得到提升。
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德宏片区,实施了“一口岸多通道”和进口“两步申报”通关模式,启用全省首家边检自助通关系统。红河片区,开通中越边境河口—老街口岸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农产品实现“即到、即检、即放”,对进口的五种矿产品采取“先放后检”监管模式。通过相关举措,有效提升通关效率和口岸营商环境。
标准化加快政务建设
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围绕“先建后验”试点任务,整理“先建后验”投资项目事项清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于2020年4月在3个片区率先启动试点。昆明片区,引入海关、交警、水电气等专业部门窗口,形成综合窗口与专业窗口并存“1+3+N”业务受理模式,落实好“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府服务。红河片区,充分运用“好差评”手段,建立“一事一评”、“服务回访”机制,倒逼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目前,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进驻部门34家,累计开展政务服务2815万件。德宏片区,开展“提升营商环境大家提”活动,围绕企业证照、项目审批、要素供给等领域,对涉及企业建设和经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流程改革优化。
优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昆明片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引入华为“智慧政务”系统,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结合企业群众政务服务办事场景,匹配多情形场景应用,促进线下与线上服务应用融合,打造地区“智能化大厅20服务品牌”。同时,在24小时自助服务区集成整合了各个部门的服务事项,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德宏片区,立足“沿边+跨境”特色,加快“德宏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将整合边民互市、跨境电商、口岸通关等功能。红河片区,创新“互联网+边民互市”新模式。片区内的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2020年1月投入使用,在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经营和监管成本、提高边民收入等方面效果明显。
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昆明、红河、德宏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均已建设完成。3个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办理公证业务1397件。昆明片区,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国内外企业及个人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法律服务。德宏片区,建立了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制度,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农业物联网应用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远程智能农业监控:通过在农业生产现场搭建“物联网” 监控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现场气候环境,土壤状况,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并根据预设规则,对现场各种农业设施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海量数据采集与精准控制执行。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第三方合作导入,为农作物品类逐步建立起“气候,土壤,农事,生理”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与评估模型,将农业生产从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革为以数据为中心的现代模式,通过数据驱动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真正落地,进而实现农产品定制化生产。

农产品安全追溯及防伪鉴真:通过采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的相关数据,为农产品建立可视化产品档案,向消费者充分展示产品安全与品质相关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双向可追溯。同时,通过一物一码技术,帮助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实现产品防伪鉴真,并精准获取客户分布数据。

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辛苦的行业,面朝黄土背朝天,主要依靠体力劳动,效率低下还非常劳累,而随着整个 社会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农业领域,我国农业也逐渐向高效、便捷、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温室大棚 为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大棚栽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气象条件的制约,但是仍无法完全避免天气的影响。低温冻害、阴雨寡照、大风、高温高湿等天气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高低、品质优劣,面临:



现代化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的发展,使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行。 高 科技 现代化的智慧农业势必 崛起!

借助物联网,智慧农业构建了集环境监控、精准调节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系统,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及对象进行 监测监管 ,通过传感设备检测环境的物理参数,对 土壤、虫情、气象 等生产环境状况进行实时 动态监控 ,使之符合农业生产标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其符合市场需求,可以实现 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生产 精细化、高效化、现代化 发展。


九纯健为您提供 智慧农业大棚一体化 项目,设计内容包括温室大棚环境综合参数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土壤PH值,温度湿度水肥一体化控制管理系统、通风、关窗迭制、智能化温室大棚物联网基本监测管理。

温室大棚基本组成



监控系统由智能温室云监控平台、气象站、网络模块、灌溉控制箱、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传感器、CO2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施肥机、变频灌溉机、风机控制、卷帘机控制等部分组成。

云平台收集信息自动控制



通过检测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系数,上传至 云平台 ,并根据用户设定的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上下限 自动或手动控制 大棚的卷帘、外遮阳、补水、通风设备,实现大棚的温度、湿度、光强度等环境参数的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温室控制精度。同时,云平台收集的数据可以为 农产品溯源 提供有力依据。



室外气象同步检测

与室外气象站连接可实现对 室外气象 参数的检测,并根据控制要求控制各种执行结构,保持棚内各项指标的稳定,保证农作物的良好生长环境。特别适合我国 经济、高效型 温室控制要求。


功能效果

农场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整个大棚的情况,使用九纯健智能化大棚解决方案,可以做到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减少劳动力、高产高效,真正让农场主 省心、省时、省力、省钱


应用场景



九纯健 科技

致力于智慧农业

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应用

欢迎拨打 4000-696-999

全国服务热线咨询!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 社会 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促使各产业加快转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手段”已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数字化和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安全法》的出台,生物安全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国民 健康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催生了一大批致力于以 科技 创新解决民生困局的生物安全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以物联网 科技 赋能 健康 生态圈构建,引领数字化转型驶入生物安全赛道。

加码新基建:

打造 健康 生态圈

日前,海尔生物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物联网生物安全云生态。基于用户对生命 健康 的需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网器为基础链接场景,通过生态共创的方式,海尔生物不断创新迭代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解决方案, 探索 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中心,不断加码国家生物安全新基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低温存储龙头到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已走出了一条中国 科技 企业创新的引领之路。截至目前,海尔生物共计拥有288项专利,34项美国能源之星认证,牵头或参与起草9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上月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等十余位行业专家鉴定下,海尔生物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际领先认证。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海尔生物立足物联网 科技 生态战略,拥抱新发展格局,通过生态共创的模式吸引全球优质资源不断耦合。进博会期间,海尔生物一天之内联合珀金埃尔默、赛诺菲巴斯德两家生物安全领域顶级资源,分别就诊断和生命科学领域、疫苗智慧管理与服务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生态边界的进一步拓展。

编织民生网:

创新数字化应用

目前,基于生物安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海尔生物的场景服务已触达生物样本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以及实验室安全等生物安全的各个领域,通过输出可持续迭代的全场景物联网解决方案,编织成一张以数字化为基石的生物安全大网。

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网就是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安全 科技 结合的一个缩影。通过搭载RFID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技术,智慧血液网让每一袋血液都有了自己的“身份z”,让从采血端到用血端的全流程血液信息可实时追溯,解决了用血时间长、用血安全无法保障、血液无法调配等问题。日前,海尔生物通过整合重庆三大伟业在全系列采浆产品上的优势资源,将场景服务从以前的医院、血站延伸到了采浆站,成为包括血站、医院、采浆站等在内的血液安全全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血液网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保障血液的存储安全和科学规范使用。

在疫苗接种领域,海尔生物创新“海乐苗”智慧疫苗网,人、机、苗互联互通,确保“人不错、苗不错”,实现了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破解了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偏远地区接种困难的现状,海尔生物迭代推出全球首个移动接种平台。目前,“海乐苗”智慧疫苗网已累计覆盖全国近2000家接种网点,并与深圳、青岛联合共创城市智慧疫苗网,为全市百姓和儿童筑起安全接种屏障。

物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先。海尔生物在 探索 物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始终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生态共创,进行 科技 创新和场景迭代。生态无界,进化不止。未来,海尔生物将不断释放生物安全生态活力,让生命 健康 数据流动,创造用户最佳体验。

在未来几十年里,农业产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数据, 2050年的粮食产量需要比2006年增加70%才能养活地球日益增长的人口。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民和农业公司正在转向运用物联网的分析和更大的生产能力。

农业技术创新不是什么新鲜事。几百年前,人们用手持工具,工业革命带来了轧棉机,19世纪出现谷物升降机、化肥和第一台天然气动力的拖拉机。到世纪末,农民开始使用卫星来计划自己的工作。物联网将把农业推向新的高度。智能农业已经越来越普遍,因为有了农业机器人和传感器,农民和高科技农业正在标准化。物联网应用在未来几年将帮助农民满足世界粮食需求。

高科技农业:精准农业与智能农业

农民已经开始使用一些高科技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日常工作效率。例如传感器可以让农民获得在地区的详细的地形和资源地图,土壤酸度和温度的变量。他们还可以利用天气预报来预测未来几天和几周的天气模式。

农民可以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远程监控他们的设备、农作物和牲畜,统计牲畜饲养和生产。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对农作物和牲畜进行预测。无人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来调查农民的土地和作物数据。JohnDeere(农业设备生产商)已经开始把拖拉机联网,创造了一个展示作物产量数据的方法。与无人车类似,该公司正在研发自动驾驶的拖拉机,这将释放农民的劳动力并进一步提高效率。

所有这些技术都有助于精确农业或精准农业,利用卫星图像和其他技术(如传感器)来观察和记录数据的目的是提高生产产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

农业的未来:物联网,农业传感器,农业无人机

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正在起飞,但它们可能只是农业世界更大规模使用技术的先驱。Business Insider的高级研究服务预测,农业中物联网设备安装将从2015年的3000万增加到2020年的7500万,达到20%的复合年增长率。

美国目前在物联网智能农业方面世界领先,每公顷(25亩)农田可以产生7340公斤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等),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851公斤谷物每公顷。

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农场变得更加紧密,这种效率应该有更大的提高。OnFarm,一个农业物联网平台预计,农场在2050年平均每天要产生410万个数据点,而2014年只有190000个。

此外, OnFarm多次研究发现,农场的平均产量上升175%,能源成本下降7美元至13美元每英亩,灌溉用水量下降 8%。

鉴于物联网应用在农业中的所有好处,不难理解农民会越来越多地转向使用农业无人机和卫星。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和农产品安全溯源等方面。
一、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
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利用各种资源卫星收集国土资源情况,利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传输和互联网等综合化信息监测、传输、分析平台实现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和资源监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的林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加州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相应部门提供实时的资源利用信息,为统筹管理林业提供支撑。欧洲主要利用资源卫星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其中,法国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对病虫害进行测报。
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农业物联网主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先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感知生态环境变化。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大鸭岛上海燕的栖息情况进行了9个月周期性的环境监测,采用区域化静态MICA传感器节点部署,实现了无人侵、无破坏的对敏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监测。美国、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主要综合运用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
在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将光、温、水、气、土、生物等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布局于大田作物生产、果园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实现不间断化感知、实时化决策、精细化生产。如2002年英特尔公司率先在美国俄勒冈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葡萄园。通过采用Crossbow公司的Mote系列传感器,每隔一分钟采集一次光照、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实时监控葡萄生长环境的细微变化,确保葡萄的健康生长;2004年美国佐治亚州的两个农场使用了与无线互联网配套的远距离视频系统和GPS定位技术,分别监控蔬菜的包装和灌溉系统。荷兰VELOS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自动供料、自动管理、自动数据传输和自动报警。泰国初步形成了小规模的水产养殖物联网,解决了RFID技术在水产品领域的应用难题。
四、在农产品安全溯源领域
在农产品安全溯源领域,利用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等来跟踪、识别、监测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过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如2001年起,加拿大肉牛使用一维条形码耳标之后又过渡电子耳标;2004年日本基于RFID技术构建了农产品追溯试验系统,利用RFID标签,实现了对农产品流通管理和个体识别。近年来,RFID的应用更加广泛并由此形成了自动识别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据美国市调公司ABIresearch2007年度第一季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RFID市场为3812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已跃为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为1407亿美元。

在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取农田信息的方式都很有限,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获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农业物联网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还可以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养分、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障作物生长环境最优。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1710亿元显著提升至2015年的7503亿元,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可达到15万亿元。

同时,在政策方面,国家不断完善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政策,加大农业物联网的支持。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提到,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要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各地加强集中育秧、粮食烘干、农机作业、预冷贮藏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对大数据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投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55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