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与华为联手,将60年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装进这个平台

中石油与华为联手,将60年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装进这个平台,第1张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公布了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最新进展。

11月27日,中石油在京举办勘探开发梦想云2020发布会,发布了一款油气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梦想云。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龚仁彬在发布会上称,该平台是一个针对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通用开放、可扩展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使用华为的云知识计算解决方案。

龚仁彬表示,梦想云平台按照数据、知识、算法、算力和场景五个关键因素进行设计,为业务创新提供了智能化的驱动引擎和开发生态。

中石油希望该平台能够降低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为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生产管理提供智能化分析手段,进一步帮助油气勘探开发实现“增储上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中石油称,梦想云是目前国内油气行业最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也是国内石油工业最大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字技术平台。

该平台已集中管理中石油60多年的勘探开发数据,覆盖了16家油气田公司、45余万口井、26万多座站库,累计形成了5PB核心数据资产。

2017年,中石油信息管理部和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按照上游业务信息化顶层设计,组织梦想云研发与应用实施,并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两次面向行业发布。

据中石油介绍,其上游业务已率先迈入数字时代,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的井站覆盖率分别达到61%和72%,传统的石油工业生产组织模式也随之转型。

目前,梦想云平台已在中石油勘探院、大庆、长庆、新疆、大港等油田进行培训和试运行,在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测井油气层识别、抽油机井工况诊断、油田产量预测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果。

中石油还在此次发布会上推出了“梦溪”数据湖产品,首创连环数据湖治理体系,推动上游业务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

中石油副总经理焦方正表示,未来梦想云将在更多领域开展更广泛务实的跨界合作,形成智能数据生态、建成一流智能云平台,进一步打造成为面向能源行业、流程工业的国际一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华为与中石油的合作由来已久。

2013年,华为在中石油建成当时全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并于次年成为中石油第一家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战略合作伙伴。

2015年,华为独家承建了中石油两地三中心的核心网络。2016年,其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始从上游到下游打造智慧油田。

在数字化浪潮下,油气行业的巨头们也纷纷加入转型行列。

包括英国石油公司、斯伦贝谢、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均已开始推进工作生产中的数字化进程,不少公司选择与 科技 巨头联手。

据界面不完全统计,目前石油公司和 科技 公司形成的战略组合包括:中石油+华为,中石化+京东,壳牌+腾讯,雪佛龙+微软,斯伦贝谢+谷歌,贝克休斯+通用电气,哈里伯顿+微软等。

物联网在油田的应用很多,下面是一个物联网在油田的应用解决方案:

随着石油炼化组网规模的迅速扩大,设备群数量越来越多,使各大石油炼化集团公司对集中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设备检测和安全管理需要石油炼化公司支出庞大的人力、物力。不仅耗费了巨大的资源,而且无法作到中心管理,不能第一时间下达警讯,起不到事故防范的作用。所以对石油炼化系统的炼化设备的智能检测和统一管理也就成了必行之势。

人民网东营12月4日电 12月2日,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QHSSE管理部节能管理员刘庆伟在集输大队盘二联合站,看着现场运转的直燃型吸收式热泵高兴地对身边的盘二联合站站长王东说:“有了这套装置,原油加热、洗井水加热、冬季供暖咱都不用愁了,节能减排不说,还能直接节约天然气。”

刘庆伟说的直燃型吸收式热泵是临盘采油厂开展新能源创效的“三部曲”之一。

临盘采油厂所在地区位于2 26城市(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面对地域发展以及攻坚创效的新形势,他们瞄准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热、余热利用三个方向展开攻关。他们成立了以采油厂领导亲自挂帅的能源管控中心,建立了年度节电目标及“十四五”节电创效目标,同时出台了2-4万元的考核激励措施。

为了尝试太阳能发电在油井上应用,今年8月,该厂在采油管理四区注采406站商64-斜14井撬装配水间旁边,首次安装一组小型风机和太阳能发电板。经过试验,该组太阳能发电完全满足了商64斜-14井撬装配水间信息化设备的电能供应,预计年节约电费05万元。

太阳能发电在油井上的成功应用,为临盘采油厂节能管理人员打开了思路。今年5月,他们大胆 探索 ,又引进了太阳能光热加热装置,并在采油管理五区商88-12井组进行试验。商88-12井组一直采用管道电加热和单井水套炉加热降粘生产,月均耗电量118万千瓦时。虽然能够满足生产需求,但能耗较高。临盘采油厂节能管理人员在该井组引进安装了油井输油管道太阳能光热加热装置,替代原有的管道电加热器与单井水套加热炉。经过试验获得成功,井组管道输油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以上,且单井回压稳定,设备运行良好,满足了生产需求。对比月度耗电量降低6708千瓦时,降幅达到568%,实现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目的。

为了继续扩展新能源创效战果,该厂又在余热利用项目上“打主意”。经过反复论证,他们与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合作在集输大队盘二联合站抢上余热利用节能工程。11月25日该工程成功投产,设计供热能力3000千瓦, 利用采出水余热资源,以换热器 直燃型吸收式热泵替代盘二联站内原油加热、洗井水加热、冬季供暖等,预计年节约天然气60万方,年节能量在665吨标煤以上,预计年创效100万元以上。余热利用项目让节能管理人员尝到了“甜头”。明年,他们准备在集输大队二首站继续实施余热利用工程。

“三部曲”的成功起跳为临盘采油厂下一步创效趟出了一条新路子。2021年,该采油厂将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工程。目前已优选采油管理六区、一区进行应用,方案设计装机规模2兆瓦左右,能够满足采油管理六区办公区域用电,及采油管理一区25口油井用电。其它管理区也正在摸排光伏发电站点,目标达到平均每个管理区装机规模在1兆瓦以上。同时,为有效利用闲置、废弃井场,该厂准备在采油管理七区、采油管理八区安装风力发电机组,初步设计装机容量16兆瓦。预计投产后风力和太阳能年发电在7200万千瓦时,将占采油厂实际用电量的35%以上。(菅李峰)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等约束,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
农业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型信息化集成技术,正改变着我国传统农业的面貌。当前,蓬勃发展的农业物联网存在哪些瓶颈,如何推动其更好发展,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智慧农业啥样
在北京夏黎城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不间断监测室外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指标,实时采集温室内环境和生物信息参数。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网络型灌溉管理系统能节水69%,智能施药系统可节省农药15%至20%,整个系统可使得菊花分化到现蕾的时间缩短5至7天,商品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北京夏黎城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的一个核心基地。该示范工程初步建设了5000亩核心示范区、2万亩直接带动区和5万亩辐射带动区。据测算,通过物联网技术,核心区蔬菜产量平均提高约10%,基地每年增收1600万元以上。北京市农委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告诉记者,由于前期示范的良好效果,今年又有6个农业企业和一些农户主动提出安装传感器,通过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
“农业物联网主要有感知、传输和控制三大作用。”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长许世卫解释,农业物联网不仅能感知水、肥、热、气、光等外部环境变量,还能感知生物本体,比如,对水稻叶片中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感知。“如果感知到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缺氮了,就要添加氮肥。如果等到肉眼看到叶片发黄再追肥,就晚了。”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等约束,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说,通过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各环节智能化程度,目标是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等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农业部启动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并认定了40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区外,各地农业物联网发展也方兴未艾。
制约瓶颈在哪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不计成本的示范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要解决谁为应用买单的问题。”2013年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柏斯维认为,试点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实现产业化,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条件可控性差,这决定了物联网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明显不同于在工业等领域,导致了其发展初期受资金制约严重。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首要问题。记者采访发现,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据了解,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不是从事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普通种植大田的农民是无力承担的。
“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我国传感器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少。国产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经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同时,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还要继续探索。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物联网设备要力求方便实用和‘傻瓜化’。”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负责人李道亮教授告诉记者,宜兴水产养殖物联网从实验室概念型产品到最终成熟的应用系统,一共研发了3代产品,对电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块总计改进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为适应当地环境特点和农民 *** 作简便进行的改进。
发展途径何在
“农业物联网项目要以‘测得出、传得快、算得灵、用得好’为建设标准,重点在功能设计、核心技术、推进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张合成对记者说。
据介绍,农业部正在积极谋划,争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启动“益(e)农计划”,系统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农业物联网是个复杂的工程,总体处于试验阶段,既要重视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与现有信息化工作结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物联网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他认为,应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优先发展。
面对国内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有关专家表示,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难度大的技术要加快引进吸收,短平快的技术要自主研发,把传感器转换成低成本、便携式的仪器设备,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大港油田采油一厂以地面系统简化优化为契机,着力推进企业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提升,从而激发出老油田的管理潜能。
随着采油厂数字化油田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油水井管理也逐步向自动化和信息化迈进,生产组织和运行方式较之以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采油厂由原来的9个采油队,变成了现在的4个作业区,机关人员大幅减少,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更为简洁高效。而采油工的工作方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通过生产数据的远程采集、传输和分析,真正实现油井24小时实时监控,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有效缓解了一线人员不足的矛盾。
采油厂通过实施全员成本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使得成本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液量综合能耗指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管理效能凸显。
通过流程再造,管理基础越发夯实,员工技能素质普遍增强。目前,采油厂每年停产井数在开井数增加137口的基础上,从原来的220口降为173口,自然递减率每年下降两个百分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38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