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好车胡斐:汽车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三大核心

卖好车胡斐:汽车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三大核心,第1张

作为国内汽车流通领域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代表,卖好车CEO胡斐日前受邀出席了第四届战略供应链思想领袖论坛。论坛上,胡斐分享了近年来卖好车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方面的实践和创新,他表示创新的三大核心点是资产“判得准,看得住,卖得掉“。同时他认为,深入到流通产业链当中,找到资产本身的信用和价值,才是提高汽车供应链金融效率的命门,才能更有效推动供应链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主题讨论)

作为年度领袖企业与权威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供应链发展趋势的重要平台,战略供应链思想领袖论坛对国内供应链实践推广、以及产学研合作起到了重要的风向标作用。第四届论坛主题为“双循环驱动下的数字化供应链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教授等全球顶尖学者,和来自京东、宝洁、网商银行、普洛斯、卖好车、上海银行、联诺金服等众多知名企业高管共同参与了本届论坛。
(赵先德教授主题演讲)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目标的提出,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受到多个国家层面政策的鼓励。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6月底央行发文,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落实尽职免责制度。行业预计,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23万亿增长到2024年的403万亿。

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有待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又重又长的汽车流通领域,胡斐直言,过去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基础差,直接导致了传统汽车供应链金融成本高昂、效率极低。和其他行业中长尾企业更多是受核心企业账期影响,导致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不同,汽车行业内数量庞大的“非授权体系经销商”也就是小微车商们,甚至根本就不在主机厂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内。
(卖好车创始人、CEO胡斐)

针对下沉市场的小微车商,卖好车近年创新探索出了一套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方案,底层是典型的“控物”逻辑,即通过明确流通中价值最大的汽车资产信息来控制风险,首次在行业内实现了汽车资产“判得准,看得住,卖得掉”,改变了过去依赖⻋商本身主体信用的行业做法,真正实现以交易⻋辆的“资产信用”为核心。

胡斐表示,仓储是对汽车供应链进行数字化和实时监管的基础设施,也是为小微车商提供服务的核心节点。卖好车以全国自建智能仓为节点,通过物联网系统、AI大数据系统及区块链系统,确保在线车源真实,对银行等供应链资方而言,这就是真实的资产信息,实现了汽车资产的“判的准”。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则规避了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资产监管风险,实现了汽车资产的“看得住”。以数字化资产为基础,卖好车衍生出了车源采购、仓储物流等一系列完整的供应链服务,通过高效链接上下游车商,促成规模化交易。在“判得准”、“看得住”之外实现资产“卖得掉”。

据了解,目前卖好车已在全国250多个城市搭建了342个智能化数字仓储,铺设了18000多条交易物流网络,资金端的授信规模超过50亿。数字化创新使得小微车商的融资成本从15%大幅降低到不到5%,融资时间从以前的数天提高到现在的几秒钟,平台年服务新车销售超50万辆,累计服务车商数超4万家。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文健君对此表示充分认同。他认为,衡量一个公司供应链金融创新有五大标尺:有没有高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没有把风险控制住,金融成本能不能有效降低,服务好不好,在此基础上有没有帮助所在行业中小企业实现经营能力提升。 @2019

新型网络技术可以对构建新零售供应链体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化管理:新型网络技术可以使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化,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实现供应链的精细管理和协同优化。

信息透明:新型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透明,包括产品信息、库存信息、物流信息等,消费者和供应商都可以透明地了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情况。

智能预测:新型网络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智能预测,帮助企业提前识别市场变化和需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精准营销:新型网络技术可以基于顾客数据和需求分析,实现精准推荐和个性化营销,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物流协同:新型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物流协同,包括仓储、配送、运输等环节的协同优化,提高仓储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供应链金融:新型网络技术可以结合供应链金融,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协同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区块链技术:新型网络技术中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保存和共享,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无人化仓储:新型网络技术可以结合无人化技术,实现仓储、拣货、补货等环节的自动化,提高仓储效率和减少人工成本。

无接触配送:新型网络技术可以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无接触配送和车辆自动驾驶等功能,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总的来说,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新零售供应链体系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而推动新零售行业的发展。

数字化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有哪些?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企业的发展需要跳出“成本思维”的局限,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化供应链、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和运营,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优化的依据。那数字化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有哪些?数字化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
1、顶层设计
将顶层设计和管理层的支持作为充分必要条件,自上而下、小步快跑地推进数字化进程,切勿单一模块、单一部门推进。需立足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结合业务现状、组织现状、行业趋势、技术成熟度等进行全面构架来确认数字化转型的远景目标。
2、系统协作
企业包含部门间、业务间甚至海内外的沟通协作,在系统建立前要充分考虑多主体间原有系统和新系统间的协同,和不同数据格式间的互认,避免出现数据孤岛。同时注意将系统进行盘整,从不盲目扩散系统逐渐转变为精简合并,后期在数据类型变更时快速增加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以数据流带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对于研发的数据反哺。
3、人才引进
在多数传统企业内部通常缺乏数字化相关人才,导致现有人才难以和服务商对话甚至过渡依赖服务商,以至于重过程轻结果。同时部分中层由于事务繁杂在推行数字化时往往忽略掉了某些不该忽略掉的因素,难以看到数字化整体蓝图,也难以带给高层数字化战略思维,导致无法形成专业团队进行数字化的推进。
4、流程梳理
需认清数字化本质,引进数字化功能配置并非引进了技术本身,而是利用技术能力促进研发流程的变革和再梳理,业务流程在线下没有理清的状态下只能让数字化理念变得更加苍白,因此需要将僵化的业务流程灵活化才能发挥出数字化的大潜力。
5、组织构架
数字化的进程结合了业务、IT等多部门,跨部门的长期协作需要更别的数字化部门进行支撑,特别要包含懂业务、懂技术、懂战略的复合型人才,既保证集团内部的全面协同,也保证数字化落地后的精准赋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须知数字化的关键因素不在技术,而在于企业的流程与制度革新。因此需要从以上5个方面着手,携手并进完成数字化发展。

区块链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 。

数字链接的经济社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趋近于零。这将提供更加广泛的便捷性,也将带来更加直接的危险性,构成重大的安全挑战。

这就需要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和指挥权。二是数字化的资产和资产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可以被直接交易,这就需要对资产的所有权、对交易各方的身份和资质进行确认。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

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委员会做了一个定义:区块链是使用密码技术,将共识确认的区块,按照顺序追加形成的分布式账本。

综合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全局综合性的决策,而不是关于库存单位水平的决策。
因此,综合计划是思考3—18个月这样的中等时间范围的决策问题的有效工具。在这段时间,以库存单位来决定生产水平有点过早,但对于建立一套新的生产设施又太晚,所以,综合计划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最好利用现有设施”
为了更有效,综合计划需要考虑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因为综合计划的结果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合作预测由多个供应链企业共同进行,是综合计划的主要输入。另外,很多综合计划的约束因素都来自企业外部的供应链伙伴。没有这些来自上下游的输入信息,综合计划就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潜力以创造价值。企业的生产计划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的需求,也决定了企业对顾客的供给约束。
综合计划制定人员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别以下的一些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运作参数:生产速率、劳动力、加班量、机器产能水平、转包、延期交货需求、现有库存等。综合计划为生产运营提供了蓝图,为短期生产和分销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参数,使供应链可以有效改变资源配置和修订供应合同。整个供应链都必须介入这个计划过程,如果一家制造商计划在一段给定时间范围内增加产量,那么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都必须了解这个计划并对其自己的计划做出相应调整。理想情况下,供应链各环节的参与者共同合作拟定综合计划,以使供应链绩效最优。如果供应链各方参与者独立制定自己的计划,将很容易造成计划之间的相互冲突、缺乏协调,从而造成供应链的供给短缺或过剩。因此,在供应链中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使参与各方共同拟定综合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计划期内每个时期的需求预测,确定各个时期的适当的生产水平、库存水平、产能(内部的和外包的)水平以及暂缓交货量(未满足的需求),以使该计划期内企业利润最大化。要制定综合计划,企业必须确定计划的计划期,要确定在该时间范围内的解决方案,通常综合计划采用月或季度作为计划时间单位。然后,企业需要确定综合计划和作出决策(综合计划将为这些决策提供建议)所需的关键信息。综合计划者需要了解以下信息:计划期内每个时期的需求预测值;生产成本,包括正常人工成本和加班人工成本、转包生产成本、产能变更成本和增加或减少机器产能的成本;单位产品需要的劳动力工时/机器台时;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或延期交货成本;约束,包括加班的限制、解雇的限制、可用资本的限制、缺货和延期交货的限制、供应商引起的约束。使用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通过综合计划作出以下决定:正常时间、加班时间和转包的生产量;持有库存;缺货或延期交付的数量;雇佣/解雇劳动力数量;机器产能的增加/减少。综合计划的质量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失调的综合计划可能导致可用库存和产能不能满足需求,从而丧失销售机会,导致利润损失。所以,综合计划是帮助供应链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计划者必须在产能成本、库存成本和延期交货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制定综合计划时,其中一项成本的增加,通常会使得其他两项成本减少。由于需求随着时间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三种成本的相对水平导致其中一项成本必然成为计划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杠杆。如果改变产能的成本较低,企业就不需要建立仓库或延期交货;如果改变产能的成本较高,则企业可以建立仓库,或者将旺季的订单延期到淡季交货。为了在这三项成本之间实现平衡,通常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综合计划策略,这些策略涉及资本投资、员工数量、工作时间、库存以及延期交货/销售损失之间的权衡。三种基本策略是:1追赶策略---将产能作为杠杆,使用这种方法,当需求水平发生变化时,通过调整设备产能或者雇佣或解雇劳动力,生产水平就能够与需求保持同步。2劳动力或产能的时间柔性策略---将利用率作为杠杆,这种策略用于存在过剩设备产能并且劳动力安排具有灵活性的情况。3均衡策略---将库存作为杠杆,在这种策略中,保持稳定的设备产能和劳动力数量,以使产出均衡。在实践中,计划者多半采用混合策略,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综合计划的目标就是满足需求并实现利润最大化,每一家企业在努力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如设备产能或供应商的交货能力。当面临各种约束时,帮助企业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高效工具就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能够找到既满足约束又创造高利润的方法。为了提高综合计划的质量,在计算过程中必须考虑预测误差。我们用安全库存(就是为了满足比预测高出的那部分需求所需要的产能)来解决综合计划误差问题。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设置安全库存或安全产能,从而为预测误差建立一个缓冲。如:使用加班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使用永久雇用额外的员工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使用转包生产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持有更多的库存,作为安全库存的一种形式;从一个开放市场或现货市场购买产能或产品,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
计划者必须对综合计划中可获得的信息进行细化和分解,制定粗略的主生产计划(MPS),以确定每个时期每种产品系列的生产批数。虽然该方法不一定最优,但它简单易行,且考虑了可行性检查。如果计划者希望得到更好的方案,那么可以使用更复杂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难以实施,且不可能完全反映复杂的现实状况。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这种制定粗略的主生产计划的简单方法为好。
毫无疑问,综合计划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多的供应链领域,最早的IT供应链产品是综合计划模块,通常称作工厂计划、生产计划或制造计划。一些早期的模块只关注在满足需求和可用产能的约束条件下生产可行的生产计划,后来的模块能够提供一些有效工具,可以基于提高产出或降低成本的目标从可行生产计划中选择最优解决方案。这些经典的解决方案通常将综合计划建模为线性规划,然后得到各时期产品的生产计划。现在,因为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约束或合理的目标函数都是线性的,一些计划模块也包含了非线性优化。但是,由于在编制综合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大量的数据,且具备用线性近似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因此线性规划通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现在的供应链模块通常整合了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功能,供应链计划模块把预测模块的输出作为建立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的约束条件。执行系统使用这些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来组织产品的实际生产并设置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因为这些问题非常复杂,所以综合计划模块甚至可以为小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IT可以在以下领域为综合计划带来价值:处理大型问题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非线性最优化和线性近似);与其他核心IT系统(如库存管理或采购)互动的能力。因为综合计划问题如此复杂,所以除了IT,通常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综合计划的实践中,一是思考的范围从单个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由于整个供应链中很多企业之外的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最优综合计划,所以,应避免思维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要与供应链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预测,利用供应链提高输入信息质量将大大提高综合计划的质量。二是使计划具有柔性,因为预测总是不精确的。既然这些预测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精确的,因此综合计划需要有一定的柔性才能在实际中运用。三是当新数据出现时,重新制定综合计划。当输入综合计划的信息(如需求计划)产生变化时,管理者应该利用这些最新的数据进行分析,重新制定综合计划,这样一来,综合计划就可以避免仅仅在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从而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四是当产能利用率提高时,使用综合计划。当产能利用率很高而产能成问题时,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计划会导致产生产能不足的问题。当产能利用率很高时,能按时赶制出所有订购产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所以当产能利用率增加时,执行一项综合计划就显得很重要了。
拓展: 供应链金融商业计划书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越来越明显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已由个体上升至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生态链的竞争,共建健康的产业生态已成全产业链发展的共识,同时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认同。
中国甚至提出了打造全球供应链“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利好政策更是接踵而至,这其中金融则成了主要抓手,也是中国当下发展供应链,再造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推动中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中坚力量。
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既是产业链发展最强动能,也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最好通路。美国供应链在工业领域起步就注重背后金融力量的推动,目前供应链金融已从银行主导逐渐发展到产业核心企业主导阶段,而参照美国经验,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未来空间,无论是在产业链改革的需求,还是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都将远大于美国。
国内供给则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与金融压抑、金融短板突出的博弈进程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前景,潜力巨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融资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产生协同发展效应,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这既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一脉相承,也是供应链发展到成熟形态后的自然衍生产物。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供应链发展必须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多流合一,而供应链金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资金、资源优势,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资金流”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动能。其次,这种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服务模式,重塑了市场经济血脉和神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高效协同生态。
以产业链管理服务、现代金融创新为依托,打造出具有现代化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
供应链金融的兴起在于其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产融分离以及融资问题。在传统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经销商,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难、贷款难等问题,这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能力。而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品牌、资源、资金优势明显,为产业链中小游企业提供亟需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同做大产业链市场蛋糕。
巨头齐聚供应链金融
去年以来,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力日渐明显。
前不久,阿里发布“码商成长计划”,全面赋能个体工商户极小微群体,其中供应链金融服务(赊购贷款、循环信用贷等)是重中之重。
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着力打造基于税务数据和社交数据的小微信贷产品“微业贷”,试图将其培育成继“微粒贷”之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互金产品。
建设银行全面践行“双小”普惠金融战略,建成了能适应小微金融场景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因此董事长田国立的最近表态才能如此高调:“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
此外,弘翼财富也在不断深耕自身生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风控体系,为企业打造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由此可见,精确瞄准解决小微企业金融痛点和难点几乎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共同主题和共通战略。
风控科技化
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已经全面进入智慧供应链金融新时代,其标志就是金融科技对于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全面赋能。
当前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包括五项:ABCD+I,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Computing云计算、Big-Data大数据、IOT物联网。其赋能要点如下:
一是云计算是基础。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各种市场主体的数据化运营成本,方便云端平台收集聚合数据,这是大数据技术的前提。
二是大数据技术是关键。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审核核心企业的资质和评估还款能力,从而提高放款融资的速度并达到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
三是物联网技术是数据源的有益补充。例如,通过传感、导航、定位等技术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现代物流与现在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共享。
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层分析,并加载传感器等物联网进一步丰富动态数据湖,定期自动更新客户画像,主动给优质客户提升授信额度。
五是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数据也来源于多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来搭建场景。利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身份安全等特征,创造信任环境。
供应链金融的结构中最要的是三大主体:
平台服务商、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而金融的核心永远是识别风险并做风险定价,因此谁能成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者谁就能主导智慧供应链金融体系。
;

『壹』 物流管理专业有哪些课程

主干课程

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1)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扩展阅读

专业分析

1、宏观方面。这主要是从国家政策方面考虑。物流业打败房地产业跻身国家10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见发展物流业已上升到政策面层次。这既是物流业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需要宏观方面的政策支持。

2、从行业方面。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物流=运输或者=储存,这是错误的观念,当然把物流=快递,那是错上加错了。但由此也反映出物流业的落后于不规范的发展,仅仅停留在行业发展的初级的阶段。因此选择这行需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当然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

但是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比如正是因为落后发展、不规范发展,才有上升和前进的空间。当然更多的是我国的一些物流企业通过探索已经发展起来了,如海尔物流、美的物流、宝供物流等等。

3、从自身来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不缺人但缺人才,所以关键的还是学这个专业的人自身。保持良好的心态,将这个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通透,力求精良,相信前途也是无限光明。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物流管理

『贰』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都有哪些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有: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实务、运输实务、成功学、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扩展阅读

知识能力

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

2、具备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 *** 作能力;

3、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具有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

5、了解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6、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叁』 供应链管理课程讲什么内容

供应链管来理,相当于集成业务源流程,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提速、降本、增效的效果, 核心就是“总成本最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已经拉不出太大差距,于是企业开始从生产各环节流程入手,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实效,很多MBA、EMBA教育培训机构均有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也说明了其对企业的重要性。

以供应链总监培训课程为例,主要内容如下:

(一)供应链管理方面: 《精益智慧技术下的供应链管理创新》《供应链战略规划与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与计划》《供应商全生命周期关系管理》《战略采购思维与风险管控》;

(二)供应链流程与运营方面: 《供应链需求预测与库存控制》《采购成本分解与供应决策》《供应链运营实战管理》《供应链物流运营沙盘实战模拟训练》;

(三)综合管理方面: 《电商供应链运营管理》《新零售供应链系统性变革技巧》《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云仓管理——云计算时代对供应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肆』 物流管理有哪些课程

1、 物流数学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常识,物流中的概率与统计基础(数据搜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描述,概率与概率分布概述),预测技术(时间序列分析,一元回归分析),物流中的运筹学(图与网络分析概要,CPM,PERT,简单的运输优化问题)。

2、 物流英语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必修课程,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物流与供应链概述,采购与供应,仓储,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客户服务,常用物流单证与文件,物流英语常用词汇与术语等。

3、物流基础
本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课程。是为了培养自学ks应试者物流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物流在经济活动与组织中的作用、物流与客户服务的关系、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采购与物流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全球物流、物流组织与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知识点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最新物流管理理念与最新技术,深入结合中国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物流在中国发展现状、政策法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规范等常识性知识的介绍。

4、物流企业会计
本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达到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要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标准。

5、物流信息技术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与网络安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物流信息标识技术;物流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信息交换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包括:自动化搬运设备,自动化仓库,运输优化调度和车辆配载,仓库管理系统(WMS),物流仿真,MRP,ERP,VMI/CMI,CPFR等);电子商务(包括;电子商务下物流的内容和过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案例分析);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

6、物流案例与实践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程,从行业的角度对物流运作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分为四部分 :制造业物流案例与实践、零售业物流案例与实践、第三方物流案例、其他行业(医药、图书、邮政)物流案例与实践 。
注:该课程专科、独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纲、教材,具体内容有明确标注。

7、库存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库存管理概述,需求预测,库存控制系统,库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生产物料控制、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MRP及MRP系统中的库存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库存管理绩效与标杆管理等。
注:该课程专科、独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纲、教材,具体内容有明确标注。

8、采购与供应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主要介绍采购战略、采购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方法、采购价格确定、采购谈判、采购合同制订、采购质量保证与采购绩效评估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该课程的考核目的是检验考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物流采购中的实际问题,从事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能力。
注:该课程专科、独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纲、教材,具体内容有明确标注。

9、运输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运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物流运输概述,物流运输基础,物流运输组织,物流运输选择与决策,运输成本、绩效和价格管理以及物流运输商务管理。

10、仓储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仓储管理综述;仓储管理流程;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设备;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作业成本管理;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冷库库房管理;仓储法律法规。内容涵盖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高级物流师所应了解和掌握的基本仓储管理知识和现代仓储管理理论。
注:该课程专科、独立本科段合用一本大纲、教材,具体内容有明确标注。

11、国际物流导论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课,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是组织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不同国家内流动的活动。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跨国界的商品的空间转移。本课程首先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方式、设施、技术、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应用问题,使考生掌握国际物流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

12、物流企业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是以物流企业管理思想和原理为主要理论框架,从物流的基本概念开始,综合研究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物流企业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基础、物流企业组织机构、市场研究、决策和计划管理、企业文化、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以及资本运营与评价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同时重点对物流与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管理原则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13、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达到物流职业经理中级证书要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标准。

14、供应链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整合性科学,涉及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等多方面知识。分为四部分:供应链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理论、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技术、供应链设计案例。由浅入深地全面介绍了当代供应链发展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涉及到大量的中外文资料,包括学术性很强的论文和著名企业的真实案例。

15、物流管理软件 *** 作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基础知识、物流软件发展概况、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库存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 *** 作、运输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 *** 作、货代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 *** 作等。

『伍』 大学本科供应链/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
会计(Accounting)
商业统计(Business Statistics)
市场营销(Marketing)

分析营版销(Analytical Marketing)

物流基础权(Introction to Logistics)

国际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国际贸易与银行(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anking)

运输经济学(Transport Economics)

物流运营(Logistics Operations)

物流战略(Logistics Strategy)

零售零销与分销(Retail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

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战略物流管理(Strategic Logistics Management)

『陆』 物流管理的课程有哪些

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

现代企业物流:课程内容:企业物流概述,企业采购及供应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库存控制、企业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及企业产品包装、企业装卸搬运、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等。

物流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内容:财务管理基础理论、报表分析、各类资产、收入、利润及分配管理,财务预策、计划、决策等。

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市场分析、市场选择、市场营销组合和市场竞争战略、市场营销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知识。

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课程内容: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核技术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和系统,客户反应系统等

『柒』 物流管理专业与供应链管理专业有何不同

这两个专业从学习内容上来说课程很多都是一致的,如果非要说两种的不同,从定义上供应链管理包含的内容比物流更大一些,其他方面没有必要刻意去区分。

『捌』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这两门课程

物流学习确实应该要学习供应链,因为只有有相关的供应链才能够实现物流的正常运输,才懂得物流的运输法渠道是怎么样的
会计学堂专注财会培训,30天让你成为会计高手!

『玖』 物流管理的主要课程都是什么啊

我给抄你说一下我们都主要的学过什么吧。(物流管理本科大三)
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学、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基础、国际货物运输基础、运输经济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专业英语、采购管理、物流运筹学、物流质量管理、报检原理、报关实务、物流信息基础、物流系统工程、商品学基础、商品包装学、危险品物流管理、经济法、连锁经营管理、
我们下学期要学的:物流成本管理、国际商法、物流项目管理、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国际单证实务、信息检索、冷藏链与食品保鲜
恩恩
我们大学所有的专业课都在这里了。
就业的话。物流的就业方向还是蛮宽的。可以进海关,或者是做报关报检。
在企业做采购啊
仓储啊。
在专业的物流公司能做的就更多了。
考研的话
物流管理本专业的研究生好像比较难考
像我班的同学
多数都是跨专业了
考工商管理啊
企业管理啊
管理科学与工程
还有金融之类的经管类专业。
希望可以帮到你·

『拾』 请问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要学哪些课啊

物流学概复论 物流制经济地理 物流技术与装备 供应链管理 现代运输管理 仓储与配送管理 物流信息管理 物理系统设计与规划 物流成本管理 第三方物流 企业物流管理 生产与运作管理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客户关系管理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 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调研 零售学 经济法概论 运筹学 统计学 会计学 管理学 财务管理学 西方经济学 除此之外可能还要学关于英语 数学 金融 财务 会计 销售 管理之类的书等等 作为一般学科的基础课程等等

智慧型供应链金融是方向,解决行业痛点才是关键
“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发布
论坛期间,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该图谱收录包括平安、招行、鲜易、达实、京东金融、钢银、有种网、上糖网、金银岛、东煤、创捷、朗华、怡亚通、一达通、年富、筷来财、群星金融、中瑞财富、中物动产、中仓单、安硕、用友等54家供应链金融标杆企业的创新商业模式,全面剖析目前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编撰人之一、万联网主编蔡宇江介绍,图谱将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供应链的金融源、实施主体、资金方、基础服务。“其实我们是在一个共同的生态圈中求发展。”蔡宇江表示。
未来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产业+金融,也是产业金融+技术的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华认为,供应链金融将朝着智慧化方向延伸。智慧型供应链金融具体是指在平台建设上搭建依托产业供应链的生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产生的金融生态。
供应链金融将会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产业整合在加剧;2、产业供应链作为一种生态开始于金融生态结合;3、金融科技成为推动智慧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4、防范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能力;5、协同专业化将成为智慧供应链金融的主题。
供应链金融发展成熟至少要到2030年
海尔供应链金融总监杨红星预测,供应链金融发展成熟至少要到2030年。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座冰山,翻越这座冰山,我们就是一片蓝海。
201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刚刚起步,并随着互联网金融而逐渐发展起来。从线上供应链金融企业的角度,一定要理解企业系统、交易流程、供应链分布、核心企业需求、上下游企业的切实需求等。“并不是有钱有产品就可以做好供应链金融。”杨红星如是说。
解决行业痛点的供应链金融才是真的供应链金融
传统产业竞争已经从单一产业的同业竞争,演变为产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很多传统制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万象的局面,供应链金融将会促使行业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在本次论坛上,合兴包装董事副总裁林海生从传统企业转型的角度,解析传统产业如何利用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将会进入黄金十年,消费互联网将迎来拐点。”
为适应互联网转型,解决传统包装行业的痛点,合兴包装打造了线上包装产业资源整合共享平台。林海生认为,将原来的线性产业价值链逐渐变成网状产业生态圈,进化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实时互联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网络,是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大方向。在原、辅料和采购端,长短协结合,实现采购集约化;在生产制造端,产能共享、降低设备的专属性;在客户端,实现订单的小变大、大变小。
本次中国供应链金融创新高峰论坛系第四届,产业、金融、科技三者合一是论坛的主旋律。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向成熟的背景下,传统产业的数据收集逐渐丰富起来,愈来愈多的行业数据化促使金融科技的有效应用。

在传统展业模式中,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高度依赖于核心企业信用,并以线下模式为主,耗费人力精力的同时业务也面临难以上量的瓶颈。

在2012年的“钢贸大危机”中,诸多钢铁行业供应商采用货物多重抵质押的方式进行欺诈性融资,导致布局其中的银行不良率飙升,并自此对供应链金融心生怯意。

而如今市场的外部环境已悄然改变,近年来银行对金融 科技 力量越发重视,多家银行成立了直属金融 科技 公司,日渐成熟的智能仓储及监控、电子合同签章、区块链等新技术,亦被逐步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过往银行在风控端的弱势正被不断抹平。

叠加国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政策端强力支持,以及国内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极大的市场融资缺口,银行“重返供应链金融战场”势在必行。而以互联网线上化、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展业模式,正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突围利器。

那么如今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的布局上有何具体变化呢?智信据2018年各家银行发布的年报数据,对5家大型商业银行、4家代表性股份制银行、两家城商行以及电商系民营银行的展业概况进行了以下梳理: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其线上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上,平台主要包含纯信用类的“经营快贷”、抵质押类的“网贷通”,以及“线上供应链融资”三大主要产品。工行还与平台方中企云链合作,创新了可流转多层级的核心数字化应收账款确认凭据,将核心企业信用进一步向供应链末端小微企业延伸。

仅2018年前9个月,工行便已累计为1300户上下游客户发放超过450亿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截至2018年末,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达321685亿元,同比增长181%,小微金融业务中心的布局亦达到258个,全面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落地。

▌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发力供应链金融首先体现在制度建设上,2018年农行总行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八大后台中心”的事业部架构,37家一级分行和重点二级分行均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形成“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在具体业务的推动上,农行主要通过发展“数据网贷”业务,向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全线上化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末,农行已为众多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3万笔,总额达91亿元。而近期,农行也与平台方中企运云链合作推出了供应链新产品 “保理e融”,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各层级供应商提供融资。

▌中国银行

凭借在国际贸易金融上的优势,中国银行早在2007年便推出了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融易达”,2009年成立供应链团队并正式发力供应链金融,在2009~2014年七年期间,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生额便从740亿元突破至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2011年底,中行通过“银企对接”将平台融资方的订单信息直连中行系统的方式,实现了首个在线供应链金融项目的落地,后续通过此种方式累计拓展了京东、苏宁等300多家企业,在线发放融资超百亿元。

中行2018年年报亦显示,其正在参与“区块链福费廷(Block Chain Forfeiting)交易平台”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和投产,未来将继续以“电子化”+“全球化”的方向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截至2018年末,其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0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6%。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在2018年提出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三年规划,并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在一、二级分行的全覆盖,累计组建小企业中心达288家。

具体到业务层面,建行则是围绕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直至最终用户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的运作,设计研发了包括应收账款融资、金银仓、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十余个供应链融资产品。在业务受理中建行重点关注业务的真实交易背景,产品与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嵌入,以及需提供结构化、组合式的服务。截至2018年末,建行已累计向33万家企业发放了5385亿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线上供应链合作平台达1184家。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631017亿元,较上年新增212515亿元。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通过“蕴通供应链”平台进行,并主要围绕 汽车 及其他各行业核心企业,通过与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开展质押监管合作,并与保险公司开展信用保险合作的形式,交行先后推出了“快易贴”、“快易收”和“快易付”等产品,打造了“蕴通e链”的一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

截至2018年末,交行累计拓展境内达标产业链网络超3000户,产业链金融系列产品融资余额超人民币11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242%,交行的区块链技术已在 汽车 物联网金融领域落地应用,应收账款链业务亦正在快速推进。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原深发展银行)是国内最早涉足并提倡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2002年,深发展银行成为国内首家系统性提出并推广供应链金融及贸易融资产品组合的银行,仅2005年,深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当年不良贷款率仅为057%。

在线上布局部分,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游客户,2018年平安银行推出了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平台),提供线上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管理、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SAS平台全面应用“平安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实施智能核验和持续监测。截至2018年末,平安银行的SAS平台累计交易量已突破100亿元,为111家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最早在2007年推出“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为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服务、采购服务、存货周转、账款回收等融资支持。自2011年起,浦发银行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并与中国移动、神龙 汽车 、中远物流等多家核心企业和物流公司合作,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

在线上化的布局上,浦发银行围绕资产端核心企业的批量获客,落地了“京浦e账通”、 “京浦e商贷”等产品,并在线上供应链金融领域推出“政采e贷”和“票据池秒贷”等创新产品,以及云资金监管、e企行综合服务平台等产品。截至2018年末,浦发银行在供应链领域服务 科技 型企业客户超过313万户,推动 汽车 供应链20条,服务 汽车 行业上下游客户864户。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通过构建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以及五大特色网络的方式推动。三大平台包括物流融资平台、同业合作平台及政府支持平台,四大增值链包括打造应收账款增值链、预付账款增值链、物流服务增值链、电子服务增值链,五大特色网络为 汽车 金融网络、钢铁金融网络、家电金融网络、电信金融网络及石化金融网路等。

中信银行也于2018年10月成功上线全流程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产品“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将中信银行业务系统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借助标准化电子“付款凭证”的多级流转,向其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融资。2018年中信银行还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福费廷交易系统,并发布“区块链+供应链”试点创新项目,截至2018年末,其链上发生的业务量超过100亿元。

▌浙商银行

供应链金融是浙商银行目前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浙商银行从2016年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应用,并于2017年8月率先投产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应收款链平台。围绕供应链金融,浙商创新“池化”及“线上化”的融资业务模式,在三池(涌金票据池、涌金资产池、涌金出口池)的基础之上,继续围绕三大业务平台进行展业。

一是池化融资平台,其2018年签约客户达22290户,同比增长4358%,池内资产余额350679亿元,累计入池应收账款笔数1008万笔,入池金额约729亿元。具体产品“至臻贷”2018年签约客户1645户,同比增长2625%,融资余额50125亿元,同比增长4468%。

二是针对核心企业财务服务的易企银平台,2018年共落地易企银平台234个,较上年末增长17209%,平台累计融资36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28%。

三是应账款链平台,截至2018年末,浙商银行落地应账款链平台1410个,同比增长近12倍,累计签发金额122878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

▌上海银行

上海银行于2018年10月发布了“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于今年4月新成立了供应链金融部,将业务模式扩展并覆盖至核心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同时运用大数据开始构建企业的信用模型。

“上行e链”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包涵3大类共15项产品,通过与核心企业共建平台共享数据,掌握所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形成闭环管理。同时上海银行通过与江苏润和软件合作,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可拆分、可组合支付,从而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展到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2018全年上海银行实现供应链金融贷款投放52487亿元,同比增长11722%,在2018年上海银行年会上,这一数据预期到2020年将提高至1000亿元。

▌北京银行

北京银行布局供应 “e商融”的交易市场综合服务方案,借助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信用,为平台交易商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打造“供应链金融+资金存管”线上创新业务模式。在具体产品层面,推出了“京信链”的在线供应链产品,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上游多级供应商,实现应收账款债权的拆分与转让。截至2018年末,北京银行小微企业公司贷款余额为4256亿元,同比增长19%。

此外,其他电商系的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苏宁银行、网商银行等亦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有所布局。微众银行目前正基于区块链技术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自身拓展核心企业的方式,微众还提出了由微众提供基层技术,与城商行合作开展业务的“银银合作”模式。

苏宁银行则在2017年9月成功上线基于区块链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系统),并2018年9月开创了“物联网+区块链”的动产质押融资先河,基于某企业的煤炭存货苏宁银行给予了融资人动产质押的授信额度,并成功实现放款。同时,其区块链+物联网 汽车 库融平台,以及区块链+物联网3C商品监管平台也已提上发布日程。

随着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展业的不断深入,这一业务将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展业方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 科技 技术的加成亦将持续推动市场业务模式的更新进化,并形成良性的业务生态循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879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